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培养研究

2021-03-07 23:25种雪萍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消费观消费主义异化

种雪萍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00)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产品生产极为丰富,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变化革新。加之在西方经济消费模式的作用下,中国的消费文化在保留本土色彩的基础上,又较多地呈现出西方消费理念,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中。通过厘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消费主义文化批判的理论渊源,从批判异化消费、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态危机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和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培养正确消费观提供解决路径。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消费主义文化批判的理论基础

消费主义于20世纪50年代盛行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针对这一现象分别从意识形态、符号学和异化消费的角度进行批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卢卡奇、马尔库塞、鲍德里亚等。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伊始,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说:“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1]21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提出正是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这一理论认为,人处在商品社会中不具备作为人的本质并且被物奴役和支配,人与人的关系也异化成物与物的关系。由于人们不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将目光转移到其交换价值上,人在商品活动中被客体化并同自身形成对峙,劳动和产品也成为另外一层与作为主体的人对立的力量而存在,这就说明了主宰人的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世界,最终的结果就是人被逐步物化。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地、注定地、决定性地沉浸入人的意识里。”[1]156人类作为不能与自己人格分离的主体却被一点一点消磨殆尽,可以说物化不是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正常状态,更不能够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想状态而不断发展下去。人们在消费社会中将想象力和创造力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并且将消费看作是满足自我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必需品,这样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就会被消费所解构。

文化消费是人们在整个社会领域中主要的消费形式。因为商品往往被赋予某种文化意义,人们可以通过对商品的消费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彰显自身的个性。人在消费过程中看似发挥了自身主体性功能,实际上只不过是被赋予了文化意义的商品所裹挟。人们通过消费来寻求自身的存在感和归属感,认为只有消费才能实现自我,并且在消费过程中才能满足自身价值的需求。同时,其有可能会在无意识领域中推进,这无疑将人们困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囹圄之中。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消费主义可以被人们清醒感知到,却又渗透到人们的无意识中,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二)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社会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尔库塞基于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就是一种消费社会,并且提出自己的概念将其称为“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社会”体现在经济生活领域上是指发达的工业社会通过借助广告宣传将人们物质需求的范围扩大至整个社会领域,并不断想方设法地制造虚假需求以掩盖人们真正的需要。一旦这种虚假需求的满足弥漫在整个社会上空,每个人便都无法逃离这种不由自主的妥协从而集体失去反抗的理由,并将这样的境况视为一种人类普遍追求的生活标准而不断被常态化和普遍化。这就说明这种“单向度”体现在人们对物欲的贪求,其通过大众媒体的诱导,使人们表达自我的新方式以文化消费为主。也就是说,在单向度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和文化消费成为控制社会的新手段,人因此也慢慢演变成对社会没有批判精神,一味认同于现实和只注重追求物质舒适的“单向度的人”。也就是说,人们的思考一旦被文化商品所蕴含的某种意义影响时,这种特定文化商品的消费将会默默演变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追求。如果文化商品带来的单一化思想愈演愈烈,人们的思想便会被逐步侵蚀甚至产生丧失反抗的可能性。结果就是单向度的人存在于单向度的世界中不断周而复始,无法前进。

(三)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

鲍德里亚主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信息化和媒体化进行批判,这是基于对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他从现代性视角审视,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并运用精神分析和符号学的方法对文化消费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他指出,不单单是现存的具体的物将人类异化,更甚的是赋予在物质上的价值符号更让人类深陷其中,使其处于这样庞大的符号系统之内被不断异化。也就是说,一方面,通过消费,人们可以展现自己的地位、彰显自身的价值,其优越感和满足感因此便油然而生;另一方面,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由消费品充当媒介来建立彼此的联系。由此可见,人们消费的就不再是物品的物质性,而是消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联系。以符号学的视角出发,人们消费商品实际上是人际关系的传递,而非商品物质性的转移。人们之所以执着于对商品符号的追求,其实质上是为了满足自身与他者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促使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甚至过度包装,消费者又陷入消费怪圈中不断进行购买,从而引发了消费浪费这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衡量社会财富的标准不在于人们拥有多少资本和资本耗尽的量,而是在于人们消费商品和浪费的产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繁荣景象在为人们提供丰富商品,使其享受富裕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这无疑也体现出消费主义文化带来的又一负面影响。

