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德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解读

2021-03-08 05:18李卫东欧阳前春
武陵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德山文化

李卫东 ,欧阳前春

(1.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常德415000;2.菲律宾亚当森大学,菲律宾 马尼拉0900)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过程中,作为善德文化的传承者,有责任加强对善德文化的研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一、善德文化的内涵及地位

(一)善德文化的内涵

善德文化中的“善”,属宗教、哲学和伦理学范畴,有“吉祥”“美好”“圆满”之意;善德文化中的“德”,即道德、品行,属伦理学范畴,特指好的品行。“善”“德”二字同时出现,出自老子《道德经》:“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意思是: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国语·晋语》说得更加明确:“善,德之建也。”意思是:善就是道德的主旨。善德文化中的“善德”是指具有善性的品德、美好的品德,提倡以德修身、崇德向善。“行善积德”“积善成德”,意思与此类似。

“文化”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主要是指“以文教化”。《周易·彖传》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意是观察人类各种美好的道德风尚,用以教化天下人民。“文化”一词,最早出自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和武力征服相对应,是指以文德教化天下之意。善德文化中的“文化”也是指以文治道德进行教化之意。

善德文化是我国上古时期以善卷躬耕扬德的实践为基础,以“崇德”“向善”为核心,以枉山为主要发源地(后改为善德山,简称德山,即今湖南省常德市德山,以下均称德山,参考文献除外),流行于今湖南常德、辐射到周边地区,并对中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地方文化。善德文化的主要宗旨是善卷希望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推行善德,实行德治,引导人们积善成德,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善德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从很多层面进行解读。笔者仅从其基本内涵的角度作一简要分析。一是创新实干的进取精神。为改变德山的落后面貌,善卷从实际出发,带领民众筚路蓝缕,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独立开辟了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正确道路。二是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善卷在言传身教、躬耕扬德的实践中突出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并通过设坛讲学、祭祀等活动以德亲民、以德服人,实行德治,引导人们以德修身、崇德向善。三是轻名务实的名利观念。善卷一生淡泊名利、不慕权贵,拒绝接受尧舜禅位,自愿务实于躬耕扬德的实践,以实现修身养性、教化百姓和以德治世的理想。四是崇尚和合的和谐理念。善卷重视和谐发展,追求心理的和谐以及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很好地实现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善德文化的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儒释道为主体而构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善德文化以其重要的影响而彪炳史册、贯通古今。

1.善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善德文化先于儒释道文化产生。善德文化产生于善卷生活的上古时期,儒道文化产生于春秋晚期,释家文化产生于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为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摩尼,所以佛教又被称为释教。从产生时间上看,善德文化比儒道文化早了1 500多年,比中国本土化的释家文化早了2 000多年。

善德文化是道家文化的主要源头。唐朝徐坚《初学记》记载:“三山居道士,许由、巢父之比也,(《祛惑论》曰:王倪、善卷、东园公、甪里先生亦是也。)”[2]96在文中,善卷被列为我国古代最早的道士之一。东晋葛洪《抱朴子·释滞》曰:“夫北人、石户、善卷、子州皆大才也,而沈遁放逸,养其浩然。升降不为之亏,大化不为之缺也。”[2]101文中的善卷“沈遁放逸,养其浩然”,也完全符合道家文化的基本理念。所以,“道家理论的源头在上古,道家精神的原型就是善卷等上古高士所创造的注重自我修为、尊重自然选择的精神”[2]104。

善德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源头。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意是:博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改恶从善,从而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里的“德”“善”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先于儒家文化产生的善德文化的核心思想。善德文化对儒家代表人物特别是荀子、董仲舒、朱熹等人的影响比较大。西汉董仲舒这样高度评价善卷:“尧舜德彰而身尊,善卷德积而名显。善在是,则尧舜之道在是;尧舜之道在是,则善亦在是。”[3]91

