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类专业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研究

2021-03-08 01:05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航海船员人才

刘 波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潍坊 261206)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海洋运输业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1]而复合型航运人才是促进海洋运输业的重要支撑,是国家现代海洋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发展的保障,是航运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国际海事组织(IMO)明确指出海员作为全球贸易的关键工人,应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承担着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交流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流沟通的桥梁作用。培养智能船舶营运过程中各个阶段所需要的“驾机合一、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国际海员人才,能全方位服务于航运业的转型升级,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和交通强国战略工程。

1 航海类人才供给短板分析

1.1 普通航海类本科应用型人才供给不足

普通航海类本科、硕士及以上人员理论水平高,应急处理能力强,但是从事船员工作的意愿在降低,平均从业年限连年减少,转行较多,普通航海类本科毕业生上船比例不足25%,工作岗位升至管理级不足10%,人才流失严重。

1.2 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力不足

中、高职毕业生是航运人才市场的主力,但其知识面较窄,缺少必要的管理经验,尤其是英语技能应用水平与国际船东标准差距较大,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较严重,在职业教育固定的学制体系中很难培养出符合当前智能航运发展需要的人才。

1.3 船员服务航运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船员队伍总量和增量占比国际船员的数量呈逐年下滑趋势,其中国际海员中“活跃海员”占比逐年减少。相较于菲律宾、印度等船员国际劳务输出国家,我国的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具有技能好、专业强、素养高等优势,能服务航运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 航海类专业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优势及关键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要逐步完善中高本硕衔接体系。[2]本文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现代航海专业群为依托,系统分析研究,确立了以项目为牵引,综合施策,着力解决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建设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升专业群的综合办学水平。

2.1 提升全面服务航运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十四五”时期是提升国际航运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国际海员队伍在建设海洋强国和服务“一带一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又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随着现代船舶专业化、大型化、自动化的发展,特别是无人驾驶智能船舶的发展,对船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建立完善的船员教育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尤为迫切。[3]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现代航海专业群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船员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体系,初步具备了服务航运企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但在智能船舶操作、自动化机舱维护与管理、“互联网+”船舶应用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有待提高。

2.2 提升全面服务军民融合培养人才的能力

自2012年山东交通职业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以来,现代航海专业群在定向培养海军士官工作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军士官培养基地。试点期间,探索实行了“四路并进育四有军人”的培养模式,培养质量得到海军部队的高度认可,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随着海军装备升级和列装速度不断加快,对高素质士官人才的需求尤其迫切。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军民融合培养人才的路径不断拓宽,但学校目前仅限于定向培养士官工作,有待于拓宽军民融合培养人才的路径。

2.3 提升全面服务山东经略海洋战略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4]海洋强省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大行动”之一,提出了建设活力海洋、开放海洋等行动方案,围绕海洋开展技术服务与研究尤为迫切。

现代航海专业群围绕船舶海上航行安全、节能减排、防污染、港口通航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度技术研究与社会服务,为航运企业“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撑。

3 航海类专业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及策略

3.1 基本内涵

航海类专业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需坚持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路径,树立跨界办学理念,以服务水上运输产业为背景,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创新质量引领校企双元育人职业教育本科运行新机制,建设“质量核心、校企双元”育人的航海类专业本科职业教育育人体系,促进大学文化与航海文化、航运企业文化有机融合,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航运界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建设项目

(1)探索“产教融合、工学交替”高层次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以“2+0.5+1+0.5”四段递进、工学交替为主要培养模式的卓越人才,将企业见习、顶岗实训、就业实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使主干课程教育与职业证书培养相融通。[5]

(2)构建职教本科课程体系。通过岗位技能分析,树立基于“目标导向”从支持级、操作级到管理级三级递进教育理念,系统构建符合航海类本科职业教育特点的“三级递进、育训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构建“基本素养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创新应用模块”四个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3)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根据海事局师资配置标准,基于智能航运技术服务水上运输产业的技术性和工程性,以打造高素质结构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突破长期制约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组建“产业教授+高级船长/轮机长”双带头人引领的师资团队。

(4)提升实训条件。采取多元共建模式,整合企业资源,建设一站式的船员考试评估中心,引领全国的共享型公共评估中心建设;通过校企共建共营航海教学VR中心,创建航海技艺传承与创新平台,拓展实践训练、技术研发、成果展示等功能,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成立海事法规研究所,研究国际公约与国内法规,提升航运企业和航海教育海事咨询服务能力。

(5)增强社会服务。寻求职业培训和技能考评跨界发展路径,立足服务水上交通运输产业,提升海员方向等艰苦行业的吸引力,解决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不高、社会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契合“1+X”书制度试点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证书改革要素,以最大程度提高职教能力和技研水平。

(6)加强国际交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共享优质航海教育资源,构建国际化视野的船员培养机制;建立教师交流和互访机制,加强教学资源的引进与输出;搭建境内外航海类院校和企业交流平台,提升专业国际化水平。

3.3 实施举措

(1)深化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机制改革

厚植航运企业参与航海教育的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多元化办学;建立社会资本融入机制,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知名航运企业参与专业群建设,形成社会多元办学格局;探索建立航运技术人员与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兼薪制度;建立企业员工与学校教师“岗位互换、薪酬置换”制度;建立骨干教师持股制。

(2)构建船员终身教育与培训体系

对接STCW国际公约,完善支持级、操作级到管理级三级培训架构,形成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和内外结合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探索实施课证融合,与海事主管机关协同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全面推行“1个学历证书+7个技能证书”制度。

(3)建立全国海事师资教育培训基地

与海事主管机关协同建立海事师资准入标准,共建“全国海事师资教育培训基地”;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更新教师职教理念,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的能力。

(4)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组建3支以高级船长/轮机长、教授领衔,产业教授、企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各专业形成由1名知名专业带头人领衔、3名分方向带头人和5名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教师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建设全国领先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引入多元办学模式,整合企业资源,将山东船员考试评估中心建成辐射长江以北、规模最大、设备先进、引领全国的共享型公共评估中心;通过校企共建共营航海VR教学中心,建成国家级舰船模型制作与VR技术融合基地,实现实践训练、技术研究、学术交流、成果展示功能,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6)成立海军退役军人教育培训联盟

主动对接退役军人主管部门,牵头成立“海军退役军人教育培训联盟”,推动退役军人学历教育、培训、就业有机衔接,为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做出贡献。[6]

(7)建设中国航海文化科普教育基地

与中国航海学会共建“中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以实训楼、教学楼和学生公寓为主阵地,建设航海文化展馆,打造“三地一路一展馆”的物质文化展示系统;凝练形成“同舟共济、领航四海”的航海文化品牌,促进船员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8)跨境共建海外船员教育培训基地

通过“中泰职业教育联盟”和“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与中国航运企业同步“走出去”;拓展与东盟国家航海类人才的合作培养,探索跨境建立培训基地,输出优质航海教育资源。

4 结 语

航海类专业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职业教育,受教育和海事部门“双”监管。目前,我国从事航海行业的人员数量在持续减少,国际船员输出不足,国内航海类人才从事航运工作的持久性明显降低,各层次航海类人才素质不一,与岗位的需求存在差距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急需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航海类专业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路径,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助推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战略高质量发展,促进航运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航海船员人才
人才云
我国注册船员超170万
大航海争霸
闯海盗老巢接船员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航海博物馆
论船员在海事污染中的刑事责任
失衡滞后的航海高级人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