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政策、逻辑与实现

2021-03-07 20:09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服务平台技能院校

李 波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1]。2019年2月13日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 (以下简称“职教20条”)开宗明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社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既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平台,也是职业教育承担服务产业、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会功能的有效载体。毋容置疑,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对于衡量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至关重要,对于衡量高等职业教育是否有效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对于衡量高等职业教育是否深度融入产业、与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由此可见,在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时代,对焦研究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对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政策与认知

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文件,实施了诸如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三年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国家项目,对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特点和品质,其内涵与要求在国家不同时期的政策文件中得以不断完善和提升。

1.起步萌芽发展时期(1998—2005年)

1998年和1999年,继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之后,教育部批准建设了一批高等职业院校。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既姓“高”也姓“职”,这一特质让她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类型[2]。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等职业院校生来便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高等教育基本职能。2000年,高等职业院校审批权下放到各省级人民政府。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指出,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需求,更要适应企业需求。2004年,教育部启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评估指标包含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6个一级指标,设置了15个二级指标、36个主要观测点,将产学研结合、师资队伍结构、实践教学条件、专业、课程、职业能力训练、质量控制、就业与社会声誉等8个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二级指标设置为重要指标,进行考核性评估,“产学研结合”是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最重要的观测点之一。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做好“四个服务”,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职业教育教学不仅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更要与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一些高职院校开始主动依托师资、专业和实验实训条件,积极开展技术推广、社会培训和社会服务工作,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开始萌芽发展。

2.稳步发展时期(2006—2018年)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以下简称“教高16号”)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这个类型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要与企业密切联系,在办学、育人、研发、就业等领域深度合作。当年启动的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极大地拓宽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视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摆脱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型办学思想束缚、创新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关键抓手。国家示范校建设的核心是500个重点专业,要求这些重点专业的实训基地或车间要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而五大建设内容之首的“提高示范院校整体水平”,更是要求高职院校要密切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三批示范校在5年建设期间,其重点专业依托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了一批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承担企业特别是区域内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201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继续推动示范建设,在原有100所示范校基础上再建了100所骨干校。骨干校建设重点放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的探索与创新上,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研发、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协同创新等校企合作实践问题上都有了重大突破,取得了立足中国国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原创性实践性成果。响应骨干校“高职院校要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的建设要求,立地式研发机构、教师工作室、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等一大批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兼具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功能的平台不仅在国家骨干校、示范校纷纷设立,还延伸到非国家骨干校、示范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在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三年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极大地激发了高职院校办学活力,“技术技能积累”成为五大重点建设任务之一。全国高职院校积极行动,与企业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精准扶贫。全国高职院校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在2016—2018年三年间,全国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超过500万元的学校由86所增加到150所,超过1 000万元的学校由47所增加到100所;技术交易到款额超过500万元的学校由28所增加到70余所,超过1 000万元的学校由12所增加到30余所。三年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结束时,一大批校企共建的协同创新中心在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服务面向、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技术交易等方面探索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和做法,353所高职院校的480个以技术技能创新服务为主的平台被教育部认定为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3.大力发展时期(2019年至今)

2019年,国务院出台了职业教育领域重磅文件“职教20条”,确定“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同年12月19日,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名单,197所高职院校入选,建设253个专业群。这是新时代国家推动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国家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为促使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做出的重大安排。“双高计划”明确提出“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确定了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服务发展、学校治理、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等“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十大改革发展任务,根本目标是通过支持一批观念领先、基础条件好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优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产教融合,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有效促进产业升级,从而打造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3]的职业教育“类型样板”,最终实现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发现,“双高计划”将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摆在与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地和平台成为支撑“双高计划”的两大重要支点。“双高计划”时代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内容和行动上都有了新特点、新标准、新要求。197所进入首批“双高计划”名单的高职院校按照国家要求,精心设计规划,大力开展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这一时期,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特点鲜明,表现在:一是扎根实际,依托专业优势,对接科技发展新趋势、新形势、新业态;二是功能多重,具有人才培养、大师培育、创新创业、技术开发、智库咨询、技术服务等多重功能;三是知行合一,研究发展方向基于行业企业需求,注重应用于生产实践;四是产教融合,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合作,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路径臻于成熟。中国职业教育领域对职业教育类型高度自信,打造高质量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行动自觉。

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发展逻辑

政策制度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是调动各种资源要素并充分释放活力的关键[4]。中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从1999年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6年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再到2019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但“同等重要”的历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发展也对应形成了起步萌芽、稳步发展、大力发展三个时期,形成了以应用和需求为导向,围绕服务产业行业企业创新发展,产教融合、知行合一,实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