善德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释家文化的中国本土化。佛教自东汉明帝时正式传入中国后,为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借助包括善德文化在内的中国隐逸文化实现了中国的本土化。因为善卷本身就是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善德文化是中国隐逸文化的主要源头。因此,很多释家高僧都非常崇敬善卷。隋朝时期,秘书监柳顾言《天台国清寺智者禅师碑文》记载:“是故命驾崆峒,纡光善卷,箓图宣业,赤诵弘风。”大意是天台国清寺智者禅师已经入了崆峒仙山,与善卷做伴去了[2]126。唐朝时期,官府在善卷的主要隐居地德山修建乾明寺,其主要目的是管理和保护善卷坛与善卷祠。德山后来被佛教界排名全国第五十三福地。由此可见,善德文化对释家文化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善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文化吸纳了善德文化的“尊重自然”“逍遥自得”“轻名”等思想。《庄子·让王》记载:“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3]38从中可以看出,善卷是一个有道之人,他尊重自然、遵守客观规律和自然法则,生产生活都非常有规律,逍遥自在而心意自得。这些都被后来的道家文化所吸纳。在此基础上,道家明确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思想。庄子还在《逍遥游》中充分肯定精神境界的重要性,“认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就是逍遥”[3]83。善卷不慕权贵,不求名利、甚至回避名利。《庄子·跖盗》记载:“善卷、许由得帝而不受,非虚辞让也,不以事害己。此皆就其利,辞其害,而天下称贤焉,则可以有之,彼非以兴名誉也。”[4]在此基础上,道家提出了“轻名”的思想。

儒家吸纳了善德文化的“重义轻利”“崇德向善”“务实进取”等思想。荀子对善卷的重义轻利行为予以高度评价,《荀子·成相》曰:“请成相,道圣王,尧舜尚贤身辞让。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5]462重义轻利成为儒家所倡导的古代人类社会最高尚的行为准则。朱熹在常德德山祭祀善卷时,写下了《善卷祠记》,对善卷的德行达智由衷地钦佩:“先生之道不可一日无。苟得之以致君,得之以泽民,可使是君为尧舜之君,使是民为尧舜之民。”[2]107正是受了善卷的影响,崇德向善成为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追求和人生理想。善卷虽然轻名、轻利,但务实进取。在德山,他从实际出发,选择了一条躬耕扬德的发展道路。他言传身教,以德育人,注重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他为人实在,实事求是地指出了舜的不足。善卷务实进取的作风也为儒家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

释家文化借鉴了善德文化的思想精髓。唐朝高僧宣鉴禅师非常赞赏善卷及其所开创的善德文化。在善德文化的启发下,他在德山大力进行宗教改革,以“善”为中心,培养“善根”,广结“善缘”,“行善”积德,以求“善果”,产生了很大影响。北宋高僧释重显用释家思想诠释善卷的美德,并在其《送善暹首座》诗中将善卷轻名务实的高风亮节与释家教义有机联系起来。明朝著名文学家袁中道还找出了佛家与善卷之间的共同之处:“那就是佛家和善卷都强调自我修为而淡泊名利。”[3]107

二、善德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6]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的善德文化,全面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善卷文化涵养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首先要明大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具体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大德。善德文化的价值内涵本身就蕴含着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追求和实践。

