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航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郎平常说,中国女排只有精神是赢不了球的。精神只有以过硬的技术为基础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中国女排精湛的技术,便是工匠之“艺”。
1976年春,前国家男排主力队员袁伟民奉命重组中国女排。面对20世纪70年代后期排球比赛规则改变,亚洲、美洲、欧洲诸强崛起的局面,袁伟民敏锐地意识到,现代排球要依靠高度、力量、速度、技巧的结合,单一的速度加技巧的亚洲型打法或是力量加高度的欧洲型打法都以不能称雄排坛。而要博采众长,创建一支中国式的全面型球队。在业务上,袁伟民认真分析女队员与男队员在生理、性格方面的异同,向训练女队卓有成效的前辈学习。在训练中,袁伟民严字当头,在大松博文训练方法的基础上,从树立良好的作风抓起,不放松每个人、每堂课的训练质量,培养第一流的选手、第一流的球队[1]。
经过系统的艰苦训练,中国女排在1981年举行的第三届女排世界杯上惊艳亮相。在与身高、力量明显占优的美国女排对阵时,郎平高点强攻频频奏效,张蓉芳识破美国女排战术意图,凭借超强的滞空能力,单枪匹马地拦死了身高高出自己22厘米的海曼的扣球。在核心球员的带领下,中国女排3比2击败美国队,为首次夺冠奠定了基础。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发球排名前十名的选手中,中国女排队员王丽娜、杨昊、张萍均位上榜;张娜、周苏红一传到位率分别排名第一和第四;扣球榜上,张萍以40.66%的成功率高居第一。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主攻手朱婷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在半决赛中,朱婷独得33分,决赛中得到25分,八场比赛一共得到179分,荣膺MVP。又根据2019年女排世界杯赛后统计,最佳得分榜(进攻+拦网+发球)上朱婷位列第四,贡献178分;扣球成功率上朱婷(54.64%)与张常宁(48.26%)占据前两位;平均拦网得分上颜妮(0.94)与袁心玥(0.64)分列第二、第六位;平均发球得分上张常宁(0.28)、丁霞(0.28)、朱婷(0.25)分列四、五、六位[2]。该届赛事最佳阵容的7人中,有4人来自中国女排(MVP朱婷、最佳主攻朱婷、最佳副攻颜妮、最佳二传丁霞、最佳自由人王梦洁)。
可见,在各个时期、各个位置的人员配备上,中国女排都有世界一流的选手。队员自身过硬的技术通过经年累月的训练磨合,在赛场上迸发出了惊人的团队力量。
士有百行,以德为先。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德行操守。一直以来,中国女排在比赛中始终坚守体育道德。这种道德包含尊重裁判判罚、保持谦逊态度、不为追求结果而打假球。
老女排时期,袁伟民为队伍定下规矩:不管场上出现什么情况,坚决服从裁判,准备每局球为误判、错判送掉5分[3]。如今,国际大赛有了鹰眼系统,比赛公正了许多,然而面对裁判的某些误判,中国女排队员也从不与裁判发生激烈争执,而是持以尊重,努力打好下一个球。处变不惊的态度是中国女排的精神风尚之一。此外,一直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中国女排处处保持着谦逊低调。主教练郎平称:中国女排凭实力就是世界第六第七的水平,我们要重视每一个对手,努力站上领奖台。每次颁奖仪式上,郎平和队员们也都将女排的成功归因于国家的支持、球迷的厚爱,以及教练团队的努力,从不居功自满。中国女排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低调的荣誉之师。
在淘汰制比赛中,由于每支强队都以夺冠为目标,便会出现利用比赛规则打默契球,从而选择对手的情况。譬如1977年第九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古巴队换下3名主力,故意输给苏联队,从而将中国女排挤出前4名。这场比赛使中国女排得到了必不可少的一种经验:对付不道德的行为要靠实力。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小组赛中,荷兰女排与塞尔维亚女排进行了一场默契比赛。塞尔维亚队撤下核心队员,故意输给荷兰女排,从而避免过早地与上届冠军巴西女排交手,同时将中国女排逼到小组第四的境地,迫使中国队在四分之一决赛中遭遇巴西队,并将中国队淘汰。然而,背水一战的中国女排不但击败巴西,并且在半决赛和决赛中击败荷兰、塞尔维亚两强,成功挫败对手,夺得第三个奥运冠军。2018年女排世锦赛上,中国女排本可在保证进入六强的情况下故意输给俄罗斯女排,将强敌美国女排挤出六强。但郎平指挥下的中国女排坚守体育道德,力争战胜每个对手,不打假球,不去设计结果。结果,中国女排不仅战胜俄罗斯,又在接下来的四强赛中战胜美国女排。虽然最终未能夺冠,但中国女排实现了体育成绩和体育道德的双丰收。正如郎平所说:输赢算不了什么,打世界大赛,毕竟不是打世界大战,我们打得不是利益,我们打的是一种人类精神[4]。
