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及提升对策

2021-04-29 06:03权良媛
文教资料 2021年27期
关键词:教育学生

权良媛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步入结构增效升级阶段,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和国情战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深入推进不仅是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行业需要,还能契合创新创业教育转型的需要,有效缓解严峻的就业问题,在全国高校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推动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们从诸多视角展开创新创业的相关研究,特别是有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颇丰,与此同时,已有文献对创新创业政策、创新创业与其他领域结合的研究有所涉及,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如在高校创新创业方面,王逢博等人提出,新时代全新的就业方式和就业形态是创新创业,但是作为创新创业生力军和排头兵的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有一些不良表现,如创新创业有滑向单纯谋生手段或追求一夜暴富的趋向,需要从文化认同与价值取向两方面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观。[1]以赛训体系为例,武一婷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赛训体系全链条包括三部分——前端培育、中端实践、后端孵化。[2]李红坦提出,面对全媒体时代,传媒类院校在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积极探索高校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路径。[3]叶婷提出了多方位营造应用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环境的对策,如推动合作主体深度参与应用型双创人才培养过程、构建高校教师队伍协同建设机制等。[4]此外,国内外学者亦从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课程设置、效果评价、转型升级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方法对大规模的创新创业政策进行量化分析。

然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更新迅速的系统工程,无论是理论总结还是调查研究都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反思其战略地位和实施现状,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动该项工程的深入。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需要

当前,“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理念当中的核心关键词。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我国国情的战略需要,也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重要选择。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形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进。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增效升级,为了实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创新性思考。唯有升级人才培养制度,才能挖掘出人才的潜力。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显著成就,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模式取得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中,通过长期积累形成的高质量人力资本,能尽可能多地将创新能力转化为成果,实现经济的优化升级。根据《江苏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可知,当年新增的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共5家,新登记165.3万户市场主体,其中有55.5万户企业。在城镇新增就业的数据中,通过“双创”带动的就业占比高达50%以上。[5]《报告》提出,在当今的时代境遇中,我国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等问题,因此社会主体创新创业活动需要积极开展,使劳动者大军具有创新型、知识型、技能型等特征,不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走向深入。与此同时,不断推进的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各国都在关注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是实现创新的主要方法之一,人才是开展创新创业的根本所在。因此,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将最终取决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情况。

(二)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行业需要

在我国从教育大国转向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世界格局更加复杂、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家之间竞争的核心动力是创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更是重中之重。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组织,各个高校应响应国家号召、推进自身改革、培养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此外,基于整体发展层面的考察可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但是“钱学森之问”仍然值得我们反思,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技能型、知识型人才,还需要重视发明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有效的路径之一。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探究和创新的主体,这是对传统教育的重要变革。一旦学生真正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将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和大学模式注入崭新的活力。由此可知,创新创业教育将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三)契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需要

近年来,在外在环境和内在理念的不断刺激下,创新创业教育不断转型与升级,突出表现为以下三点。

1. 由针对少数学生向覆盖全体学生转变

创新创业教育兴起之初,参与的学生人数较少,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和目标已经转变为“培养全体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心态、培养创新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已经从部分学生转向覆盖全体学生,目标已经从推进学生自主创业转变为岗位创业。

2. 由第二课堂向第一课堂转变

在发展早期,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遍内容仅仅是创新创业讲座和创业大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实践者和理论者认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为此,国家要推出较全面的、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让高校兼顾“活动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3. 由单一封闭逐步向开放协同转变

在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一些高校没有与企业、政府等外部主体协作,往往“孤军奋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往往比较缺乏;没有推出具有战略性的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一旦高校内部各部门协同运行不畅,极易造成创新创业工作交叉、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现阶段,诸多研究者和管理者提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挣脱单一、封闭的传统发展模式,共享资金募集、校友参与、企业关系等资源,特别是要形成开放、共赢、协调的创新创业合作网络。

综上所述,新时代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呈现诸多全新的特点,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不断转型升级,这一转变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均有深远意义。

(四)缓解严峻就业问题的现实需要

2019年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9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6]显示,与2014届相比,2018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5%,下降了1.6%,就业率已经五连降,其中,“自主创业”比例为1.8%,较2014届(2.0%)略有下降。早前的《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7]显示:在2017届大学毕业生中,有2.9%的人自主创业,自主创业的比例与2016届(3.0%)和2015届(3.0%)略有降低。此外,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是2017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需要指出的是,创新型创业的比重每增加1%,失业率将下降0.0235%,经济增速将提高0.388%。[3]借助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能让广大学生群体提高自身素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由此能引导学生更好地丰富内涵、明确目标;其次能让教师群体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并获得相应收益和个人品牌价值;最后,高校不仅可以提高就业率、创新创业管理能力,还能提高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能力。由此,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开阔学生的就业视野,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迎接社会经济市场的挑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亦能提高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有效缓解严峻的就业现状。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

