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传播观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新模式

2021-03-08 06:47剑,胡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全程课外阅读小学生

胡 剑,胡 莹

(1.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2.郎溪县建平镇中心小学,安徽 郎溪 242199)

随着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融合”已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场域。[1]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对新时代全媒体融合的趋势和特点做了深入分析。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 “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2]。当今时代信息量巨大,新信息层出不穷,信息传播方式与人们的信息阅读方式较之以往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当前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主要分析全媒体传播观的主要表现、全媒体传播特征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提出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全媒体传播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新模式。

一、全媒体传播观的主要表现

(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传播

传统传播视域下的媒体形式较为单一。在传统传播视域下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传播主要依靠报刊、书籍、电视、广播等信息传播媒介。移动智能终端及新兴传播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传播格局。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出现了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并存的传播形势。新兴媒体以微博、微信作为代表,以短小精悍文体作为文化传播文体。[3]新兴媒体的出现及伴随其产生的新信息传播模式、信息传播范式、信息书写习惯对人们的信息传播产生深刻影响,两种媒体在现有传播格局中相互影响。新兴媒体对人们的信息传播习惯进行全新的塑造,对当前小学生的阅读书目、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当前,需要处理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关系。“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4]

(二)单一媒体与综合媒体融合传播

单一媒体是指单一以某种信息传播方式作为传播手段的媒体。单一媒体在训练、提升人们信息接受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的感官需要一定的信息冲击量才能进入最佳工作状态,且进入深层思考状态需要某一感官的高度集中。人们进行高阶段学习时基本依靠文字这一媒介的事实说明了单一媒体对人们认知活动的极端重要性。综合媒体是随着新的信息技术、光影综合技术、声光合成技术等的发展而形成的,其在运作时综合了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使得信息接收人在同一时间接收到诸多不同种类的信息,通过对信息接收人形成综合的影响以达到信息综合理解和总体接受效果。

(三)主流媒体与商业媒体融合传播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媒体主要是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其在信息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市场化浪潮催生了一批商业媒体,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当前,主流媒体与商业媒体出现融合发展的趋势。大型主流媒体也开始着力拓展其市场影响力,在资金运营、组织机构、人员聘用、对外宣传、出版发行等方面借鉴商业媒体的一些做法。商业媒体在进行商业化运营的同时也较之以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与灌输。商业媒体的思想性、政治性逐步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5]当前,应着力推进主流媒体与商业媒体更高层次的融合,实现主流媒体与商业媒体协同高效发展。

(四)全程媒体与全效媒体融合传播

所谓全程媒体,是从流程和过程角度来分析,指的是全流程、全过程。[6]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载体不能随身、随时携带,信息也不能呈现一种持续、充沛的弥漫状态,故信息的传播呈现时段性、间断性。传统媒体的信息难以全程对信息受众产生作用和影响。全媒体时代在信息传播过程方面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全媒体时代的信息载体具有便捷性、便携性,信息受众可以随时接收、运用这些信息。全媒体的信息传播主体愈加多元和多样,且信息传播主体的信息传播能力呈现增强、持久的态势,这就使得全媒体时代的信息无所不在。可见,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呈现全程特性,即信息的存在、影响是一个长期、持续、全程的过程,在信息传播效果上呈现全方面性,即信息传播对人的影响是多方位、多时段、多角度、多层次的。

二、全媒体传播特征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提出新要求

(一)在小学课外阅读中实现传统媒体阅读与新兴媒体阅读迭代融合

当前,小学生生活在新兴媒体勃兴的时期,各种新兴媒体已经被教师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新兴媒体给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阅读产品。新兴媒体阅读方式的特点是“短、快、趣”,这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小学生无法进行长篇的阅读,故较短的篇幅和阅读体量易让其接受。新兴媒体在信息传播时可以达到信息快速的交互传播,能够持续给小学生及时的信息刺激和信息反馈,这符合小学生活泼、易感的情绪特点。新兴媒体擅长于运用有趣的生活元素创造出具有一定趣味的阅读情境和阅读氛围,这符合小学生对课外阅读趣味性的要求。在当前全媒体传播格局下排除新兴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新兴媒体具有一些优点和优势,但在进行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时,新兴媒体不能代替传统媒体。传统媒体阅读仍是小学语文阅读的主要方式,其具有的系统性、连贯性、整体性是新兴媒体无法比拟的。这就需要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处理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关系,积极引导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仅重视对传统书刊的阅读,还要对新兴媒体传播内容进行较好的选择和吸收,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迭代融合。

(二)在小学课外阅读中实现单一媒体阅读与综合媒体阅读集约融合

小学生在阅读上更趋向于形象化、多维化、感官化和互动性,即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具有一定形象的多维阅读对象可以给予小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不高,需要更多给予感官刺激的阅读元素参与其中。小学生在抽象力、思辨思维能力方面较弱,难以进行长时间的独立思考,这就需要在阅读中加以适当的互动以促进小学生阅读向深处进行。多种媒体综合式阅读可以给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带来全新的体验,也能增强小学生进行课外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在看到综合媒体阅读优势的同时,也应认识到不能对此种阅读方式依赖太深。深层次的、纯粹的阅读是需要的,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和专注力是必须的,纸张作为信息存储介质是最稳定也是最便捷的,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时应将单一媒体阅读与综合媒体阅读结合起来。

