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迪,王晓丰
(1.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2.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推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军事人才培养开放,建立军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支持退役军人进入职业院校和普通本科高校接受教育和培训,推动退役、培训、就业有机衔接。同年9月,教育部、退役军人事务部、财政部出台《关于全面做好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9〕17号),鼓励退役士兵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各类高等学校举办的学历继续教育,或申请就读普通本科高校。退役大学生群体逐年扩增,成为高校校园内不容忽视的一种现象。
退役大学生现象具有明显的国情特色,国内类似研究工作开展较多。李杰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参与思政工作模式进行研究,结合对退伍复学大学生的特点分析给予其准确的工作定位,分析退伍复学大学生如何与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形成有效的互补机制,划定工作边界以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1]。周晓彬在对退役复学大学生服务研究中,分别从完善组织机构与工作机制、创建退伍复学学生参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落实政策规定的补偿和抚恤等方面提出做好退伍复学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路[2]。戴海东、张丽娜从高职院校准警务化教育管理出发,厘清了准警务化管理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阐述了准警务化管理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入探讨准警务化管理模式下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3]。其他研究成果与上述研究有一定的趋同性,以宽口径为主。以上分析折射出同类的退役大学生研究工作主要针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工作模式,相关数据支持较少;部分文献以某高校为案例进行研究,但整体样本不具有普遍性;针对某特定地区的思政教育融入机制研究较少。
温州市目前拥有11所高校,人才培养力量充足。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温州市政府锚定“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水平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的总体目标,推进学校高品质发展,致力于打造浙南高等教育高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温州市高教园区于2019年获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在地方人才培养方面卓有成效。在思政工作方面,各高校在深化思政课程改革、推动思政学科建设、运用“互联网+课程思政”新模式、创新实践育人新模式方面均有建树,受到上级部门充分肯定。但温州各高校当前的思政教学力量较难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温州思政教师队伍拥有在编的思政课专任教师339名,接近思政课专任教师1∶350的师生比要求。新时期背景下温州思政教育板块进一步开拓,包括温台职教改革下思政模式的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下“互联网+”模式的聚焦与探索、疫情背景下创业就业指导工作等,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校的师资配置短期内难以充分应对,亟须扩充多种渠道,想方设法改革思政管理模式,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提升思政教学力量。
就参与思政教育工作的适配性而言,退役大学生拥有先天优势。相较于其他学生,退役大学生有军旅经历,心理更为成熟,身体状况更佳,综合实力更具吸引力,易于让其他学生产生信任感,从而在学生思政品德领域更易形成示范作用。相较于教师而言,退役大学生是学生中的一员,身份与立场与其他学生更为一致,行为及思想与其他学生更易产生共鸣,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更易释放影响力,示范教育效果更佳。退役大学生作为朋辈榜样,其优势是教师或者其他学生无法取代的。
近年来,温州地区退役大学生人数增长较为明显。温州市政府陆续出台相关退役就学鼓励和补贴政策,成效较为显著,引导越来越多的军人退出“营门”进“校门”。截至2020年8月,温州现有高职院校11所,全日制在校生12.01万人,其中学生干部近6 200人,占比约为5.2%;现有退役复学(包含退役入学)大学生合计589人,其中学生干部106人,占比18%。随着人数的稳步上升,退役大学生成为高校里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群体。思政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退役大学生在协助教师处理日常工作时,服从性和处理事务能力整体高于一般大学生,可以较好起到辅助作用。
为挖掘退役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工作的特征要素,本文以温州11所高职院校的退役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各高校师生开展调研访谈工作,具体调研方向指向参与思政教育工作的特征要素,设计的两种调查问卷分别面向温州高校学生和思政教育工作者。调研共得到有效学生调研问卷852份,有效思政教育工作者调研问卷109份。其中,学生样本涵盖11所高校各个年级段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调研问卷涵盖辅导员、团委指导老师、党建工作者及思政课专任教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问卷对思想政治觉悟、军事知识储备、纪律责任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校园适应认同、课程学习能力、社会实践经历等八个与思政工作相关的关键特征要素展开调研,收集的关于“关键特征要素的学生评价”问卷汇总情况(852份)以及“关键特征要素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评价”问卷汇总情况(109份)分别如表1、表2所示:
表1 关键特征要素的学生评价 人
表2 关键特征要素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评价 人
抽样选取典型退役大学生,对退役大学生参与思政工作的特征要素细节进行深入访谈,访谈结果与调研分析基本一致,就退役大学生参与高校思政工作的优势特征方面,访谈对象认为:
