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

2021-03-08 04:09商诗娴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商诗娴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 43007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影响着青年一代自身的发展和对祖国的情感认同与实际行动,从而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获取数据信息精准、信息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等优势和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联结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纽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综合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对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方式运用单一

一定的教育内容必定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传递给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方式方法的运用极为重要,它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方式方法运用得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方式方法运用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由于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教育理念滞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然一味地照本宣科,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理论灌输,致使学生产生反感心理。例如在讲到某一历史事件时,教师如果只通过语言去简单描述,生活在当代社会的大学生就无法真正感受到当时当地的情境,课堂教学就会显得单薄无力,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样,大学生如果不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就难以真正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也无法将行为习惯一以贯之,做到知行合一。除此之外,人的思想行为问题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单一的教育方式无法有效解决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复杂问题,这就要求教育方式要实现多样化和综合化。

(二)传统载体吸引力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2]。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改变。而目前高校部分思政课教师依然通过课堂板书、简易课件等传统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不足。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他们获取信息速度更快、渠道更多。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仍然固守传统教育模式,使用传统教育载体,那么将无法顺应时代发展,难以最大限度满足大学生实际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继而会阻碍他们的全面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运用传统载体的基础上,恰当地引入新兴载体,增强课堂教学的现代感,调动学生互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形式主义现象依然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等多个场合都强调,要力戒形式主义,以好的作风确保好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更要稳扎稳打,切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形式主义“主要是通过表面文章,用草率的方式体现思想寄托,用肤浅的思路体现价值关怀,用支离破碎的词语体现精神追求,执迷于外部形式而把意义呈现降低到次要地位”[3]。例如,部分思政课教师为了省时省力,在课堂中经常通过播放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直接关联甚至是毫不相关的影视作品来迎合大学生的喜好。再如,有些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思政课堂中讲得天花乱坠,但实际上所讲内容与应讲内容相差甚远,并没有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和内心深处,教育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化发展

综合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和人的综合化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要随之实现系统化、综合化的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单一向融合发展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的综合化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综合化发展。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社会综合化发展过程中的青年群体,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面对信息化时代的网络舆论及西方自由主义、个人至上等价值观给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所带来的冲击,倘若没有正确的方向指引,他们很难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坚定立场,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面对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减弱等情况,单一的课堂讲授、理论讲解很难让大学生获得客观全面的认知,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做到知行合一。

针对上述问题和现象的出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单一向融合发展就显得尤为必要。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融合发展并非是各种教育方法的简单相加,而是要遵循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特点,顺应社会综合化发展的要求,追求并实现不同教育方法在同一教育过程中运用的有序化和优化,做到各种不同教育方法的有机整合、综合运用。换言之,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打破传统观念和做法的限制,超越以往使用单一方法实施教育的局限性,根据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心理咨询法等各种方法的不同特点和优势,用综合思维方式将其优化组合,使大学生不仅能从课本上习得理论知识,也能在亲身实践体验中强化理论学习的效果,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优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渗透性发展

显性教育方法具有教育目标和内容明确、教育过程可控、教育成果可评等显著特点和优势。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课堂上教师的显性教育,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与以往相比发生很大变化,而教师单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做到“全天候”在线,这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表现出一定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想有效,就必须渗透到人们生活、活动的各个领域及其环境之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渗透性发展”[4]。

首先,要推进显性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隐性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这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让学生时刻都能感受到教师独特的魅力,使教学在轻松愉悦、自然融洽的氛围中进行。其次,学校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不同实践活动之中。第一,社会实践“作为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应充分体现科学理论指导的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特点、实现实践与认识相互转化并不断深化的特点,克服实践活动的盲目性、自发性和被动性,持续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品质”[5]。高校教师在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有益的社会实践时要将具有深刻意义的理论内容内隐其中,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利用寒暑假时间参与社会调查,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又能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激励,真正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从而更好地陶冶情操,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第二,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报告会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既具有深刻的内涵,又有比较轻松活泼的氛围,不仅可以满足青年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而且能使他们在心理上更易接受,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第三,学校是学习和科研的神圣殿堂,学术活动不仅能传递给学生知识与真理的力量,同时活动过程中的学术环境和专家学者的演讲风格、言行举止表现出的个人魅力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交流等都会对青年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讲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6]同样,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看作被动的“接收器”,忽视了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需要和能动作用的发挥,教师只是一味地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灌输,对学生内心情感世界的变化以及能否将理论真正付诸实践关注甚少,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明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无论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还是知行转化的完成,都是人们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自我改造、自我修养,并根据自身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结果。”[7]综上所述,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情感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同样也要认识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关键作用。