二、当前大学生消费的现实境况

(一)追求消费至上的享乐主义

攀比消费和盲目消费是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大学生追求消费至上的享乐主义的具体表现。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一部分大学生消费的初衷并不是出于自身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羡慕或者展示自身的消费能力,以消费传达自己内心的渴望。他们追求所谓的高品质生活,譬如购物讲求大品牌、请客讲求高档次、送礼讲求高品位等,都是炫耀性消费的直接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消费至上便是自我个性化的彰显和体现个人价值的错误认知,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势必也会使他们忽视精神生活,并不断沉浸于感官和物质上的欢愉享受而难以自拔。

(二)将消费视为人生最终目的

受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开始慢慢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他们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和丰富人生,而是能为个人可以具备更高的消费能力,进而更好地享受物质生活打基础,也就是说消费水平的高低是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他们对人生的认知和最终的追求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从而忽视精神世界的追求和思想层面的关注,这已远远背离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和中华传统美德提倡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物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对精神的舍弃,所以被金钱支配和最终沦为彻底的消费者的错误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消费与真实需求相互背离

在现代社会中,商品生产者利用大众媒体制造各种“消费时尚”,以广告宣传的形式去诱导消费者进行与自身真实需求不相符的过度消费。一些大学生消费群体由于消费心理不够成熟,当面对生产者精心包装过的商品容易丧失理性思考,因而忽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如此一来会促使大学生过度关注消费发展的新趋势,对个性化和新潮的消费理念加以宣扬等。譬如“部分大学生存在‘不买后悔’的错误观念”[2]114-115,将生活压力以网购的形式宣泄出去,甚至囤积大量非生活必需品,形成不管是否需要都会定期购买的“网购瘾”。这种与真实需求相互背离的消费不仅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的严重现象,而且会使大学生虚荣心不断增强,极大程度上危害其心理健康,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混乱和消费观念畸形化。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培养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价值意蕴

(一)批判异化消费和正确消费观的树立

“异化消费”指的是人类将消费视为自我满足的一个手段用以补偿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的空前发展导致生产不断呈现出集中化与协调化的趋势,从而使得工作变得单调乏味,并且这样的工作不仅创新度低而且薪酬也不尽如人意,人们并不能从中获取幸福感。一是呈现出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即消费主义的风靡;二是又揭示出导致异化消费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早就提出的异化劳动。也就是说,异化消费是背离了真正需求且属于过度奢侈的消费,其作为补偿异化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广告诱惑的“渲染”下加剧了人们“虚假需求”的欲望。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异化消费现象的批判针对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西方消费主义思潮涌入,使传统的消费观点和消费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奢侈性消费之风逐渐盛行,消费也越来越成为体现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异化消费问题凸显。这样的消费观会潜移默化地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因为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阶段,他们的消费观念更容易被消费文化所影响,表现出一种非理性的消费特征。因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异化消费的批判,从一定程度来说也有益于我国当代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

