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波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大连 116023)
民间故事传承发展至今,其中蕴含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念仍然规范着人们的意志与思维行动。诚信自古以来就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所有国家与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1]。该文对中日两国诚信故事进行对比研究,以启发世人重视诚信这一道德原则。
中国古代诚信故事有很多,包括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另外,史书编纂的以诚信为主题的民间故事也数不胜数。
我国民间故事中有不少因守信而得到好结果的故事。例如,《柳毅传书》就描绘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洞庭湖龙王的女儿委托柳毅给龙王送去求救信,柳毅答应了龙女的请求,不辞辛苦,将龙女的信物交给了龙王。龙女得救后,为了报答柳毅的恩情,要嫁给柳毅,柳毅为避施恩图报之嫌拒绝了。后来,二人仍然结成夫妇。柳毅信守对龙女的承诺帮助她脱离苦海,得到了好的回报——不仅得到了美满的家庭,还收获了良好的声誉。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路过通天河时,老龟帮助他们渡河,但条件是要帮他向佛祖询问其剩下的寿命。然而师徒四人见到佛祖后却忘记了这件事。归途中,愤怒的老龟把他们丢入了寒冷的河水中,连着他们刚刚辛苦求取到的经书也被打湿。由于师徒四人未能信守对老龟的承诺,导致他们西行路上遭受又一个劫难。由此可见,不管受万人景仰的得道高僧还是法力高强的妖魔,违背承诺、不守信用都会受到惩罚。
《蚕马传说》中道:有一个女孩,母亲在她出生不久便去世了,爸爸也常年在外做生意,身边只有一匹白马陪伴她。女孩很想爸爸,说谁能把爸爸找回来就嫁给他。白马激动地扯断缰绳驮着许久未见的爸爸回来了,但女孩却嘲笑白马,爸爸也反对并将白马杀死,把它的皮剥下来晒在竹竿上。一天,起了一阵怪风,白色马皮裹住了少女飞走了,最后慢慢变成了一只蚕。女孩违背承诺的做法令人唏嘘,其父亲更是狠心无情。他们都得到了应有的报应。许下诺言不兑现,是对人性道德的诋毁与挑衅。
《竹驹稻荷》中道:传说有一个虔诚的稻荷信仰猎师,捕获野鸡后给了狐狸,一连数日如此。一天,猎师家中来了一位自称是竹驹稻荷的美丽女子,请求猎人送她去老爷家里当仆人作为回报。猎人照做了,并从此再没有杀死过任何飞禽鸟兽。不久,竹驹稻荷被人发现真身是一只狐狸。她留下遗言将自己的全部财富留给猎人,猎人因此成为大富翁。猎人没有透露竹驹稻荷的身份,从而得到了巨额财富。
《天福地福》是典型的诚信得好报,失信则会自食恶果的故事。从前有两个老爷爷是邻居,一个为人忠厚,另一个贪婪狡诈。两人约定在新年里一旦做了好梦就要告诉对方。忠厚的老爷爷梦见老天爷赐福给他,贪婪的老爷爷梦见土地神赐福给他。有一天忠厚的老爷爷耕田时挖到了一个装满金币的坛子,以为这就是邻家老爷爷梦到的“地福”,就跑去转告他。贪婪的老爷爷高兴地跑到田里,打开坛子一看,里面却是滑溜溜的蛇,火冒三丈的他爬上邻居的屋顶准备教训邻居。他看到邻居正在烤火,就打开坛盖把东西往里面倒。奇怪的是,有很多金币落到了善良的老爷爷和老奶奶身边。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善良的老爷爷遵守约定将梦见的事物告诉了对方,得到了大量的财富,而贪婪的老爷爷不仅不遵守约定,反而加害于善良的老爷爷一家,最终他只能人财两空。
《黄莺之家》:有一个男子,每天在森林里打猎为生。有一天,他进入森林深处,看到一座从未见过的奢华豪宅,十分惊讶。豪宅里一个美丽的女子请男子帮助她看守房子,只是要求他不能进入后院的房间,她很快就会回来。男人走进豪宅,被眼前的景色迷惑,不知不觉走进了那间不准他进入的房子,里面有3 个闪闪发光的鸟蛋。他太过激动,不小心失手给打碎了。女人回来后发现自己的鸟蛋被打碎,悲痛大哭,随即变成了一只黄莺飞向天空,豪宅也一起消失了。男人则神情恍惚地站在森林中。
3.1.1 失信主体多为人类
细观中日两国的诚信故事,发现故事中不守信用的多为人类。如中国的诚信故事《蚕马传说》中的女孩明知不能实现给白马的承诺,却还是为了一己私利让白马空欢喜,甚至害死了白马,女孩及其父也尝到了失信的恶果。唐僧师徒对老龟失信从而掉落河中。《嫦娥奔月》中的嫦娥不顾与丈夫的约定偷尝不死药,最终受到惩罚,孤老一生。
日本的民间诚信故事同样体现着这一特点。《浦岛太郎》中的主角浦岛太郎没有遵守与老龟的约定而自食恶果;《仙鹤报恩》同样是男人失信于仙鹤;再比如,《亲蛇子蛇》中,人类不遵守约定提前烧毁雄蛇的家,导致作物不能生长,粮食没有收成,越来越贫穷;《仙鹤报恩》中的男人打破与仙鹤之间的约定,最终人财两空;还有《黄莺之家》等人类因不守信用、自食其果。通过以上故事可以发现,往往是自诩聪明的人类更容易打破约定,失去信用,给他类造成伤害[2]。
3.1.2 守信者往往会受到奖赏
