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指导下的高校班集体建设

2021-03-07 23:25朱芳转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班集体集体

朱芳转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一、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概述

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是苏联著名的教育革新家、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集体教育理论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和主要内容,理论是从共产主义教育的总目的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原理为依据,其教育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组织和培养集体。

(一)集体教育理论内涵

马卡连柯是集体教育理论的开创者。所谓集体教育,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而进行的教育”[1]201。集体教育理论的总体原则表现为在集体中,为了集体、发展集体。集体教育理论形成了集体的教育任务与手段、教育目的与方法、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进一步说明教育集体不仅是目的和手段,同时也是方法与实践。

一是平行教育影响。马卡连柯等人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说:“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种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集体的一种影响。相反地,每当我们涉及集体的时候,同时也应当成为对于组成集体的每个个人的教育。”[2]49他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表明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的统一性,教育集体的同时会影响身处集体之中的个人,教育个人的同时也会对其所身处的集体产生影响。

二是对集体提出前景。这是马卡连柯最深刻的教育思想之一,他指出个人的前景应当包括在集体的前景之中,但这种包括不是指个人前景与集体前景的对立,也不是指在集体前景中每个个人的前景都是相同或相似的,而是指每个个人要为实现集体的前景而奋斗,把个人前景的努力目标包括到实现集体追求的前景之中去。马卡连柯认为,应当把复杂的前景,分为由近及远的各种近景、中景和远景。

三是优良的作风与传统。马卡连柯认为:“培养优良的作风和传统,对于美化集体和巩固集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70培养优良集体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集体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并且要使集体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集体的优良作风应具体表现为:身处集体中的成员要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具有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具有规则意识,综合文明素养高。

(二)集体教育理论的原则与功能

1.集体教育理论原则

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原则主要体现在社会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自治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等方面。[4]8-9(1)社会性原则。每个集体都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只有通过集体才能参与社会活动。马卡连柯指出,集体成员以对集体的义务、关系、职责、荣誉以及行为和集体联系着,这种成员间有组织的联系,是教育过程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2)目的性原则。马卡连柯指出,集体如果没有目的就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每个集体都应当提出集体目的。集体目的是集体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种凝聚力、感召力,能将身处集体之中的每个个人团结凝聚在集体之中。集体是有目的的个人集合体。(3)自治性原则。集体的运行需要自治性原则,它是集体的核心。在集体中,多数人参与或参加集体自治工作,是集体民主制度与责任制度结合最好的表现。集体自治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行领导责任制;二是实行集体民主。(4)主体性原则。马卡连柯指出,由学生组织起来的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社会和集体的实践者,是教育的主体。主体性原则强调了集体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作用,学生的自我教育只有从教育的客体转化为教育的主体才能真正实现。

2.集体教育理论功能

培养青年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和品质。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思想主要是以青年群体为教育对象。集体主义思想是我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社会的强大力量和根本思想保证。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可能有置身集体之外的个人,因此也就没有离开集体的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青年的集体主义思想、集体主义品质都必须通过集体来培养。集体也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

使青年学生在优良集体中得到发展。集体是把个人意向和集体意向相结合的组织,集体具有整合、凝聚功能,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也指出,任何方法原则上只能从学校和集体组织中得出来,而不会仅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得出来。集体对身处其中的每个个人无时无刻不产生教育影响。要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集体、爱人民、爱国家、爱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就要把集体作为教育对象,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促使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良好发展。

培养青年学生的集体和社会责任感。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中所指集体是以集体主义为主导地位的集体,这样的集体有共同目标、严明纪律、坚强核心、正确舆论、共同作风等,是一个团结一致的集体,这样的集体必然存在个人对集体的高度责任感。集体是社会中的集体,个人对集体的高度责任感必将同样体现为个人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集体实践活动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是联系个人和集体的纽带,是培养个人对集体和对社会履行责任与义务的途径和方法。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班集体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班级、班集体概念界定

我国高校班级是按照学生的入学年份、专业设置、生源特点、管理需要等进行组织的群体,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是为了完成教学和管理任务而设立的。班集体不同于班级,班集体重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班集体是班级深层次发展的终极目标形式。高校优秀的班集体应当具备明确的发展目标、强有力的领导团队、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班集体重于集体精神的凝聚、团队意识的打造和能力素质的提升。[5]112

“班级组织自身就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教育因素,具有非他莫属的教育价值。因此,班集体是有着内在教育生命力的集体。”[5]114一个功能健全的班集体,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6]62班集体作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教育和管理学生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成长的有效平台。[7]51实践证明,高校班集体是对大学生加强人生理想信念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通过打造团结和谐、凝聚力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促使身处班集体之中的学生增强意识、收获知识、提升素质、发展才能,建设和实现学生在集体中成长并与集体一同成长的良好局面。

