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麒燕,李生,郭海棠
(1.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7;2.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广西南宁530007)
南宁市江南区三江坡2013年被列为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我国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有明清古建筑150间,数量之多,保存之好。这些具有浓厚历史底蕴的民族古建筑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建筑技艺、民族古建筑艺术价值。为了探寻民族古村落文化传承问题,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管理工程系、青年马克思主义协会的成员,开展了“匠心营造·耕读传家”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团于2020年8月17日至21日到三江坡开展调研,重点围绕少数民族古村落书院对三江坡文化传承的影响进行考察。
1.1.1 研究的背景
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同江村,生态山水,清新秀美。面积12平方公里,下辖11个自然坡,1 079户,4 645人,原住民主要以壮族为主。因邕江、左江、右江三江汇流而得名的“三江坡”更因有众多历史遗迹,文化底蕴深厚而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列。无论是汉代建筑遗址、镇江楼遗址、皇姑坟,还是其他类型的民族古建筑,都是壮族先民留给世人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何利用当地丰富的民族建筑文化开展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是当下三江坡古建筑文化保护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文化是5 000多年中华文明的底蕴,其有效传承赖于人类主体和一定的客体,古村落便是客体之一。古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表现了过去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科技的伟大成就,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为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为了解南宁市江南区同江村三江坡文化传承情况,我们对同江村三江坡进行了调研,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建筑类大学生提高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建筑传统文化的意识,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另一方面调研结果也能为今后三江坡文化的传承、地方旅游业和宣传力的提升和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一定的参考。
(1)调查时间:2020年8月17日至21日。
(2)调查对象:三江坡民族建筑文化资源以及文化传承现状。
(3)调研方法:采用实地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主要方法。编制民族古建筑文化传承的访问提纲和问卷调查书,收集不同调研对象的建议和意见,全面梳理建立民族地区古村落书院对于三江坡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①文献调查法。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且其文明传承数千年来不曾中断,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典籍浩如烟海[2]。里面记载不同古建筑的历史、特点、形式、布局等情况进行了直接描述,这些资料都为我们研究当地古建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②实地测量法。
实地走访了三江坡古建筑群,寻找适合在建筑群建立书院的院舍,该次实践团运用了实地测量法在教师的带队指导下对三江坡古建筑群对四合院、牌坊、大榕树附近的围墙进行了实地测量后,确定其中一处为日后打造书院的理想之所。
③问卷调查法。
该实践团通过对同江村三江坡问卷调查,对同江村三江坡的居民、游客、坡干部等进行实地的问卷调查。第一时间掌握三江坡的具体文化遗产信息,针对在三江坡古建筑群里建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书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村民对书院更好地发挥三江坡文化传承与社会教化的功能的认识。
④实地访谈法。
深入到古村落小卖部、村民家中与当地老人进行访谈,了解到老人对于文化传承表示无所谓或者有心无力的感觉,通过开展古村落留守儿童的画画活动对小朋友进行访谈,了解到所有孩子全部都认为住在新屋好,并不想居住在老房子,但是特别喜欢实践团在老房子开展的文化活动,通过活动深入调查父母对他们是否有过古建筑文化的传承。
三江坡保存有150多座明末清初的古民居,数量之多,保存之好,南宁少见,但现在几乎无人居住并且杂草丛生,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更无从谈起。造成三江坡古村落文化传承受到影响的原因很多,根据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结果得出如下原因。
三江坡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利,古建筑修缮不够完善。虽然已经荣获了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但是仍然处于管理不规范、保护不科学的状态。近几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对大城市的向往,村子里有能力、有文化的年轻人都外出闯荡,青壮年劳动力正在急剧减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而农村特色产业则是产业兴旺的关键,然而囿于农户自身的资源与信息的限制,难以自发地形成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业[3]。根据表格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村里老龄化严重,老人平时在村子里无所事事,年轻人都出外打拼,村子里的孩子假期的时候都是互相打闹没有固定可以一起学习的地方,而且老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深以及缺乏保护意识,以至于部分古建筑得不到有效保护,杂草丛生。基于以上原因分析,三江坡应该建立一个可以普及古建筑传承文化知识的场所,既满足乡村古建筑的保护也利于开展文化普及活动,让村里的老人和小孩能学到更多关于古建筑知识,这样村子的特色风俗文化才能更好的传承发扬下去(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
在三江坡很多建筑都还完整的保存着清代、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与面貌,保留着壮族先民传统村落特有的居住形式,淳朴的壮族民风和民俗。根据表格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村民对本村古村落的了解程度还是很低。因为村里面老人居多,也因为老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所以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较弱,导致古村落的风俗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所以我们更应该需要创建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书院,把关于村子里面的文化史、民俗史更完整的记录下来,让传统建筑文化与地域风俗文化有效的传承下去(见表2)。
