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2021-03-08 09:21卢月风
文教资料 2021年25期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同学

卢月风

(广东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湛江 524000)

一、新媒体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关联性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关乎不同专业于不同学科的教学改革,引人深思。1967年,美国学者戈尔德马克首次提出新媒体这一概念,逐渐引起人们注意。显然,新媒体的“新”象征着这是“一种基于数字信息化媒体,可以满足无数个使用者同时进行相互交流”[1]。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使课堂上运用新媒体辅助教学已成大势所趋,当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主要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一般是教师通过对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在掌握现当代文学发展概貌的基础上,能够独立评点与鉴赏文学作品,逐渐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有助于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改变了传统“一言堂”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如教师在制作PPT的时候,可以搜集更多契合教学内容的图片、影像资料、数字资源等,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兴趣。事实上,“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当下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决定了这一课程需要与时俱进,如何科学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教学改革显得至关重要。

新媒体对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最大的冲击力莫过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变。从内容改革来看,学者温儒敏先生曾以北大中文系为例,结合市场化商业化驱动下文学从精英到大众转型的社会现实,认为教师应改变传统单向度的“文学史”授课思路,而注重对经典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情感教育目的。一定程度上,新媒体在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中最直接的影响是图片、影视、数字资源等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比如对鲁迅“五四”时期启蒙思想的讲解,就可以选择其较有代表性的《阿Q正传》《祝福》为例来探讨,而如果能够结合作品被改编的相关影视来分析小说,显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电影的视觉冲击力要远远大于纯粹的语言文字表述,大家通过跳动的画面与富有个性的对话,脑海中能清晰地浮现出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进而更容易理解鲁迅的文学内涵。比如对现代新格律体诗的讲解,可以先借助“秒懂百科”上声情并茂的短视频来辅助教学,使同学们对教学内容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再如对当代作家莫言的专题讲授,可以引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同时播放当时的颁奖词以及莫言的获奖感言,这些对同学们既是知识的拓展与补充,又能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莫言创作特征与文学史地位。

事实上,教学改革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尤其在新媒体作用下随着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学生掌握知识的途径也在发生着质的改变,更好地实现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新媒体的辅助下同学们对知识的接受途径也变得多元起来,除了传统的课堂,他们还能通过QQ、微信、电子邮箱、网络论坛等平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尤其在任务驱动式教学环节,多样化学习平台的作用不容忽视。比如教师在讲授《骆驼祥子》之前,会要求同学们在完成作品阅读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资源进一步搜集相关研究成果,这一环节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熟悉新媒体辅助学习的一般技巧,又能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

二、新媒体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直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感悟与鉴赏能力的培养。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革,改变传统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文学史教学模式,并运用“雨课堂”“中国大学慕课”“超星课堂”“学习通”等新的教学平台,提高其鉴赏与审美能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学者韩巧花所说:“兴趣是学生持续且有效的学习动力,现当代文学改革的初衷就是要突破传统教学思维,以学生为本,强化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在“互联网+”时代,怎样实现新媒体与现当代文学教学内容的融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起越来越多教育者的注意,一些教师积极尝试“雨课堂”的教学形式。这是一种利用PPT和微信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联系,达到智慧教室的教学效果。比如对现当代文学中“新月诗派诗歌创作”这一节的讲授,我采用“雨课堂”高校智慧教学五步法来达成教学目标。在“考一考”环节,利用“雨课堂”的测试功能围绕新月诗派的内容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在“说一说”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回答我预设的问题,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怎样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等,根据回答情况来判断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同时弹幕功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与观点的机会,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与总结概括能力。在“讲一讲”环节,我利用“雨课堂”的随机点名功能,让被点到的同学分享自己在预习本节课时所做的PPT,内容限制在5页之内,之后我会根据前三个环节来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在“做一做”中,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讲内容,创作一首新格律诗,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与创作实践能力。最后在“想一想”环节,学生依据“雨课堂”的学习报告功能,记录自己这节课的学习心得,我会针对同学们的表现做课堂小结。整体上看,采用这一教学模式达到了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效果,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除了雨课堂之外,在新媒体技术推动下的“中国大学生慕课”平台也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曾借助这一教学平台完成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选讲”这门课的讲授,因为授课对象是大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这门课是对他们已经完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进一步拔高与提升。我首先选择“慕课”平台上已有的精品课程资源,并根据学生基础与实际教学需要做了必要的删减,整个教学模块分为视频、课堂讨论、单元测试,授课之前把所有的视频与学习资料导入,同学们要在每周五之前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任务,并且参与课堂讨论的次数越多,平时成绩越高,以此来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对鲁迅这一专题的讲授,单元测试中所设置的题目以鲁迅的代表作或具体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等客观题为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课堂讨论部分设置了“结合作品,谈谈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理解”与“如何认识《呐喊》《彷徨》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又是其成熟的标志”等问题,考查学生对鲁迅精神世界以及作品文学史价值的把握。最后我会对同学们的课堂讨论做出评论,使他们能够查漏补缺,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体上看,短视频配合线上测试的形式突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统知识传授链,尤其是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顶尖大学的优质课程的选择激起了同学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总之,无论是“雨课堂”还是“中国大学慕课”,抑或是“超星课堂”等教学媒介都与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息息相关,可以说,是先进的新媒体技术推动着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而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更是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分析能力。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从简单的“学什么”到“怎么学”甚至是“怎么用”,把学习与审美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中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利与弊

