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起来”是提升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实践活动

2021-03-08 06:47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意识群众精神

王 昌 民

(渭南师范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陕西 渭南 714099)

一、引言:从“一片散沙”说起

孙中山先生曾经多次提到中国人的“一片散沙”。他说,这是外国人批评中国人的说法。他把这种“一片散沙”归结于异族的专制,归结为中国人缺少民族精神,归结为“没有民族团体”。[1]69显然,他没有意识到,蕴藏于底层民众之中的力量,只有通过组织中的教育才能焕发出来。这是由他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决定了的。

自1840年以来,中国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仍遭受洋人的欺侮而敢怒不敢言。鲁迅先生曾经描写过中国人受欺辱时,其他国人旁观看热闹的场景,反映了中国人麻木的精神状态,并表达对中国人不团结的愤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就是对中国人精神麻木状态的反思。他深刻地指出:“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2]20张伯苓先生则直接批评中国人的“愚、弱、贫、散、私”。[3]149他一生致力于办学校、办教育,就是想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抗击日寇侵略的战争中、在解放战争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终都取得了胜利。

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终结“一片散沙”,获得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实现全国一盘棋的辉煌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去。正如张维为教授所说:“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己强大的动员能力把中国基层民众组织起来了。”[4]

本文从组织文化的视角,赋予“组织起来”以价值观念教育和精神教育的含义,与旧中国“一片散沙”“民众的无组织状态”的状况作对比,凸显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通过“组织起来”的实践活动,发挥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辉煌成就。张维为教授也曾作过此类比较。他是从“确立基本秩序和规范”的视角理解“组织起来”的概念,本文则是从“实践活动”的视角来解读“组织起来”,着重从“提高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维度论述“组织起来”的实践结果。

二、“组织起来”是提升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实践活动

(一)毛泽东对于“组织起来”的论述

毛泽东同志三次论及“组织起来”。第一次是1927年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他肯定了湖南十三个县的农会,把一千万农民“组织起来”。他说,农民已有了广大的组织,“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第二次是1943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的讲话,号召“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一切部队机关学校的力量,……组织起来,成为一支劳动大军。”[5]928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他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因此,他说,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第三次是1955年毛泽东同志给《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他肯定了农民在组织起来之后生产效率提高的创造,认为这些创造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的工作精神和工作方法”。他指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6]513毛泽东关于“组织起来”的论述指向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动员和组织。

(二)“组织起来”是提升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实践活动

“组织”一词,当作动词用时,是指“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当作形容词用时,是指配合关系的“严密”或“松散”。当作名词用时,是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集体”[7]1750。“起来”一词,一般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或行动“完成或达到目的”的状况。[7]1030毛泽东同志“组织起来”的表述,是把两个词合成一个词组,其内涵是指让原处于“无组织状态”的民众“按照一定的宗旨”共同行动,并使行动“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从笔者引述的毛泽东同志四篇文章的语境来看,就有“冲决束缚的罗网”“解放”“自己动手”“劳动”“创造”“克服各种困难”等词句,都有实践活动的含义,把“组织起来”作为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毛泽东也看到了党“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8]184。“教育作用”是指党的奋斗实践对人民的唤醒、感召、启迪,起到价值观念教育和精神教育的作用。

(三)“组织起来”是中国共产党首创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生动实践

组织文化理论认为,当一个群体组织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共同的情绪体验、产生共同信奉的信念、产生共享的价值观;并且“当团体中的成员开始一起工作,并围绕针对个体有积极意义的行为进行经验共享时,集体感就产生了”[9]49。基于此,“组织起来”既可以作为一个过程,具有“唤起民众”的功能、精神教育功能;也可以作为一个结果,表征结束“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提升民众的主体意识。“组织起来”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就要把人民群众当作实践主体,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提升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组织起来”是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是将人民群众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民族意识、有爱国精神、有劳动创造积极性的主体的实践活动。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1031要“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5]1030。毛泽东同志关于达成目的的“依靠”“动力”基点的看法,可以理解为“组织起来”的预期实践结果:“觉悟”“团结”“努力的程度”“有组织地克服了和正在克服着各种困难”。[5]1041“觉悟”包括政治意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团结”包括归属感、向心力、互助观。“努力程度”包括主体参与意识、奉献意识、大局意识,也包括艰苦奋斗精神和劳动创造精神。“有组织地克服了和正在克服着各种困难”包括集体主义精神。这些都体现了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的主体意识。因此,可以说“觉悟”“团结”“努力的程度”,是结束“民众的无组织状态”的实践结果,也是改变民众精神麻木、狭隘自私的实践结果。

重融合、强品牌,提升文化建设新自信。几年来,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在传承创新、挖掘提炼上下功夫,坚定自信,唱响品牌,以建司六十年为契机扎实推进文化建设系列活动。我们认为文化自信的表现为:因感恩不悔过去,因担当不惑当下,因坚定不惧将来,并通过文化凝聚党群意识,传递党政意愿。

