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菁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
益阳,又被称作“银城”,是长江中游地区美丽宜居的“鱼米之乡”,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益阳本土文化是在当地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文化样态,是益阳人民群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俗与行为规范的具体表现。益阳本土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益阳文学传统、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工艺美术、益商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内容。益阳本土优秀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本土文化知识和可贵的育人元素,它们对涵育家国情怀、培养道德品质、提升人文素养、 厚植文化自信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同时,发挥益阳本土优秀文化的育人作用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如何有效发挥本土优秀文化的育人作用是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一个课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本土文化则是一个地区之灵魂”[1]。本土文化教育对学生、对本土文化和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但可以切实提升驻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效促进本土经典文化的传播,还可以为益阳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助力。
充分发挥益阳本土优秀文化的育人作用有利于提升驻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益阳本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本土文化知识和大量的思想观念、 道德规范。高校作为培养教育青年人才的主要阵地,通过本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益阳本土特色文化,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从而能够更好地尊重与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和处事方式,润物无声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思想觉悟,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切实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等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益阳本土优秀文化的育人作用有利于促进益阳本土经典文化传播。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传播、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场所,担负着推动益阳本土特色经典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任。驻益高校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个省区市,或是来自不同民族,他们有着不尽相同的民风民俗和地域文化背景,同时又普遍对益阳文化不甚了解。我们可以通过本土文化教育向学生传扬益阳本土经典文化,如介绍国际正义人士何凤山先生救助犹太人的先进事迹,推荐学生阅读中国现代作家周立波撰写的经典文学作品《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带领学生参观湖南省最早建立的农村党支部中共金家堤支部陈列馆,分享益阳特色美食松花皮蛋、桃江擂茶、安化黑茶,展示益阳传统手工艺品小郁竹器、梅山剪纸艺术等。通过本土文化教育,不但促使学生对益阳本土文化产生兴趣和认同感,还可以提升益阳本土经典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益阳本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断提高益阳本土文化的软实力。
充分发挥益阳本土优秀文化的育人作用有利于服务益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是保证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和高效发展的智力支持”[2],驻益高校承担着服务益阳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与使命。通过本土文化教育,师生均可更好地了解益阳本土特色,从而更深入地研究本土经济发展优势,以便精准高效地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以益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依托益阳本土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与地方特色产业的对接,如现代商务系借助专业优势,为南县小龙虾、 安化黑茶等益阳特色农产品提供电商直播技术指导,将农村电商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生物技术推广中心为益阳先锋桥村木槿特色产业发展、稻虾养殖及园林苗圃基地提供种植栽培、繁殖养殖技术服务;同时,还为长矛仑村的产业振兴发展提供最好的现代农业技术和人才智力支持,积极推动益阳农村经济发展。优秀的本土文化“在育人作用、育人目标上都可以使培养的学生更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尤其是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可以培养合格的建设者”[3]。本土文化教育对促进高校与地方产业的良性互动、 助力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利用本土优秀文化开展育人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渐进的实践过程。当前高校本土文化育人工作开展的情况并不乐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高校的整体统筹规划与布局不足,教师的本土文化育人意识还比较薄弱,学生的本土文化素养参差不齐等。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缺少对本土文化育人工作的整体规划与统筹布局,还没有形成科学性、 系统性、完整性的本土文化育人体系,本土文化育人实施方案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大部分高校对本土优秀文化、特色文化的认识与关注不够充分,对本土文化的育人功能与价值也不够重视。高校没有以本土文化育人理念引领育人工作的推进,没有将本土优秀文化教育与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也没有科学合理地将本土优秀文化中的育人元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纲领性文件。再者,高校对本土文化育人工作的统筹协调也不够,不能够有效推动职能部门与教学系部之间、各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一直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倾向于重点传授学科知识与培养专业技能。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与发展,高校教师逐渐认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能够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道德精神。但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的本土文化育人意识仍然普遍较为薄弱,他们很少关注到本土优秀文化中蕴含的育人元素,没有足够重视本土优秀文化的育人价值,也没有深入探索如何利用本土优秀文化开展育人工作。另外,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是学历高、学识广,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他们往往缺少对本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认识,他们自身的本土文化素养亟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本土文化的运用。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并不熟悉就读地的本土文化,而大部分学生在入校就读之后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当地文化,对当地本土文化缺少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些学生甚至在经过数年的大学生活学习后仍然对当地文化一无所知。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他们或是观光过几处景点,或是品尝过几份特色小吃,或是偶然间听说过几则名人故事,然而他们并没有深入地去了解本土文化,更没有领悟本土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此外,鲜有学生能够将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与自身所学专业相结合,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地转化,用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而言之,大学生的本土文化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本土文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探究合适的本土文化育人路径,能够有效地拓宽和深化高校文化育人路径,推动高校育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接下来将从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师资建设、改善学校环境、推进实践活动4 个方面具体分析本土优秀文化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