1.对富强民主的追求。“富强”一词,即富足而强盛,既可指人民富足、国家强盛,也可单指国家富强。一般来说,“富强”指人民富足、国家强盛,更全面一些。从涉及地域来看,“富强”一般是针对国家而言,有时也可以指某一区域。《管子·形势解》曰:“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这里的富强指的是诸侯国齐国。清朝杜濬《初闻灯船鼓吹歌》曰:“江陵今日富强成,圣人宫中奏《云门》。”这里的富强指的是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善卷生活的尧舜时期是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整体在不断发展,经济实力在逐步增强,但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当时德山地区经济发展极为落后。善卷来到德山后,根据当地实际创新实干,引导民众自立自强,在生产上大力发展农耕经济,教民“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3]38。在善卷的带领下,德山的经济很快发展起来。当地人民迅速摆脱茹毛饮血的状态,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善卷对“富强”的探索尽管主要限于德山一带,当地也还远远没有实现“富强”的理想,但他抓住了“富强”的中心问题——经济基础,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无疑为当时其它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是指人民所享有的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或对国事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其内涵大致包括民主的氛围、民主的过程(即充分尊重民意,按照民主的制度和方式决策)和民主的结果(即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是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其中,民主的氛围是前提,民主的过程是关键。《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善卷生活的尧舜时代正在推行“禅让制”,部落联盟首领由民主推选产生,如尧的继承人舜、舜的继承人禹都是通过民主推选的方式产生的。推选的条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德才兼备,而且首先考虑的是德,且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考察和考验才行。例如,尧接受部落联盟推荐舜为继承人的建议后,对舜作了近30年的考察和考验。他不但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还命9个儿子和舜一起工作以考察舜的为人,可见当时考察之严格。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民主氛围作前提,以及禅让制、实践考察等民主过程的实施,才出现尧、舜相继要禅位给善卷的情况。有人认为,只有舜要禅位让王给善卷。实际上,这是不全面的。尧之前也想禅位给善卷。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在朗州做司马期间,对善卷的事迹做了详细了解,并在《善卷坛下作》“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诗句中描述了尧想禅位的情况。当时善卷完全了解尧不辞劳苦来见他的真实动机,就是想禅位给他[3]34。唐朝著名诗人蔡崑在《善卷坛》“当时为有重华出,不是先生傲帝尧”诗句中分析了当时善卷真实的内心世界,即善卷拒绝接受帝位,并不是在尧帝面前显示傲慢,而是天下已经出了舜(字重华)这样堪做帝王的人,自己没有必要与之竞争[3]34。这样的民主氛围和民主机制也深深地影响了善卷的执政理念。在德山躬耕扬德的实践中,他认为要特别重视培养民众的主人翁意识,调动民众自我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3]58的目的。这无疑是对上古时期民主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2.对文明和谐的实践。“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是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其内涵甚广,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与“野蛮”一词相对立。但文明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方面生产力的进步,二是文化方面道德水平的提高,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司马迁《货殖列传序》)。“枉山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枉人信神弄鬼,好巫喜傩,言语粗痞话,动辄斗殴,不知礼数为何物。”[3]189善卷到德山后抓住了两件最关键的事情:一是躬耕,带领当地人民自力更生,勤劳耕作,发展农业经济;二是扬德,在文化上实施教化、教民识字,开坛讲学、开启民智,以德育人。除此之外,善卷还妥善管理和保护了黄帝所藏之书简,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善卷的带领下,德山很快发展起来,不仅经济条件明显改善,而且文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民智不断开启、迅速摆脱蒙昧走向文明。“不几年功夫,枉山一带民风大变,文明程度直追中原。尧帝南巡途中路过枉山,对此变化都惊讶不已。”[3]189“善卷在枉山开创的德文化,犹如耀眼的明灯,照亮着中国历史持久发展的进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走向‘以德治国’的道路。”[7]8

“和谐”既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状态,包括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在其著作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如《荀子·天论》强调“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善卷是上古时期较早进行“和谐社会”实践探索的代表人物。他的实践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人与自我的和谐。在名利上,善卷不慕权贵,淡泊名利,重义轻利,逍遥自在;在生产生活上,善卷热爱劳动,善待生活,珍惜生命,身体健康,心理满足,过着心意自得的幸福生活。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善卷吸取蚩尤尚武惨败而亡的教训,率领三苗部族来到德山躬耕扬德,有效地避免了与其他部落之间的武力纷争,实现了所率部族和当地人民的和谐安定。面对尧、舜、禹的虚心求教,善卷都知无不言,并婉言谢绝尧舜让王的好意,妥善处理了与他们的关系,避免了可能卷入的权力纷争。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在德山躬耕扬德,“道法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巧妙地安排生产和生活,“开始了天尊地尊人尊的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和融相处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一个德满枉山、天下向往的‘天人合一’生态和谐相融发展的理想模式”[7]11。善德文化无愧于中华和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后来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德行天下,和谐奋进”的常德精神无疑是对善德文化在当代的最好诠释和发扬光大。

