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分析

2021-03-07 21:20:20李海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3期
关键词: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李海燕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云南昆明650021)

文化遗产属于国家、民族历史文化成就方面较为重要的标志,对人类历史文明演变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少数民族语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凝聚了国家人民的智慧,合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重要的任务,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应重视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形成正确观念意识,促使各项保护工作的良好发展。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

近年来,我国已出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公约,利用法律的途径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工作,而少数民族语言属于推动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在增强民族发展自信心与凝聚力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开展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能增强民族团结性、促使民族的良好发展,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1.2 有助于强化各民族之间的互动

语言属于人类在沟通和交流方面十分重要的工具,对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社会方面与文化本身方面都有一定影响。与此同时,少数民族人民对自身语言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利用民族语言沟通交流,在此期间合理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对其进行各民族的传承,能使得少数民族语言成为各民族间沟通交流的牵动力,在语言的帮助下强化各民族间的沟通、增强民族间的理解,除了会形成表面的相互尊重,还可从对方民族文化特点、风俗特点出发进行交流,形成各民族之间的风土人情了解、生活方式的理解,增进各民族间的情感,建立良好的团结友爱关系。

1.3 有助于促使社会和语言之间的平衡发展

从本质层面而言,人类为能在世界中生存发展,形成了集体性的社会,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人类也创作出能进行生存技能与知识,语言就属于人类所发明的象形文化,不仅是思维发展方面的工具,也是很重要的交流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一定维系作用。而社会发展也属于语言存在的根本载体,只有社会良好发展才能促使语言发展,可见社会与语言间相辅相成,合理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能促使社会的良好进步,如果在社会发展期间不重视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将会导致社会进步受到一定阻碍。所以说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不仅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使各民族间的沟通,还能起到语言与社会平衡发展的良好作用,营造和谐性、稳定性的社会环境[1]。

2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过程中,还存有不同问题,不能确保民族语言文化的良好保护和发展。具体问题如下。

2.1 缺乏正确的保护观念

在有关民族语言保护工作领域中尚未形成准确观念,一方面,缺少相关法律制度,没有结合民族语言的特点、推广需求等合理贯彻落实有关的法律法规,难以通过法律形式增强人们的重视度,无法有效进行民族语言开发与使用自由权的保护,对相关工作的合理实施和良好开展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没有形成正确的民族语言文化资源保护观念,不能全面开展文化资源保护的协调工作与管理工作,难以形成良好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保护模式,严重影响各方面工作有效实施。

2.2 缺乏良好的保护规划

有关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中尚未制定完善的规划方案,各部门间缺少较良好配合,在缺少规划、战略的情况下,难以形成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方面的指导作用、协调作用和系统化的维护作用。在推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期间,尚未编制完善的战略计划,在缺少战略支持情况下,不利于相关语言文化的推广使用[2]。

2.3 不重视对语言的推广

虽然目前在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方面有关部门已开始重视和教育领域间的合作,但尚未按照教育领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情况合理进行合作,不能在教育方面进行语言资源的推广和使用,难以按照语言保护的根本需求合理设置教育模式、教育体系,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相关语言保护与推广使用受到不利影响,对各方面语言保护工作会造成不良影响。

2.4 缺乏完善的保护体系

具体工作领域中尚未结合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发展需求创建较完善的工作体系,缺少对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没有积极采用智能化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民族语言资源保护机制和平台,不能更好利用网络系统进行语言推广,导致有关工作的合理实施受到不良影响[3]。

2.5 缺少特色化旅游产业的支持

我国在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过程中,尚未合理打造和创建特色化的旅游产业,没有按照民族语言的保护推广需求开发相关的旅游行业、旅游产品,难以按照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推广和保护需求进行旅游产业的开发创新。

3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建议

上述研究了目前在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方面的问题,为能有效实施工作,提出几点建议,确保有关工作的高效化开展。

3.1 形成科学化的保护观念

为促使少数民族语言的良好保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应形成科学化的保护观念,首先,应贯彻落实国家的法律制度,遵循依法性、科学化的保护意识。我国在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方面已有着高度性重视,制定了有关法律制度。在保护的过程中应贯彻落实法律制度,在法律的帮助下提升人们对少数民族语言方面的重视度,感受到保护语言的重要性,贯彻法律的同时,切实维护各民族发展且应用自身语言的自由权利。其次,应重视对文化资源的全面保护,形成较良好的保护观念,在新时期社会环境中将语言当作重要资源进行保护,将少数民族语言视作民族精神、文化发展根源所在,真正意义上意识到,少数民族语言属不可再生资源,向全社会宣传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资源,引起社会群众重视,使其共同传承、保护语言文化,形成一定责任观念意识,自觉珍惜且保护文化资源,尤其是民族干部,起到一定榜样模范作用,带领群众保护少数民族语言,起到一定推进和带动作用[4]。

