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两大代表人物经济思想研究

2021-03-07 16:53
文化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洋务运动张之洞李鸿章

罗 茗

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地方实力人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以“自强”“求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要指导思想,采取引进西方的武器、技术等的自强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以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由李鸿章和张之洞主导。因此,研究李鸿章和张之洞两大代表人物的经济思想并进行比较,可以清楚地把握洋务运动期间晚清经济的发展情况,了解洋务运动的经济作用。

一、李鸿章的经济思想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前期阶段的主导人,他的经济思想是在实践中体现并总结出的,对晚清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促进了经济的近代化。李鸿章的经济思想主要包括:变法求强,发展军事工业;以富求强,发展民族工业;注重交通运输基础建设[1]。

(一)变法求强,发展军事工业

李鸿章初始主张开展洋务运动最直接的原因是看见了西方器物的强大,甚至认为比中国的武器强上百倍,从军事上的失败等觉得有必要引进西方武器,主要是为了维护晚清的统治。因此,李鸿章最初主要的经济思想是发展军事工业以求强。以李鸿章为主导的洋务派,先后创立了苏州洋炮局(1863年)、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金陵机器制造局(1865年)等。据粗略统计,洋务运动前期,晚清政府创建并实际投入生产的军用企业共计19家,投资额约5000万余两[2]。洋务派创建的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军事工业对清朝军事行业的完全占领,初步建立了一定的军工业基础,且由于军工业创建生产的需要促进了煤、铁、金属矿等能源行业的发展。为了给军工业提供更多原料,据不完全统计,李鸿章集团创办了湖北广济兴国煤矿(1875年)、开平煤矿(1878年)、山东淄川铅矿(1887年)、云南东川铜矿(1887年)、黑龙江漠河金矿(1889年)等共计33家矿产,对抵御外国对清朝的资源掠夺及经济控制,夺取一部分利益产生了较大的作用[3]166-178。同时,创办军事工业带动了能源行业开采、现代军事学堂、技术培训、维修行业等相关行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这条产业链上的经济近代化,且产生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给在传统产业中失业的人带来了在新产业中就业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就业的增长,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李鸿章的这一经济思想促进了军事工业的近代化,为后期发展民族工业奠定了一定经济基础,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未充分把握科学发展军事工业的思想、技术依赖性强、经费不足、原料短缺、运输通讯不畅等,没有建立起长期完善的军工产业,没有完全实现军工业的现代化。

(二)以富求强,发展民族工业

在创办发展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李鸿章等人明显感觉到仅仅以器物求强的思想是不可行的,又受到西方商品经济、价值观念的影响,看到西方皆以“工业立国”,意识到必须从源头上学习西方工业产业,同时李鸿章也认识到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是对中国经济的侵略,因此决定大力发展民族工业。

李鸿章之前的主要发力点在军工业、矿产等重工业方面,轻工业涉及较少。在转变为“以富求强”的思想后,他为了大力发展民族工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网罗经济管理人才来创办民用企业、指导经济发展。如网罗了提倡振兴商务自己赚取大量商业利润以削弱外国经济掠夺的薛福成,提出必须重视商业、保护商业商人进而提高国民收入、增加国家财富的马建忠等。郑观应在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创立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发展对抵御外国商人对中国纺纱市场的侵占起到了一定作用。李鸿章于1880年在天津设立了电报总局,在架设津沪线后开始大规模设立电报线,促进了通信业的现代化,对于抵御外商侵占中国电报线权利、振兴工商业起到了重要作用[4]。二是推行官督商办的政策。筹集民间买办等资本的力量来弥补清朝工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优先考虑新产业发展,给官督商办企业以政府贷款、缓息、减税和专利等优惠政策,促进民族产业的发展,帮助其对抗外国商行的竞争和打压[5]304。三是减轻税收。《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对外国商人实施优惠政策,使本国商人的成本较外国高,竞争力较小,李鸿章提出朝廷应减轻捐税,不能让苛捐杂税和土洋货税不同成为民族工业的严重障碍,应该在这方面增强民族工业的竞争力,从而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注重交通运输基础建设