中国女排的屡次夺冠,有赖于平时科学、严格的训练和赛前对技战术和心理思想状态等各方面的针对性部署与调整。正如中国女排前队长惠若琪所说:中国女排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
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确立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大制度,夯实了立国兴邦、长治久安的法治根基,从制度上法律上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国家一切权力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确保国家主权、统一和民族团结,确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力推动和保障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永不变色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老女排时期,中国女排就在袁伟民的带领下认真地研究各路对手。郎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1981年)7月21日。20∶00开会,回忆罗马尼亚队的情况:9号大个儿扣球点高、线路长,主要对角线,快球扣斜线;1、2号是老队员,交叉打回头线,二号位攻也是回头线;13号弹跳好。罗马尼亚队的主要特点:情绪起伏大,经验不足,重球防守可以,小球差,这是欧洲型打法的显著特点。我们要准备对方长距离发球,准备观众起哄,注意接对方的拦发球,加强保护……
(1981年)11月2日。下午分析巴西队情况,困难来自两方面,主观和客观:客观上对手经验丰富、老练、作风顽强,攻防全面……主观上,我们以往都胜他们,所以思想上可能有松懈的毛病,强队强打,弱队弱打,希望引起全队的重视,要警惕,防止这种思想……要在情绪、斗志上占上风,但又要控制好情绪,在技术上具体布置。
同时,队员还会在比赛后进行详细的总结。1981年世界杯赛战胜日本后,郎平写道:
打日本队,我是有信心的。尽管日本队把我研究透了,我擅长打的几条路线,她们守得死死的……但是我想,不管怎么样,我进攻是主动的,你防守是被动的。我一板打不死,就打几板,我就不信你个个都能守起来。
1982年世锦赛小组赛输给美国队后,郎平反思道:
从比赛的现场来看是无能为力的。对方发挥了超水平,场上六人都打得好……我方一次攻基本可以,但拦网、防守不好,特别是拦网失利时,防守阵脚乱了,而没有防守就没有反击,也就没有得分机会。
既然输了,就得承认现实……干什么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要经得起挫折才是一个强者。胜与负,是运动竞赛的一个特点。负了决不气馁,不服输,鼓更大勇气。困难最能锻炼人。我想,在这次比赛中,技术上可以有胜有负,但精神上绝不能示弱。精神上要永远做强者。
不难发现,正是出于对对手的了解和对失败的反思,中国女排队员才能够及时调整状态,应对一个又一个挑战,并从中收获自信。这种精细的准备和总结工作,从老女排时期延续至今。1995年,郎平首次回国执教中国女排,为了提高队伍技战术水平,35岁的郎平常常工作到深夜,在训练中更是一丝不苟。“她随手拿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女排姑娘们的各自特点和训练状况。她总是眉头紧锁,在小本子上记着什么”[6]。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主教练郎平常常熬夜看比赛录像,为队伍准备最佳的比赛方案,并对各种赛场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案,自己则以泡面充饥。在准备工作中,郎平会要求每位队员熟记主要对手的站位、扣球线路、轮次特点,做到在赛场上知己知彼。
