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宇飞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18)
高职院校在职业培养上相对于其他高校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院校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状况培养出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并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为建设祖国不懈奋斗、坚持不懈。但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却鲜少去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猜测其原因,一可能是大多学校忽视体育育人的重要性,而只把体育课程当成强身健体和放松身心的课程;二可能是体育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忽视了在体育教学中设定具体的育人目标,不具备发现和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因素的敏感性;三可能是学生受到以往体育教学惯式的影响,把体育课与嬉笑玩乐对等起来,由于长时间身处不合理的教学模式中,他们对不合理的教学机制不会产生质疑,更不会提出改革的建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文以“新时代思想”指代)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体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和育人教人的功能,亟待人们去深入挖掘,培养出建设国家所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对于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体育课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价值和功能,能够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第一,体育课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丰富的体育运动,在多人竞技运动中,为取得最后的胜利,学生必须学会正确的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合作,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改掉以往爱出风头、腼腆害羞等缺点,懂得为团队着想、为大局着想,和同伴团结合作。第二,体育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锻炼坚韧意志,培养拼搏精神。开展体育课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国人的身体素质,正如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健康的身体是创造其他一切价值的基础,学生只有拥有一个高素质的身体,才能将自己发展成高素质的人才,能吃苦,不怕累,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第三,体育课还能对学生进行智力及反应训练。体育运动中,要取得最后的胜利,除了必要的团结合作之外,还要开动脑筋制定合理的战术,正如“田忌赛马”一样,在自身优势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制定战略,掩盖自身的劣势,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的优势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既是体育精神的体现,也体现了“智”与“体”的有机联系和辩证统一。总之,体育课程还有许多价值和元素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利用。
在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深入贯彻实施新时代思想的精神内涵,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高度和深度,发展和创新新时代思想。第一,在体育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根据新的实践对体育课程做出合理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分析。在新的发展形势之下,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方面,必须根据新时代思想所制定的总目标和总章程有所改变和创新,在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够推动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第二,在体育课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缩短实现中国梦的进程,推动“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体育事业的腾飞。纵观历史,总结其经验教训,中国近代的灾难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始于鸦片,几百年来落后挨打的悲痛历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仅是因为国家政治体制的僵硬腐化,还因为中华民族身心的衰败导致,鸦片是一种精神毒药,不仅侵蚀人的身体,还腐蚀人的内心。因此,在体育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同时,拥有坚韧的心性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面对外国的糖衣炮弹时,能够坚守自己的初心和本心,将国家利益置于最高点,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向上。
体育课一直给人们留有只能锻炼身体的刻板印象,体育课程的改革也多只局限于教学方式而不是教学内容上,挖掘思政元素、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完善高职院体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第一,在教学中渗透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文化,能够增强体育课的育人功能,体现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体育课程只强身健体而不充实思想的缺陷,帮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和成长,懂得何为体育竞技精神,何为为国争光,为国而强身健体。第二,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创新,设立许多新的体育教学环节,如体育思政理论课和体育思政评价环节等,将新时代思想的育人理念充分贯穿于教育体系中去,带动其他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促进高职院校课程的发展和完善,提升高职院校教人育人的水平。
新时代思政课程的教育理念注重立德树人,培育学生的德育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体育课程“立德树人”的思政功能如何挖掘呢? 首先,立德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德育,德育不仅可以通过理论性的讲解进行培育,还可以在体育运动中养成,如遵守体育规则、懂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友爱队友和对手等,这些都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在体育运动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这些品行会延伸至其他方面,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定会受益良多。其次,树人就是用合适的教育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体育课可以通过体育训练去磨炼学生的心性和毅力,让他们懂得坚持就有收获,不轻言放弃,帮助他们发展健全的人格,勇敢坚强地面对今后人生中的磨难和挫折,而不至于经受不起一点风吹雨打。祖国的未来寄托在这些初生的朝阳上,他们肩上的责任十分重大,新时代中国的出路在何方,全看新青年如何发展,所以必须充分挖掘体育课的育人元素,将“立德树人”与体育课充分结合,培养出能够承接时代责任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推动“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实现。
