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丽 陶思琦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中特别强调: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为什么工程伦理教育对工程教育如此重要?为什么工程伦理教育在工学类课程思政建设中会受到特别关注?工程伦理教育与工学类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笔者从工程伦理教育在国内的发展脉络和趋势来阐释上述问题,并提出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即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工程师。
与发达工业国家情况类似,我们开始关注工程伦理问题也是在国内大规模工程建设和工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急需解释和亟待解决的相关实践问题,如生产安全事故、产品质量不高、责任意识不强等。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工程发展经验,有识之士提出应尽早开始展开工程伦理相关研究,开设旨在培养工程师伦理意识、道德想象力和创造性解决工程实践中伦理问题能力的工程伦理相关课程,并积极践行[1]。
2016年,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这标志着我们的工程教育质量与缔约方所认证的工程专业具有“实质等效性”。该协议要求得到认证的工程院校所培养的工程师不仅要达到技术标准的最低要求,而且要保持他们的能力,并遵守行为规范[2]177。工程职业行为规范是在工程实践中形成的由工程职业社团总结出来,并经过实践伦理学所关注和论证的知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践行需要对相关工程和伦理理念、原则以及行为标准的深刻领悟和创造性使用。各国文化、伦理传统以及法律制度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很难实现全球工程伦理标准的实质等效性[2]180,所以协议成员国大都按照自己的工程伦理理念和实践标准来展开具体的工程伦理教育。
美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基于“工程是一种职业”“工程师承担着其职业规定的社会角色”的理念,认为工程作为成熟职业的标志就是有自己的伦理章程[3],伦理章程规定职业成员的行为规范,并细化为具体的标准,理解并遵守这些标准是成为职业成员(包括正式会员和非会员)的分内之事,也就是必要的职业义务。他们认为,工程职业伦理章程是工程职业组织深思熟虑的结果[2]11。美国工程伦理教育通过开设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或者在专业(设计)课程中为学生指定工程伦理相关教材、文献来学习和了解相关伦理章程的理念和要求。随着工程教育全球化以及互联网教育的普及,跨国工程伦理教育课程和讨论陆续开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美一些大学间的工程伦理全球化课堂就现实热点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流。全球各国在工程伦理理念、标准、教育和治理方面的跨文化交流将会越来越频繁。
英国的工程伦理教育还强调对工程概念的另外一种理解,即“工程是一种实践”“工程实践的目标应当是通过对物质福祉的贡献来促进共同体中个人的繁荣”[4]。这种繁荣所指的不仅是拥有工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还应包含工程对人类能动性的促进,即实现工程实践目标的内在善。工程实践的内在善是指工程师们拥有卓越的技术能力,以及由此获得的促进人类和平、健康、发展和权利的机会。这些能力和机会的实现所带来的成就感,是工程师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也是推动工程技术服务社会的巨大内在动力。拥有职业能力使工程师们有机会通过工程促进更大社会共同体及其成员拥有和平、健康、发展和权利,这些将会使他们有更多能力和机会实现其个体和群体的繁荣。为促成工程师们真正践行其职业目标,英国皇家工程院伦理工作组的教学组通过许多活动来促进将伦理学纳入工程课程之中。
通过观察和研究世界上发达工业国家发展的经验,并总结中国近代历史和改革开放的经验,我们认为“工程是一项事业”“一项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事业”。中国工程实践对工程教育改革和双一流建设提出了追求卓越工程伦理教育的迫切需求。中国的工程伦理教育积极与国际工程伦理教育对标,参照高标准的工程职业社团行为要求,借鉴全球成功工程科技企业的伦理治理手段,并且继续发挥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理念、原则和规范对中国工程伦理教育和实践的积极作用,提出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工程伦理意识、掌握工程伦理规范、提高伦理决策能力”[5]。
国家陆续出台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民法典》和《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等相关规定为中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和实践提供了更为适宜的制度环境,旨在促进中国工程事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化也是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指引。中国政府、工程科技企业、工程教育和研究机构,及各类行业和专业组织等正积极探索既适合本国实践又能够引领相关工程行业发展的伦理和治理标准。
现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重大变革,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工程伦理教育在此交汇,如何在工程类课程思政建设中将思想政治要素融入其中,这是中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中国工程师首先要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回应中国社会发展的期待,才能够担当中国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并作出适当的工程伦理承诺。
目前,国内的工程伦理课程教学贯通工学类本科和工程硕士教育,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内容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首先,它们都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课程。工程伦理课程通过案例方法,对之前工程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从伦理价值视角进行阐释,提升工学类学生的职业伦理意识和伦理价值敏锐性,这与思政课塑造公民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思路是一致的,工程伦理案例为思政课程增添了更多的现实感和针对性,能够引发师生更深入地思考和讨论。第二,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是基于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基础和教学资源,教学团队的主力、教学内容的架构思路大都来自自然辩证法研究和教学阵营。可以说,工程伦理课程是一个专门针对工学类学生设计的工科特色的思政课,延续着自然辩证法“为国服务”“为民造福”的发展思路,突出了自然辩证法课程中的人文价值观。第三,越来越多的工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参与到工程伦理课程讲授和研究当中,不同学科背景教学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以及通过慕课等手段,不同教学团队课程间的互相借鉴,将会使工程专业教师和课程更多地关注思政和人文知识,从而为更有效地进行工程专业课程的价值塑造和培养卓越的工程创新人才提供便利的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是将我们所倡导的社会共识性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传达给学生,使其内化于心并能够在适当的情境下外化为行动,工程行动位列其中。国内外的工程伦理教育都倡导对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显性教育(思政课方法)和隐性教育(专业课方法)相结合,将道德外在标准与内在自律统一起来以达成工程职业服务社会的目标,工程伦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借鉴和参照就是进行这种巧妙结合的一种有益尝试。
党的十九大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新时代的工学类大学生和未来的工程师,应当“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是中国社会对工程师的期待,也是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
追求工程理想是指工程师将工程视为一项事业。拥有工程理想是工程伦理教育的高端目标,也是工程实践所追求的内在善,即激励工程师的负责任行为。工程理想与国家和社会目标一致,则工程理想更有可能实现,也更有意义。新时代中国工程师应以国家和社会目标为职业和个人目标的指引,积极投身于工程强国建设,将自己的才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服务于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拥有共同信仰的社会支持下,中国工程师们将会更完美地践行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服务人类社会的个人和职业理想。
拥有工程本领是指工程师拥有解决各类工程相关问题的知识及技能。拥有工程本领使工程师们有机会更好地服务社会,彰显工程善的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中国工程企业、工程科技人员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任务,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参与建造大型基础设施,助力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在国防和民用工程领域自主研发结成硕果,如嫦娥工程、北斗工程就是杰出代表,这些工程将助力国家安全和民生幸福。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期间,中国工程企业与设计建造人员不负重托,高质神速地建造了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以及调配各种医疗配套设施等,为助力医疗救治和确保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可靠保障。
担当工程使命是指工程师主动积极地勇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工程师对社会使命的担当是践行工程作为社会事业的承诺。面对当前我国工程技术发展所遭遇的一些瓶颈,如核心关键技术的缺乏、一些颠覆性技术的风险和安全等问题,中国工程和中国工程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工程能力的拓展也会通过多样的方式促成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共同繁荣。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环境、气候和自然灾害是全球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繁荣的维护也是中国工程师面临的紧迫任务,中国工程和中国工程师已经并将面临继续成为担当全球社会责任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