总的来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化发展就是推进教育者教的方法与受教育者学的方法相互交融、互动发展,也就是要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如探索性学习、讨论式学习、参与式学习等多种方式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其思想情感与理论认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情况、新境遇,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进一步推进情境体验教育法、人工智能分析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

1.情境体验教育法的运用

情境体验教育法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且生动形象的、特定的、或现实或虚拟的情境,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经历一系列情感态度体验,促使其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抽象理论知识并增强自身情感的教育方法。在具体教育实施过程中,情境体验教育法可以是现实的体验,也可以是虚拟的体验。现实体验有各种不同的呈现方式。第一,实景呈现。例如,教师在讲授某一人物的具体事迹时,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让学生在鲜活的场景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心灵触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第二,角色扮演。大学生通过亲历亲为的角色扮演,可以充分感受所扮演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情感变化,加深内心体验,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增强个体思想情感。第三,视频播放。视频通过声、光、电将原本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增强了感染力。第四,音乐渲染。音乐的曲调、歌词具有引人入胜的天然美感,不同类型的音乐也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和启迪,因此用音乐渲染的方式可以让大学生充分体会不同的思想情感。这些具体的教学方式都能很大程度上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使其获得真切体验,引发大学生的思考。

虚拟仿真体验法是情景体验教育法的新形式,它既是对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又是对传统体验式教学法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具有很强的现代性与时代感。教师创建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虚拟世界,学生借助视觉、听觉甚至是嗅觉、触觉等与虚拟世界进行交流互动,从而实现对相关内容的认识与理解,获得深刻的思想与情感认知。沉浸式虚拟仿真体验是虚拟仿真体验法的具体形式之一,“它提供完全沉浸的体验,使用户有一种仿佛置身于真实世界之中的感觉。它通常采用头盔式显示器、洞穴式立体显示灯设备,把参与者的视觉、听觉和其他感觉封闭起来,并提供一个新的、虚拟的感觉空间,同时利用各种自然的交互设备使得参与者产生一种完全投入并沉浸于其中的感觉”[9],这种逼真环境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更有说服力。虚拟仿真体验可以打破时空界限,突破环境、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情境体验教育法时,教师一定要将具体情境运用和教学内容相匹配,切忌“两张皮”现象的出现,否则不仅难以增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会导致其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偏差,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另外,教师在运用某种方式教学时要坚持直观性、启发性等原则,降低抽象学习的难度,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2.人工智能分析法的运用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10]。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的思想行为特点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兴的科学技术,以大数据、深度学习和强算力为重要特征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往往采取抽样调查的社会学研究方法,通过有限数量的抽样调查来获知全体学生的思想情感状况。这种以部分反映整体的抽样调查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高校青年学生具有的共同特征,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方法忽视了个体的个性特征,不能很好地展现全貌和细节。真正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教师充分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深入、细致、全面地对其进行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当前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多,且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自己所处家庭环境的影响,个性特征千差万别。对学生进行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给教师造成巨大的工作压力,而人工智能具有深度分析数据和解析数据的强大优势,可以对游走于微博、微信、QQ、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各种微聊空间和娱乐App之中的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浏览足迹等各种数据进行搜集整理,从而对个人言语、思想、行为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分析。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能从繁杂琐碎的工作中得到解放,还能更加精准把握每个个体的思想与行为现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精准选择和内容的精准供给,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大数据是正在兴起的一场数据革命,它给我们带来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和新方法,特别是为我们认识大学生及其精神世界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化手段”[11],从而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变革与创新。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人工智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人工智能可以根据高校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浏览的信息等数据分析大学生当下的思想现状,这样的精准分析和推送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很大的便利,但同样也会造成个人信息等隐私的泄漏与“信息茧房”的形成。面对当前存在的此类问题,相关部门要认真审视并通过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来保障高校大学生个体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尤其是高校青年学生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如何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适应时代与历史的发展变化,以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其精神力量并使之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是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需要着重探讨的命题之一。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