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研发投入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实证分析

2021-03-11 06:57:06徐述月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企业财务医药制造业

徐述月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 郑州 450046)

近年来,全球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为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努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再由“制造强国”向“智造强国”转型。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文件,强调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2到2019年,中国的研发支出持续增加,占GDP的比重由1.91%上升到2.19%,彰显出中国对研发的重视。而企业作为经济转型的主体,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想要获取优势并保持持续的发展,创新能力不可或缺。

医药制造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市场前景广阔。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3908.6亿元,同比增长7.4%;利润高达3119.5亿元,同比增长5.9%。医药制造业技术含量高,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研发活动从立项到验收流程复杂且漫长,最后还要接受市场的检验,风险极高。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对企业重要事项进行全过程管理,能够对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及时发出警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助力医药制造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

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时,发现学者们多关注研发投入如何影响财务绩效,研究内部控制调节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把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以中国沪深两市A股124家医药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一步运用层次回归方法探究内部控制在其中起到的调节效应,为中国医药制造业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研发效率提供参考。

一、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一)研发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

游春[1]以207家中小企业为样本,研究得出研发人员投入与财务绩效正向相关、研发资金支出与财务绩效不相关的结论,没有验证研发投入是否具有滞后性。Bisbe和Malagueo[2]认为创新能力具有延续性,可使企业的经营绩效长期稳定增长。田国双、宋姗泽[3]收集了2013—2017年制造业上市企业的数据,分析后认为企业投入研发资金越多,财务绩效越高。杜小艳[4]以研发费用与权益账面价值之比衡量研发投入,实证结果表明研发投入没有为企业的财务绩效带来正向影响。王正军、谢晓[5]提出企业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正相关的假设,结论与假设相反:研发投入阻碍了企业收益的提高。汪涵玉、朱和平[6]关注了研发的滞后性,实证结果显示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呈倒“V”形关系,当期显著负相关,在滞后一期中显著正相关,之后研发竞争力逐步消退。以往研究中关于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结论并不一致,但大多认为研发投入有益于财务绩效的提升。

医药行业同业竞争激烈,还易出现巨头企业垄断市场,承受着市场竞争和市场垄断的双重压力,更需要进行研发和创新。持续的研发投入可助力医药制造业企业升级原有产品和推出新产品,稳住并扩大市场份额,为企业发展提供新动力,拓展获利空间,使其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研发从开始到实际获利,时间跨度大,风险高。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产品特性等因素也会对研发效用产生影响,导致研发投入的实际成效相对滞后。汪涵玉、朱和平[6]认为R&D投入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具有滞后性,R&D投入绩效在滞后期中释放。本文在此基础上检验研发投入的滞后效应,提出假设H1和假设H2:

H1:研发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H2:研发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具有滞后性。

(二)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绩效

Fairfield等[7]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越大,负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从而导致企业发生财务风险。张川等[8]利用对上海市房地产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结果表明内部控制水平越高越有益于企业的业绩增长。张国清等[9]的研究表明,高效的内部控制降低了企业的内部成本和财务风险,间接影响了市场绩效。叶陈刚等[10]观测了2176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发现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且在民营企业中表现得更明显。马桂芬[11]以1929家上市企业为实证分析的样本,研究内部控制如何影响创新绩效,结果显示高水平的内部控制能够降低决策风险,进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梳理文献可知,以往研究一般认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对财务绩效有利。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效率经营、预防舞弊,通过明确职责、规范标准以实现控制目标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提供有力支持,从而促进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搭建企业与市场沟通的桥梁,释放积极信号,提高市场对企业的信心,给予企业更多关注,增大投资的可能,继而作用于企业财务绩效。叶陈刚等[10]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对财务绩效有积极影响,本文借鉴其研究成果,提出假设H3:

H3:企业内部控制越完善,越有利于提升财务绩效。

(三)内部控制对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的调节作用

有学者关注企业内部控制对研发的影响。Ribstein[12]认为过于重视内部控制会使企业有陷入僵化的可能,规避风险会阻碍企业对研发进行投入。冯根福、温军[13]聚焦343家企业,研究企业治理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结论表明企业的监督越完善,管理层权力的制约越有效,研发投入效率也就越高。王运陈等[14]剖析了企业内部控制与研发效率的关系,认为内部控制水平越高,企业的研发效率也相应越高,而且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企业也更容易得到市场认可。王亚男、戴文涛[15]创新研究视角,选取A股上市企业2012—2017年的数据,基于企业研发产出效率探讨内部控制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内部控制有益于提高创新效率。有学者考虑到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方面的积极作用,把内部控制加入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的研究中。宫义飞、夏艳春[16]用迪博内部控制指数衡量内部控制指标,研究认为高水平的内部控制可以提升企业的研发效率,进而影响财务绩效。

