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理论视角下的景区外宣文本翻译模板构建
——以安徽省景区为例

2021-03-08 06:24张梦雅王倩倩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译文原文景区

张梦雅,王倩倩

(合肥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持续推进,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愈加频繁,而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华夏文化的东方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为建设目标,使我国向着交通强国的方向迈进[1]。伴随着经济、政治地位的提升,中国国内的风景名胜和人文底蕴更是受到了大量境外旅游者的热烈追捧。发达的交通为旅游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海外游客量连年大幅增长。

安徽地区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名满天下的黄山、天柱山、天堂寨等自然风景名胜,也有皖南古村落、隋唐大运河、宣纸等众多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包拯、李鸿章、刘铭传、杨振宁等古、近、现代历史名人的故乡。省内现有5A级景区11个,4A级景区105个,已形成“徽式”旅游景区群落。

各景区作为安徽的对外窗口,承担着宣扬中国优秀文化的任务,而景点牌示、画册等外宣文本,是实现这一任务的载体。英语作为国际通用交流语言,被世界各地广泛使用,因此,外宣文本的英译尤为重要。然而,中英的语言体系存在较大差异,要表达出文本原文中的确切含义,仅依据字面翻译是不够的,易产生错译、词不达意等问题;况且,中国文化中有的词汇和句子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易导致译者被迫漏译而无法完整表达出原文意蕴的问题。可以看出,景区外宣文本英译要求译者不仅精通中英两门语言,还要熟悉相应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翻译理论是指导翻译行为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目的论、对等论、读者反应论等理论被用于指导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2-4],并提出了一系列翻译原则,为旅游文本的翻译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旅游文本千差万别,难以建立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适用于全部文本的翻译原则。而目前的研究仍然较为分散,存在一定的以点代面现象,对翻译方法的体系化建设稍显不足,理论的落地和应用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翻译的实质是一种基于译语优化选择的转换过程,使译语在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达到相应的转换目标,这个理念与生态翻译学三维理论十分契合[5]。在三维理论中,语言维转换注重语言形式的对等,文化维转换注重文化内涵的阐释,而交际维转换注重交际意图的达成[6]。实际上,在海量的旅游文本中存在一定的类别规律,每一类别的文本有着不同的翻译重点。因此,有必要对海量文本进行合理的类别划分,进而分析并总结出各类文本核心词汇的细类,并依此构建合适的译文选择及评价指标。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三维理论,在调研大量外宣文本的基础上,尝试对旅游文本合理分类,并为各类别文本构建翻译模板,明确翻译目标,便于指导翻译过程并综合评价译语,旨在探索生态翻译学理论在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可行性及应用方式。

一、三维理论指导下的景区外宣文本翻译模板构建

作为生态翻译学的奠基人,胡庚申教授将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作者、译者、读者等因素有机融入翻译生态环境,在充分考虑到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将翻译生态环境细分为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7-8]。其中,译者处于翻译的中心地位,需要基于优化选择移植的原则,获得适应于翻译生态环境的译文文本。在这个过程中,优化选择移植必须至少基于语言维(语言形式的选择)、文化维(文化内涵的选择)和交际维(交际意图的选择)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是译文文本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的综合衡量标准[9]。

旅游景区外宣文本的载体一般包括:各类牌示、宣传册、线上资源等[10]。主要涵盖与景点相关的地理、历史、文化、传说、民俗等信息,也有景区导览的线路推荐、生活服务等信息。总体来说,外宣文本可分为人文历史、神话传说、地理标识、交际应用四大类别。其中,人文历史类文本常见于名人故居、历史事件故址、文物馆等景点,内容涵盖人物生平、历史事件、文物介绍等文本,叙述常基于历史事实;神话传说类文本常见于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和庙宇神像等宗教景观,叙述中充满了神秘和未知的色彩,常常用到神话和宗教中的术语;地理标识类文本常见于景点图册、路标及线上导览等,是对景点地图、路线的说明,主要涉及景区各地点、交通工具的解释,其中,各地点的名称跟地形地貌、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也密切相关;交际应用类文本则常见于景区各生活服务类设施的标牌中,用于提醒游客如何正确使用景区提供的各类生活服务设施,以及游览注意事项。