消费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市场大放异彩。大众文化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并容易让人接受的文化,它更注重的是让人体验到文化的娱乐性,这就和精英文化所强调的教育功能有所差异。直至20世纪90年代,大众消费文化呈现出转瞬即逝的消遣色彩,这种让人消费而不为人阐释的视听文化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也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观念。大学生坠落在虚假消费的深渊中,并逐渐被商品所赋予的标志性认同所淹没,从而使他们的欲望在这种观念中肆意滋长,不肯直面真实的自己和生活的意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APP成为宣传广告影视、娱乐新闻的便利媒介,大学生容易受到“明星效应”为他们带来的过分注重外在形象的影响,使其对这种外在表面的符号认同多于对自身内在涵养的重视。大众消费文化就是以这样细微的点对他们的消费认知产生影响。所以,即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从开始就针对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对异化消费进行批判,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汲取一些经验和方法,对我国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批判消费主义价值观和适度消费观的树立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存在促使异化消费的盛行。整个社会走向消费主义的缘由就在于这种消费观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它呈现出这样一种特点,即人的幸福靠疯狂的消费活动来界定。因此,消费主义价值观给社会带来以下两种结果:其一,人们会迷失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现象中,无法清晰辨别自己的真实需要和广告带来的虚假需求,消费者真正需求和正当商品消费之间的关系也被逐渐模糊化;其二,消费主义价值观对人的生活方式会产生一定的异化作用。

当代大学生处在目前这种多元生活中,非理性因素会对其认知产生一定影响,大学生与外界社会的沟通与联系就是依靠消费这一方式,使他们更加呈现出非理性消费的趋势。普遍来说,大学生大都没有固定收入,并且理财观念较为淡漠,再加之社交方面的开支和人际交往的花费,很容易出现“透支”现象。这一特点使大学生在消费层面处于弱势地位,并且从大学生心理角度思考,他们不会轻易或者自愿认清自身处于这样一个窘迫的现状,这就更深化了消费观的非理性化,导致出现一种与自己身份、财力、地位不对等的消费观。这种不切实际的消费观会扭曲大学生对消费的认知。如果大学生秉持这种消费观,不仅会给其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而且会导致三观扭曲。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一个适度消费观,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真正的消费需求是什么,使他们在消费的从众行为和对外形过度的修饰上有所减少,有助于其合理理财观的形成。时代的进步、物质产品的丰富,也许会使大学生在异彩纷呈的世界中找不到方向,对于自己真实所需和从众化心理引发的虚假需要可能还会心存迷茫。所以坚决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优美之音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当代大学生明确人生意义和前进方向具有深刻作用。

(三)批判生态危机和可持续消费观的树立

就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所想的,危机是何种危机会因时代的不同而产生出新的变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正逐渐转向生态危机。而不合理消费、不理智消费正是导致生态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消费自然也就成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不得不密切关注的一个领域。他们将生态危机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本质联系加以诠释,深刻揭露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统治的合法性危机这一现状。为了及时止损,资产阶级不得不以更多商品的提供进行补偿,这样便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结果,从而导致生态危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强调说明异化消费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出现离不开异化消费的作用,可以说异化消费是其产生的根源。若要消除异化消费,就必须变革制度,引发社会革命,体现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深刻批判,也表现出他们站在关注生态、倡导绿色消费这样一个角度对异化消费的审视,这点有助于大学生树立一个适度消费的理念。就像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998对于大学生而言,关注生态、树立可持续消费观能更好地促进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善。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异化消费危及生态,它的存在不只打破生态平衡,而且使人性不断被扭曲,最终将人推往异化的深渊。为此许多学者提出自己的破解之道,譬如莱斯认为要消除异化消费,就必须将劳动和闲暇进行内在联系,不再使其处于二元对立这一状态,就是“创造性劳动”和“生产性闲暇”的相互统一。简单来说,就是创造性的劳动会让人们具有充实感和满足感,这样的体验感会让劳动者身体和精神都处于一种适然闲暇的享受。这样劳动就不再是乏味枯燥、单调烦冗的异化劳动,而成为我们获取幸福感的一种方式。因此,异化消费与生态危机之间的联系对于培养大学生可持续消费观具有重要价值意蕴。