由上所述,“组织起来”的理论依据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活动的主体。“组织起来”是中国共产党人首创的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生动实践和具体途径。“组织起来”的实践依据在于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组织的工农运动提高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组织人民参与群众武装、以人力和物力资源支持军队的战争行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组织人民参与和支持人民解放军、用“小车”“帆船”和大量物资支援前线,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战争教育了人民”[5]1031,促进了人民的觉悟,增强了人民的团结;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组织中,善于处理各种关系,激发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三、“组织起来”的方法要素

如何“组织起来”?综览毛泽东同志的相关著述,可以看到他对“组织起来”有着深刻的思考,也有着全面的部署,还有着系统的制度支撑,明确了“组织起来”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概括起来,有如下方法要素:

(一)重视目标导向

毛泽东同志善于用宗旨、纲领、路线、方针、原则、政策等宣示共产党人的目标,以形成明确的政治导向和行动导向,告诉全党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我们的主张是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也告诉人民群众,共产党人的目的是什么,行动方针是什么,共产党人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说:“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10]1319在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政治动员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

(二)强化思想引领

思想引领的意义,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我们要在人民群众中间,广泛地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使人民认识到中国的真实情况和动向,对于自己的力量具备信心。”[10]1131“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11]839思想引领的目的在于统一认识,形成党的组织优势,进而引导人民群众形成价值共识。思想引领的方式,一是通过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懂得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用先进的思想武装群众,并让他们了解全局层面的真实情况,以便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通过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贯彻到群众工作中去。三是采取民主说服的方法,深入细致并有针对性地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引领的条件,一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12]477,戒除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二是走群众路线,集中群众的智慧,实行个别与一般、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5]899三是善于学习。首先是学习理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12]533。其次是“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10]1481。

(三)注重精神教育

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要引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胜利,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必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用理想信念补足共产党人精神的“钙”。毛泽东同志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13]329他非常重视人的自觉能动性,提出了“人的因素第一”的思想。“人的因素第一”主要是指人的“心之力”,就是指精神力量。他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党领导的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参加这个军队的人有自觉的纪律和“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和倡导“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各时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他要求全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14]285他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工业学大庆”,培育了雷锋精神和大庆精神。

(四)重视凝聚力量

凝聚力量就是扩展、放大和集聚组织的能量。凝聚力量,既指用党的坚强领导凝聚起人民群众的力量,又指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凝聚党内的力量,放大党的组织优势,增强党的领导能力。毛泽东同志认为,党的正确政策的“基本点,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的力量”[5]1027。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积极行动。只要我们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我们是完全能够超越任何障碍和战胜任何困难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10]1260。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5]933凝聚力量,也是指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思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1935年12月,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政治形势中“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状态”的特点,提出党的基本策略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8]152。1939年12月,毛泽东同志针对抗战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进一步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12]645由此可见,发展统一战线,也是一种“组织起来”的形式。

(五)强调纠错矫正

四、“组织起来”的实践提升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

在“组织起来”的实践过程中,人民群众对活动的充分参与,成为“组织”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活动的主体、价值的主体,形成了主体的心理体验,发生了主体之间的合作互动,共同的活动、共同的体验、共同经验的分享,产生共同奋斗的感觉,并且通过活动中个体对平等、信任、尊重、团结、奉献等价值的体验,通过共产党员在活动中起的模范引领作用,产生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同。这种共同经验的分享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主体意识觉醒的过程。这种主体意识就是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团结意识、自强意识、奋斗意识、劳动意识、创造意识、奉献意识、民族意识、集体主义意识的综合体。

(一)在农民运动中,“组织起来”使农民的思想得到解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推翻了地主政权,农民“有了广大的组织”“便开始行动起来”。[8]14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列举了农民“组织起来”之后的“十四件大事”,其中就有农民“晓得了孙中山的那篇遗嘱”“农民的文化程度迅速地提高了”,农民禁牌、禁赌、禁鸦片,农民“修道路,修塘坝”。

在各革命根据地中,农民组织赤卫队、工人组织暴动队“扩红”和参战支前。1931年到1934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湘赣、闽浙赣、鄂豫皖、洪湖、湘鄂西、川陕、左右江、陕甘、湘鄂黔以及中央等革命根据地,共产党人都能发动人民群众,把老人、孩子和妇女组织起来,形成运输队、担架队、救护队、洗衣队、慰劳队、向导队等各类群众组织,参与支前、放哨、检查、运输、防御等工作。在苏维埃政权的组织下,妇女在政权巩固、扫盲运动、“扩红”运动中受到空前重视,成为“扩红先锋队”“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前线战士的支援队”“维护后方稳定的哨兵”,“母亲送子”“妻子送夫”“姐送弟”去当红军的场面令人为之动容,涌现了一大批模范妇女[15],为妇女的思想解放树立了榜样。