从总体上来看,善卷对于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探索虽然比较原始,但反映了上古时期人民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为后来中华民族的继续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孕育和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发展到今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涵更加丰富、立意更加高远、目标更加明确,已经成为全体国民共同遵循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追求,并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善卷文化涵养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公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基本要求。上古时期,善卷亲身实践,依托德山对社会公德进行了有益探索。

1.自由平等的理想追求。关于“自由”的理解,学术界一直有较大的分歧,但其最基本的含义应该是一致的,即个人的正当权利不受限制和束缚。“自由”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心灵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和行动的自由;其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两个,即自愿和自觉。即便是上古高人,善卷同样也面临“自由”的拷问。《庄子·让王》记载:舜慕名来到德山向善卷请教,在促膝长谈中对善卷的德行风范深感佩服,并表示要“以天下让善卷”,善卷却说:“余立于天地之中,……逍遥于宇宙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3]38当禹诚恳地邀请善卷出山帮助他治水时,善卷为避免陷入权力争斗并考虑到当时还肩负着在德山继续躬耕扬德的责任,他提出了治水的具体建议但婉言谢绝了出山的邀请:“山野之性,无志功名久矣。况百岁衰龄,行将就木,哪里还能出而驰驱?但愿三苗早日授首,荆州早日治平,某得归返故乡,死正邱首,那就是受崇伯之赐了!”[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一方面,善卷淡泊名利,不慕权势富贵,保持心灵和思想的自由与人格独立,实现了他的“独善其身”。另一方面,他又“兼济天下”,坚守在德山躬耕扬德的同时,向尧、舜、禹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尧诚恳接受了善卷对自己治理天下的中肯建议,并将其所居的地方封给善卷,留下了“唐封乡”“善卷村”“尧天坪”“尧河”等地名[2]61。舜虚心接受了善卷“奢靡、扰民”等批评意见,更加用心务实地治理天下。禹积极采纳善卷的合理化建议,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发展了农业经济,并因治水有功被推选为舜的继承人。善卷在坚守“逍遥于天地间而心意自得”的前提下,自愿放弃充满诱惑的权力,自觉坚守在躬耕扬德一线,实现了“独善其身”的高尚人格和“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这与那种只顾所谓“个人自由”的自由主义完全不同。

“平等”一词,是指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特指人在人格尊严、法律地位或待遇方面与他人等同。从其表现形式而言,平等不仅表现在人格尊严、法律地位上的相同,如庄子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释家的“众生平等”,法家的“刑无等级”;而且表现在精神上的相互尊重、同等对待,如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家的“兼爱”;还表现在物质上努力争取“均等”,如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明确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达了追求建立平等的理想社会的强烈愿望。早在上古时期,善卷就将自己置于与百姓同等的位置上。首先,他躬耕垅亩,与百姓一起筚路蓝缕,自力更生、自立自强。据记载,尧帝南巡见到善卷的地点是在常德德山的一个山坡上(即善卷垸),当时善卷正在躬耕垅亩[2]56。其次,在善卷看来,要治理好天下,执政者要“天下均平,百姓安静”,希望天下百姓没有什么贫富悬殊,收入分配要比较均衡[3]58。

2.公正法治的价值目标。公正是指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属于道德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公正不仅是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也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目标。对于公正的重要性,《荀子》强调:“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公正则下易直矣。”明代吕坤在《呻吟语·应务》中主张:“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对于公正的保障问题,法家则主张将公正思想渗透到法律实施中,如《韩非子·有度》曰:“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善卷所生活的时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就是公正思想的一种理想体现。在躬耕扬德的实践中,善卷努力践行“天下为公”、无私无畏的社会责任感,秉德无私、公而忘私。当德山出现严重汛情时,善卷不仅以身作则、亲自带领民众防汛,而且在紧要关头命令其子带头以身堵堤,及时防止了大堤决口危险的发生。百姓无不为善卷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善卷的高尚德行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感动了尧。《吕氏春秋·下贤》记载:“尧论其(即善卷)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词之谓之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2]53大意是:尧认为自己的德行、智谋都不如善卷,自己应该像学生对待老师那样向善卷虚心求教,这就叫做公正;否则,谁又会礼遇贤者呢?

