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与矿冶文化的传播
——以明清时期《大冶县志》为例

2021-03-08 07:54:24刘金林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县志黄石铜绿

刘金林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素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黄石地区人民在千百年的矿冶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矿冶文化,使黄石成为闻名世界的“矿冶文明之都”。

黄石市是由大冶县(今大冶市,黄石市管辖的县级市)的黄石港、石灰窑(今西塞山区)两个镇发展而来的。大冶县始建于宋乾德五年(967年),李煜为南唐主时,以境内矿产丰富,冶炼业发达,升青山场并划武昌(今鄂州市)三乡与之合并,新设一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县。

明清时期的《大冶县志》对于黄石矿冶文化的传播以及近代重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明清时期《大冶县志》概况

大冶自公元967年建县以来,至清朝末年共纂修县志九次。其中:明朝四次,永乐十五年(1417年)、宣德年间(1426—1435年)、嘉靖十九年(1540年)、万历十二年(1584年)各修1次;清朝5次,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同治六年(1867年)、光绪八年(1882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各修1次。除康熙十二年纂修的只有抄本外,其他8次皆出版印刷。由于年代久远,明永乐十五年、宣德年间、万历十二年等3次纂修的《大冶县志》已无从查找。

(一)明嘉靖《大冶县志》

全志共七卷。赵鼐修,冷儒宗纂。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和武汉大学图书馆现存明嘉靖十九年刻本。首都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等现存清代活字本嘉靖《大冶县志》。湖北图书馆还保存抄本嘉靖《大冶县志》。

嘉靖《大冶县志》由序、凡例、图域、目录和志构成。知县赵鼐,徐应华、冷儒宗分别作序。全志分七卷。卷一舆地志、卷二田赋志、卷三建设志、卷四祠祀志、卷五秩官志、卷六人品志、卷七附录。

(二)清康熙《大冶县志》

1. 清康熙《大冶县志》九卷本

该志由谢荣修,胡绳祖纂。首都图书馆现存1-4、8、9卷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抄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保存有该志胶卷照片。

2. 清康熙《大冶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本

该志由陈邦寄修,胡绳祖纂。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和台湾省等保存有清康熙22年(1683年)刻本。

康熙《大冶县志》首一卷包括余国柱、胡绳祖、陈邦寄写的序,胡绳祖写的后序。收录了张仕可、郭逵、徐应华写的旧序。还包括凡例、姓氏表、目录、《大冶县志》舆图(县境图、县治图、县署图、儒学图、八景图);卷一地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田赋志、卷四治忽志、卷五秩官志、卷六官绩志、卷七选举志、卷八人物志、卷九至卷十一艺文志、卷十二逸事志。

(三)清同治《大冶县志》

该志十八卷、首一卷。胡复初修,黄丙杰纂。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资料组、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天津图书馆、大连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图书馆、常熟市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不全)、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图书馆、黄石市档案馆、湖南省图书馆、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以及台湾省等收藏有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大冶县志》。

该志卷首包括胡复初作序、冯修藩题跋、职名、目录以及赵鼎、张仕可、郭逵、陈邦寄、余国柱、胡绳祖作的原序和胡绳祖作的后序,明永乐十五年修志职名,凡例和《大冶县志》舆图(县治图、县城图、县署图、儒学图、八景图);卷一疆域志、卷二山川志、卷三建置志、卷四田赋志、卷五学校志、卷六祭典志、卷七秩官志、卷八宦绩志、卷九治忽志、卷十人物志、卷十一及卷十二烈女志、卷十三至卷十六艺文志、卷十七逸事志、卷十八补录艺文志。

(四)清光绪续修《大冶县志》

1. 清光绪续修《大冶县志》十卷首一卷

该志由林佐修,陈寇洲纂。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存光绪8年(1882)续修《大冶县志》稿本。

2. 清光绪《大冶县志》续编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本

该志由林佐修,陈鳌纂。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不全)、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图书馆、镇江市图书馆、常熟市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台湾省等收藏清光绪十年(1884)《大冶县志》续编刻本。

首卷包括由林佐、陈鳌作序,设有例言、《大冶县志》续编目录、《大冶县志》续编姓氏、舆图、图说。卷一官师志、卷二户口志、卷三祠祀志、卷四建置志、卷五学校志、卷六人物志、卷七详异志、末卷附录。

3. 清光绪《大冶县志》后编二卷

该书由陈鳌纂。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湖北省博物馆和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存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刻本。

全志书内容包括陈鳌作序,卷一城池、仓敖、学校;卷二祥异、官职、选举、人物、烈女、艺文等。(1)纪宏祺. 历代《大冶县志》考略[J].文化教育资源(内刊).2014(1-2):3-4.