正如前文所说,我国体育课的设立本身就代表着“爱国”,要将体育历史、体育文化融到体育教学中。前几届奥运会中,我国的体育成绩很难和他国比肩,但经过不断的刻苦训练,我国逐渐成为一个体育大国、体育强国,向世界各国展示我国的运动实力和体育精神。首先,体育蕴含着维护国家尊严的含义。近代暂且不提,就拿宋代来说,其“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导致了国家“积弱”,面对英武善战的蒙古骑兵屡屡战败,士卒死战的情况比比皆是,再比如汉代立国之初,军人的身体素质远不如北方游牧的匈奴族,汉代只得以贡赋及和亲的方式换取短暂和平,这种情况直到汉武帝改善兵种、强健军队才得以改变。所以,国家的尊严和国人的身体素质是息息相关的,士兵怎能用羸弱的身体去保家卫国。其次,体育蕴含着为国争光的含义,这也是值得挖掘和融入的一个思政元素。高职院校应充分在体育课程中渗透这个思想,取得优秀的体育成绩不是为了个人脸面有光,而是为国争光,体育课应帮助学生改掉在体育竞技运动中的许多不良行为,同时还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体育竞技,提升学生思想的高度,帮助自己和他人在合作与竞争中共同进步,共同为了国家而奋斗。
要将思政元素融入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中去,体育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有全面提升自身思政素养的自觉,全面深入学习新时代思想。第一,体育教师要学习理论知识,丰富自身的思政理论体系,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和授业,更多的是替学生解惑,只有教师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才可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帮助学生解决更多学习中的难题。第二,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自律。根据以往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体育教师往往对自身和课程的要求不够严格,才经常出现教师和学生散漫、娱乐的情况,所以只有体育教师严格要求自身,设立高标准的课程目标,才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和了解,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所收获。第三,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引导能力和综合素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在形成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的同时懂得合理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在传递体育精神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爱国观,让他们懂得时代在不断发展,自身也要与时俱进,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只有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内容,才能深入融合思政元素。第一,体育理论课程中应增加思政建设部分,包括体育的缘起、体育精神、体育教学的目的、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内容,在运动课中充分实践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体育精神。第二,体育课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立不同的运动课,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考核”,从而有针对性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长处,把体育当作舒缓身心、培养自信的良药,让学生真正的热爱上体育运动,而不是为了便利而无差别统一设置课程,让学生把体育运动当成学习任务,从而对体育课感到厌烦和疲倦,阻碍体育育人的进程。第三,可以设置专门的竞赛班,选取有竞技精神和竞技能力的个别学生,对他们进行单独训练,为国家的运动赛事筛选优秀人才,实现体育报国、为国争光的教学目的。第四,应设置专门的思政评价环节,完善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可以成立专门考核小组对体育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情况进行评价,教师通过评价的内容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把握时代发展特征,创新课程的教学方法,能使体育课程与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合。第一,身处网络全球化的时代,要善于利用网络渠道向学生输送各种“体育+思政”的信息,如可以利用微信、抖音、微博、腾讯会议等去帮助学生解读体育精神,构建新的思维模式,如今年新冠疫情,学生们隔离在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体育教学,既保证了安全,又不耽搁教学进度。第二,要多开展体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以不同的身份积极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如运动员、裁判员、志愿者、解说员等,让他们体验不同的身份,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体育精神。第三,要提升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爱,真正地从中感受到思政元素,应当把体育成绩计入学分,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重视体育,从而进一步了解体育精神,将体育与家国情怀相联系,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强身健体。
在体育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需全面考虑到许多问题,如目前体育课程存在哪些弊端,导致这些弊端的原因有哪些,我国体育课蕴含着哪些独特的历史情怀,教师和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又如何,如何提升体育教师队伍思政素养等问题,只有充分调查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分析原因,制定政策,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打造“体育+思政”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实现体育育人的教学目标,这不仅是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还加强了体育课和思想政治课的联系,推动了两个课程的创新,此外,它还加深了德智体美劳这五方面之间的联系,让各校重新思考这五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动其他课程的创新和改革,推动“五位一体”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基地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