“法治”,即依法治国,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在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上,强调法律至上,主张运用法律保障人的自由平等等各项正当权利;在法律的实施上,要求执法者正直清廉、刚正不阿、实事求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法治的记载。一是关于法治的重要作用,《管子·明法解》强调“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韩非子·有度》提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二是关于法律的制定,北宋王安石在《周公论》中借鉴西周周公辅政治国的经验,明确强调要立善法,“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三是关于法治的实施,主张执法公正、赏罚分明,如《韩非子·主道》“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近爱必诛”。在德山躬耕扬德时,善卷虽没有直接推行法治,但他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在践行法治的基本精神。西晋皇甫谧《高士传》记载,舜原来在单县时曾以善卷为师,接受尧禅位后来到德山再次拜访善卷时,大讲排场,仪仗服饰非常奢华;善卷见此情景,当面直言批评了舜的奢华,“今子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丕作皇韶之乐以愚民心”[2]223。在为人处世中,善卷不畏权势,坚守清廉正直的人品和刚正不阿的性格,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善卷的这些举动不仅是实施法治所必要的,而且也为后世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民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案(即谭肖崖调查军阀孙殿英东陵盗宝案、戴修瓒因‘三一八’惨案而拘传段祺瑞案、吴盛涵审判大间谍川岛芳子案),表现了德山善德文化熏陶下的法治人才面对邪恶势力毫不畏惧的勇气。他们不畏权势、执法为国,表现出一股刚正不阿的凛凛正气,是善德精神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正直之士,不愧为德山善德文化哺育的‘德源三杰’。”[9]16“善德文化的宗旨就是要促进社会和谐,而法治文化的发扬光大,则正是实现这种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9]19

善卷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的时期,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内涵较窄、层次较低,探索尚显朦胧。但这并不妨碍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向往和不懈追求。这些内容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成为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来源。在善德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涵养的基础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保障力度越来越强,人们所享有和行使的各种权利也越来越多。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自由平等、公正为人、依法办事已经成为基本的社会公德,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得以不断地发展、完善和践行。

(三)善卷文化涵养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

1.爱国敬业的责任担当。“爱国”是指人们热爱自己的国家,体现了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集中表现为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爱国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公民个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本质的内涵。“爱国”一词出自《战国策·西周策》:“今秦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周君岂能无爱国哉?”东晋葛洪《抱朴子·广譬》提出“烈士之爱国也如家”,将爱国和爱家有机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10]历史上无论是古代力主进行社会改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还是近代坚决反击外来侵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亦或是现代“我们搞农业的,一定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尽我们的努力”的袁隆平,他们身上无一不彰显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敬业”是指人们在工作中树立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事业心,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坚持恪尽职守、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敬业“一词出自《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朱子文集·仪礼经传通解》)。历史上无论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还是诸葛亮治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亦或是龚自珍归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是敬业的杰出代表。现在,敬业精神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善卷初来德山时,德山可谓“辟在荆山”、一片蛮荒。为了改变德山的落后面貌,他“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司马迁《史记·楚世家》),主动承担起对当地民众的习作农耕、启蒙教化职责。他还主张“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3]58,非常重视培养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把德山当成自己的故土家园去热爱、建设和发展,这就是一种爱国主义和敬业精神的体现。在躬耕扬德中,他创新实干、自强不息,通过不懈的努力而形成的善德文化也闻名天下。“由于上古时代善卷的垂青,常德德山成为善德文化之源,善德精神成为常德地方文化之根。”[11]1241888年武陵知县李宗莲在德山倡建的德山书院,以“为时养器”为校训,贯彻“爱国勤学”的传统,这与善德文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在善德文化的熏陶下,德山书院培养了大批爱国敬业、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人才,如辛亥革命烈士刘复基、抗日英雄陈辉以及为“三一八惨案”和“七君子事件”伸张正义的著名法学博士戴修瓒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德行天下,和谐奋进’的口号,深植于善德文化的土壤,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融会了创业精神、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开放精神以及诚信互助的和合精神。”[11]124