(三)在小学课外阅读中实现教材推荐阅读与商业推荐阅读交替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市场逐步形成,相应教育类产业的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在当前的教育市场,一些商业媒体提供的教育教学材料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使得相当比例的小学生受到商业教育媒体的影响。教师、家长应正视这种情况,并认识到两种阅读材料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都有益处。这就需要教师、家长增强对商业平台推荐读物的重视;这也需要学校、教材出版发行单位等主流媒体加强对商业媒体开发作品的研究;这更需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材料开发及推广活动中协调好主流媒体与商业媒体的关系,实现两种媒体创作理念的有机融合。

(四)在小学课外阅读中实现全程跟踪训练与重点效果形成协同融合

全媒体时代的全程性给小学生课外阅读带来重大影响。传统意义上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重视阅读的时段性,强调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相应字词、篇目的阅读,并要求小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培养一定的目读、口读、理解、讲说等能力。全媒体时代下的阅读仍然要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但又不局限于这些能力范畴。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信息接受、信息影响呈现全程性。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小学语文阅读的时段可以进行适当的延伸。全媒体时代各具体媒体的综合配套可以形成各媒体之间的全程衔接,这种密切衔接可以实现阅读的全程化。

在全媒体传播视域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仅仅关注阅读时段,教师和学生还应该意识到这种阅读是长期的、全程的。教师应该关注该阅读对小学生的全程影响,更应关注小学生在阅读后的跟进任务,实现全程跟踪式阅读。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效果呈现全效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不仅要关注集中阅读时段的常规效果,还要关注整个阅读时段中的其他效果。虽然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效果呈现全效的特性,教师却不必不分重点地对所有效果进行分析、评判,而应该统合全程,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点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估。对于一些重点效果,教师应进行全程评价、全程引导。

三、全媒体传播观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新模式

(一)实现精细诵读与快速精简阅读相结合

新兴媒体的文体较为短小精悍。新兴媒体在语言运用上极为简洁,有时候一句话、一个词组、一个词、一个字、一个符号、一张图片、一个表情、一个动画、一个短视频等均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意义。这种信息书写方式、信息表达方式总体上并不适合小学生。小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关键阶段,若长期接触此种信息传播方式,可能不利于其语言规范性、连贯性的形成。小学生课外阅读总体上应坚持规范性,应主要针对经典读物、经典著作节选等进行精细诵读。现时期,实现精细诵读与快速精简阅读的具体方式有二。其一,对课标读物与传统长读物确定恰当的快速精简阅读和经典诵读比例。篇幅长是当前统编语文教材阅读材料的特色。小学生的阅读既应该有精读,也应该有快读。当前,应“引导学生把握速读要义,系统掌握默读、跳读、‘眼脑同步’等科学方法”[7]。当然,在小学阶段仍应以培养小学生精读能力为主。在课外阅读中,应把握精读阅读量与快速精简阅读量的比例,对小学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这一比例应不同。总体而言,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与阅读能力的提高,快速精简阅读量的比重应有所提高。其二,在快速精简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表达与创造。在坚持规范阅读、经典阅读的基础上,小学生也可以适当地接受新兴媒体短阅读方式,并可以结合经典阅读、规范表达按照现有新兴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进行信息再创造。如小学生可以利用学习的古典诗词、经典古文表达方式以现代新兴媒体方式进行信息传播与信息表达。就“精短”传播而言,百余字的特点恰恰是“古已有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8]教师可以引导、指导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行这种既巩固规范文体又结合时代特点的创造。

(二)实现AR/VR技术融入式阅读和传统纸质阅读相结合

技术进步使得各种媒体传播媒介的结合成为可能。在教育研究领域应当加大人工智能与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力度,在小学阅读材料开发领域应着重加强对AR/VR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AR/VR技术融入式阅读可以将阅读“诉诸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模拟三维动态视景的多维、智能、互动、沉浸式阅读界面”[9]。小学生的阅读习惯较之成年人不同,AR/VR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技术特征、信息表达特征与小学生的阅读特性有很多契合之处。从小学生信息表达、信息接受的特征而言,小学生对AR/VR等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综合运用技术有较多的需求。这种阅读方式能极大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发小学生的形象思维。VR技术将书本中平面的纸质内容转化为多维立体世界,使用户获得身临其境的沉浸式阅读体验。[9]AR/VR式阅读的目的和功用即在于增强现实,以达到对现实多重的感受,并由此形成对阅读对象的感性感知和理性感知。但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能仅仅使用此种阅读方式,因为长期、高频率使用此种阅读方式,将使得小学生高度依赖感官刺激推进阅读进程,这就让小学生在后期学习中的长篇阅读、长期阅读难以为继。特别是人的感受阈值会随着刺激量的增大而增强,后期的阅读若需要更高的感官刺激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长篇阅读能力不利。