(二)班集体建设现状调查

2019年6月,笔者就我国高校校园集体活动组织现状,随机抽取某地方高校大学生150名组成问卷调查团队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研究组共发放调查问卷1 500份,回收问卷1 298份,有效问卷1 270份,问卷有效率97.8%。问卷重点调查了“高校对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的重视程度”“高校班集体组织开展班团活动的经常性、丰富性”“高校班级组织开展班集体活动的质量保障”“高校大学生参与班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校班级同学能齐心协力参加学校校园集体活动的情况”“学生对高校班级组织开展班集体活动的认识”等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63%的大学生认为我国高校对新形势下的班集体建设重视不够,基本是一种无明确具体建设目标的状态;68%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班集体组织开展班团活动的经常性和丰富性不够,有些高校班级甚至一个月都组织开展不了一次班团活动;58%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班级组织开展班集体活动没有质量保障、没有评价标准,仅仅以组织开展了相关活动、完成了相关任务为所谓标准;78%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打心底是不愿意参与班集体活动的,有时是迫于无奈,这也进一步显示出高校大学生参与班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不高;同样,74%的大学生表示本班级同学不能做到齐心协力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校园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93%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加强和重视班集体建设,组织开展好班集体活动,积极在班集体活动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集体意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能力素质。

(三)班集体建设面临的困境

进入新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的不断改革创新,以及青年大学生的兴趣更加广泛、个性更加彰显、成长的自主性更强等原因,高校大学生总体对班集体的依赖程度不断减弱,大学生头脑中的班集体概念逐渐模糊。当前高校班集体建设中存在集体主义趋于淡化、班级模式受到冲击、班级组织活动减少、班级建设缺乏规划、班级管理队伍能力不足等问题。

1.大学生班集体意识和观念淡漠

当前我国高校创设了形式多样的培养机制,如教学管理学分化、大类招生、双学位制度、弹性学制、跨专业选课等,这些举措打破了传统的班级界限,“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大类招生产生的“双轨制”管理,使学生分属行政和专业班级,学生离散现象日趋明显,加之班级教育管理制度和工作不能及时跟进,同班同学相处和互相了解的机会越来越少,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使班级同学之间的感情淡漠,集体主义价值观淡化,凝聚力与归属感也不断弱化,班集体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教育功能。[7]52

2.班级活动组织数量与质量下滑

从个人层面而言,受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及多元文化的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表现出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增强,多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减小参加班集体实践活动和与他人合作的可能。[8]51从高校层面而言,当前我国高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的集体实践活动还多停留在以开展教学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活动层面,形式固定、内容单一,没有从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需求和发挥班集体教育功能出发,导致高校班集体教育实践活动组织数量减少、质量效果不好。

3.班级缺乏制度建设和发展规划

班集体对高校学生大学生涯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这就要求班级建设应加强制度建设和具有长远规划,制度建设和长远规划应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班级无建设章程,无近期、中期、远期建设规划。班级的建设发展模式多是跟随学校安排走,缺乏班级自主性和自身建设特点特色。这样的现状导致我国高校大学生对班集体期望值不高,缺乏认识,关注度不够,概念逐渐模糊。[5]115

4.班级管理队伍的能力有待提升

随着高校班级功能的扩展,对于辅导员、班主任来说,他们不仅要有组织、沟通、协调、思想引导等基本能力,还应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竞赛指导、就业创业咨询等综合能力。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班级辅导员、班主任普遍年轻化,缺乏或不能完全具备以上应有的综合能力。[8]52高校班团学生干部也存在缺乏锻炼、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能力不强、缺乏领导力的实际状况,不能及时、有效解决班级同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情况。[7]53我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班团学生干部的教育管理工作能力水平亟待提升。

三、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指导下高校班集体建设策略

(一)在高校班集体建设中使用“社会团体工作”方法

现代社会团体工作起源于19世纪的英、美等国的社团及文体组织活动。[9]102社会团体工作的宗旨是以团体中的组织为工作对象,并通过团体组织开展的活动为参与其组织中的成员提供服务和帮助的方法。社会团体工作的一个目的就是促进身处团体组织中的成员在参与团体组织开展的集体活动中思想受到教育、智慧受到启发、得到应有帮助和能力素质得到提升,进一步推进团体组织成员的社会化;另一个目的也是为积极促进和推动团体组织的整体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健康发展。综合概括社会团体工作目的就是促进团体中的组织和身处组织中的个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社会团体工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加强团体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其社会功能,促进团体组织的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二是对身处团体组织中的成员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增强其组织观念、集体意识和集体观念;三是在团体组织活动中启迪和启发其组织成员的智慧和创新意识,增强其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四是加强对身处团体组织中成员的帮助,解决和解答组织成员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使成员感受到组织温暖,增强其组织归属感和团队意识;五是增强对身处团体组织中成员的能力素质提升,这应该说是社会团体工作最主要的功能体现,社会团体工作能着重增强和提升团体组织成员的领导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