2.诚信友善的道德追求。“诚信”,即诚实守信,泛指待人处事真诚、讲信用,出自《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许慎《说文解字》记载:“诚,信也。”“信,诚也。”其实,“诚信”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一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友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睦,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出自《汉书·息夫躬传》“皇后父特进孔乡侯傅晏与躬同郡,相友善”。孟子还提出:“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德化教育的形式除了开坛讲学外,还有重大活动的祭坛仪式。祭坛仪式简朴而庄重,祭祀主要内容便是祭祀天、地、君王、祖先、老师。这样,通过祭坛仪式形成并强化了天地君亲师五种至善之德。善卷以德亲民,与民同乐;德山先民们勤劳耕作、快乐休息,彼此信任、相互关爱,民风淳朴,其乐融融。善卷重视修身养性,淡泊名利、重义轻利,即使尧舜让王也不为所动。《荀子·成相》记载:“请成相,道圣王,尧舜尚贤身辞让。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5]462无论是尧舜让王,还是尧舜禹向善卷请教,既是善德文化积极影响不断扩大的过程,更是善德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西汉董仲舒评价说:“尧舜德彰而身尊,善卷德积而名显。善在是,则尧舜之道在是;尧舜之道在是,则善亦在是。”[3]91朱熹在常德德山祭祀善卷时,写下了《善卷祠记》,对上古重义轻利、拒绝帝位的贤者善卷的德行达智发出这样的感叹:“先生之道不可一日无。苟得之以致君,得之以泽民,可使是君为尧舜之君,使是民为尧舜之民。”[2]107为进一步彰显善卷的“善”“德”之举和突出贡献,樊子盖特意将枉山改为“善德山”(后简称德山)。“此后,常德人自觉以善卷为榜样,将‘善’‘德’当作为人处事的准则。”“事实上,‘善卷’已经成为常德地方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一个形象化标志、一块为世人认可的金字招牌。”[11]122“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掌故、民谣也应运而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常德人离开了德山‘善德’文化,将失去今天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灵魂,也将失去赖以寄托的精神家园。”[12]

诚然,善卷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价值观的探索无疑是非常朴素和粗浅的。但其中所体现的责任担当和美好的道德追求,又是值得我们充分肯定和学习借鉴的。我们要在善卷探索的基础上,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价值观的内涵不断丰富充实、发展完善,使之成为实现个人幸福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善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3]。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善德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更好的继承、发展和弘扬。

(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点

1.崇德向善的理想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善卷就是希望通过言传身教和教育引导,以德亲民,教民积善成德,实现“天下大同”。这一理想追求不仅是善卷所渴望的,也与《礼记·大学》倡导的“止于至善”的最终目标完全一致。但由于时代的局限、环境的制约以及个人力量的有限,其思想内涵侧重个人修养,其实现方式主要靠言传身教和道德教化。在新时代,必须对善德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追求目标的转化,从善卷追求的原始社会“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目标。二是思想内涵的发展,从侧重个人修身,发展到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三是实现方式的发展,从侧重教育引导,发展到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特别是在制度保障方面,党和国家已经从基本国策层面明确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并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多个文件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与实施措施,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等各阶段,统筹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2.崇尚和合的和谐理念。上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很多地方处于未开发状态,国家没有正式形成。故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不太突出,竞争也不太激烈,善卷通过躬耕扬德的不懈努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和合”的目标。现今的中国,国内人口已超过14亿,国际形势异常复杂,资源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怎样才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善德文化的和谐理念,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是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积极学习、传承善卷的“轻名务实”之德:既要淡泊名利,重视以德修身,加强自我修养;又要务实进取,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所谓“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二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将“诚信”“友善”创造性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引导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养成诚信为人、友善待人的好习惯。三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将和谐理念创新性发展为全面创建和谐社会与努力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上,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开展和谐家庭、和谐社区(乡村)、和谐城市(区县)创建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在和谐世界的建设上,继续遵循“以和为贵”的理念、坚持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方针妥善处理国际关系;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创建“和谐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实践。四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践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建设美丽中国。