显而易见,各类文本要传递的信息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中的比重有着较大的差异。 具体来说,人文历史、神话传说类文本聚焦于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应偏向文化维转换;地理标识、交际应用类文本着重于为游客提供游览便利,应偏向交际维转换;同时,每类文本都要注重语言维的转换。

《现代汉语大词典》记载,“模者,法式,规范。”[11](P928)模板为形、法、规的统一,它是从一组相似事物中抽象出的一种模式、规范和框架,通过对模板各组成部分的赋值,可以获得对象的实例。而外宣文本可以划分为若干类别,每个类别中,文本的构成形式较为稳定,具有一定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指导翻译活动快速、有效地进行。

因此,为了凸显各类文本的英译特点差异,笔者为文本的每个类别构建翻译目标模板,翻译时,可以按照模板内容进行对标,以辅助译者选择适应度高的译文文本。

各类别文本均对应一系列的核心词汇,对核心词汇的准确转换是获得高质量译文文本的必要步骤。下面,笔者将尝试对各类文本的核心词汇进行初步总结。

(一)人文历史类

这类文本又可细分为:人物传记(如合肥李鸿章故居中的李鸿章生平简介)、历史事件(如明堂山祭拜台的汉武帝南巡封禅古南岳事件简介)、文物描述(如合肥李鸿章故居中的墨宝陈列及描述)。

在人物传记中,通常包含该人物教育及工作经历、家庭情况、功过评述、重大事件、语录拾遗、趣闻逸事等。历史事件通常包含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主要人物、事件影响等。文物描述通常包括该文物的制作者、技术工艺、结构材料、用途等。因此,上述各细分类别构成了人文历史类文本的翻译模板。在进行文本转换时,需要依据原文文本的类型,找到相应模板,并将文本中的核心词汇填入模板,进而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完成转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以文化维转换为重点,兼顾语言维转换。换句话说,要寻找英语中能充分表达原语文化含义的词汇,灵活选择直译加注和增译的方式,并力求使用与中文表达对等的构词句型和修辞风格,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二)神话传说类

这类文本又可细分为:民间传说(如皖西大裂谷的屯粮洞简介)和宗教传说(如九华山佛教道场的简介)。

民间传说包含部分虚构的人物、神仙、事迹、地域。宗教传说通常与佛教、道教等宗教中的角色相关,包含大量宗教活动及术语。因此,上述各细分类别构成了神话传说类文本的翻译模板。与人文历史类文本类似,该类文本在转换时也要注重文化维含义的传递,同时兼顾语言维的对等。这是因为该类文本中常使用排比、对仗等修辞,并融入诗句、名言、成语等充满中文特色的元素。同时,该类文本中大量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要素,极具中国特色,难以在译语文化中找到十分契合的对象,在进行文本转换时,可以化整为零,根据需求,将模板中的各组成部分进一步拆分,再为每个部分寻找含义接近的英文词汇,辅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各部分的转换结果有机整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促进境外旅行者的理解。

(三)地理标识类

这类文本又可细分为:自然景点标识(如天峡的丹霞坞简介)和人工景点标识(如皖西大裂谷的好汉亭简介)。

自然景点标识的英译常常涉及山峰、深涧、河流、树木等,原语文本通常是结合对象的外形特征,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再融入神话传说等神秘元素而产生的寓意美好的词汇。而人工景点标识的英译常常涉及亭台楼阁等人工建筑,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常常把看起来相似、但存在区别的对象用不同的汉字表示,这些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因此,上述各细分类别构成了神话传说类文本的翻译模板。该类文本在转换时,对自然景点的标识需要更注重文化维的转换,而人工景点的标识,则需更注重译文文本表达的准确性。

