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锦传统技艺传承的“青银合作模式”研究

2021-03-07 21:20王燕伍娟许芳菲王新月陈晓晓周健翔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3期
关键词:侗族技艺传统

王燕,伍娟,许芳菲,王新月,陈晓晓,周健翔

(湖南怀化,怀化学院418000)

1 问题的提出

侗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以至汉代,距今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具有长期的民间传承历史;侗锦是侗族女性通过母女或近亲代代相传,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侗锦由染成五色的天然木棉线织造而成,织造工艺和过程极为复杂烦琐,体现出织造技艺的精湛;侗锦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独特价值。由此可见,侗锦是侗族传统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侗族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并在一些重要的论述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着眼当下,在文化转型与城镇化背景中,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问题是关系到如何用文化和艺术来涵养我们的经济和文化产业[1],使传统技艺文化中的精髓成为乡村振兴和民族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湖南侗族各县党委和政府对侗族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意识也不断提高,对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侗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以及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对宣传和弘扬侗族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从各侗族县域的发展现状来看,在侗族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保护和开发方面还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强、挖掘范围不广、发展的步伐不快以及提升的品位不高的诸多问题。

鉴于此,文章以侗族地区传统侗锦技艺为调查点,分析侗锦技艺发展现状、揭示面临的问题,从青银合作角度分析侗锦技艺的合作条件和动力来源,探索传统技艺传承发展的新路径。“青银合作模式”中的青,指青年人或年轻人,代表着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方向;银,指老年人,是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象征,青与银是根据年轻人与老年人头发颜色的差异提出的。青银合作是指青年人与老年人以传统技艺作为沟通的桥梁进行合作。可以说,“青银合作模式”就是为解决侗锦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寻求突破困境的新思路,是促进大学生青年人群就业创业,并为其提供在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就业创业平台,进而实现文化在传承和创新中与当地的乡村建设共同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2 新时期侗锦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考工记》有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即创造任何物件都需要考虑天气、气候和季节的变化因素,在文化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一个普遍的观念认为:多数情况下,自然因素决定了稳定发展进程中的方式和方向,某一社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往往取决于较为恒定的地理和自然资源[2]。建立在农耕经济和宗教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侗族文化,崇尚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推崇理性与感性、物质与心灵的融合。这种文化氛围形成了侗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并引导着人们进行审美创造活动。侗锦是由侗族人民在日积月累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也必然会受到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影响。

2.1 侗锦发展现状

侗锦的原始产区集中分布在湘西南的通道县和与其毗邻的贵州县,以及广西的三江、龙胜县。曾经侗锦的织造技艺是衡量侗族女性智慧和能力的方式,侗锦在侗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涵盖了实用的服装首饰、包裹小孩的背带、老人去世批盖的寿锦等,侗锦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必备的生活品之一。如今侗锦技艺不再是社会评判女性的标准,侗族妇女也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织造侗锦,许多侗族女孩更愿意购买机绣的盛装出席各种节庆活动。这一现实状况的出现,使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传统手工艺——“侗锦”织造技艺也逐渐淡出侗族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面临着衰退和消亡的危险。在通道政府及侗锦文化传承工作相关人士的不懈努力下,2008年6月,侗锦成功地被收入在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之中。并在政府的支持下组建了第一家侗锦工艺厂,同时该厂也是侗锦织造技艺的传习所,借此来推动侗锦工艺品产业化。

近年来虽然侗锦工艺品小公司应运而生,譬如通道县的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但在现代化裂变的进程中,侗锦的传承面临着文化自觉缺失、传承后继乏人、侗锦产品开发等问题[3]。

2.2 侗锦发展面临的问题

侗锦文化处于弱势地位,甚至连本民族的人都极度缺乏文化自觉。一方面,缺乏文化自信,年轻一代对西方文化的崇拜程度不断加深[4],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客体问题主要有崇洋媚外、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以及校园亚文化影响较大[5];另一方面,在侗族本地,相对于鼓楼和侗族大歌,侗锦的影响力甚微。过去的技艺传授都是靠长辈的口传心授,靠的是经验积累。调研发现,侗锦技艺主要是依靠中老年妇女传承,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侗锦的织造过程特别是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常常是在缺乏文化自觉或文化自觉意识较低的情况下进行的。

侗锦传承后继乏人。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众多,譬如很多传统手工艺非遗产品的制作技艺都掌握在老人手里,老人想要将技艺传给下一代,但是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也是当前我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产品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无法解决就会导致我国传统文化无法传承;再如很多传统手工艺类产品的制作比较烦琐和复杂,追求精益求精,这样制作出来的产品才有美感和感染力,但这无形中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很多人因无法掌握其中的奥妙只学到了皮毛,慢慢地很多传统手工艺品就会消失[6];又如织造侗锦的经济回报低[7],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就是织侗锦付出的劳动时间与经济收益不成正比,打击了技艺传承人的积极性等。

目前,对于侗锦工艺的开发利用还在起步阶段,未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曾经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盲目的产业化导致侗锦的生产变得机械化,批量化,降低了侗锦原有的传统工艺价值。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传统的手工化的侗锦织造技术慢慢消失,起而代之的是流水线生产作业,这就难免导致侗锦生产的粗糙,容易把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烂大街的廉价商品[8]。因此人们对于如何正确地开发利用侗锦技艺还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尝试。