表2 调查当地村民对当地古村落的了解状况
长期以来,三江坡古村落人口迁入新村的人数逐渐增加,人口流动数量较大,并且留守古村落的人群大部分是老人与儿童,大多数有能力的村民都在城区安家立业,很少人选择回村发展。三江坡古建筑群以面分布,这些古建筑群分布鳞次栉比,相连成片,规模较大。但是由于居民们的外迁,导致大量的古建筑出现荒废现象,不少优秀的古建筑文化面临消亡。三江坡古建筑群的发展面临着如下危机:人口迁移,古建筑群荒废严重;人们忽视对古建筑群的保护与维护,导致有些房子里里外外杂草丛生;对于历史遗迹的认识、了解不够具体,导致出现了保护性缺失的破坏,加上村民们的文化水平限制,村名们对文化传承的认识不够透彻,一些村民在古建筑里肆意养家禽,房子里大多都布满家禽的排泄物,以至于古建筑脏、乱、荒,使之荒废。
早在几千年前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建立有“私塾”这一重要学习园地,那时候的“私塾”就相当于现代比较流行的说法,大多数人们现在称之为“书院”,现如今仍有保存较为完整文化气息浓厚的书院,例如,位于湖南省中南重要城市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的石鼓书院;还有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解放东路的东林书院,亦名龟山书院;也有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的嵩阳书院。这些无一不是古代时期保存下来的具有重大研究意义的书院,这些地区对古书院文化进行的修复保持了古书院的原有风貌和文化底蕴,在保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书院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一环,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明清书院内外的圣谕宣讲,就是作为其社会及教化功能方面的一种体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制[4]。所以,三江坡也应该拥有一个古香古色、世世代代记载、传承古村落文化的书院。
3.1.1 建设古村落书院是振兴乡村文化的新使命
在实践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三江坡的青少年都不太了解三江坡民族古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致使历史文化不能很好的传承。青少年是三江坡的希望和未来,如果不从现在就对他们进行古建筑文化的熏陶,以后传统文化就面临失传。虽然已经有齐眉居史料馆,但是这里面的设施、文史不够全面,不能给人们创造一个熏陶环境和探索古建筑文化的平台。在新媒体时代,书院的建设也不会停留在阅读服务上,而是会更多地探索阅读之上的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圣人孔子举办私学,传授儒家思想,千百年延续至今。三江坡古建筑群中很多老房子已经基本修缮完好,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老房子,创办私塾,成立书院。建立书院,完善各种设施,志愿者可以进入书院给小朋友上课,教小朋友们学习历史、画画等,浸润他们的思想,给三江坡带进新思想、新风气。书院能给村里的孩子们带来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丰富学习生活,也给村里的人们一种文化熏陶,丰富知识,提升村民们的自身素养;同时,也让外来人士更直接透彻的了解本村历史文化。
3.1.2 古村落书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延伸
古村落书院的建设应确保接地气、有新意,应主动联合村民在书院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延伸文化功能。同江村三江坡的大部分村民外迁,使得古村落被丢弃、荒废,古村落文化得不到传承。如果建立了书院,有了一个全面的历史文化基地,平时村民们可以通过交流深挖三江坡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发挥记忆传承功能,挖掘三江坡民俗故事,村民就会受到文化的熏陶,大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忘旧土,在古建筑延续中贡献自身力量,让后辈受感染,旧土就不会被淡忘。民俗文化,是需要真正的言传和身教,任何一个风俗、节日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不应该被人们淡忘和丢失。三江坡的四月八、土庙会等风俗习惯,村民们都应该好好的传承下去。通过举办文化活动,营造氛围从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的同时,有效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5]。
同江村三江坡的民族古建筑本身就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在古村落建立书院发挥社会教化以及文化传承的功能不言而喻。将书院打造成一种古香古色的风格,是一种很好的历史建筑文化传承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于乡村文化,反映着乡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迁,可以利用一部分民族古建筑建立乡村书院,供村民们学习,接受文化的熏陶。书院的建立目的是唤起村民的文化自觉,而不是建立后继续像古建筑那般荒废,需要村民自觉成为书院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特别是资源的供给者。要让村民有主人翁的意识。同时,结合当下新兴的新媒体(如短视频),鼓励三江坡村民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拍摄书院活动,突破乡村文化的地域局限,引导村民在新媒体传播中自我表达,将乡村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通过书院的数字文化平台进行传播[6]。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民族古村落建筑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民族古村落文化遗产也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地居民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意识不强。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构成李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江村三江坡的“耕读传家文化”景观既是民族古村落的遗留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此次通过对同江村三江坡进行实地调查,对当地民族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传承现状进行了探索,对文化自信背景下古村落书院对三江坡文化传承的影响进行了思考,并结合建筑类高校专业实际,对三江坡书院建设做了效果图及经费预算,以期为今后三江坡古村落建成书院,发挥古村落书院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为地方旅游业和宣传力的提升和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一定的参考。然由于时间和专业知识有限,探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士一起共同研究,助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文化自信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