3.创新实干的进取精神。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创新的优良传统。《诗经·大雅·文王》记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记·大学》也记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明朝中期以前,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举世闻名,中华文明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上古时期,善卷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带领民众筚路蓝缕,开拓出一条躬耕扬德的自主发展道路。这条创新之路体现了善卷巨大的创新勇气和长远的发展眼光,也迅速促进了德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善卷的实干精神主要体现在这条发展道路是基于德山本地的实际情况:“枉山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枉人信神弄鬼,好巫喜傩,言语粗痞话,动辄斗殴,不知礼数为何物”[3]189,实事求是做出的正确选择。善卷创新实干精神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即使面临尧舜让王的诱惑,也没有放弃在德山的躬耕扬德。新时代要传承弘扬善德文化的创新实干精神,对其加以转化和发展。一是时代的转化,从上古时期转化到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二是领域的转化与发展,从躬耕扬德的创新实干,到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全面创新实干,尤其是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干。三是目标的发展,从摆脱蒙昧走向文明、实现德治,发展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契合时代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当前,我国正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而要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运行,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对于善德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我们可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并结合新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重义轻利在古代被视为一种君子行为、美好品德,但它人为地把义、利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必要对其加以创新性发展。将古代的“重义轻利观”创新性发展为社会主义的义利统一观,坚持以义取利、利合乎义,保障人们正当的、合法的利益,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又如,善德文化的“天下均平”思想具有追求均衡、公平、平等的积极内涵,但其具有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在新时代可以将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平等、公正与人们的社会地位、劳动贡献、权利义务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大力培育、践行和弘扬,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价值和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14]。再如,善德文化最为推崇的是道德教化、以德亲民和实行德治,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德治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有力保障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文化遗产,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1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要真正实现这一点,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国家和社会等层面加以推进,单学校层面而言,可从三个方面展开。

1.融入课堂教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历史、语文、政治等人文学科教学中,可以有机融入善德文化的内容,增强学生对善卷和善德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引导学生积极传承、发展和弘扬善德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高校历史教学中讲授中国古代思想史时,可以简要介绍善德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可介绍善德文化对刘复基、陈辉等近代历史人物和近代法制的影响;在高校历史选修课中可开设《中华德祖善卷》《善德文化》等专题,强化善德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弘扬。又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外历史纲要》)时,可以简要介绍善德文化及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在讲授《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时,可以全面介绍善卷、善德文化及其对中华文化、特别是对儒释道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常德市的高校、中小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或者鼓励学生自己到善德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常德市德山,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研学之旅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善卷,亲身体验善德文化的遗风。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6]抚今追昔,学生在实践体验和自我教育中,对善卷和善德文化获得的感知、理解和认识可能会更真切、更深入、更有意义。学校也可以围绕“善卷”“善德文化”等主题组织开展系列竞赛活动,如讲故事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和书法摄影比赛等相关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善德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增强对善德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校还可以进一步将善德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学习、传承和弘扬善德文化系列活动,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推动和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3.利用新媒体营造良好的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7]随着信息社会的全面到来,网络新媒体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量大、图文声像并茂、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将微信、微博、抖音、直播等融媒体新技术统筹协调起来,分阶段、有重点地向学生、家长推介,以传播善德文化的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还可以建设“善德文化”专题网站,丰富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有关网络资源,在网上组织开展学习讨论交流活动。交通不便的学校可以在网上参观、交流和研讨,加强对善德文化的学习、传承与弘扬。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一定能够建设好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18]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善德文化,尽管年代比较久远,但它仍超越时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滋养和启迪着我们。我们只有深入挖掘善德文化的时代价值,并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将其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德山文化
Designing current–strain-assisted superconductor–ferromagnet multi-bit memories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机智救场
谁远谁近?
吹熄蜡烛
过去未来现在
科尔沁兄弟(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