二、明清《大冶县志》对矿冶文化资源的记载

(一)明嘉靖《大冶县志》的有关记载

明嘉靖《大冶县志·卷一·舆地志·建置沿革》载:

五代属吴、南唐,置青山场以兴建炉冶,宋乾德三年升青山场并析武昌三乡置大冶县。

明嘉靖《大冶县志·卷一·舆地志·古迹》载:

金井:在县治西南五里,水泛没入湖,水固坑窟如池,相传古淘金井也。

银场:在县治西十里,与兴国州(今阳新县)界,元时江西陈提举在此开炉煎银。兵变,炉户散亡,坑湮没,银矿无出。

铜矿:旧志云在白雉山南出铜。晋、宋、梁、陈采矿烹炼,后废。今山麓尚有土墩留存,俗谓之铜灶其遗迹。或云县治西南铜绿山亦古出铜之所。

铁冶所:在县治东二十里,地名安田炉。本朝己巳年建,洪武十八年住罢,二十六年复建,二十八年住罢,三十二年仍设衙门煎销,三十五年复罢。

铁山炉:在县治北四十里,旧志云宋于此置炉煮铁,今铁滓尚存。

青山场:五代南唐置。

明嘉靖《大冶县志·卷二·田赋志·货类》记载:

金:古出金井,今无。

银:古出大小银炉,今塞。

铁:古出县治东围炉山,旧有铁务,今废。

铜:旧志云在白雉山,今无。

石灰:出县道士洑、铁山,保安亦有。

煤炭:出章山、道士洑二里。(2)赵鼐修,冷儒宗纂. 大冶县志[M].刻本. 1540(明嘉靖十九年).

(二)清同治《大冶县志》的有关记载

清同治《大冶县志·卷一·疆域志·沿革》记载:

南唐于永兴(今阳新县)属地置青山场,以兴炉冶。保泰十三年,时乾德三年也,升青山场并析武昌三乡,置大冶县,仍属鄂州(今武汉市)。

旧志考工:冶氏局铁邑之名,权与青山场之铁冶,夫非五金之谓矣。无论金井、银炉,湮灭已久。往时诲盗跃冶矿,适为万民耳。铜窟虽存夷迹,亦莫详其年代兴废与鼓铸之方也。惟铁冶相沿未绝,然铁山之产,脆不堪锻,而冶人或采石于他山,以知宝藏物华,消息靡定,一有一无,理殊今囊,未可以按图而索冀矣。

清同治《大冶县志·卷二·山川志》记载:

……牛马隘为县来脉,道光丙午年,土人在此挖煤。邑绅呈请齐邑侯伟,亲诣押封,并详上宪,勒石永禁。

清同治《大冶县志·卷二·山川志·山》记载:

牛马隘:在县北金桥堡,距城二十里,今名牛角山。俗传许旌阳逐蛟至此,蛟化金牛,众以牛马隘之,不能得。其说荒唐,良以山径隘,牛马难行故耳。

铁山:在县北铁山堡,距城四十里。宋于此置炉烹炼铁口,故名。磊落嵌寄,连起数十峰。中有石洞,每阴雨,占龙出人,以洞口草偃仰为度。岁旱,取洞中水祷雨,有验。

白雉山:在县北宋皇堡,距城五十里,昔有白雉之祥,故名。山高一百三十丈,周迥五十里,最高曰芙蓉峰。峰前狮子岭,峰后金鸡石,绝顶石佛像,祷雨者占石,石举则雨,不雨则举莫能胜。后失石所在。八景:雉山烟雨。

瑶山:在县东石灰堡,距城五十里,磁湖江上,土名石灰瑶。垂石悬江,古有仙人赌钱于此,号赌钱矶。左局磁湖山,与瑶山对。

青山:在县西,距城十里。旧设青山场,故名。

铜绿山:在县西马叫堡,距城五里,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名。绵延数樟,土色紫赤,皆官山也。或云古出铜之所,居民掘取铁子石,颇伤山骨。