另外,长期采用此种阅读方式会对小学生的视力、听力等造成不利影响,故这种阅读方式应与传统纸质阅读相结合。具体而言,应将纸质阅读与AR/VR式阅读结合起来,根据实际阅读内容来决定AR/VR式阅读的必要性与比重。大体观之,纸质阅读时间与AR/VR式阅读时间的比例在8∶2为宜。即使在AR/VR式阅读中,也应该加强阅读后的提问、总结、思考,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增强阅读的有效性,并减少对光影刺激的依赖性。

(三)实现教育平台读物与商业平台读物相结合

当前,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中,既有主流媒体的推荐内容,也有商业媒体的推荐内容。这些商业类教育产品大多是由商业媒体提供。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完全无视、忽视商业媒体提供的教育资源是不现实的。但也应该看到,目前一些教育资源运用不当,就会导致不好的教育效果。一些商业媒体推荐阅读的内容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都欠缺思想性。而一些教材推荐阅读材料又不够吸引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些教材推荐阅读材料与小学生的当前生活有年代隔阂感,不能引起小学生的共鸣。这就需要教育平台与商业平台展开深度合作。学校、教材出版单位等主流媒体,应与教育类商业媒体展开阅读类产品合作开发模式。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应兼采两种平台推荐的阅读素材,适当、适度地对两种教育平台的读物进行相应阅读。因为需要对阅读量的确定和对商业平台介绍读物进行甄别,所以对教师、家长引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材料选择时,需要教师、家长兼顾思想性、趣味性,多引导学生兼采两种阅读材料之长,养成综合全面的阅读能力。

(四)实现全程跟踪式阅读与各阶段重点能力的形成评估相结合

1.进行体系化、个性化的全程跟踪式阅读

全媒体时代的阅读可以突破对具体时段的限制,实现全程跟踪式阅读,从而克服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在全媒体时代,一些阅读信息呈现碎片化的存在方式,且小学生的阅读注意力不易集中,这就容易造成在阅读学习中形成碎片化的知识。全程跟踪式阅读可以通过延伸、连接阅读时段将碎片化的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小学生形成系统性的阅读知识体系。

从具体操作层面而言,全媒体时代的全程跟踪式阅读应实现阅读过程的时间连贯性、媒体转化恰当性和能力培养衔接性。在时间连贯性方面,教师在指导小学生进行阅读时,应注意阅读时段、阅读时间的安排。全程阅读并不意味着所有时间都在阅读。阅读时间占比应该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过大的占比既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不符合语文阅读学习规律。教师应对小学生的阅读时段和每时段的阅读时间进行恰当安排,此种安排应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遗忘规律,也应该符合小学生的阅读注意力保持规律。针对不同小学生的阅读时段、阅读时间安排应体现个性差异。[10]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进行全程跟踪式阅读时,应注重进行各具体信息承载媒体的切换与转化,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独特作用。[11]音频、视频、纸质媒体、结合各种信息载体的综合视听读写媒体等应符合恰当的比例构成。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时,应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学生的兴趣及阅读特点等对具体信息承载媒体进行调整,以使阅读既能够兼顾各种媒体的优势,又能够实现各媒体的相互配合。教师指导小学生进行全程跟踪式课外阅读时应注重能力培养的衔接性。课外阅读培养的是一个能力体系,而不仅是一个能力单元。教师应注重结合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体悟,并根据不同时段及不同媒体带来的不同观感进行相应能力的拓展训练。

2.进行形成性、分阶段的重点阅读能力评估

全程跟踪式阅读最终要落实到各具体能力的培养上。阅读过程的全程特性应与阅读效果的全效特性结合起来。阅读效果的全效可以分解到各阅读阶段中完成。教师应注重在阅读的各个时段对小学生各重点能力的养成进行形成性评估。具体而言,应重点评估听说读写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情境进入和转化能力、故事延伸及故事情节创造能力、思辨及思考能力、感悟体悟能力、道德修养能力、思想政治观感知能力等。听说读写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属于传统阅读视域下着重培养的能力。全媒体视域下,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利用各种媒体自由地听说、描述、叙事,并达到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对小学生在多媒体视域下的听说能力、叙述能力、理解能力等进行评估。在情境进入和转化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在各种媒体的影响下进入一定的情境并能够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和理解,形成一定的情境想象能力、情境进入能力和情境转化能力,并应对这些能力达成系列材料进行形成性评估。在故事延伸及故事情节创造能力、思辨及思考能力、感悟体悟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对相应故事人物、故事情节等进行相应拓展思考,引导小学生思考人物、情节、行为的合理性,带领小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设计和创造,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事件分析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重点对小学生的情节分析能力、人物形象分析能力、事件分析能力等进行评估。在道德修养能力、思想政治观感知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应着重引导小学生将阅读材料中人物形象的特质、优势等内化为对自己的主动要求,并引导小学生形成与其年龄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政治观。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着重对小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准、思想政治水准进行评估。

猜你喜欢
全程课外阅读小学生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我是小学生
手工制鞋全程LOOK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全程监控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