高校班集体具有“团体”的特点。从价值观角度来看,高校班集体具有成为“团体”的前提与基础。从组织结构角度来看,高校班集体与“团体”具有相似性。从工作过程角度来看,高校班集体是一种更为长期持久的“团体”工作模式的整合。高校班集体通过大学四年的建设与发展,帮助大学生通过个体间、个体与集体间的互动在理想信念、知识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职业规划、就业创业等方面实现成长与完善,这是一个维持时间更为持久、互动更为深入的封闭式“团体”。[10]94将“社会团体工作”方法使用于高校班集体建设中,最主要的举措是要通过组织开展班级学生活动这一重要载体而实现。在加强高校班集体建设中,从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需要的角度,要求高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好思想教育、文化艺术、学术科技、社会实践、技能培养、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班级学生活动。思想教育活动,积极在班级学生中组织开展以理想信念、道德诚信、志愿服务、法纪法规、立志成才等方面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如运动会团体操表演、大合唱、辩论赛以及主题演讲赛、个人特长比赛、综艺晚会等活动;学术科技活动如组织举办学术报告、讲座、学术沙龙、开展科普知识竞赛、“互联网+”大赛、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如利用寒暑假和周末,鼓励班级学生开展和参与以扶贫帮困、义务支教、社会调查、环境保护、民情体验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技能培养活动如鼓励班级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通过自学或参加各种技能、技术培训班,获取各项职业资格证书等;就业创业活动如在班级学生中举办各类就业创业讲座,组建团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大学生实体创业项目”等。

(二)在高校班集体建设中运用“羊群效应”“霍桑效应”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受真实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表现为对特定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和接受。真正的“羊群效应”是指那种对长期性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从内心真正接受,是言行一致的行为,尤其是受影响人的思想受众人行为准则的影响而形成,受影响人用符合众人行为准则的方式处理问题;反过来,受影响人维持众人行为准则的行为和思想观念又影响着别人,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集体行为。

在高校班集体建设中,发挥“羊群效应”积极的一面就是塑造良好的班风,这可以从选拔组建好班委会成员和学生干部队伍、制定好班级建设制度和发展规划、营造好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建设舆论等方面着手。“羊群效应”指出“羊群行为”的发生,取决于“头羊”的带头性和凝聚力,这个“头羊”指的是班级的班长、班委会的骨干成员以及学生干部队伍。班级“头羊”的选拔和确定对加强班集体建设至关重要,“头羊”应该具有领导力和执行力,能得到全班学生的信任、支持和拥护。同样,一套好的规章制度是班级建设健康发展的源泉,班委会组建好后就应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拟定出班级的四年建设目标、发展规划、班级章程以及相关班级建设规章制度等。对班集体建设提出前景,并分由近及远的各种近景、中景、远景目标去实现。“从众心理”往往是在群体压力下产生的。在班级制度建设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级制度应由全班学生集体商议讨论生成并达成协议,班级制度应具有权威性和凝聚力,能将个人的奋斗目标内化为班集体建设的总体奋斗目标。“集体舆论对成员起着一种评价、监督和行为指导的作用。”[11]64集体舆论对高校班集体行为导向产生积极作用,好的集体舆论能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风气,高校良好的班集体建设关键在于好的集体舆论的建立。在好的集体舆论的带动下以及“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少数舆论会因受到群体的压力而服从良好集体舆论,使好的集体舆论约束每个成员的言行并上升为群体意志,从而对集体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霍桑效应”是一种激励效应,是指个体由于受到组织或者他人重视或被重用,而表现出思想上进、行为积极、潜力充分发挥,进而取得优异成绩和良好工作业绩的状态。人都有受到尊重的需要,身处高校班集体的大学生个体也不例外。在高校班集体建设中应用“霍桑效应”,可以使大学生在班集体中受到鼓励和教育,充分展示优点、特长和才华,取得突出和受到他人认可的成绩和成果,受到尊重,拥有成就感,进而促使其更加努力和上进,进一步推动良性发展。

这里所谓的个体是指两方面:一是指班级中优秀的个体,二是指班级中后进的个体。将“霍桑效应”应用于高校班集体建设中优秀的个体,就是要在班集体中积极选树先进,如选树奖助学金获得者、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志愿者等,号召全班学生向先进学习,通过选树使先进者更先进、优秀者更优秀,并积极发挥先进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将“霍桑效应”应用于高校班集体建设中后进的个体,就是要因材施教,在高校班集体建设中加强后进学生的教育引导。辅导员、班主任应积极发现和充分挖掘班级中后进生的优点和优势,在班集体中推进和树立起后进生优秀的一面,让大家学习。