在制度方面,中国女排也做到了精细化。在陈忠和时期,中国女排出现了“二十七条军规”,规定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时间不得接打电话,必须按规定着装;没有完成训练计划必须补课,在训练和比赛中不得埋怨责怪;一日三餐必须按规定时间就餐,不得暴饮暴食;要开展谈心活动,交流思想,凝聚战斗力等。并规定了一系列罚款措施[7]。一系列严苛的规定解决了低谷期中国女排纪律涣散的问题,重拾了先辈铁的纪律,其中有许多被沿用下来。
不仅如此,中国女排复合型教练团队中的每位成员也都为队伍做出了贡献。陪打教练训练队员们的对抗能力;分组教练从各个技术环节对队员们精雕细琢;康复师、营养师等针对每一名运动员制订科学的饮食和训练计划,对队员伤病的预防和保护也有了较大改善,延长了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中国女排的成就是每一位“女排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体育竞技是激烈且残酷的,中国女排的训练也是持久且严格的。中国女排的工匠之“坚”是指身体和精神上的坚强与训练中的坚持。
1982年女排世锦赛上,中国女排在小组赛中0比3负于美国队。根据比赛规则,中国女排必须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全部以3∶0战胜对手,才能确保夺取冠军。当时电脑预测的结果则是:中国队亚军。但主教练袁伟民认为:电脑对于技术数字的分析处理是准确的,但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心理因素、潜在能力发挥的程度,决定于思想工作的深度。这些未必是电脑所能预料的。在袁伟民看来,队员的意志品质会对比赛产生影响,顽强的斗志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会改变比赛的走向。
老女排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运动员的各项保护措施并不到位,伤病成为每位队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老女排队员曹慧英在比赛后髌骨断裂,康复后仍坚持训练;陈招娣曾在胳膊上缠上绷带,单臂上场比赛,被誉为“独臂将军”;郎平双手手指被排球打断,全身动过十余次大手术……郎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1982年9月25日)上午训练,毛毛(张蓉芳)腰肌拉伤了,走路都别扭,真替她捏把汗。我要准备她万一不能打,自己更多承担攻击任务。大夫给毛毛打了封闭,看得出来她是忍着疼痛在做准备活动。我心里想:多好的伙伴呵!为了祖国的荣誉,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出去。
面对病痛,女排队员想到的是坚持和帮队友分担,没有丝毫畏缩。袁伟民曾对外国记者说:“治好伤病的灵丹妙药就是队员们的精神。”老女排的这种与身体极限对抗的精神也延续到了年轻的女排姑娘身上。如中国女排前队长魏秋月常年伤病缠身,膝盖软骨磨碎,疼痛难忍,仍然坚持训练。惠若琪左肩埋下七颗钢钉,又因为心脏问题动过两次手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但仍然坚持康复训练,最终随队获得奥运冠军。
另一方面,中国女排的训练是持之以恒的。国家队训练场地中“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的巨幅标语表明中国女排不会放松每一天的训练。里约奥运周期中,女排队员几乎保持封闭训练,没有周末休息。即使过年,假期也不超过三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锤炼了中国女排队员精湛的技术。
“工匠精神”是中国女排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中国女排夺冠之所以能引起亿万人的共鸣,得到总书记的反复称赞,是因为女排的“工匠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取得了一次次成功,值得各领域的人们学习。从袁伟民到陈忠和、郎平,从郎平到朱婷、惠若琪,女排的“工匠精神”造就了“工匠之师”“工匠之师”又传承了“工匠精神”。这种跨越时代的接力,落到实处就是认真做好每一天,向着既定目标不懈奋斗,永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