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生成路径和现实启示

2021-03-08 05:18龙秀雄
武陵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阶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龙秀雄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历史过程,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精神现象,同时更有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外部因素的影响。然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其生成和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生成的理论路径和演变趋势,对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类型很多,处于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往往具有不同的主流意识形态。根据意识形态理论来源的不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可大致划分为“自生型”“输入型”“混合型”等三种基本类型。

(一)“自生型”主流意识形态

所谓“自生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在原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因其能比较全面准确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和价值观念,因而往往更容易获得统治阶级的支持。同时,由于其能比较好地契合特定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因而其往往更容易获得该社会成员的认同。也正因为如此,这种类型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往往具有稳定性好、契合度高、可接受性强等优势。但是,由于这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受原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比较深,普遍具有保守性、封闭性、自限性等缺点。

(二)“输入型”主流意识形态

所谓“输入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其作为一个思想理论体系主要是从外部社会或国家输入进来的。根据输入的情况不同,“输入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又可分为“引进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侵入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一种意识形态之所以能从一个社会共同体“输入”到另一个社会共同体,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具有解决输入方某种社会问题的潜力,而这恰恰是输入方已有理论所不具备的。尤其是当特定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转型时期,主流意识形态从外部输入的可能性更大。然而,由于这种“输入型”意识形态与原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巨大差异,因而往往普遍存在融合性差、契合度低等突出问题。

(三)“混合型”主流意识形态

所谓“混合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指由两个以上不同理论融合而成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根据其所构成理论的不同来源,“混合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又可分为“内部混合型”“外部混合型”和“内外混合型”等三种情况。其中“内部混合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外部混合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分别与“自生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输入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近。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内外混合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也即由国内的某种理论体系与外部输入的某种理论体系相互融合而成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混合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优势在于其能博采众长,为特定社会提供一个相对全面的理论解释和辩护系统,其主要缺点在于不同理论体系之间融合困难,往往容易造成社会思想混乱。

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生成发展的理论路径

任何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不是偶然产生和瞬间形成的,它们都是社会实践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一种思想或者理论在其尚未获得社会代表思想的法定地位之前,其最多只能作为特定阶级思想的形式存在。而且,即使这种思想或者理论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并获得统治阶级的确认,它充其量也不过是统治阶级一个阶级的思想而已。从理论上讲,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它至少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其一,必须是相对完整的理论或理论体系;其二,必须得到统治阶级确认并代表统治阶级的思想;其三,必须是获得足够社会认同的社会代表思想;其四,能在较长时期发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具体地讲,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生成在理论上必须经历“理论化”“阶级化”“社会化”和“再构造”等四个基本阶段。

(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化”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首先必须是一个思想理论体系。所谓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化”,主要指对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分散的、个别的思想观点所进行的抽象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和理论体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其它理论一样,最初总是以零散和个别观点的形式存在的。然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总是要想方设法构建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他们或者通过支持现存的思想流派,或者引进国外思想理论,或者直接(通过本阶级内部的思想家)创建新的理论等途径对原本以分散和个别观点形式存在的思想进行抽象化和系统化改造,也即实现“理论化”。而且,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化”往往容易发生在特定社会形态的转型时期。比如,儒家思想就产生形成于中国动荡不定的春秋战国时期,而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的人文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则兴起于西方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文艺复兴时期等。

(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化”

所谓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化”,主要指统治阶级根据本阶级的需要所进行的选择和改造已有思想理论并使之成为本阶级代表思想的过程。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和集团的观念体系、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在特定阶级社会中往往存在许许多多的思想和理论流派,它们或支持或反对统治阶级的统治,或者以某种方式保持有限度的中间立场等。然而,在众多的思想理论流派中,哪一种理论最终成为该社会统治阶级的代表思想,往往主要取决于该理论内容和统治阶级价值观念之间的契合度。也即,一种理论只有当它具有反映和维护特定阶级和集团的利益的社会功能时才有可能成为这个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即使它的统治要求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式和一切统治,就像无产阶级那样,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说成是普遍的利益,而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1]正因为如此,统治阶级在选定某种思想理论之后,往往会(通过本阶级的思想家)对这种理论进行修改和完善,力求使这种理论既能代表本阶级的利益同时又把这种利益描述成社会的“普遍的利益”,也即完成“阶级化”的任务。

(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化”

所谓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化”,是指统治阶级通过采取一系列手段和措施使本阶级的思想发展成为整个社会代表思想的过程。历史表明,统治阶级绝不会满足于经济和政治的统治,为了持续保有和不断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总是试图进一步控制整个社会的思想。为此,统治阶级首先要把本阶级的利益上升为社会的“共同利益”,并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从而使本阶级具有全社会代表的身份,以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一切反对他们的势力。历史事实表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化”目标往往是通过统治阶级对精神生产资料的支配与运用实现的。统治阶级通过对精神生产资料的支配,使得它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自由创造和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手段广泛和深入地传播自己的思想;使得它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思想和要求去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情感和态度。总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化”的根本目的在于,统治阶级不仅要实现其对社会政治、经济的统治,同时也要实现其对社会思想文化的统治。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2]

(四)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再构造”