(二)在革命战争中,“组织起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了各种“组织起来”的实践形式。一方面,农民群众亲自参与到战争中去;另一方面,他们通过互助合作支援前线。

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把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聚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15个民族的1 335万农民参军支前,武装自卫。抗日战争增强了全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信,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解放战争时期,广大翻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碾小米,做军鞋,送军粮,送弹药,抬担架,以各种方式支援前线,拥军优属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入伍的动人场面。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中,支前民工就达539万人,担架10万副以上,各种牲畜100多万头,随军民工的大车50多万辆。人民群众展现了爱党拥军情怀、团结风貌、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民订立爱国民约,各阶层人民把自己的日常生产、工作和学习,与抗美援朝的总任务密切联系起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捐献飞机大炮、拥军优属、知识青年踊跃参军,成千上万的铁路员工、汽车司机、医务工作者,纷纷组成运输队、医疗队和防疫队等,开赴前线,支援志愿军作战,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毛泽东同志指出:抗美援朝不仅将前线推至“三八线”“取得了军事经验”,而且“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16]175。

(三)在生产和建设中,“组织起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精神

大生产运动就是一所大学校。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超越小农经济状态的新的组织劳动形式,把人民群众都组织到互助社、合作社、变工队中去,通过示范引领、意见沟通、互助合作等方式进行动员,并有效地将劳动荣誉感乃至主人翁精神传达到每一个普通老百姓家里。有些地方的纺织合作社还规定了“识字、读报、学打算盘,遵守学习制度……并在夏秋收农忙时,实行变工集体参加农业劳动”[17]。大生产运动不但实现了军队自给,还改善了官兵关系、军民关系,通过共同劳动和学习,使老百姓接受了文化教育,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劳动观念和集体主义情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全国各族人民迸发出空前的建设热情。”[18]169各条战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设高潮,北大荒的农垦、大庆油田的创业、“两弹一星”的研制、红旗渠的奇迹,彰显了劳动者的集体主义精神,都从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繁忙景象,抒写了团结奋斗、改天换地的壮丽诗篇,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四)在抗击自然灾害中,“组织起来”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九八”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5·12”汶川地震救灾,经历过多次自然灾害的中国人民,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见证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真正理解了国与家的关系,理解了国家强盛与个人生活幸福的关系,理解了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增强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和团结互助意识。在抗击自然灾害中,人民解放军始终舍生忘死、奋不顾身冲在第一线,各种救援组织、志愿者组织、受灾地区的民众顾全大局、齐心协力、患难与共,在救灾指挥部的统一号令下做好救援工作。每一次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全国性行动,都有大量共产党员率先垂范,都在用无数英雄事迹感召人心,都在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凯歌。

2020年爆发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亲身经历了全国抗疫的阻击战和总体战,见证了“举国同心”的壮美时刻,见证了人民群众中涌现的无数英模人物和无数感人事迹,展现了党和国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展现了国家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无条件护佑。对比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人民生命的漠视和治理不力、秩序混乱的局面,广大人民群众深受教育,弄清了西方国家口口声声称道的民主、自由、人权的真实面目。

(五)在脱贫攻坚中,“组织起来”激发了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气神

中国共产党人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动员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农村广大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驻村书记和工作队员、志愿者,开展了精准扶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脱贫攻坚的组织架构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保障,严格责任落实,规范工作程序,强化考核监察,营造良好氛围。实行了发展生产、异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的全方位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谱写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精神凯歌。脱贫攻坚不仅使贫困地区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改变,而且“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广大脱贫群众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文明新风得到广泛弘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广大贫困地区蔚然成风。”[19]

五、“组织起来”的过程是人民精神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过程

“人民的觉悟、团结和努力的程度”最突出的表现是涌现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以及他们展现的精神风貌、积累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20]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依靠明确的组织目标、严格的组织制度、正确的组织策略所形成的组织优势,以符合客观实际的组织形式和求真务实的多种活动,提高了人民的觉悟,强化了人民的团结,调动了人民努力创造的积极性。因此说,“组织起来”的实践过程,是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过程,是精神力量转换为物质力量的过程。如果说,把中国共产党自身组织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看作是组织的两大“主体”,那么,“组织起来”之后觉悟得以提高、团结得以增强、努力程度倍增的人民群众,也应该是最大的“组织主体”。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前“组织起来”唤醒的是“民族意识”和“自主参与意识”,那么,新中国成立后“组织起来”唤醒的是“爱国意识”和“奉献”“责任”意识。“组织起来”的实践结果就是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的觉醒、向心力的增强、文化素质的提高、生产积极性的焕发和劳动创造性的涌现,就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这种实践结果正是毛泽东“组织起来”思想伟力的重要体现,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成就的重要体现。

猜你喜欢
意识群众精神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多让群众咧嘴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拿出精神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