(三)在高校班集体建设中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由高校团委牵头实施,是面向高校大学生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实践,是适应高校大学生成长需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契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制度创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引导大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针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提升等普遍需求,通过对第二课堂工作内容、评价机制等进行整体设计,以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集体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为主的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为实践载体,探索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模式,形成富有特色、全方位培养提升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制度机制,也进一步加强和推动新时代高校班集体建设。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具体由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以及二级学院的团总支、学生分会、班委会(团支部)、学生兴趣小组等组织实施有关方案,对校园文化活动、校园集体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实施项目管理。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管理,既指校园群团组织、班委会(团支部)等集体性团体活动的项目申请立项和管理,又指学生个人、学生团体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的项目申请立项和管理。同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组织和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施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管理的同时,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积分。当项目申请组织或申请个人申请的活动项目,按照项目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的过程[12]29,圆满有效完成活动项目任务后,校团委和二级学院团总支经考核验收活动项目为合格时,便对项目申请组织成员和申请个人给予相应的活动积分成绩。对此,对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与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提升以及新时代高校班集体建设工作,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以及二级学院的团总支、学生分会、班委会(团支部)、学生兴趣小组等相关组织每年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结合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工作要求和实际,每年制定出工作实施方案,每学期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要求,设立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和活动指南。各班委会(团支部)、学生社团、学生个人根据活动项目指南选择活动立项或申请活动自由立项,校团委和二级学院团总支对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的实施效果、进度情况进行实时管理,并对班委会(团支部)、学生社团、学生个人完成活动项目的结果考核量化,给予评价记录,对班委会(团支部)、学生社团、学生个人等按类别进行“第二课堂成绩单”积分成绩考评。该积分成绩既可作为团总支、学生分会、班委会(团支部)、学生社团、学生个人等平时评选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重要依据,又可作为学生奖惩评优、推优入党、就业推荐、社会认可的重要依据。“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实施能有力促使高校校园中的各级集体组织和个人,积极组织开展和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特别是能促使高校班集体组织学生参与和开展班集体实践活动,也可以加强和推动高校班集体建设。

(四)在高校班集体建设中提升班级管理队伍的能力和素质

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是高校班集体建设管理队伍的主要力量,在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成长方面以及班集体建设方面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新时代加强高校班集体建设,发挥和凸显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队伍力量的能力作用是关键。针对高校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等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不同作用,构建“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可有效促进班集体建设及其良好发展。[13]140针对辅导员,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以贴近学生、了解学生、促进成长为原则,明确辅导员的岗位素质要求和思想政治工作任务重点。针对班主任,通过制度建设,在本科生中全面推进班主任制度,切实发挥班主任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引领作用。针对任课教师,建立、完善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的沟通协作机制,做到教书与育人同步。针对学生干部,加强培养和管理,使其成为深入学生实际、踏实工作、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班集体核心。四方联动,形成工作合力,长久持续地共同促进高校班集体建设。

新时代加强高校班集体建设,发挥和凸显高校班集体建设管理队伍力量的能力作用,可着重从打造班级精品活动、建设班级先进文化、科学评价和培养先进班集体等方面着手开展工作。打造班级精品活动要紧密结合班级实际和班级学生的兴趣特点,精品活动要具有教育性、新颖性、培养性,学生通过参与班级精品活动,达到凝聚人心、教育启发、锻炼提高、推动发展的作用。如精心打造班级理论研习活动、读书分享交流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会调查活动、文体艺术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通过打造班级精品活动,凸显班集体建设特色。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它体现着班集体成员通过集体生活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思想、信念、态度和行为准则、集体文化。加强新时代高校班集体建设,在班集体文化建设中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使班集体建设有信仰、有理想、有传承、有规则。通过精心设计班级文化符号如班名、班徽、班训、班歌、班服、班报等,通过组织开展班歌大赛,班徽、班训、班服设计大赛,种植班级毕业纪念树等活动来培育班级特色和班级积极向上的文化,并用班级文化来引领、凝聚班集体建设,使全班学生在积极向上的先进班级文化中思想受到教育、精神受到熏陶。高校应积极构建科学、合理、全面、富有可行性的先进班集体考评体系,建立“达标”与“竞标”双核并驱、多元化多层级的先进班集体评选办法,使先进班集体为班级在思想组织建设、班风学风建设、文化建设、情感氛围营造、体育健身活动以及寝室文化建设等方面综合成绩的体现和展示,为班集体的全方位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坚持多元评价,如设立“理论学习班”“优秀学风班”“文明风尚班”“道德示范班”“科技创新班”“文化引领班”等优秀班集体评选类别,实现推动班集体特色发展。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班集体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我爱我的班集体
警犬集体过生日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
立足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