首先,退役大学生经历军旅生涯,思想政治觉悟、军事知识储备方面普遍过硬,纪律责任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及社会实践经历等方面有较多的锻炼机会,以上特征要素较一般大学生更有优势。其次,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访谈对象普遍认为退役大学生更善于处理与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更易被教师群体认同,并获得成就感;在同学间的关系处理方面,退役大学生更倾向于与室友、兴趣较近者交往,集体融入感不强。再次,在校园适应认同方面,访谈对象认为退役大学生群体存在两极分化。因与同学存在年龄差异、作息习惯差异、环境转变因素及思想观点差异等诸多矛盾,该群体在入学初期有较强的不适感。有部分退役大学生能快速融入学生群体,与同学交往紧密,在群体中有一定的权威性,其中一定比例的人员成了学生干部;但也存在小部分学生,不愿意融入主流群体,仅与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等身份相近的大学生形成朋友圈。最后,在课程学习能力方面,访谈对象普遍认为,该群体在进入校园的初期存在心理落差。在部队中,该群体在军队中处于优势地位,理论学习能力要明显强于其他士兵;但进入高校,曾经的佼佼者在新环境中学习能力并不突出,特别是刚入学时体验尤为明显,一度导致部分学员产生自卑心理[4]。部分学员能快速适应环境,也存在部分退役大学生的不适感持续时间较长。
假设参与思政教育工作对退役大学生的能力锻炼产生积极影响,并对该假设进行验证。从问卷调研与人物访谈中提取到以下信息:人际关系处理、校园适应认同、课程学习能力等三个典型特征在退役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不一致性。因此能力的优劣根据个体特性呈正态分布。笔者就参与思政教育工作是否能提升退役大学生关键能力展开进一步调研,并通过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务处获取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目标为该校11名身份为学生干部的退役大学生。分析认为,以上11名大学生的三大特征指标主要分布于“优”和“良”的区间,指标较其他学生群体明显更为优秀。
在访谈中,当被问及退役大学生参与思政日常工作是否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等三种能力有所提升时,其中一部分同学认为,部分退役大学生因性格较为活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在个人能力上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推荐成为班干部或者学生会成员情况较为正常;有更多人认为,成为学生干部,让退役大学生更多地参与组织、策划、沟通等工作,有助于提升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增加人际交往经验,更有助于呈现军旅经历所累积的良好形象,被更多同学所认同,从而提升自信心,形成良性循环。另外,学生日常成绩是学生干部选拔和考核的要素之一,这将督促更多退役大学生重视学习成绩、将成绩努力保持在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准,从而激励该群体更快地走出成绩落差的阴影。因此,笔者根据调研结果分析认为,参与思政教育工作对退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等三种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退役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与上文假设吻合。
根据调研问卷及访谈,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思政教育工作者、普通大学生群体及退役大学生自身均认为退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军事知识储备、纪律责任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社会实践经历等五个关键特征指标上具有较强的优势,这与调研者的预期吻合。二是在人际关系处理、校园适应认同两项指标的判定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群体存在争议。近九成的教师认为退役大学生为人更为成熟,在人际关系处理和校园适应认同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人数不足六成。退役大学生的访谈结果印证了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自己在入学初期普遍存在不适感。三是退役大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力与普通学生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群体优势。四是退役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工作,对退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校园适应认同、课程学习能力等三项特征指标均产生积极影响。
现有的思政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论坛、讲座、网络宣传等形式和手段,把握校园的意识形态主导权,普及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理念,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但这种宣传和管理模式,是灌输式的、指导式的,拥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从生活中的细节对大学生进行浸润。退役大学生有较为正面的思想政治觉悟,军旅训练和作息造就了他们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奉献意识,该品质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是弥足珍贵的,也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退役大学生与普通学生通过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方式,以学生间的趋同性,以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将精诚团结的集体思想、积极正面的理想信念传递给相近相熟的同学,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细节上形成有效补充,在多重维度上为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提供助力。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进入新时期,强盛文化与大国自信,不断激发着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和敌对势力的扭曲思想逐步渗透抢滩高校,也为青年人才培养埋下隐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更好地共情历史、了解国情、维护统一、团结对外,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在温各高校采取多种手段,如通过国防教育理论课堂、户外素拓、军事训练、社团活动等诸多形式,开展爱国专题教育;主动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在教学形式上不断创新,加快构建以优质课程为主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等,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但仍存在部分教学形式过于传统、兼职教师对前沿知识了解不充分等问题,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影响思政根本任务的落实。