(四)交际应用类

这类文本又可细分为:服务设施使用说明(如卫生间使用标识)和旅行引导(如九华山天台温馨提示)。前者辅助旅行者正确使用景区设施,后者引导旅行者遵守景区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因此,上述各细分类别构成了交际应用类文本的翻译模板。由于该类文本的主要目的是向旅游者传递帮助信息,更偏重于交际维,因此在转换时,务必要求所传递的信息准确、并符合英文的使用习惯。

只有对外宣文本进行详细分类并给出各类文本的翻译模板,厘清翻译重点,才能较好地完成从原语文本到译语文本的三维转换。

二、实例与分析

本节将结合安徽省景区外宣文本实例,运用上节中的翻译模板完成从原语文本到译语文本的三维转换。

案例(一) 李鸿章故居中的李鸿章墨宝展牌示(人文历史类)

原文:

前言

李鸿章擅长奏牍,工于诗文,从政之余留下大量匾额、对联以及信札等珍贵墨迹。其书法以行书为主要代表性书体,受过严谨的笔法训练,得力于唐人庄重质朴、宋人圆润秀逸以及清代碑学的书法风格,此次由全国收录的李鸿章墨宝多为难得的珍品,书法造诣较高,具有极高的美学和史学价值。

原译文:

The Preface of LiHongzhang’s Calligraphy show

LiHongzhang was very good at calligraphy and talented in poems. He made some calligraphy works include character inscribed stele, couplet and letter from which we can enjoy their aesthetics and historic value.

原文的主题是对李鸿章墨宝的简介,着重推介他的笔法风格、美学及史学价值。换句话说,原文传递的重点信息属于文化维范畴,应当完整的表达和转换。而原译文中,只翻译了第一句,即李鸿章留下了大量的墨宝就戛然而止,对原文要表达的重点内容存在严重的漏译现象。而原文在语言维方面,主要采用的是平铺直叙法,只有“唐人庄重质朴、宋人圆润秀逸”的表述较为工整。在文本转换时,只要用英文工整地表达出这句话即可。

该文本属于人文历史大类下的文物描述细类,对应的模板为:制作者(李鸿章)、技术工艺(行书、庄重质朴、圆润秀逸、碑学)、结构材料(奏牍、匾额、对联、信札)、用途(珍贵墨迹)。因此,须将模板中的核心词汇进行重点转换:以文化维转换为重点,兼顾语言维转换。

因此,笔者在翻译时,首先完成模板中核心词汇的文化维转换,再兼顾语言维中的工整修辞(如“唐人庄重质朴、宋人圆润秀逸”),最终改译如下(核心词汇已用下划线标明):

The Preface of LiHongzhang’s Calligraphy show

Li Hongzhangwas very good at slips of memorial to the throne and talented in poems, leaving a lot of precious calligraphies such asplaques,couplets,lettersand so on.Cursive handwritingis his main representative calligraphy. He has received rigorous brushwork training, due to thesolemn and simple styleof the Tang Dynasty, the round andelegant styleof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stele studyof the Qing Dynasty. The collection of Li Hongzhang’s calligraphies by the whole country is a rare treasure this time, with great attainments, extremely high aesthetic and historic value.

案例(二) 明堂山汉武帝祭拜台标识(人文历史类)

原文:汉武帝祭拜台

原译文:Emperor Wu platform

该文本是祭拜台的标识,带历史事件标签,应当属于人文历史类。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南巡封禅古南岳—公皖山天柱山,设祭拜之明堂于母皖山明堂山,明堂山因此得名。明堂山因汉武帝设“明堂”名扬天下,主峰被称为“明堂天子峰”。后人在主峰东侧云崖天堑设台纪念汉武帝,称为“汉武帝祭拜台”。

该文本属于人文历史大类下的历史事件细类,对应的模板为时间(西汉)、地点(明堂山)、历史背景(祭拜)、主要人物(武帝)、事件影响(祭拜影响)。而在原译文中,武帝指代不明,也没有凸显文本的历史背景等要素。因此,笔者改译为:the platform to worship Heaven of Emperor Wu of Western Han。凸显该祭拜台是汉武帝为了祈福上苍而搭建的,影响深远。

