陈 艳 玉林师范学院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历经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逐渐凸显,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等等,这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文章通过对新时期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结合实践探讨教学改革与实践措施,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创新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等角度给出建议,以供参考。
声乐教学是高师院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相关音乐知识学习的纽带。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方向直接影响着毕业生今后所从事的基层音乐教育工作。因此,高师声乐教学既要明确其培养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特点和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并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学和基层音乐教育工作对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基于此,高师应加强声乐教学研究,并结合新时期课程改革需要以促进声乐教学实践的不断优化。
近年来,声乐教学改革始终是高师院校与音乐学者们进行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在不断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证明中,各大高师院校将自己院校的声乐教学特点、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统一的新课标音乐教材相融合,以制定出更具时代性、前瞻性、发展性和自身特色性的教学改革新模式。
当然,在声乐教学改革实践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创新能力缺乏针对性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探索等等。
“重技能轻文化”是指在声乐教学中过度将演唱发声等技能作为重点,而轻视甚至忽略声乐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的教育,使学生对所学音乐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深意都无法建立充分的理解与思考,以致延续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并使得学生成为了声乐表演的发声技术载体和工具。学生在音乐文化修养方面中应有的审美力、表现力、感染力和创造力的严重不足,不利于声乐教学人才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重单项轻综合”是指忽略了不同学生的嗓音条件基础,只重视演唱技巧以及只选择有难度和深度的作品作为学习项目,轻视音乐审美以及美育等综合性文化课程的教学投入,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综合理论文化修养、教学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单一轻多元”是指忽视学生的演唱兴趣和声音条件的适应性发展情况,本就缺乏经验和独立思考力的学生只听从老师的推荐而单一的只选择演唱国外美声作品,而不注重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作品以及可以引导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歌曲作品。上述这些问题都与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等教育思想相背离,因此,也就难以培养出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高师声乐教学中,无论是声乐发声还是舞台表演等各个教学环节,学生都是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则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教师乐于采用,学生也甘愿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只是教师的经验和一定量的内容更新,相对固定、单项且局限性强,整体的知识信息量是有限的,同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师生所获得的知识的“质”。这种只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作为根本重心,不重视学生是否可以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致使学生习惯性将问题和答案抛向老师,依赖老师,使得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创新性等都难以得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也就无从谈起。这对基础教育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音乐专业人才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此外,声乐教学仍旧以教材配钢琴两件教学工具作为教学模式的常态,尽管偶尔会用到多媒体等辅助工具,但并未真正发挥教学的优势以及现代教具作用。这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能得到真正落实又一重要因素,同时这也很难实现为社会培养具有实践性、创新性、应用性特征的多元化音乐人才目标。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导者,也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在新时期高师声乐教学改革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融入教学实践。声乐教师则应该主动转变教学观念,深入研究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并提高思想认识,推动声乐教学实践的创新。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展开声乐指导。每个学生在声音条件、声种、自身音乐素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同时个体的成长也是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要求声乐教学始终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进行教学指导,以激发学生的个性。
第二,教师应结合时代发展特点,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师声乐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更是为国家声乐教育提供人才。因此,教师应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定位,设计多维度的教学目标,通过声乐教学培养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声乐人才。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载体,也是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为适应声乐教学多元化的授课模式,为保证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要,高师声乐专业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第一,完善声乐理论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声乐基础教学。声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抓好理论知识教学是提升学生理论修养、夯实实践基础的前提。在课程改革中,声乐专业应丰富理论知识、表现技巧等内容,同时增加声乐作品理解与鉴赏、曲谱分析、声音概念的评定等课程内容。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声乐鉴别能力,为学生自我纠正、自我完善打好基础。
第二,合理安排声乐教学内容。在声乐专业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课程模式安排声乐内容,科学合理的分配理论与实践内容的比例关系,引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补学习;并根据学生的阶段性发展,设计层次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声乐课程、实践训练及实习课程可以循序渐进地展开,逐渐提升学生的声乐素养。
第三,坚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声乐教学内容。声乐教师应广泛收集具有时代风格与韵味的声乐作品,跳出教材的局限,从国内外音乐领域选择合适的声乐作品。此外,应重视流行音乐作品在声乐课堂上的引入,启发学生思考美声、民族、流行等演唱方法的融合。
教学方法是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探索、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完善。
第一,体验式教学方法,即在声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悟,以获取直接经验,形成认知,并通过提升能力塑造情感。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技巧学习上,还应引导学生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让学生利用情感带动技巧。例如在声乐作品《黄河怨》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结合歌词内容构建情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深刻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渗透声乐技巧,培养学生的声乐素养。
第二,比较式教学方法,即利用不同的声乐作品设计对比情景,引导学生在比较、联想、拓展的过程中完成声乐学习。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合理选择不同的声乐作品,并根据作品的节拍、节奏、速度、曲式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学习声乐知识和技巧,同时还可以开阔听域,提升声乐素养。例如在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声乐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通俗歌曲《又见茉莉花》及歌剧《图兰朵》里的《茉莉花》等,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感受演唱方面的地域差异,以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第三,探究式教学方法,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交流、发现与探索问题并获得结论的一种方法。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课堂灌输教学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声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以独立学习或者合作学习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声乐知识的掌握,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第四,合作式教学方法,即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过程中实现互助学习的一种方法。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有效的情景,加强学生间合作的条件,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声乐资源,以及明确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集思广益,实现共同发展。
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声乐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声乐教学方法及多样性的声乐实践训练,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不仅能够接收声乐知识、掌握声乐理论,还能主动进行二次创作,形成自己的声乐表达。
第一,在声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应根据声乐课程设置,结合小组课、合班课及集体课等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启发创新的条件。例如在《五月的鲜花》的声乐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课的形式,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以及对历史的思考,进行情感交流,并在演唱中融入情感,实现创造性的表达,让作品的呈现更加饱满。
第二,鼓励学生对声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学生在声乐方面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对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上。学生运用科学规范的声乐演唱技巧,利用情感化的声音处理,能够真切地表达出歌曲的真情实感,赋予作品新的内涵。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摆脱声乐授课的单一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声乐技巧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高师声乐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既是教育发展所需,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声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个体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声乐素材,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情感动力。
第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声乐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例如在《茉莉花》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分析其中的音乐要素,引导学生体会乐曲的情绪,并在专业软件的指导下进行声乐训练,提高声乐技巧。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声乐作品的辨别和欣赏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音频软件制作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音视频片段,引导学生通过视、听的方式进行选择与辨别,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同时,促使学生思考作品中的声乐知识。
第四,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对声乐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创作实践情景,引导学生运用技术手段进行声乐创作,促使学生逐步理解并领悟声乐学习的价值以及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
总之,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应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并沿着课程教学目标与方向展开教学实践活动以适应现代社会对高师声乐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