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虞江,卢 花
(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立场,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1]基于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民立场:所谓“人民立场”就是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作为一个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立足点,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站在一起,不抛弃、不背叛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政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群众观点,坚决捍卫人民的各项权利和统筹各方利益。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人民立场既不同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在不危及“君权至上”前提下所产生的民本思想,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维护少数资产阶级利益的民主理论,而是真正的“以民为本”的革命。本文将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年以来四个不同历史时期即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秉持的人民中心思想,旨在梳理中国共产党根本政治立场的不同时代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这将是中国共产党继续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会胜利?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重任为什么落在中国共产党肩上?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选择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可以说,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价值根基。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随风摇曳的小船之上,诞生之初的中国共产党不论从人数规模还是经济政治影响力来讲力量都十分弱小,面临着随时可能被打压、取缔乃至覆灭的危险,但历史最终证明,中国共产党挺过来了,她在依靠人民的力量中一步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中国共产党早在一大纲领就明确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建立的政权,以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2]坚定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夺取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消灭国民党反对派的力量之源。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同的人民立场纲领成为推动国共合作的重要价值基础。所谓共同的人民立场纲领是指国民党一大对“三民主义”进行了新的修改和解释,尤其在民生方面添加了有利于劳苦大众的新的内容,使其达到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契合,成为两党共同奋斗的价值基础。随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广泛地发动工农活动,这直接推动了北伐革命高潮的到来,因此,北伐战争是坚持人民立场的正义战争,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探索的开启之路。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系统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党关于人民立场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和补充。1931年,中华苏维埃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为保障广大工农群众民主权利得以实现,党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符合苏区农村根据地实际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同时针对党内部存在的腐败、贪污、浪费以及一系列官僚主义现象,设置了专门的“工农控告箱”和报纸专栏,发动群众敢于揭发。土地是近现代中国农民的生命依附与情感归属,为了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渴望,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的政策,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此外,党的人民立场的科学实践观在这一时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毛泽东十分重视调研的重要性,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也没有发言权。那什么正确的调查呢?毛泽东认为首先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才会有深刻的问题意识,去解决人民发展的问题,其次才是科学的调查方法、技术手段和研究报告等等。另外,毛泽东还深刻认识到创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是关系到人民立场维持和土地革命的关键,并提出依靠人民进行战争上的新型军事理论。可以说,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敌强我弱和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符合现实的人民立场理论和实践,虽然人民立场实践也曾受到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和盲动主义等“左”倾错误影响,但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广大人民的帮助下改正了错误,一次次实现了转危为安。
抗日战争时期,“坚持人民立场的首要表现在于维护和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3]。适应革命形势的变化,中共六大会议明确提出坚持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的政策和路线。1944年9月,在悼念八路军战士张思德大会上,毛泽东作了“为人民服务”主旨演讲,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彻底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可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的关于人民立场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发动更多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参与到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中来,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推翻蒋介石政府腐败统治,党在中共七大上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同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作为一项党员义务写进《党章》中,成为衡量一名合格党员的重要因子。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并实施《中国土地法大纲》,以文件形式规定并明确提出要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极大地保障了农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了农民的需求,为中国革命夺取最后的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是党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同时也是党不忘为民初心、践行为民使命的奋斗之旅,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行动指南。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如何实现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变,这是对刚刚掌握国家政权的中国共产党的最大考验,为此,党在这一时期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有三个:一是恢复和发展生产;二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三是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经过三年的不懈奋斗,国民经济较短时期内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随后,对手工业、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深刻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之下,党和人民顺利地完成了第一项和第二项工作任务。但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给出现成答案或标准模式,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仿照“苏联经验”下进行的,但这种借鉴并不是很成功,导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历经曲折,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立场的理论和实践在磕磕绊绊中艰难向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人民立场理论和实践在民主政治建设中也迈出新步伐,主要成就有三方面:第一,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于1949年首次以纲领形式提出并固定下来,这为我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现代化奠定了制度基础。第二,宪法的制定。1954年宪法是一部真正的社会主义宪法,人民的宪法,它极大地调动和保障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民族工作的新进展。奇特的地理面貌、多元的文化风俗造就了我国多民族共同生产生活的现状,但坚持民族团结和平等是我们党的一贯立场,为应对国外敌对势力妄图分裂中国的图谋,党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有效激发了各少数民族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以《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为开端,党的八大的召开以及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等,都表明党对人民立场的探索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坚持人民立场就要正确处理几对关系。即正确处理好工人、工厂和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农民与合作社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的关系。其次,坚持人民立场就是要及时发现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变。党的八大明确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当前我们的任务和工作就是要尽快发展工业,不断满足人民对经济文化的需求。最后,坚持人民立场还要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的矛盾。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对待敌我矛盾必须用专制的方法解决,而对待人民内部矛盾可以用以批评教育求团结的方式来处理。