案例(三) 皖西大裂谷之屯粮洞、雄起岩、点将台(地理标识类)

原文:屯粮洞、雄起岩、点将台

原译文:tuen grain hole、powerful rock、Naming Gen.dais

该文本是皖西大裂谷的几个地理标识,其中屯粮洞是张献忠所造用于囤积粮食的洞穴;雄起岩是张献忠动员将士、以图东山再起之处;点将台是张献忠号令三军的地方,均为人工建筑。因此,必须仔细区分、准确传递出建筑外形特点,并寻找合适的词汇表达。

在屯粮洞的原译文中,tuen这个单词,原本是香港地区用的拼音,并非英文原文,同时,hole泛指实体上的洞、孔或坑,不涉及其大小、深浅或穿透与否,用于表达具有仓库作用的人工洞穴并不适合。而cave指洞、窑洞或溶洞,可以是天然的或人造的,因此,改译为hoarding grains cave。

在雄起岩的原译文中,使用“powerful”表达“雄起”之意,实际上“powerful”意为有权势、影响力的,原文本中的“雄起”意为强有力的奋起、东山再起,故改译为:comeback rock更为合适。

在点将台的原译文中,dais指的是(尤指房间一端的)讲台,而点将台是张献忠号令三军的地方,应是户外开阔的平台,故改译为:Naming Gen. platform

案例(四) (神话传说类)皖西大裂谷坐井观天

原文:

卧于潭池中的象形石。酷似坐井观天的神蛙。又名神蛙石:相传为女娲炼五彩石补天时遗留人间的异石,吸日月之精华而修炼成灵性神蛙。

原译文:

Lying in the pool of pictographic stones. Limited outlook of God like frog, a frog stone God; thatNuwa smelting multicolored stone sky from human waste stone,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the sun and into practice the supernatural God frog.

该文本属于神话传说大类下的民间传说细类,对应的模板为人物(无)、仙神(女娲)、事迹(炼五彩石、补天、吸日月精华、修炼)、地域(皖西大裂谷)。然而,译文却漏译了“补天”这个神话背景,破坏了原文的完整性及美感。此外,原译文还有较多的语言维转换错误,存在英文句子不完整、不合英文语法规则的现象,如将“Nvwa”错拼为“Nuwa”,漏译了“日月精华”中的“月”等。

因此,笔者改译为:

It is the pictographic stone lying in the pond which looks like a supernatural frog sitting on a well and watching the sky. Therefore,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Supernatural Frog Stone. According to the legend, it was a strange stone left in the earth by Nvwa who refined the colorful stones to mend the sky and then absorbed the essence of the sun and moon and cultivated into a spiritual frog.

此外,景区文本中还有一些文本属于交际应用类。如:九华山天台温馨提示中所提到的“年老体弱者”中的“老”年人,原译文译为“old age”,容易让老年游客感到被冒犯,建议译为“senior citizens”更为妥帖。从而既达到了交际目的,也照顾了英文表达习惯。

综上所述,在景区外宣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原语文本的类型及细类匹配相应的翻译模板,依据模板确定核心词汇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翻译目标,完成译文文本的跨语言移植。

三、结语

各景区的外宣文本承担着宣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任务,对境外旅行者的感受有着直接影响。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三维理论为指导,将外宣文本分为人文历史、神话传说、地理标识、交际应用四大类别,并将每一大类细分为细类,在充分总结与分析各细类所对应文本在表述结构上的共同规律的基础上,凝练出与各细类对应的翻译模板,并提出应用各类模板进行文本转换时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不同侧重。在应用各模板时,将原文本中的核心词汇代入模板,完成三维转换后再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旨在辅助译者高效定位原文本要传递的三维信息,使译文文本达到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平衡,以精确反映景区的自然及人文魅力。

猜你喜欢
译文原文景区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译文摘要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I Like Thinking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