金山:在县西金山堡,距城三十五里,与银山相望。

清同治《大冶县志·卷二·山川志·古迹》记载:

金井:在县前金湖中,相传古有淘金井,水泛则没。

银场:在县西十里,一名小银炉,地界兴国。元时江西陈提举开炉煎银,后兵变,炉户散亡,银矿无出。

铜矿:在白雉山之阳,旧云出铜。晋、宋、梁、陈采矿煎炼,后废。今山麓土墩,谓之铜窟者,其遗迹也。

青山场:南唐于此置炉鼓铁,今废。

铁山炉:在铁山下,宋设冶鼓铁,遗滓堆积。

铁冶所:在县东二十里,一名安田炉,明洪武初设,旋罢。有大使赵景先创七宝庙,以佑炉冶,今俱废。(3)胡复初修,黄丙杰纂. 大冶县志[M].刻本. 1867(清同治六年).

清同治《大冶县志·卷十六·艺文志》收录的诗歌:

道 边 铁 炉

胡率祖

辛苦耕耘尽纳输,村村为活赖洪炉。

夏王大有铜山帐,可祗三千六百无。

贺柯太史禺峰五十韵

刘光藜

南金雄北楚,曜冶发新芒。

望气凌霄汉,腾身破大荒。

山川挺异秀,草木袭余芳。

捷骑驰星彩,颂舆载道埸。

名随仙侣著,地标达人望。

湖照瀛洲月,江凝玗洞霜。

天台仙鹤举,石堰架龙翔。

日影披桃李,露华映梓桑。

清同治《大冶县志·卷十七·逸事志》记载:

万历二十六年,道士洑民徐鼐,于吕文德宅基劚地,得黄金一窟,数武即墓遂,以小金埒垫棺四角,前有石几,上置瓶、垆、剪、尺、盆、盂,皆金也。鼐取之不已,为土人所觉,共发其棺,则妇人也。有镜焉,尸未变,舁而弃之江中,并碎其圹志。

崇祯七年,土人又于前地数武外,得钱一窟。方中丈徐,皆满钱贯,铁线已朽。崇宁通宝大可径寸,间以五铢、半两,朱砂、翡翠、石青,古色种种。因徵前事,乃封穴以报。上遣兴国缉捕、同知齐待问,发掘捆载,与商船兑贾而去。按金钱皆吕文德宅中遗物也。

(三)清光绪续修《大冶县志》的有关记载

运道矿务总局:在县东50里石灰窑江堤边,北向以居总理矿务委员,左为收支所,已司出纳,又左公馆二,以棲往来员绅,又左武弁公馆、兵卒营房,右前电报房,又堤左先为堆机器厂,今为武营教场及营官公馆,堤右为李士墩煤局炭厂,总局门首即铁路回车支路,稍左为火车水台,左近即小轮船停泊所。

谢家畈大公馆:在县东三十里为矿务往来员绅行台。

铁山大公馆:在县北四十里,以居矿务员绅,左后洋房营房机房机匠房各一,东前电报房一,北首上机房二,铁门坎侧开山机器房一。

此外,李家坊为李士墩转运煤厂,下陆地方有车栈房,北前有电报房专司铁山石灰窑两局往来公件并开车停车晷刻,后有洋房二,营房一,南前机匠房二,又左整车机器铁房二,距谢家畈大公馆二里许,又盛洪卿前为王三石煤厂并附志之。

王三石煤局:在县北二十五里,向无房室,光绪十六年,洋弁踏勘山煤胜佳设局,开窟购房数十楹。上台派员绅监理,历数年,而煤不济用,现经停采,其机器房屋仍委员绅看守。

铁路:自铁山至石灰窑计程五十二里六分,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前任知县林佐奉委勘定里数,十七年春兴筑土堤面宽一丈五尺,下铺碎石,上安铁轨,十八年七月工竣,其间明桥暗洞五十余逍,以消水潦,十九年始用火轮车运铁矿至盛洪卿小停,下陆中栈,计程二十六里三分,又分小支路六条,为开车歇车屯车之所,由下陆至李家坊小停,至石灰窑止。运倾入小轮船载至汉阳铁炉化炼,十八年十月,林委署县事总办补用知县李增荣继之,复于铁山上机房,左修小铁路至铁门槛、老虎垱,又修小铁路至龙洞大铁石纱帽翅,各处开采矿苗,由此下山。