企业进行研发是为了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增强经营实力,但研发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绩效提升,取决于研发的潜力是否得到了充分释放。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较完善时,管理层作出的研发决策会更科学,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研发项目会更负责,从而降低因私人利益而作出不当选择的概率。在投入研发资源之后,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监督研发过程,识别出风险并及时反馈,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失败的风险,推动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4:

H4:内部控制正向调节研发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2—2019年沪深两市A股医药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检验研发投入、内部控制以及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行业选择《上市企业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中的“医药制造业”,同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如下处理:(1)删除 ST、*ST企业;(2)删除数据缺失的样本;(3)对所有连续变量在1%和99%水平上进行Winsorize处理,最终筛选出124家企业。数据主要来源于CSMAR数据库,内部控制数据是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的综合得分。利用Excel 2016、SPSS 23.0和Stata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在现有研究文献中,学者们普遍采用资产收益率衡量财务绩效,该指标在实证分析中已经十分成熟,数据的可获得性高。净资产收益率能反映股东所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展现企业投资效率和效果,因此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衡量企业财务绩效,符号为ROE。

2.解释变量

选择研发投入作为解释变量。研究时一般用资金投入、人员投入两种方式来衡量,考虑到上市企业对研发人员投入的披露程度还比较低,缺失信息较多,故选择用资金投入衡量研发投入强度。由于企业的规模不同,为便于比较,采用研发费用与营业收入之比衡量研发投入,记为R&D。

3.调节变量

内部控制水平较高的企业监督体系较为完善,研发投入在正常水平上影响财务绩效,少有其他因素干扰,因而本文将内部控制设定为调节变量。目前,学者对于该变量的度量标准尚不统一,现有文献主要采用以下标准度量内部控制:(1) 是否披露经外部审计的内部控制信息;(2) 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缺陷;(3) 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建设与实施情况;(4) 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中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其中控制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保证资产安全、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与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根据定义,内部控制水平可以用战略、经营、报告、合规和资产安全等5个内部控制子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内部控制的过程和要素固然重要,但若不能实现控制目标,效果将大打折扣,所以内部控制有效与否主要取决于达到控制目标的程度。

本文选定内部控制作为调节变量,并依据内部控制的实现程度,将内部控制目标分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及资产安全目标等5个子目标。考虑样本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选择了15个公开指标,力图全面反映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得分作为内部控制的替代变量,符号为ICI。具体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内部控制指标体系

4.控制变量

借鉴谢修齐[17]、蒋卫平等[18]的研究成果,本文选择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成长能力(GROWTH)、企业性质(STATE)作为控制变量,同时加入年度变量(YEAR)对年度进行控制。

综上所述,变量定义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定义表

(三)模型构建

通过检验样本数据,发现存在个体效应,进一步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否定原假设,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根据前文提出的假设,建立了3个回归模型。

为检验假设H1和H2,对研发投入的滞后性进行考察,分别对当期、前一期和前两期的研发投入进行实证分析,构建模型1:

ROA(i,t)=α+β1R&D(i,t-j)+β2SIZE(i,t)+β3LEV(i,t)+β4GROWTH(i,t)+β5STATE(i,t)+β6YEAR(i,t)+ε(i,t)

(1)

为检验假设H3,研究内部控制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构建模型2:

ROA(i,t)=α+β1ICI(i,t)+β2SIZE(i,t)+β3LEV(i,t)+β4GROWTH(i,t)+β5STATE(i,t)+β6YEAR(i,t)+ε(i,t)

(2)

为检验假设H4,探究内部控制在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中的调节作用,在模型1的基础上增加内部控制变量,同时引入研发投入与内部控制的交互项,构建模型3:

ROA(i,t)=α+β1R&D(i,t-j)+β2ICI(i,t-j)+β3R&D(i,t-j)×ICI(i,t-j)+β4SIZE(i,t)+β5LEV(i,t)+β6GROWTH(i,t)+β7STATE(i,t)+β8YEAR(i,t)+ε(i,t)

(3)

式(1)(2)(3)中,i表示样本企业,t表示年度,j表示滞后期(j=0,1,2,分别表示当期、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α为常数项,βm(m=1,2,3,…,8)为回归系数,ε为残差项。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3可知,净资产收益率的最大值为0.6590,最小值为-1.5650,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企业的财务绩效差异比较大。对于研发投入指标,有医药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指标为0.5260,超过当年营业收入的一半,也有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营业收入的1%,平均值为0.0472,高于中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这也说明了医药制造业企业需要大量研发投入。内部控制最小值为-2.9240,说明有些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严重,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表3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在控制变量方面,企业规模指标区间为19.3400~25.0600,均值为22.1100,样本企业规模的差距不大;资产负债率均值为0.3240,医药制造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水平相对合理,没有出现特别严重的负债经营,但其最大值为0.8860,这直接反映出有的企业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需加强警示;营业收入增长率最小值为-0.6450,最大值为14.3000,相差23倍,说明医药制造业企业的成长能力差异很大;企业性质的平均值0.2920,说明被调查企业中有29.2%是国有企业。