退役大学生拥有积极正面的国防观、丰富前沿的国防知识及高涨的授课热情,可以有效协助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开展国防军事理论课、参与野外素拓的教学引导、在军事爱好者社团中发挥个人优势,并且分担大学军事训练的部分任务,作为志愿者协助高校开展军队征兵入伍宣传工作等。退役大学生深度参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也有助于退役大学生群体树立集体认同感和个人自信,改善该群体的人际关系,提升校园认同感。
高校日常行为规范是大学生良好风气的形成基础,是青年学生养成优良品德的培养皿。高校日常行为规范分类较多,具体而言,校园、宿舍、教室、图书馆、运动场及其他区域均有特定的行为规范。退役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纪律责任意识,能对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宿舍管理和宿舍文化建设方面,退役大学生在军旅生涯中养成的生活习惯和责任意识将有效提升宿舍内务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退役大学生将起到很好的责任落实作用和日常监督作用,能帮助班集体在诸如“先进班级”等日常评比中取得优势,从而提升集体荣誉感。其他方面诸如图书馆的纪律与环境管理、校园安全、运动场公共设施维护监督等方面,退役大学生均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管理作用。
大学生课外素质拓展是一种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以运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为目标,兼具体能和实践锻炼的综合素质教育。退役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普遍较强,身体素质在军旅生涯中经过锻炼,在课外素质拓展中表现更为突出,可协助教官指导其他学生、成为团队骨干。作为团队的成员和同辈,退役大学生优秀的素拓表现可以激发团队的竞争意识,从而引领团队取得更好的成绩,增强团队凝聚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既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也是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有效途径。温州极力推动学城联动,鼓励高职院校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产业学院,开拓学生实践渠道;持续搭建校企互动平台,推动各类社会实践教育开展,如在温高校“新青年下乡”活动、暑期实践活动、大学生企业实训活动等,提升学生与企业的适配性。退役大学生具有明显的社会实践优势,在待人接物和问题处理方面较其他学生更为成熟。因此退役大学生作为团队成员参与社会实践教育,能更好地推动团队融入实践生产,促使团队成员更快地积累实践经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企业工作能力。
部分高校会定期组织军事训练、军事化管理、准警务化管理、野外素质拓展等活动[5]。此类活动组织的相关规则与方案,将推动退役大学生快速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部分退役大学生更适应竞争合作的军旅环境,难以融入自由宽松的校园文化。他们在校园内难以发挥其个体优势,归根结底是因为在没有共同目标、不需团队磨合的日常生活中,容易因为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与普通大学生的差异而产生冲突。特定场景下出现团队竞争与合作的需求,优秀学生与退役大学生的优势将会显露。校园中需要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由吸收知识、发挥才能,也需要竞合的场景活动让学生对抗合作、提升能力。定期组织竞合场景活动,适当引导退役大学生在该活动框架下展现优势,将有效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为学生间的思想政治交流赋予自发性,从而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在活动中开展。
思政工作者应主动构建师生沟通的渠道,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为目标,在管理模式上改革创新,激励退役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工作。教师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定位是方向指引和传道授业,退役大学生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在于朋辈教育和趋同影响[6]。这是思政教育的两个维度,也是最为重要的两个路径。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以退役大学生作为沟通桥梁,将有效连通师生交流的渠道,大大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具体在管理模式上,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创新。如在国防军事课堂上创新,主动推行思政课程改革,增强学生互动环节,由教师把握教学的主题和方向,由退役大学生讲述与探讨前沿军事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和感染力要明显优于传统授课,易被学生所接受。在社会实践中创新,由教师拟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践目标和考核机制,让退役大学生发挥优势,以任务目标为主线,给予学生足够的协作空间,跟踪学生实践的全过程,并不断修正引导策略,从而有效锻炼学生能力,提升实践经验。
高校的学生组织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退役大学生发挥个人优势的主要空间。在温高校数据表明,退役大学生的学生干部比例要明显高于普通学生;思政课专任教师普遍反馈,退役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纪律性、服从性和处理事务能力,能较好地承担学生日常工作。学生干部的个人能力与学生组织的战斗力是相辅相成的。团队意识、思想觉悟等指标是提升学生组织战斗力的重要指标,也是退役大学生的明显优势特征。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强化各学生组织建设时,应对学生干部的筛选标准进行优化,在个人综合实力指标中,提升团队意识、思想觉悟等指标的权重,鼓励团队协作、鼓励纪律建设。这种团队建设措施有利于部分退役大学生脱颖而出,有利于团队凝聚力的提升,更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