按《读史方舆纪要》载大冶铁山,唐宋时置炉烧炼兴邑,志符节自后无闻,光绪四年戊寅,海军衙门札饬举办其经前朝烧炼官山,铁渣满地,矿苗罕有。(4)林佐修,陈鳌纂. 大冶县志续编·附后编[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三、明清《大冶县志》对矿冶文化的传播

矿冶文化是人类在从事各种矿冶活动中产生的,并在矿冶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既包括矿冶历史、人物、遗址、工具,也包括地方志文献、档案资料、矿冶精神等。矿冶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包括我们身边的厂房、铁路、码头、车站和我们常听的矿冶故事、诗歌等。黄石地区从商周时期至今,矿冶文化源远流长,三千年绵绵不绝,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黄石矿冶文化代表着我国矿冶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乃至世界矿冶史上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

2011年12月,湖北省政府批准设立黄石工业遗产片区,2012年11月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入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和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四大矿冶工业遗产,是黄石地区众多矿冶遗产的典型代表,它们完整地呈现了从商周至汉代、从三国时期至近代、从近代到现代的黄石的矿冶工业文明发展史,其完整性、系统性、代表性在全国罕见。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是黄石矿冶文化的集中体现,黄石矿冶文化将随着矿冶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春风走向世界。(5)刘金林. 黄石工业遗产科普旅游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一)黄石矿产资源丰富,矿冶文化灿烂辉煌

明嘉靖《大冶县志》记载有金、银、铁、铜、石灰、煤炭等资源。现代黄石已发现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气矿产4大类计77种。其中,硅灰石储量居中国第一。已列入储量表的矿产有42种。其中,铜、钴、钨、钼、金、银、锶、铼、硅灰石、透辉石、泥灰岩、熔结凝灰岩、饰面大理岩等14种矿产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4000多亿元。

黄石铜矿的开采、冶炼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中晚期,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鼎盛阶段。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吴王杨行密在今大冶铜绿山一带置青山场,采矿冶炼,大兴炉冶。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李煜为南唐国主时,析武昌县三乡,与青山场合并新设一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县。1973年考古发现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始于商代,经西周、春秋、战国延续至汉代,时间长达千余年。其时代之久远、生产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黄石铁矿的开采、冶炼始于三国时期,兴于宋朝和明朝。黄石的煤矿开采于宋朝,金银矿及石灰石矿开采的时代也很久远。

明清《大冶县志》记载大冶县铜绿山、白雉山、青山场、铁山等处,迭经晋、宋、梁、陈,五代南唐,宋元明清时期铜、铁等矿产资源开采和冶炼的情况,先辈们创造的矿冶文化灿烂辉煌。

(二)黄石矿冶遗迹众多,矿冶文化源远流长

明嘉靖《大冶县志》、清同治《大冶县志》记载有金井、银场、铜矿、青山场、铁山炉、铁冶所等大量古迹。现代黄石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鄂王城城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等矿冶文化遗址,现有黄石市博物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大冶铁矿博物馆、大冶市博物馆等多家与矿冶文化有关的博物馆。

黄石境内现已发现一百多处古文化遗迹。其中,古城、古墓葬等多与古代采矿冶炼生产相关。考古发现的遗址和文物表明,从商代开始,铜绿山等地大兴炉冶,为了加强对采矿冶炼的管理而先后兴建了大冶五里界城、鄂王城、草王嘴城,黄石地区成为中国矿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明清《大冶县志》有关铜绿山的记载对于现代铜绿山铜矿的开发以及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发掘有重要的参考意义。1974年1月至1985年7月,考古工作者通过对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7处采矿遗址、2处冶炼遗址进行发掘清理,出土古代采矿竖(盲)井231个,平斜井100条,炼炉12座和七大类的工具文物。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我国二十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在世界采矿史、冶金史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黄石矿冶之火从古至今三千年生生不息。(6)郭远东. 黄石矿冶文化源远流长[N].黄石日报,2010-05-27.