(二)回归结果分析

1.研发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回归结果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当期和滞后一期的研发投入均对企业财务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滞后二期的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当期研发投入的回归系数为-0.785,滞后一期是-0.381,滞后二期是0.548,在滞后二期出现正值,因此假设H1得到验证。回归结果表明医药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存在滞后效应,研发效果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反映到财务绩效上,因此假设H2得到验证。

表4 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的回归结果

2.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回归结果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内部控制的系数为0.271,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医药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对财务绩效的提升越有益处。因此,假设H3得到验证。内部控制是影响企业运行的重要因素,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规范日常经营活动,及时发现企业内部运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而采取必要措施解决问题,对企业的财务绩效产生积极作用。

表5 内部控制与财务绩效的回归结果

3.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回归结果分析

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法,在模型1当期研发投入的基础上,先引入内部控制变量,再引入研发投入与内部控制的交互项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如表6模型3当期数据所示,可以观察到:(1) 研发投入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假设H2仍然成立;(2) 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3) 调节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综上,可以判断内部控制在研发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中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

考虑到滞后性,用滞后二期的研发投入按上述步骤再次进行回归,调节变量与解释变量的滞后期保持一致,具体结果如表6中的模型3滞后二期数据所示。由表6可知,滞后二期的内部控制也正向调节了研发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假设H4得到验证。内部控制水平越高,企业管理越规范,企业的财务绩效将主要取决于企业正常经营状况,研发投入作用于财务绩效也会更突出。

表6 内部控制调节作用回归结果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首先,企业从研发初始到产出再到影响财务绩效的过程中间存在时滞,同时考虑到潜在的双向因果内生性,将研发投入进行滞后处理。从理论上讲,滞后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不属同一时期,当期的因变量不对前期的自变量产生影响,对二者进行回归可以避免双向因果。其次,在检验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时,借鉴尹美群等[19]的做法,利用滞后期的研发投入及研发投入与内部控制的交互项,实证检验内部控制的作用,对当期和滞后二期的研发投入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十分稳健。

借鉴李书锋等[20]的做法,用总资产收益率(ROA)作为企业财务绩效的替代变量。按照上述步骤重新进行回归,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四、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2012—2019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医药制造业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研发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积极影响具有时滞,在当期和滞后一期研发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还没有体现出来,滞后二期时才开始显现;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财务绩效密切相关,采用因子分析法测算得分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结果表明医药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对企业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内部控制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提升企业财务绩效;将内部控制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内部控制与研发投入的交互项和净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内部控制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二)建议

1.企业角度

医药制造业企业要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就要充分重视创新,科学规划企业研发项目,在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加大研发投入,做好研发过程的管理,提高研发成功率。要注重对研发的持续性投入,让知识的积累效应迸发出来,使投入的研发资源引起财务绩效持续提升,推动医药技术和产品服务加速升级迭代。

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格落实,有效执行,在反馈中不断改进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以便发挥内部控制对研发投入的规范作用。一方面,要增强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因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离不开员工的理解配合,只有各级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内部控制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内部控制五要素,营造有利于实施内部控制的环境,完善风险评估预警系统,规范业务环节的控制活动,畅通与企业外部沟通的信息渠道,进行持续有效的内部监督。

2.政府角度

政府应进一步健全上市医药制造业企业信息披露的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研发信息的披露,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以便传递给市场更多的可靠信息,增强市场对企业的信心。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成本高,知识产权来之不易,需要政府加大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仿制、冒牌等侵权行为,保障企业的研发权益和其他正当利益。

进一步推进医药制造业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在制度层面做好企业内部控制的顶层设计,使企业加快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步伐,引导企业高度重视内部控制。为更好培养优秀的民族医药制造业企业,通过政府补助、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动力,鼓励其自主创新。政府在对医药制造业企业进行政策扶持时,可将内部控制建设情况纳入考虑范围,选择扶持内部控制水平较高的企业,从而使资源分配更合理。

猜你喜欢
企业财务医药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关于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几点探讨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去杠杆与企业财务绩效
智富时代(2019年2期)2019-04-18 07:44:42
关于企业财务分析的探讨
传统医药类非遗
遵义(2017年24期)2017-12-22 06:10:49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中国卫生(2016年12期)2016-11-23 01:10:10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41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