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兰兰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6)
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强调,要让红色基因浸入心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1]作为红色文化的特质,红色基因是影响和塑造几代中国人的优秀文化基因,“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所凝聚而成的精神内核”[2]。蕴含着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情怀、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艰苦奋斗的革命风范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情怀等。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既定的现实大文化的背景下,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引下,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建并共享的”[3],为师生共认、共有、共享的校园群体文化,包括发生在高校校园内一切有形和无形的文化。
红色基因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等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在于以文化人,立德树人,通过塑造思想、培养能力、陶冶性情等,促进大学生发展成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红色基因能够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丰富的思想教育、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强大的精神引领,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4]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既可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又可使红色基因融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可行性的前提是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基因存在认同。红色基因的民族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等特性为新时代大学红色基因认同提供了可能性。红色基因的民族性是新时代大学生血液里流淌的基本元素,红色基因的人民性是新时代大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的普遍现象,红色基因的开放性为新时代大学生接受红色基因提供可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为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同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提出以来,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新时代的大学生生长于这样的环境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非常熟悉,而且已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新时代的战场没有硝烟,但处处有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影,为认同红色基因奠定了基础。
较高水平的文化认知能力是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认同的前提条件。要认同红色基因,必须了解红色文化,对红色基因有一定的认知,能领会红色基因蕴含的精神及其时代价值,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把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认知能力。新时代大学生出生的家庭环境整体文化素质相对提高,加之近年来红色文化学习的大环境,为新时代大学生认同红色基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富有社会责任感和热衷思考与新时代大学生认同红色基因具有内在一致性。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探索、勤于思考,在课堂上,他们不满足于老师说的“是什么”,而是积极追问“为什么”,他们敏于生疑、能于存疑、敢于质疑,而且善于求证,这样往往能做到知行合一。在红色文化的学习中,他们能够思考为什么要学,理解后能将红色基因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于自己的行为。
因此,虽然红色基因形成的时代离当今大学生比较遥远,但是红色基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通,作为民族的“根”与“魂”,能够被新时代大学生认同。而且新时代大学生生活的环境、较高的文化认知水平及充满社会责任感和热衷思考的特点,都表明他们能够认同红色基因,在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红色基因的传承,关键在课堂,要牢牢把握课堂育人主渠道及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建设好思政课程,设计好课程思政。
第一,思政课教师可以按照红色基因的六大板块,即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情怀、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艰苦奋斗的革命风范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情怀,整理史料,邀请学生参与编成党史小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纯文字记录,做成音频,也可拍成话剧、微宣讲等形式,做成视频,形成一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基因教辅资料,供全校师生使用。
第二,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专题需要,将红色基因教辅资料的内容融入相应的思政课专题教学中,如:“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可以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专题四“理想信念的内涵与作用”和专题五“确立崇高科学的理想信念”的教学,“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可以融入专题六“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的教学。“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可以融入“概论”课专题二“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的教学。“‘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情怀”可以融入专题十六“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及专题十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教学。“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情怀”可以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七和“概论”课毛泽东思想部分及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章等的教学。
第三,非思政课教师熟读红色基因教辅资料的内容,结合专业特色,灵活地将这些资料用于自己的教学内容中,通过知识和技能传授,使学生在求知中接受熏陶,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专业技能提升中,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如旅游类课程可以将红色基因融入红色文化旅游内容中,使其升华。其他课程可根据课程需要将红色基因的内容设计在每次课堂中,形式多样,灵活融入。
红色基因要融入学生的血脉,学生的日常工作环节必不可少。有意识地用红色基因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辅导员、班主任等在日常班级管理及建设中下一番功夫。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把红色基因融入班规、班风、班级活动及班干部队伍的建设中,在共同的学习中形成大家认同的班级红色文化。
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可以在班级建设和班团活动中,设计融入红色文化的主题班团活动。如每期班会选择红色基因的六大板块内容为主题,采取不同形式;每学期进行一次班级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真理、体会红色基因蕴含的精神。
团委成立红色文化社团,以社团为依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如组织师生红色文化宣讲团,举办红色文化艺术节,选出一批优秀的节目,开展“四送服务”到周边学校、社区、农村,即送宣讲、送节目、送作品、送培训,让学生走进大街小巷、乡村田埂,通过服务群众,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并外化于行,践行报国之志。
从教育主体的角度来看,教育本身是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自我教育是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具体来讲,是个体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进行自我塑造,以达到个体发展的目的。[5]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方法,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由他们成长发展的个性特征和融媒体时代发展的社会要求决定的。大学生内化知识、外化行动的关键在于自身能积极接受教育,自我教育正是教育主动性的体现。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前提是能意识到将要接受知识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通过各种方法求知。加之新媒体的普及与开放、多元与交互,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行性。因此,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要求、自我评价,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意识到离个人目标的距离,意识到自身发展与红色基因的内在认同。同时,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推进校园网站、班级QQ群、微信群及校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建设,把红色文化融入其中,使红色资源在新媒体的传播中成为影响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期,大学生在校时间要远远超出在家的时间,他们的交际范围主要在同辈群体中,同辈群体环境作为大学生重要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及思想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6]
同辈教育的最大优势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是学生,他们之间比较容易换位思考,能真正地相互理解,二者之间的沟通比较方便、及时,通过学生影响学生,能达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共同成长的效果。首先要积极引导同辈群体教育,加强同辈群体之间的关怀与引导,特别是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对普通学生的关怀与引导,通过同辈群体之间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利用读书会、老乡会、班会、寝室文化节等活动,把红色基因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其次要树立榜样,传递同辈群体的正能量。同辈群体容易形成核心人物的权威性,大学生容易将其视为榜样,因此要选好核心人物,并重点培养核心人物,使其发挥核心人物的正能量。通过自我教育与同辈教育的结合,推动红色基因内化于心。
校园是大学生除家庭外最熟悉、最亲近的环境,校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形成。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校园文化,针对大学生的需求,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打造校园文化动态墙,使学生浸润其中,耳濡目染。如利用校园广播时间,播放红色故事和红色歌曲,这些红色故事和红色歌曲可以是已有的经典作品,也可以是本校师生创作的佳品;在校园微信公众号上开设红色文化专题栏目,由学校宣传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建设,转载或邀请一些红色文化专家做客栏目;建设红色之星宣传阵地,挖掘师生中的红色之星,作为榜样积极宣传;开展红色文化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认知体验;结合学校特色及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校本红色文化教材,开设红色文化课程,创建红色文化系列品牌,形成一套成熟的校园红色文化资源。
社会对教育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良好的教育离不开社会的共建作用,学校主动应与本地红色基地建立联系,签订合作教学协议,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红色文化的魅力,在学习中提升自我。同时,邀请红色基地的研究员定期来学校开展红色文化故事宣讲,结合四史教育,组织师生持续建设一支校内外共建的红色文化宣讲队,定期到周边学校、社区等地进行红色文化宣讲,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深化师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有助于推动红色基因外化于行。
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不管时代怎样变化,红色基因蕴含的丰富精神都永不过时。高校肩负“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要努力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融入每一个学生的血液中,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