(一)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

此次调查问卷采取纸质问卷与电子邮箱、微信推送电子问卷两种形式,分别向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大学、新疆大学共10所大学的学生进行点对点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483份,剔除无效问卷15份之后得到有效问卷468份,涉及理、工、农、医、文、法、商等各类专业。

1. 分析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男性257人(占比为54%),女性211人(占比46%);本科和研究生的人数分别为323人(占比为69%)和145人(占比为31%)。

2. 分析问卷的具体题项

第一,“您对学校出台的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措施了解程度”一题,经过数据分析可知,大三、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对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的了解程度较好。

第二,“您是否有创新、创业意向”一题,经过数据分析可知,“对创新、创业抱有浓厚兴趣且已经有创业行为”的人数有32位(占比为6.8%),“对创新、创业抱有一定兴趣但是还未付诸行动”的人数有286位(占比为61.1%),“对创新、创业兴趣一般”的人数有113位(占比为24.1%),剩余37位(占比为8.0%)。

第三,针对“您参与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的情况”,经过数据分析可知,“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人数有211位(占比为45.1%),“较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人数有103位(占比为22.0%),剩余154位(占比为32.9%)学生表示其“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一般”。

第三,针对“您认为阻碍您创新创业的主要原因”这一多项选择题,学生普遍认为就业意向与创新创业偏离、课程任务重、老师的创新创业水平不高、学校的创新创业活动吸引力一般等都是阻碍其从事创新创业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规模的数据分析可知,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发展形势较好,但是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 区域发展不均衡

分析《中国统计年鉴2017》并统计各省市众创空间发展数量(见表1)可知,创新创业教育在各区域发展得并不均衡。与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众创空间的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表1 我国区域创新创业发展概况

2. 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获得融资较困难

创新创业初期,大学生往往通过高校创新创业基金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获得启动资金,但是这两个渠道所要求的相关条件较高,一旦家里能提供的资金支持力度减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就极有可能“夭折”。更重要的是,创新创业初期,大学生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和天使投资,融资困难成为阻碍其创新创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现阶段,虽然各级政府和高校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条件,但是由于各个省市的发展情况存在差异,这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条件往往差别很大,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4. 各主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认知还需加深

在实践中,为数不少的导师并不能够清晰定位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往往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培养学生当老板”,存在功利主义的倾向。此外,也有一些导师认为,学生的专业研究时间很紧张,应该以学术研究和科研能力培养为主,让创新创业教育占据学生有限的时间是不科学的。此外,部分高校领导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放在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的建设上,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归属于社会服务层面,于学科发展、学校排名意义不大。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加强对策

(一)不同区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不同

针对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经济发达区域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结合相对发达的资源优势,突出开展学校优势专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经济欠发达区域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定位和发展特色紧密结合,突出开展应用与实践层面的创新。各个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秉持正确的、科学的创新创业培养目标,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有重点地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精神。全体大学生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短期内重点大学由于资源禀赋体现出一定的先发优势,但在创业大赛中没有崭露头角的高校也不应妄自菲薄,要把培养重心定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摒弃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构建适合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学生在熏陶和教育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观。

(二)多元主体协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驱动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多元主体包括两大类:一是内部驱动主体,二是外部驱动主体。内部驱动主体主要是研究型大学和学生;外部驱动主体涵盖关联企业、中介机构、家庭、政府和社会共5个方面。这些驱动主体不仅可以为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提供人、财、物等有形资源,还可以提供政策制度、地理人文环境、信息等无形资源,时刻影响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从多元主体考虑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能让研究型大学更好地利用其他主体的资源,还能将多主体的治理结构完善好。如政府、社会和高校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要加大扶持力度和配套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形成联动的协同创新创业机制。政府是宏观调控者,在整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统筹发展和规划建议的作用,通过完善的政策和激励体系等外部环境建设,高校的活动空间和自主权得以拓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中介机构如投融资机构、孵化器、培训管理机构等是研究型大学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推进力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信息、资金、物理空间、硬件设施等支撑。

(三)学生创新创业观念的更新

学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其他主体要通过投入资源、协同配合等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借助实施的各种创新创业指导教育活动,高校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全面了解当地的创新创业利好政策,形成一定的综合素养和市场风险防范意识。由此可知,在具体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为此,学生群体应当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积极进取、冒险开拓的创业精神,勇于承担起自身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有意识地通过各类形式的创业活动对创新成果进行转化,这需要借助三个途径:一是合理设计职业生涯,二是强化自主学习能力,三是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把我哥带走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