在中国民间故事中,守信者绝大多数是会得到奖赏的。《柳毅传书》中柳毅遵守与龙女的约定,最终得到了财富、名声与爱情。《西游记》中的唐僧遵守与唐太宗的约定,不辞辛苦前往西天求取真经,最终成佛的故事同样体现出诚信给人带来的积极作用。《聊斋志异之聂小倩》 中宁采臣遵照与聂小倩的承诺帮助她安葬尸骨,完成对她的承诺,最终两人结为夫妇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天女散花》中的花神遵照父亲盘古的嘱托培育百花并洒向人间,造福世界的同时也收获了人们的尊重与爱戴。
日本民间故事《阿菊的情事》中,阿菊遵守与年轻公子的约定共同殉情,最后那条殉情的河就叫作“阿菊之河”。唐僧如约取得真经,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宁采臣获得了幸福的家庭;花神得到了好的声望;阿菊获得了人们的同情与牵挂。可见,诚信的人能获得物质财富、地位、精神、名誉等多重奖励。
3.1.3 失信者往往会受到惩罚
许多故事中的角色会因为失信于人而受到或多或少的惩罚,如友情、亲情等精神上的缺失以及物质上的匮乏。《嫦娥奔月》中的嫦娥为了一己私欲失信于丈夫,遭受到孤老一生的惩罚。《蚕马传说》中的女孩和父亲的失信导致他们遭到变成动物、 失去亲人的惩罚。《阿菊的情事》中与阿菊约定一同殉情的年轻公子临阵脱逃,背弃约定独自一人离开,苟且偷生。《浦岛太郎》中的浦岛太郎一夜之间从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仙鹤报恩》中偷看妻子真身的男人最后人财两空。《天福地福》中贪婪的老爷爷未能遵守约定,最后一无所获。嫦娥、女孩及其父亲、 浦岛太郎以及贪婪的老爷爷这些人物身上的共同特征——失信于人、背弃承诺,最后换来的是失去爱情、失去亲情、失去财富与家庭等恶果。
3.2.1 中日诚信观发源起因不同
日本的诚信故事大多是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大多没有具体名字,简单地由“男子”“女子”“孩子”或“夫妻”等词来代替,且故事发生的地点多为山川、河流、森林等自然环境中。由此看出,日本人十分崇拜自然,敬畏自然。日本人最初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来源于神道,神道是日本流派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学者村上重良认为,神道来源于农耕社会,农耕社会中形成的宗教成为原始神道。而学者梅原猛则认为最初的神道产生于狩猎社会时代,神道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崇拜。在日本人眼里,人们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于是众多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中以自然物质作为大背景便不足为奇,人物没有特定的名称叫法也就无伤大雅了[3]。
然而,中国古代的诚信故事则更多处在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之下。在传统农耕社会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形态。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个体的力量显然不足以与其抗衡,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协作才能更好地生活,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就在这种集体主义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这一思想仍然影响着国人的交往习惯。中国学者钱穆先生认为,中国的社会形态主要有乡村、城镇、山川、江湖四类,其中乡村形态则是人心秩序与社会体统的发源地。中国古代的政治条件同样促成了信任关系和诚信品质。我国古代一直处于“家国同构”的政治环境中。孔子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出“家国同构”中的君主专制政治体制[4]。儒家文化中的“信”对于诚信文化同样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孔子认为,信是仁的必要前提条件,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只有先做到守信、诚信,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对“仁”的追求。
3.2.2 失信后惩罚程度不同