以网络、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新媒体技术使教师的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客观上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新媒体技术的利与弊,扬长避短,方能起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伴随着突飞猛进的新媒体技术,“雨课堂”“中国大学慕课”“学习通”等平台越来越受到师生青睐。回顾传统教学模式多依据文学史发展的脉络,而贯穿近百年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很难在一个学期完成教授任务,往往是一味地追求大而全而走入“满堂灌”的误区。近几年在教学中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教学方式与内容等方面都有很大改变,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师都可以借助网络资源选择不同时期作家的经典作品与富有特色的风格特征为出发点,由点及面,进一步深入挖掘其思想主旨。如对张爱玲的讲解,可以从其人性书写为专题,并在“超星课堂”或“中国大学慕课”等学习平台选取代表性的视频使同学们更加形象地进入张爱玲的文学世界,之后进一步引申到整个文学史中人性书写的不同面影及意义。正是因为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被推广与运用,教师对作家的讲授,不再是刻板的生平介绍、代表作品、艺术风格、文学史价值等,而选取作家创作中最富个性的一个点来切入,以少而精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启发式教学。

新媒体与教学的融合,打破了传统受时空限制的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途径也变得更多样,除了教师指定的学习内容之外,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针对性地采纳学习资源,教师则主要利用新媒体的特殊功能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进并了解具体情况,而创设立体的教学空间同样是一种激发学生探索意识的有效方法。学者刘铁群曾谈道:“现当代文学与中国文学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正在进行的文学,它具有将学生引进当代文学现场的可能性。”[3]这就预示着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教学改革中应充分发挥新媒体资源的优势,尽力为学生营造立体化的教学空间,比如可以通过邀请知名作家与学者到学校演讲,使学生有机会直观地感受作家的创作与文学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地的学术研讨会,以现场参与的形式切身领悟不同文学思想的碰撞,既开拓了他们的文学视野,又能更好地把握该学科的研究现状,使同学们在已有的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基础上,提升文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及时给学生分享学习资源,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拓展学术视野,帮助他们了解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改革中,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应该被充分发挥,比如线上单元测试与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以专题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以集体观看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激发学生重新阅读文本的兴趣等。当然新媒体辅助教学还有一个较大的优势是线上课程回看功能,学生对于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直到理解。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家族叙事”专题讲授,有的同学在相关文学作品阅读量匮乏的情况下听课时会有明显的吃力感,但在他们充分了解这类题材的作品后,还可以再去观看视频,方便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

但是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从传播媒介来看,学生主要是借助手机端或电脑端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里边难免会有很多游戏软件,而对那些自律性较差的学生,离开了教师的课堂管理与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互动,学习效果堪忧,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超强的自制力,另外教师也要注意尽可能选择那些短而精的视频并配有单元测试以引起学生的专注力。事实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最终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如果教师过度依赖新媒体教学,所有授课环节都想借助先进的技术工具,反而会阻碍学生文学素养的形成,如对徐志摩《再别康桥》、舒婷《致橡树》等诗歌内容的讲解,用播放相关音频代替学生朗诵显然不可取,更不利于学生对文学感知力的提升,师生之间总以屏幕与键盘交流在无形中会产生一种距离感,反而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虽然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诸多瓶颈,但板书与口头语言表达是教学改革中不能被取代的环节,尤其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思维过多受到互联网资源牵制,忽视了板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丰富教学内容直观与生动性的同时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注意力与无意注意力的规律。

总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中,新媒体技术的确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只有运用得当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不能一味追求新颖独特而舍本逐末。教师要立足学科特征,研究教学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把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写作技能、文学作品鉴赏等方面的技能都有所提升,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把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融入平时教学,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建设。

猜你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同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