(三)黄石矿冶文化底蕴深厚,近代工业文明发祥地

明清《大冶县志》记载有大量的矿冶文化资源,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发掘的文物向世界展示了三千年前中国高度先进的采矿和冶炼技术,体现了当时科技创新的矿冶文化。清同治《大冶县志·逸事志》记载的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乡民徐鼐在山下掘得一窖,內藏有瓶、炉、剪、尺、盆、盂皆为纯金制品,计万余两。明崇祯七年(公元1643年)村人又于前地附近得宋钱一窖,“方中丈余,钱贯皆满。” 这两次发现钱窖的大小,窖藏的时代和发现的数量和1967年发现的西塞山古钱窖大体相当。(7)徐劲松,胡莎可,谢四海. 试论黄石西塞山宋代钱窖的性质[J].江汉考古,2004(04):68-72+53.西塞山古钱窖发掘的钱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为中国钱币考古史所罕见,有着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在中国矿冶史特别是钱币铸造及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黄石人民在三千多年的矿冶历史长河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通过诗歌、逸文等矿冶历史文学作品创造了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的大量精神财富。 如:清同治《大冶县志·艺文志》的诗歌作品《道边铁炉》《贺柯太史禺峰五十韵》等反映了大冶地区“村村洪炉”的火热冶炼场景以及大冶成为“南金雄北楚,曜冶发新芒”矿冶文化底蕴深厚的矿冶文明之都。

清光绪《大冶县志续编·附后编》记载的铁路、运道矿务总局、矿务公馆、煤局等内容,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史料,也是黄石成为近代工业文明摇篮的重要依据。1875年,李鸿章委派盛宣怀兴办湖北矿务,创办湖北开采煤铁总局。1889年张之洞就任湖广总督,创办钢铁工业。盛宣怀、张之洞等参考明清时期《大冶县志》的有关记载,促进了大冶铁矿的重新发现,以及重工业基地的兴建,使黄石成为近代重工业的发祥地。

清光绪《大冶县志续编·附后编》有关铁路的记载不仅丰富了黄石近代工业文明的内涵,还弥补了近代中国铁路史研究的不足。

《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一书指出:沿江城市间综合性近代化交通结构之形成“发轫于1893年湖北大冶铁路之建成通车。”“长江沿江城市间的铁路运输事业则要迟至1893年,随着大冶铁路动工兴建才进入实质起步阶段。大冶铁路是中英(中德)合资兴建的铁路,由湖北大冶铁山到长江南岸的石灰窑。它是与近代长江沿江城市相关的第一条铁路,也是长江流域在甲午战争以前建成的唯一的一条铁路。据统计1881至1894年间,全国已建成铁路415.4公里,大冶铁路全长仅18公里,即便加上它的支线约10公里,在全国已建成的铁路中也仅占6.7%。”(8)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 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10.

该书充分肯定了大冶铁路在长江沿江城市近代化交通中的重要的地位。对于大冶铁路的兴建时间以及长度等问题,《大冶县志》弥补了其不足。关于大冶铁路修建的最可靠史料应该是大冶地方志书清光绪《大冶县志续编·附后编》,该书的主修正是该铁路的负责人,曾四次担任过大冶县令的林佐。从中可以得出正确结论:大冶铁路兴建于1891年春,于1892年8月竣工,1893年正式开始营运,铁路主线全长26.3公里。(9)林佐修,陈鳌纂. 大冶县志续编·附后编[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猜你喜欢
县志黄石铜绿
黄石国家公园庆祝150年蛮荒岁月——这是怎样的历史
英语文摘(2022年5期)2022-06-05 07:46:42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党员生活(2022年2期)2022-04-24 13:52:19
黄石俱乐部度假别墅
现代装饰(2020年11期)2020-11-27 01:47:40
县志里的乡贤
飞天(2020年8期)2020-08-14 10:07:31
黄石高速公路改造项目中互联网+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的应用
槲皮素改善大鼠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
中成药(2017年9期)2017-12-19 13:34:21
共代谢基质促进铜绿假单胞菌降解三十六烷的研究
环境科技(2016年4期)2016-11-08 12:18:58
县志
方圆(2015年15期)2015-09-10 07:22:44
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及整合酶的检测
2013年山西省市县志编纂工作成绩喜人
史志学刊(2014年3期)2014-03-27 05: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