坚持人民立场使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执政和经济社会建设经验,我们党在探索人民立场理论和实践的道路上也出现了曲折。例如在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问题的认识上,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由于不懂得经济建设发展规律,盲目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遭遇停滞或践踏。但是,也正是这些错误教育了党,使我们党对不断提高人民立场实践方式的科学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使我们党变得更加成熟起来。
经过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尤其是对“文革”时期所犯错误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愈加清晰地认识到,只有生产力才是社会经济进步、国际竞争较量以及人民生活提高的决定因素。因此,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解放思想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而坚定的人民立场则是党深化对内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也是符合中国未来发展潮流的战略决策。邓小平提出要把“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针。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是最根本的标准,它是衡量党和政府一切政策和工作质量的基本指标。邓小平强调:“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5]建设社会主义,讲物质利益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就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更广泛地调动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但发展绝不是少数人的发展,而是要健康发展。关于如何健康发展,如何解决发展中分配不公、贪污腐化、投机倒把等问题,中国共产党从现实出发提出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保证绝大多数人民利益。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不断夯实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中收获党心民心的重要法宝。邓小平指出,改革能否最终取得成功,关键在于领导处理与群众关系的水平和方式。“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负面影响,譬如物价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困难,人民思想出现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等。国际上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人类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如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健康走下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党人民立场新的探索。江泽民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7]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20世纪末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得到大幅度的缩减,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难题,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社会不协调、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人民立场理论。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关键就在于摒弃“以物为本”的错误的发展理念和方式,“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8],多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在这种正确的执政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废除了农业税,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力度,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健全社会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满足了人民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求和愿望。
实施改革开放是改变当代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伟大历史性决策,通过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人们开始主动地认识世界、拥抱世界、融入世界,人民思想得到极大的解放,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的发展。坚持人民立场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是保证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越完善,人民至上理念就越清晰。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彻底属于人民的时代。坚持以民为本的价值准则,关注人民实际问题,回应人民现实关切是党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开创美好未来的根本保障。
推进共享发展,就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共享美丽中国建设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9]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在这一伟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响了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实施了结对帮扶、定点扶贫政策,确保不让任何一个少数民族,任何一个贫困地区,任何一个贫困家庭掉队,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成果。马克思曾深刻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0]如果改革开放创造的巨大成果不能由全体中国人民共享,如果先富带动后富的目标不能得到实现,那么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不可能实现。截至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实现所有贫困县摘帽,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世界脱贫事业做出了关键性贡献。人民最为关注的子女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有了空前的增强,党的执政认可、执政地位也有了显著的巩固和提高。
以满足人民需要为基础,维护人民利益为关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这三者既有机构成了新时代人民立场的科学内涵,同时也为实现人的解放指明了具体路径。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则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必然路径和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终极指归。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9]这是对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国际形势新变化作出的正确判断。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条件下,党和国家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贯穿于“五位一体”建设的各个方面。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到达1 015 986亿元,成为二战之后首个达到美国GDP 70%的国家。当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肆虐并导致全球经济大衰退的时候,只有中国成为唯一一个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并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的成绩是举世瞩目的,也是令人骄傲的。新时代,人民对民主、法治、教育、环境、医疗、安全、发展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科学回应人民的需求,满足人民的愿望,这些都亟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创新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摆脱贫困的理论和关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进行实践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