3.2 完善相关的保护规划、战略

建议有关部门在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方面做好统筹规划工作,部门、高校、学院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其中,深入调查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现状、使用现状,到各个乡镇、村集体中开展调查活动,明确语言保护法律制度的落实状态,了解关于语言的类型、分布、使用人群与具体使用情况的变化,明确掌握群众在少数民族语言方面的需求,将其作为基础编制语言保护计划、推广计划与工作规划。建议在具体工作中创建专门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组织机构,在民族自治区、自治县中安排专业化的人员、制定有关政策制度、增加经费数量,在专项资金帮助下更好开展语言保护工作。与此同时,还应鼓励个人、企业还有社会方面的组织,在有关语言保护项目领域中投入资金,从多个渠道、多种形式筹集到更多资金,为语言保护工作的有效执行、有序开展提供基础保障。具体工作中还需建设有关的少数民族语言推行试点,在生活条件较为良好、群众基础条件良好、交通便利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创建语言保护的示范点、示范户,创建有关的语言文化宣传团队,还可在区域之内设置双语村民公约,一定程度上可营造学习、保护、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良好环境,通过综合性的政策制度、举措方式,形成各个部门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将群众作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局面[5]。

3.3 注重少数民族语言的推广

目前部分国家都开始建设民族语言学校,用来进行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权的保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已开始重视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保护,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工作领域中,也应注重语言推广,强化和教育工作的合作,利用教育教学方式更好进行语言保护与推广[6]。如可在中小学设立关于少数民族的历史课程、语言文化课程,使得学生对民族的语言文化知识、历史背景形成深入了解,还可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兴趣班,强化汉语、民族语言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也可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建设教师人才培养的基地,增加从事少数民族课程教育人员的数量。具体语言保护推广工作中,也可在少数民族居住区域的机关、门店招牌等方面运用双语形式,强化民族语言的推广、传播效果。语言保护推广的过程中,也可建设有关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影视节目等,拓宽语言的推广、宣传渠道,借助各种平台增加民族语言的传播范围、知名度,达到良好的保护目的[7]。

3.4 采用智能化信息技术创建语言保护系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非遗保护工作已开始运用网络平台,除能进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之外,还能助力于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耦合发展。在少数民族语言保护过程中,要想更好完成保护任务,就应与时代发展间相互契合,追赶时代脚步,积极使用智能化信息技术创建语言保护系统,采用信息技术来打造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数字化体系,在促使民族语言文化良好发展的同时,不断向着基层文化产业中延伸。如在网络中设计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方面的网站、网页,在其中打造出“互联网+民族语言”的良好宣传体系,采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将非遗少数民族语言重现出来,创建人机互动的良好环境氛围,通过在线沟通的方式为人们打造出虚拟现实体验的环境,可通过VR技术在群众面前将少数民族语言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展现,使得人们在可视化三维情景中不仅能感受到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要性,还有着身临其境的体验,积极参与到传承、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阵列,起到一定语言保护作用、传承作用和传播作用。

3.5 积极打造少数民族语言旅游产业

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具备民族特点的文化景观,是当地区域的旅游亮点,在市场效应的影响下部分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效果较好,可将民族特色凸显出来,在此情况下,为能更好地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应积极打造相关的旅游产业,利用旅游行业进行语言的宣传推广,增加少数民族语言的宣传推广面,不断提升其知名度,确保在新时期环境下利用优秀的旅游产业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当前我国在相关民族语言特色化旅游项目方面已取得良好成绩,例如,“云南丽江纳西古乐会”中就用纳西语进行演唱,在对外宣传纳西古乐的同时也保护了纳西古乐,我们可借鉴相关的成功经验。在科学化开展语言文化保护工作的情况下,进一步进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保护,拓宽具体的开发范围,对其进行深层次开发,在提升开发力度的情况下,形成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方面的旅游文化活动。与此同时,在建设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还应开发特色化的旅游商品,在上面雕刻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凸显民俗文化特色,也可在旅游区域的指路牌上面标示汉语、民族语言,使得游客能全面学习和接触相关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丰富旅游产业中的民族内涵、民族特色,提高少数民族语言特色化旅游行业开发品质的同时,促使区域内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以此形成民族文化的保护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领域中还存有很多问题,没有编制完善规划和战略,不利于有关工作的高效化开展。因此,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应重点更新观念意识,编制相应规划与战略,合理开发旅游特色型产业,创建有关民族语言保护系统,确保在新时期的环境中增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推广工作效果。

猜你喜欢
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伙伴(2019年5期)2019-06-18 05:34:03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论新中国广西各民族语言和谐的社会成因
学术论坛(2015年6期)2015-12-24 15:55:21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