3 侗锦织造技艺传承的“青银合作模式”分析

“青银合作模式”传承传统技艺,即是掌握传统技艺的老年人担纲教学,面向全国范围征收对侗族传统技艺感兴趣、有想法的年轻人,通过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合作实现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青银合作模式”不单是一种传统技艺的传承模式,因为在此模式中,年轻人实际代表着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方向,年轻人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时代要求进一步推动传统技艺的创新与发展,使传统技艺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顺应时代的发展。因此,“青银合作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传承传统技艺的社会化传承模式。

3.1 侗锦织造技艺“青银合作模式”的条件分析

从历史文化价值上看,侗锦织造技艺的工艺文化和历史口碑,为“青银合作”的长久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侗锦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侗锦是侗族女性通过母女或近亲代代相传,成为展示中国“女织”文化的活化石,是一代代侗族人民链接情感的纽带和血脉;侗锦由染成五色的天然木棉线织造而成,织造工艺和过程极为复杂烦琐,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独特价值。

从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技术来看,具有现实的日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侗锦织造技艺,通过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来寻求发展,为青银合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支持。譬如,目前,最为耀眼的就是以湖南通道的侗锦为开发对象的“梭说—侗锦亚麻系列作品”。作品包含了纯手工纺织的全棉、亚麻围巾,以及装饰了侗锦水波纹的包,设计简单大方、实用性强,是相当成熟的产品,荣获了首届湖南文创设计大赛金奖。“梭说”的成功,是高校专业文创设计团队与传统的手工艺相结合的成功[9]。当地的村民也就此契机,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3.2 侗锦发展的动力来源

从当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来看,借助“青银合作模式”传承侗锦织造技艺,有利于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和幸福感。青年人与老年人在探究学习和继承老年人的传统技艺时沟通交流,拉近两代人之间的距离,促进青年人与老年人的零距离沟通与和谐发展。该传承模式既解决了掌握侗锦织造技艺的老年人担心的技艺失传问题,又使老年人能够在丰富其老年生活的同时实现老有所用。

从当代年轻人的就业状况来看,通过“青银合作模式”来传承侗锦织造技艺,将缓解毕业的大学生群体、外出务工人员和农村妇女面临的“就业紧,就业难”的现状。

(1)随着信息与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世界也开始构建起来。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既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球因特网用户已突破40亿大关,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至53.6%。目前不少大学生抓住了这个机遇,接受改革创新的观念并不断学习互联网知识与时代接轨。

而“青银合作模式”其实是对传统技艺的一种生产性保护。年轻人依托互联网不断努力,将传统技艺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借助生产性保护,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自救[10]。所谓“生产性保护”,就是力求在不违背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规律和自身运作方式、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在当代社会生活及产业体系中引入传统手工技艺,并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使传统技艺得到积极有效的保护。切合传统技艺的存在形态和传承特点的生产性方式保护,是一种可以不断“生产”出文化差异性的生态保护方式或社会文化实践。

(2)借助“青银合作模式”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进一步帮助留守儿童、妇女及老人解决生活需求,稳定社会资本。“青银合作模式”通过采取举办培训班的方式来传承传统技艺,开发传统技艺产业。一方面,通过培训使一般从业者获得基本传统技艺的织造技能,创新设计的产品样品得到扩充,为规模化的生产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开发传统技艺产业,不仅使传统技艺得到了传承、保护和发展,而且为广大农村妇女提供了就业门路,解决了大批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妇女们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在家里从事传统技艺织造,既不耽误农事,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实现不出家门也能脱贫致富。例如,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不仅开发了侗锦,也开发了一条农村妇女的再就业之路,让她们足不出户也能够赚到钱。根据黄璜《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可知,目前全县有900多名妇女在家织锦,她们年收入最多达4万多元。

“青银合作模式”下,年轻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发展相结合,创新了传统技艺传承的方向,使传统技艺不再是过去只停留在本民族内部的技艺交流,而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增添了传统技艺的多样性,丰富了传统技艺的内涵,赋予了传统技艺强大的生命力。

(3)依托互联网技术,提高侗锦文化创意产品的知名度。年轻人在继承侗族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与现代新兴的文创产品相结合,成立侗锦文创产品的电商平台,将侗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技艺和民族文化、侗锦行业的文化资讯、专注于产业发展的非遗匠人等信息全部汇总到线上平台共享,并在侗锦文化创意产品下设置购买链接,推动侗锦文化创意产品的产业发展。在文创产业发展背景下,借助电商平台实现产业化链条的一体化运营,可以有效解决侗锦文创产品影响力低、拓展市场有限等困难,实现侗锦文化和侗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推动侗锦织造技艺与旅游市场相结合。鼓励在传统技艺集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自然和人文景区、以及传统技艺项目集中地,设立传统技艺工艺产品的展示展销场所,进行集中展示、宣传和推荐具有民族特色或地域特色的传统技艺工艺产品。对于那些可以开展体验活动的传统技艺作坊,鼓励其开展体验活动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帮助,例如“织侗锦”体验活动,真正对侗族传统技艺做到整体保护的视角下实行旅游“活态”开发。进而促进侗族地区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该地农民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及创造性实现充分的发挥,不断转换为乡村振兴的强大正能量,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

4 结语

传统技艺,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越来越得到国家重视,这与国家倡导的“工匠精神”紧密相关。传统技艺想得到有效传承并焕发新貌,就要主动与现代技术学习相结合。该文研究以“侗锦”为例,在侗族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中体现“青银合作模式”,通过缓解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妇女就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推广侗锦文化创意产品、侗族传统技艺与旅游业结合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激发农民群众的生活与生产活力,实现侗族传统技艺与当地的乡村振兴共同发展,为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添砖加瓦。希望该文所提出的“青银合作模式”能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侗族技艺传统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老传统当传承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