日本社会对于犯了错误的人的态度并不是特别严格,并非一定要让恶人受到惩罚。比如,故事《黄莺之家》中,鸟蛋被打碎的黄莺仅仅是伤心愤怒地离开男人,对男人没有任何的惩罚措施,对于男人来说,黄莺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过客,离开或是留下对男人的生活并没有实质上的影响。故事《被金钱迷惑的负心汉》中,男人为了巨额财产抛弃糟糠之妻,然而面对新妻子的无理取闹,他又想起妻子对他的好,回心转意之后他的妻子却化成了一堆白骨。不忠于婚姻的男子没有等来上天对他的惩罚,反而是无辜的妻子尸首无存化为灰烬。同样地,《鹤妻》中的仙鹤也只是悲愤而离开了男人。这与日本民族的“耻文化”有关。“耻文化”中人们的善行依靠外部力量推动,羞耻作为一种心理感受,是对别人批评的一种反应。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个人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否则就会自杀,或努力洗刷掉不被认可的耻辱。日本人在犯下错误时,常常快速道歉,看起来诚恳至极,这便是日本民族特有的“谢罪文化”,对于日本人来说,没有什么错误是道歉解决不了的。无论你犯了多大的错误,只要真心悔过,就会被原谅,会有重新来过的机会。这就是日本诸多民间故事中失信者没有受到严重惩罚,反而更多是让自身感到“耻辱”后主动站出来“谢罪”的原因。
反观中国,犯了错的人一定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不守信用的人一定会尝到失信于人的恶果。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狼来了》的故事,孩子三次欺骗人们,当他真的陷入困境中时却没人前来搭救了,于是孩子就真的葬身狼群了。这个故事一直广为流传,成为人们教育孩子经典案例。又如《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嫦娥背弃承诺独自吃下不死药,最终失去家庭,孤独一生。在中国,失信于人被看作是一件十分严重的事情,而信守承诺,做好事会获得人们的尊敬和回报。中国人的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与佛教文化有关。佛教于公元1 世纪左右从印度传入中国,当时的印度教(佛教)强调死后的轮回次数与生前所受的苦难及人的行为密切相关[5]。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在我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下,佛教在我国不断演变来迎合当时的政治体制。因此,佛教的轮回观念核心就变成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指遵守各种封建道德和礼教制度,“恶” 则是与其相反的自由思想与反抗意识。也就是说,做了坏事就要负责,就要得到相应的报应。
故事给人以启迪,让人明辨是非。通过对中日诚信故事的分析解读,不仅进一步显示了诚信的意义,还揭示出诚信故事揭示的诚信观。无论是中国、日本,甚至全世界都要秉持着诚信至上的观念[6]。一个不讲诚信的个人是社会的危险品,而一个不讲诚信的民族更是莫大的悲哀。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人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诚信是植根于每一个人灵魂深处的价值观,它引导着我们追求自己的理想,影响着我们的人生选择。一个优秀的人,首当其冲就是要有诚信这一美好品质,失去了诚信便失去了安身立命的资本。儒家五常讲:仁义礼智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是君子作为。讲诚信者,行遍天下,四方皆为友;失诚信者,八面为敌,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没有一席之地,更难以在社会立足。
在集体中,诚信是人与人、集体与集体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杠杆。很难想象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集体在现代社会会有长久的立足之地。对于企业来说,诚信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诚实守信是基本的企业素养,只有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树立起他人信赖的企业形象才能打响品牌,在业界屹立不倒。比如,海尔集团,其“真诚到永远”的企业理念使其成为业界佼佼者。诚信是塑造企业形象、赢得企业信誉的基石,是竞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砝码,是现代企业的基本标杆。
对一个国家而言,“国无信则不昌”,诚信是立国之本。从古至今,凡诚信为政之国,皆繁荣昌盛,如唐太宗礼贤下士,真诚待人,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大唐;凡失信于民之国,皆国破人亡,如西周周幽王欺骗臣民,烽火戏诸侯最终成为亡国之君。一个言而无信、弄虚作假的国家是不可能长治久安的,对于国家治理,唯有诚信居首,国家才能源远流长、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