1.高质量发展是根本

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主题。在国家构建更高效益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速、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平衡的区域和城乡发展格局、更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需要各行各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需要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加快形成新动能,推动产业化升级。经济结构要调整、产业要升级、企业要转型,在这样一场全方位的大转型过程中,众多中小微企业除了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渴求和需要之外,更渴望新技术代替旧技术、新产品换代老产品,需要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需要新动能、新模式、新技术、新方法、新销售。在这样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迎来了大发展大创新的大好时机。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开发推广传承技术技能、服务产业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职能。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一方面要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传承技术技能,支撑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针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高质量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提供产品升级解决方案,开发核心技术,转化优质技术成果,促进核心成果产业化。大力建设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就是要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持续提升并放大职业院校和专业服务现代产业、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服务,为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服务,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服务。

2.“需求”和“应用”双导向

与普通教育不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的定位,意味着服务产业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职能。在国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一系列项目中,凡是与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技能积累有关的要求,就会对焦企业的需求和应用。2006年“教高16号”要求,“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应用”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核心;2010年骨干校建设要求,“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强调学校方的技术服务之面向,强调企业方应用;2015年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22个建设项目之一“与企业合作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关键聚焦“协同”,目的靶向应用;2019年“双高计划”“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要求聚焦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聚焦核心成果产业化、聚焦各类产出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长期以来,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类型”的高职教育是否需要科研、能不能做好科研一直存在着极大争议,高职院校起步晚、科研创新能力差、科研基础薄弱、教师研究能力不足、科学研究存在短板从来都是不争的事实。“职教20条”横空出世,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教育类型、同等重要。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策。那么,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功能是其自然属性,而这个属性还同时应该具备其作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源于其与职业共生,源于其服务产业行业企业的根本职能。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技术技能积累一直与“应用”和“需求”紧密链接,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必须探索创新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教育建设和研究模式,这种模式的逻辑起点在于“应用”、在于“需求”,“应用”和“需求”是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根本基因,离开了企业的应用和需求,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也就失去了生长的土壤和存在的意义,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正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和高等教育的自然属性,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必须依附于企业,为企业健康发展服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生共荣共进,必须以产教融合为着力点,走校企合作之路。

3.产教融合是关键之关键

互惠人类学概念认为,互惠在人类基本生存条件中具有核心意义,个体的社会性基于互惠关系建立,个体之间的纽带性联系也因互惠而强化[5]。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源于有意识的相互性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逻辑根本上是一种相互性的需求关系,而非单方面的需求,二者必然应该保有一种差异性互补的互惠往来关系,从而才能构建起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真正有效链接。职业教育之于社会的服务能力有两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一个是人才培养质量是否应社会之需而持续提升,另一个则是能否应企业创新发展之需持续地提供优质技术服务。产教融合正是建立于这种互惠基础上,能够持续满足社会技术技能人才之需、持续满足企业创新发展之需,从而持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根本机制。

所谓产教融合,单纯从字面上看就是产业与教育融合,生产活动和教育活动融合。产教融合机制下职业教育的理想样态是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对接,教育活动与生产活动对接,学校和企业形成合作机制,企业的生产流程、生产要素可以转化为学校教育中的学习场景和课程内容,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可以转化为生产空间和生产要素。产业端和教育端双向交互驱动,学校的教育教学精准响应产业发展引发的人才和技术快速迭代[6]。更进一步说,就是学校不再是实施教育的单一场所,在教育的同时可以发生企业生产这样的行为;企业也不仅仅只拥有生产这样一个功能,亦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结合,理论和实践融通,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在学校学,在企业用,在生产应用中遇到问题再通过学习予以解决。学校的教育教学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教育、人才、产业、创新形成链条。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利益共创,形成基于共同价值点的资源聚合与集成,企业因此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校企双方协同育人。

然而,对标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职业教育现实样态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不匹配不适应”:专业建设与产业创新发展存在不匹配;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企业需求、岗位需求存在不适应;教学内容、科学研究内容、科技创新活动与产业发展存在不匹配;教师技术技能创新能力与行业企业技术需求存在不适应。如何为企业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如何为中小微企业急需的产品升级、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提供高质量服务?如何把书写在电脑里、停留在校园内的科研活动搬到现代工厂里、搬到生产线上?如何让专利、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匹配不适应”反映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关系的结构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回归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本源。而产教融合恰恰就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根本所在。显然,打造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解决这些“不匹配不适应”问题的有效手段,是补齐高等职业教育科研创新“短板”、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点,建设好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职学校的制胜法宝。