所谓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再构造”,主要指统治阶级对已经取得社会代表思想的意识形态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再构造”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生成过程的延续。一种好的意识形态应该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它绝不会拒绝来自外面的“阳光”和“养分”而让自己走向僵化。任何理论都会因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而存在某种缺陷和不足,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本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实践验证过程的长期性,往往很难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精准方案,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再构造”既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持续保持其生命力和活力的客观要求。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再构造”主要包括“理论化”再构造、“阶级化”再构造和“社会化”再构造等。“理论化”再构造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科学性,进一步夯实其理论基础。“阶级化”再构造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代表性,进一步夯实其阶级基础。“社会化”再构造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进一步夯其社会基础。

三、现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演变的主要趋势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种新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产生往往是以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新的进步阶级的产生为前提的,与以往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比具有某种程度的进步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现代社会两种主要和最具代表性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两者的内容和性质不同,历史命运也不同。

(一)影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主要因素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其它社会现象一样不是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的,而是不断变化和永恒运动的。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生成和演变过程中,意识形态主体的先进性、意识形态内容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度等是最重要的变量因素。

1.意识形态主体的先进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直接决定了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性质,间接决定了(通过经济基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性质和状况。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反复表明,每一种新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生成都是以其所代表和服务的阶级的统治地位的取得为基础的,而每一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命运又往往取决于其所代表和服务的统治阶级的性质和命运。科学的意识形态往往与先进阶级相对应,并随着其所属阶级的不断壮大而健康发展。落后的意识形态往往与保守和反动的阶级相对应,并随着其所属阶级的失败而逐渐走向衰落。

2.意识形态内容的科学性。科学性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存在发展的必然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影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诸要素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本身的科学性是影响自身发展变化的内在依据。具体地讲,科学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因其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理论解释力、价值引领力和逻辑论证力,从而能健康发展。反之,非科学和反科学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则因其不能正确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而缺乏理论解释力、价值引领力和逻辑论证力,最终必然被历史淘汰。

3.意识形态社会认同的差异性。这是影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关键因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和该意识形态所获得的社会认同度正相关,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度不同,其前途命运也不同。一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度越高,其社会功能发挥就越充分,就越能向前发展。反之,当人们认为这种思想只代表统治阶级时,这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事实上已经沦为统治阶级一个阶级的思想,而当这种思想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甚至也不能获得统治阶级内部大多数人的认同时,则这种思想事实上已经完全丧失了存在的基本条件而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二)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

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指的是以美国和欧洲国家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人类剥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最高和最后形式,它与以往阶级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比无疑具有巨大的进步性。这主要是由资产阶级所具有的相较于以往剥削阶级的进步性,以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身具有以往旧的社会意识形态所没有的科学理性成分所决定的。然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这种进步性是有限的。一方面,这是由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所决定的。作为剥削阶级,资产阶级绝无可能从根本上超越自身狭隘的阶级利益并最终也必然因为利益而走向保守和反动。另一方面,这也是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内容本身的非科学甚至反科学的本质所决定的。不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理论本身是建立在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基础之上,而且其原本可怜的科学和理性成分也正在被资产阶级的狭隘阶级利益所窒息。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往往不是建立科学基础之上的“理性认同”,而更多的是通过在欺骗、伪装等手段造成的“虚幻认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思想觉悟的逐步提高,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必然和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一样逃脱不了被历史淘汰的命运。当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尚未完全丧失和人们的思想觉悟还不足以完全识破其虚伪的面目之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

(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是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社会意识形态,必将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信仰。一方面,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想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且为人们科学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科学学说。“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3]另一方面,这也是由无产阶级本身的先进性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无产阶级克服了以往一切统治阶级的阶级局限性,突破了以往一切阶级的利益羁绊,是最革命、最彻底的阶级,具有以往一切统治阶级所没有的先进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后指出:无产阶级不仅是与资产阶级“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的阶级,而且是“掌握着未来的阶级”[4]。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科学的意识形态,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带领全党开创了意识形态工作崭新局面,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遵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规律,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为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一)必须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阶级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科学理论指南,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的领导主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的实施主体,必须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把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的实践主体,要科学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到意识形态治理工作中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新闻舆论、宣传工作者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主体,必须自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科学的舆论导向,为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不断发展与开放的理论。这既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理论基础,也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底气。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最根本的就是要切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把马克思主义继承好、发展好,当前尤其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5]

(三)必须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必须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只有植根于中国的土壤,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必须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尤其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最大限度消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隔膜,切实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亲和度。马克思主义只有体现时代特征,才能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必须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地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产生出无穷的力量。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活化和通俗化建设,使马克思主义主义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实践和社会生活,真正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和土壤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革命文化、改革开放文化和现代优秀文化等,内容极其丰富,博大精深。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要面向实践诠释中国道路。要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实际,逐步总结和提炼出一系列能够准确和科学反映中国道路的新概念、新范畴、新术语、新思想,不断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信服力。要面向未来表达中国智慧。要科学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直面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敢于开拓、勇于创新,不断取得原创性、开拓性理论成果,进一步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力和引领力。要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要体现“中国立场”,善于“世界表达”,切实提高“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新时代特色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世界影响力和国际感召力。

猜你喜欢
阶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当代理解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