四、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的路径构建

(一)规范大众媒体以促进正确引领

消费主义文化借助广告的便利性使大学生追求这种虚无缥缈的时尚以满足自身的虚假需求,商品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含义,成为大学生表明自己身份地位的一种价值符号。正如麦克拉肯认为的,商品自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是被文化世界所赋予的,而非凭空产生。商品生产者借助两种手段即广告和时尚,并将这种意义加持在商品上。这样一来,物便不再是单纯的具象,而是有文化意义所包裹的、代表某种意义的符号和传递某种观念的载体。大众传媒以各种平台将这样具有文化符号的商品进行传播,使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思想不断受潜移默化地影响。

当前,第四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即基于互联网传输平台,以计算机、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话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传播新闻、信息的新传播媒介。[4]10它所具备的数字化、交互性和时效性的优势对信息宣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不断接受着各式各样的信息。因此,社会相关部门应该着力采取尽可能多的有效方式对大众传媒进行规范,以宣传适度理性消费的观念为本,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同时要对大众媒体进行多方位考核,尤其是各大具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介譬如微博、微信等要更加注重对大学生消费方式的引导。这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明确符号价值以树立正确认知

从大学生自身来说,需要自觉并正确厘清自身的真实需要、商品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才能有助于科学、适度的消费观的形成。因此,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对于如何区别商品的实用价值和符号价值,并且真正明确自己的真实所需极为重要。当代大学生要理性看待一些商品成为个人身份、地位的标志的这种消费理念,要做到消费是奔向我们自身真实所求而并非为满足自身心理的虚假需要,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淡化其符号价值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束缚。

大学校园的主文化对于大学生明确符号价值具有重要作用,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生活和学习的场所。浓厚的校园文化熏陶会促进大学生对消费观产生正确的认识,所以让科学、适度的消费理念成为校园主文化的一个重要主题十分必要。首先,在物质文化方面,校园文化的蓬勃生机需要物质文化作为重要基础才能得以体现。为了使大学生能明确符号价值的意义,树立正确认知就必须将绿色消费理念与校园建筑、园艺、景观等基础设施相融合,以实体艺术的形式呈现在大学生视野中,予以其直观的感受。其次,在精神文化方面,校园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就在于其自身精神文化的彰显。作为高校文化内在的精神支撑,人文环境的建设在校园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由于精神文化不像物质文化那样可以具象呈现,所以要发挥出它的价值作用就必须依靠一定的形式和载体,譬如高校可以在社团活动、讲座论坛、作品展览中对绿色消费理念进行宣传,为整个校园营造一个健康有活力的价值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开创、举办、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化自身对绿色消费理念的正确认识。最后,在制度文化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相融合,还需要制度文化的保障。高校的校纪校规对大学生具有约束和引导效力,能够使学生树立自觉意识、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学校可以将科学适度的消费理念融入校园规章制度中,这样大学生可以慢慢明确自身对消费观的认知,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不好的消费习惯和不恰当的消费方式,并明确符号价值的真正含义以追求自身真实需求。

(三)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自省

绿色可持续消费是一种具有生态伦理意识的消费观念。“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凸显‘自然生产力’的基础地位,以保护生态为现代化发展的前提。”[5]26-32因此,树立绿色可持续的消费观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坚持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6]20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为我国未来勾勒出一幅碧海蓝天、山清水秀、无垠净土的美好图景,也为世界的清洁美丽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这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可持续消费观指明了方向,要实现绿色大学的美好愿景,就必须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要普遍提高与强化相关知识,这是当代大学生应该着力学习的重要内容。

其次,大学生要自觉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核心理念,和谐共生就是让我们具有生态情怀,这样的生态理念要求我们:一要注重自身的“和谐”发展,不要沉沦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深渊之中,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更加重视将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和谐”之才。二要大学生必须具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7]243大学生应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核心意旨,秉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观念,自觉树立绿色可持续的消费观念,这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具有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的思考模式,让他们从全人类的利益去深思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养成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自然的思想,努力做到理性消费,承担起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消费观消费主义异化
Film review:WALL·E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正确认识消费
消费观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