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体现

2021-03-08 11:10周琛淏
文教资料 2021年27期
关键词:认同感家国情怀

周琛淏

(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在历史学科领域,新课标提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学科核心素养。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它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通过培养这些学科核心素养,中学历史课程能够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让学生习得学习历史与运用历史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贯穿整个中学历史教育,它不仅体现于中学历史的教学目标之中,还体现在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之中。历史教科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史料的选用、叙述的方式及评价都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子。

一、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认识

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有各自的功能与要求。其中,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新课标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从新课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家国情怀与其他四个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同之处在于,前四个学科核心素养都侧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家国情怀更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分析、评价历史的历史价值观。因此,家国情怀可以看作是历史课程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具有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历史价值观的功能,“是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中的最高层级,是历史教育的根本旨归,在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2]。

作为中学历史信念体系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国家认同感,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国家认同感事关国民思想意识形态,是维护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历史教育因其独特的价值而在学生的国家认同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3]国家认同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国家认同讲求对国家主权、国家版图的认同,通过讲解历史上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的人物与事迹,让学生能够了解国家主权与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其二,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一部分,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合起来一同构建起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其三,我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相互交融依存,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因此国家认同还应包含文化认同,中学历史教育要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可以看出,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中对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此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延伸至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些思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段经典论述,这段论述同样可视为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表现: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又培养学生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关注,让学生能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能够判断并维护人类社会的正义,能够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来看待历史。

由此可以看出,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方面的确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培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是值得思考的。从历史课堂教学的角度入手研究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也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教材探究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体现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准绳,教材的编写要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结构、内容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反过来说教材的内容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每一项内容。前文已述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内容,下面将以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为例,试论述《中外历史纲要》是如何体现家国情怀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

(一)关于国家认同的体现——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例

增进国家认同感是培养家国情怀的一部分。新课程改革后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在选材与编写方面十分重视对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建构。通过分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在很多地方以不同的角度建构起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以此加强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第一,高中历史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向学生展示我国领土疆域的范围及其变迁的历史过程。以教材的中国古代史部分为例,上至春秋战国时期,下到清朝时期,在讲解每一个朝代时教材都会配上相应的形势图或疆域图并进行文字解释说明,让学生能够以更加直观、具体的形式了解我国的领土范围,增强对国家版图的认同感。此外,教材还注意加入能够培养学生海洋意识的内容,例如在第十三课的第二子目“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中讲解了郑和航海的路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补充讲解这些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

第二,高中历史教材很重视对我国历史上捍卫国家主权与独立,反抗外来侵略相关史实的叙述。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教材中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例如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邓世昌、林永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的罗荣光,抗日战争时期的赵一曼、左权,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等等。通过描写这些人物的事迹,学生体会英雄人物身上的精神与光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既以英雄人物的精神为自己的榜样进行学习,又培养爱国爱民的历史情怀。

第三,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加入了许多民族融合的历史史实,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有重要意义。教材的中国古代史部分设置了四个单元,分别是“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这四个单元将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本脉络梳理清楚,使学生能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框架。每个单元中都列举了一些民族交融的史实,如第五课第一子目的第二段、第三子目的内容,第十一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等都有涉及民族融合的一些具体的史实,让学生能够了解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使学生在对民族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的同时产生自信心与自豪感。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一心是极好的,不仅能够满足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中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要求,还能够满足新课标中对《中外历史纲要》要做到“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认识”的这一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在课程最后设置了主题为“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的活动课,若能合理进行该活动课将对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家国情怀培养有巨大帮助。

第四,新课标对高中历史的课程目标要求为“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教材列举了一系列史实用于培养学生对这些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在古代史部分分别列举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在思想、史学、文学、天文历法、农学、医学、教育、水利工程、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让学生能更多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史部分通过对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等史实的阐述,引导学生建构近代中国为救亡图存进行革命的历史脉络,使其从这些脉络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重大影响,理解革命老前辈身上展现的革命文化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现代史部分,通过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相关历史,使学生能感悟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总的来说,这对学生认同中国的优秀文化,培养崇高的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有很大帮助。

(二)关于人文关怀的体现——以《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为例

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样是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要使学生能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文明的独特性,借此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还要能够让学生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维护人类社会正义、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重要性。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主要讲述世界史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将目光放眼到全世界,以宽广包容的视角学习世界历史。

第一,《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教科书前两个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中古时期的世界”着重介绍古代及中世纪欧洲、亚洲、美洲、北非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自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之后,历史的车轮进入近代史的范畴,教科书介绍了这一时期中的一些比较典型的历史事件,如新航路开辟,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等等。这些历史反映出的是世界历史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更好地培养家国情怀,同时达到新课标“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1]的要求。

第二,教材对课程单元的设置反映出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前的。尽管在向前的过程中有一些曲折,例如伴随新航路开辟而来的罪恶的“三角贸易”、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格局等,但是教材仍然展现从一开始各地域间的文明相互隔绝,到地理大发现后人类文明逐渐连为一个整体,到工业革命让人类各个文明间结合得更加紧密,以及到现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这样一条大的线索。这一连串的历史线索无疑勾勒出整个世界的历史在不断向前进。教师在教学的最后应当帮助学生建构起历史发展是不断向前的这样的观念。

第三,教材还反映出对人类社会正义的思考。例如第七课的第二子目“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反映出罪恶的“三角贸易”,第三子目“早期殖民扩张”从全局角度出发指出这种殖民扩张对被殖民地而言是一场巨大灾难。教材同样编写了被殖民地人们奋起反抗的事迹,如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十六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教材的最后第二十三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列举了人类面临的发展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中国方案”——如“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亚投行”等,指明了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的主题。这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类社会的正义,通过对人类社会正义的思考,培养学生对国家甚至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深情大爱。

三、结语

从《中外历史纲要》的内容中可以看出,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以单元为线索,依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锻炼历史分析评价能力的同时培育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能增进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及对祖国的归属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能够为了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并且树立全球化的视野,在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能够辩证地看待外国的文化。《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使用明线或者暗线巧妙地将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融入其中,并且设置相应的活动课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是发挥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它贯穿于整个高中历史教材之中,是高中历史教材的“灵魂”。中学历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把握教材中体现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然后合理运用,在培养学生历史价值观的同时培养学生为国奋斗的理想追求。

猜你喜欢
认同感家国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略谈“家国情怀”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