三、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实现

诚然,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意味着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找到了其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的产业升级中,中国产业正在由世界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艰难迈进。职业教育类型时代,面向中国实体经济主战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刻不容缓。瞄准“当地离不开”的目标,适应中国产业发展需求,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理应担负起高等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历史使命,在多元协同发展体系、管理与服务发展机制、分类发展模式上全面创新。

1.创新“三对接、四融入、五位一体”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发展体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夯实基础、补齐短板、以质图强、增值赋能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始终与突飞猛进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源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中国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一刻也不曾缺席,始终针对产业行业企业需求,持续提供应用性服务。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是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价值所在。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在平台的建设发展中。创新是平台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育人模式创新等等。协调是平台健康发展的基础,要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处理好科研、教学、服务的关系,培养英才、培养大师,关照企业需求,着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落地应用。绿色是平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迅速响应国家要求,尤其要关注碳达峰、碳中和,节能减排,为企业提供环境友好型技术服务,要按照科研规律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学生。开放体现的是平台建设的格局,有开放才有合作,开放是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要面向产业、面向行业企业、面向企事业单位、面向其他高校及科研院所开放,这也是职业教育充分自信的重要体现。共享是通过平台的有效服务供给,实现平台更高质量的发展和服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率先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

显然,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使命是科研、服务和育人,科研和育人是为了服务,服务和科研又反哺育人,在日积月累的量的服务中得到质的提升,赢得“当地离不开”的口碑。因此,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要依托专业群,聚焦当地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明确平台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在“三对接”上下功夫。一要紧密对接当今科技发展新趋势,全面了解本行业本领域科技发展方向;二要紧密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要,了解支柱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了解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点,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精准创新服务;三要紧密对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需求,全面掌握行业内的企业在哪个阶段哪个环节哪种技术上存在问题。当前,我国众多中小微企业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冲击下,急需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加快形成新动能、推动技术革新、实现产品升级,这些都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高层次科技研发人员。但对大部分中小微企业来说,资金和人才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它们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再去供养属于自己的研发人员,于是,这些企业会把目光投向企业之外。高职院校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国家政策和项目的引导下,校企合作日趋紧密,产教融合越来越深化,已经完全具备了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的能力,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就责无旁贷地落在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上。因此,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发展要做到“四融入”,即将技术开发与创新融入产业、融入行业企业、融入学生培养、融入教师成长,这样,才能瞄准产业需求、行业需求、企业需求,开展应用型落地研究,培养深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和专业技能,解决中小微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还要集成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组织、生产性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的力量,以共享的理念、开放的格局、绿色的原则、协调的状态、创新的追求,充分整合“政行企校所”在人才、场地、设备、技术等各个方面的优质资源,“五位一体”,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创新。

2.创新科研管理与服务发展机制

良好的机制是调动高职院校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与服务、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在科研管理与服务上,高职院校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科研重要性认知参差不齐、适应技术技能创新服务新需求的科研组织建设滞后[7]。应该说,当前高职院校在科研管理、激励、评价、成果转化、反哺教学等机制上都存在着不完善的现象。“双高计划”背景下,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高职院校的重点任务,以打造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为目标,高职院校要加强党对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党的建设与科研工作紧密融合,在科研管理与服务机制上全面创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其一,创新科研管理机制。管理的目的是效率和效益。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效率和效益是反映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关键要素。因此,要始终坚守依托专业、服务企业、科研育人的原则,明确发展目标、研究方向、服务面向,遴选德才兼备、拥有核心技术、科研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在行业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教师担任平台负责人,组建平台团队。要加强制度和标准的建设,在人员、团队、场地、经费、项目、成果等方面完善一系列有效、可操作的制度和办法。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与平台团队就规范性建设以及科技研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产出性成果指标签订建设合同,定期督查验收,考量平台是否建设规范、是否如期完成各项绩效指标,对不合理的指标及时进行修正,以不断提高平台的产出效率和效益,提升高职院校科研水平和服务质量。

其二,创新科研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教师和团队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政策、制度、人才等多方面下大力气改革创新,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的资金、资源,开展始于需求、落地应用的横向课题、委托课题、专利发明等的研究与实践。要在充分信任科研人员的基础上,研究经费激励政策,赋予科研人员横向经费、委托经费使用的自主权,明确项目团队项目绩效分配比例;落实常态化激励政策,切实将教师开展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与其关注的职称、绩效考核、评优树先挂钩;调整专利和成果的激励政策,引导专利由创造向转化应用转变;明确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资助激励政策,奖优罚劣,动态调整,根据平台产出成果数量和质量、成果的推广效度和应用价值、为企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等对平台进行成果导向的考核性资助。