在高校本土文化育人工作中,学校职能部门要优化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首先,建立健全文化育人机制,构建本土文化育人体系。学校必须做好本土文化育人理念的宣传工作,组织相关部门与教学系部共同商讨制定行之有效的本土文化育人方案。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生源特点,明确本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将本土优秀文化贯穿育人的全过程,将本土文化的精髓融入学校规章制度、 校园建设规划、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科课程体系,使本土文化育人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地开展与推进。
其次,主动加强多方交流合作,凝聚本土文化育人合力。高校应该积极主动与当地的地方政府、兄弟院校、文化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齐力发掘、提炼出符合自身办学宗旨与人才培养目标、 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优秀本土文化资源。同时,高校要统筹协调、细化责任、层层分解任务,责任落实到具体职能部门或具体教学系部,使本土文化育人工作落地落细落实、循序渐进地开展,使各部门在推进本土文化育人工作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力量”[4],本土文化育人价值最终能否有效实现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教师能力水平的提升势在必行。首先,健全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高校可以邀请专家开展本土经典文化主题讲座,聘请本土文化领域的行家、研究员进行本土文化专题培训,组织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参加本土文化主题研讨交流会,鼓励动员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本地名景、 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地学习参观,不断增强教师对本土特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深化对本土优秀文化育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另外,更新文化育人理念,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第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树立本土文化育人理念,增强本土文化育人意识,重视本土优秀文化的育人实效,注重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教育与培养。第二,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注重培养教学研究能力,以研促教,教研相长。教师可以立足于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探究育人元素的发掘和渗透,同时加强对本土文化育人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与实践。第三,不断增强本土文化知识,提高本土文化素养,勤于钻研教学大纲、教材,精心撰写教学设计、教案,发掘本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思想精髓,将其巧妙无痕地融入教学实践中,并在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学校环境能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高校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把本土优秀文化元素植入学校物质环境和学校精神环境中,使校园生活充满本土文化的气息,形成浓厚的本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受到本土优秀文化的浸润。一方面,可以在校园主要建筑物内巧妙融入本土文化元素,比如,在图书馆设置本土文化阅览专区,陈列关于本土文化知识的文献著作、 益阳名人名家的优秀作品集等; 在体育馆展播益阳奥运健将的光荣事迹和励志故事; 在餐厅张贴本土特色美食的宣传海报。我们还可以在校园主道旁设置本土文化宣传栏,介绍益阳本土的历史文化、旅游名胜,在校园内营造特色鲜明的本土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把益阳本土优秀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融入学校精神环境层面。例如,益阳职业技术学院以本土文化为基,一直以来践行“明德、笃学、精技、创新”的校训和“奋楫争先,扬帆致远”的精神;同时学院结合办学特色,设计“扬帆启航掌舵远征,乘风破浪奋勇前行”寓意的帆船标识校徽,继而又创作校歌《从这里出发》,益阳本土文化中勤劳务实、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品德与精神在校训、校徽、校歌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此外,在学院章程、校纪校规、班纪班规中也可以融入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念,使优秀的益阳文化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锤炼他们的品质与修养。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本土文化教育“是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不能过分依赖硬性的管理准则与机械性的知识灌输,必须要为青年提供参与文化实践的途径”[5]。为了更好地提升本土文化育人成效,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本土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更直观更真实地体验、理解本土文化。
首先,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譬如茶艺社,通过参加茶艺表演、听取专题讲座,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益阳茶文化,体悟其中的茶道与茶德;又如羽毛球社团,有益于增强体魄、提高羽毛球技术,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羽毛球运动之乡”的体育精神;再如手工社,学习制作竹艺品的同时,提升动手能力,了解竹艺品的精神价值,体会“虚心有节、刚直不阿、品味高雅”的竹文化[6]。
其次,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文化馆,通过图文、实物、专业讲解了解益阳本土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参观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 段德昌生平业绩陈列馆、丰堆仑革命旧址、马迹塘战史陈列馆等,帮助学生了解益阳的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时代责任感。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应该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念、 良好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的时代新人。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深化改革与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立足本土优秀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中的育人元素,探索其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稳步推动本土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