其三,创新科研评价机制。推进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归根到底是要推动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主体积极性的释放。“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按照国家要求建设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这些平台就是高职院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的主体,平台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它满足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双重需要。因此,在对其开展评价时就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科研评价范式,不唯论文、不唯学历、不唯职称,按照责权效利统一和分类评价原则,从技术研发质量、产出成果水平、技术服务能力、协调推广力度、人才培养开展、项目反哺教学等维度对平台进行评价,采用合同制绩效管理模式,建立以技术服务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

其四,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企业的终极目标是经济效益最大化。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真正堵点是信息不对称,主要是企业对高职院校是否能够有效解决其技术难题、技术需求不确定不了解不信任。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建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培养培训充分了解学校科技成果的技术经理人,加大科技成果宣传和推介,建立成果定期定向发布制度;另一方面,要鼓励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请进来、走出去”,从提高自身技术服务能力出发,精准定位服务方向,培育核心技术,利用核心技术为企业提供公益性服务,帮助企业创造并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充分了解自己,获得企业信任,吸引企业反哺科研平台,与学校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达到产教融合的理想样态。“培育核心技术→公益性服务企业→帮助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企业反哺深度合作”“四步法”模式是高职院校科技成果快速转移转化的一条捷径。

其五,创新科研反哺教学机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规律,这是职业教育不断取得新发展的内生动力。虽然高职院校科技研发的外部动力来源于企业需求,成果应用于企业发展,但是,科技研发的本质仍然是服务于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可从项目、导师、转化课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实行项目制,依托真实项目引领学生成长。学生大一就进入平台,按照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加入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形成学生梯队,一级带一级,大三指导大二,大二带领大一,通过服务企业、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真实工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实行导师制,平台的教师担任导师指导学生成长。学生从进入平台开始,就在导师指导下,熟悉企业、熟悉技术服务项目,制定自己的平台成长规划,在导师指导下做真实技术服务项目,从导师身上学习潜心科研、认真做事、真诚服务企业的态度。三是实行转化课程制,核心成果和优秀技术服务项目转化为教学课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项目来源于企业真实需求,反映产业发展方向。转化课程制是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基于“科研育人”的价值导向,将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为育人成果,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它立足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点,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回应了社会需求、产业需求、企业需求、学校需求、学生需求。

3.分类打造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质言之,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职业教育进入类型时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选之项。建设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应基于高职院校的“专业特征”并将其转化为特色优势,实现从零散建设向系统性建设的转变。高职院校要以应用和需求为导向,依托优势专业,以二级院(系)为建设主体,聚焦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功能特点,整体规划,分类建设以科技攻关、智库咨询、技术服务、创新创业为突出特色的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大力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创新,精准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使研究成果帮助地方主导产业升级发展、引领当地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成为“当地离不开”的区域应用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一是建设以科技攻关为突出特色的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依托工科类专业,包括农林牧渔、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土木建筑、水利、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轻工纺织、食品药品与粮食、交通运输、电子与信息、医药卫生等大类专业,针对区域内该行业领域以及相关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方面的迫切需求,与企业、科研机构、普通高等院校等联合建设一批专业性科技攻关平台,每个平台明确攻关领域和方向,开展科技攻关活动,产出核心技术,打造行业领域有显著影响力的懂产业、爱行业、熟企业、精专业的科技创新队伍,利用核心技术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相关产业转型发展和企业健康发展上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是建设以智库咨询为突出特色的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依托文科类专业,包括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新闻传播、教育与体育、公共管理与服务等大类专业,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深度融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行业企业发展的核心智库、当地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三合一”原则,打造一批智库,形成知名智库品牌和智库服务团队,产出一批重要智库成果,重点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开具良方妙药。

三是建设以技术服务为突出特色的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职院校的每一个专业群都要与区域内企业深度合作,打造一批技术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建设技术服务团队,开展人才培养、大师培育、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志愿服务、文化下乡等活动,全力推动当地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乡村振兴提成效,助推当地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推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是建设以创新创业为突出特色的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理当承担的教育职责。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建设“众创”模式的平台,与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合作,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教育化、项目化为服务特色,实行开放式运营模式和公司化管理。通过教师工作室、创业企业和学生创办的公司,搭建项目集成孵化平台,引进真实项目;教师工作室面向市场争取项目;学生创办公司创新项目;“众创”平台面向政府购买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学校打破班级模式,以公司或项目为教学组织单元,基于现代学徒制开展“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学生专业教育和技能培养全过程。“众创”平台成为区域内创业型人才的集聚区和核心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储备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高职院校打造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开展应用型研究,服务社会、服务政府、服务产业、服务行业企业,将进一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学校和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配性将更强,人才培养将更加精准,职业教育增值赋能、适应性将显著增强。

猜你喜欢
服务平台技能院校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江苏省一体化在线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