在多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李鸿章初步认识到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交通运输基础的建设,促进交通运输建设的近代化,主要体现在航运和铁路两方面。在航运方面,旗昌洋行、太古洋行、怡和洋行等占领了沿海和长江的大部分航运事业,赚取了大量利润,在一定程度上把控了清朝的航运命脉,影响商品、政府物资等的运输及人员往来,使传统水手失业等,民间自己办轮船航运的呼声不断扩大。在这种背景下,福州船政局(1866年)、轮船招商局(1872年)等建立起来,尤其是轮船招商局的发展趋势良好,在1873—1879年期间每年的盈利不断上涨,从6.7万余两到67万多两,最后收购了美国的旗昌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经过和太古、怡和两家公司的三次齐价合同的签订,逐步和太古、怡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局面对抵制外商的航运垄断,赚取丰厚的利润,促进中国航运业的发展,保障本国水手就业生存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131-144。在铁路运输方面,李鸿章是较早认识到铁路对于获得经济利益和国防军事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实际行动的领导者。在朝廷内部顽固派强烈反对、资金缺乏的情况下,李鸿章还是尽力自主修筑了于1881年完成的唐胥铁路和1888年完工的津沽铁路,打破了外国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的完全垄断。但因资金、技术缺乏、阻力较大等问题,在1895年前,中国全部建成的铁路很少,总的里程不超过346公里,所以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并不大[5]260-268。

二、张之洞的经济思想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中法战争后兴起,在甲午战争前是仅次于李鸿章集团的洋务势力,甲午战争后他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主导者。甲午战争失败后,洋务政策遭到舆论的攻击,张之洞是为洋务派辩论的主要角色。在这种背景下,他形成了较典型和完整的经济思想:一是多元经济协同发展,二是经济利权观,三是开通的财政思想[6]。在这些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张之洞采取了相应措施来发展甲午战争后的晚清经济。

(一)多元经济协同发展

张之洞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及其他洋务派人物经济思想的影响下,经过洋务运动的实践,逐渐形成了农、工、商、交通等行业协同发展的经济思想,认为应建立以大机器工业为重心,农业为产业发展基础,商业、交通为纽带的近代经济体系。

在大机器工业方面,张之洞曾提出“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的观点。工业发展对富国强民非常重要,他主持创建了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江夏马鞍山煤矿、汉阳铁厂等,还创建了湖北织布局(1892年)、湖北缫丝局(1895年)、湖北制麻局(1906年)、武昌白沙洲造纸厂等,初步形成了重轻工业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虽没有完全形成现代化工业体系,但也是经济发展的一大进步[7]497-513。

在农业方面,张之洞认为“利民之事,以农为本,以工为用,中国养民急务无过于此”[8],要发展新式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这一思想是对“重农抑商”思想的大突破,他也将此付诸到了具体行动中:一是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事耕作技术,初步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二是引进优良的棉种、玉米等经济作物,大力发展商品农业,带动了农产品的商业化;三是开设湖北农务学堂等农务学堂,培养具有现代化的农业人员,提升农民知识水平[8]。张之洞虽具有新型的农政思想并采取了行动,对农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但未真正实现农业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

在商业方面,张之洞非常重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认为商业和工业相辅相成。因此,他大力推行发展商业的政策,创设汉口商务公所、汉口商务局、两湖劝业场等,为商业发展提供行业交流平台与合作资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能更快促进商业的成长,夺回商业利益[7]515。

在交通业方面,张之洞大力兴办铁路、邮电事业。湖北地区的电报和武汉三镇的电话系统是在张之洞任内创建或扩建的。他很重视铁路建设,认为中国若无铁路,国内各方会相对隔绝,受到限制,面对外国的侵略时威胁极大,因此,铁路建设极端重要。张之洞主持修筑了芦汉铁路、江浙铁路、粤汉铁路等[7]513-514,对完善晚清铁路交通,加强交通基础建设,方便商业运输、军事活动的实施开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经济利权观

经济活动的利权考虑,是张之洞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他的经济利权观大致分为中外关系、官商关系两个层面。中外关系方面,他全力维护中国利权,尽力避免外国的侵占。为实现这个目的,他主要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利用关税壁垒工具,在对外贸易中加重征收洋货进口税,减征或免征土货出口税;二是保护民族工商业来发展民族工业,用本国产品占领本国市场,抵御外国货物的侵占及垄断;三是尽力阻止外国资本对交通、矿产业的全面渗透和控制,如汉阳铁厂、湖北兴山的强楚矿山等拒绝外资的附股,保持中国的独立性[8]。上述措施在《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制约下,并没有产生很显著的作用,但张之洞的思想和措施对不断争取民族利益、民族独立是有积极作用的。官商关系方面,张之洞是政府官员,主要是从政府角度来考虑如何保护政府的利益,因此,在处理政府与商人的关系时主张尽力保护政府的利权。一般情况下,为达到利用商人、利用民间工商业共同对抗国外资本对政府利益的侵害目的,张之洞会对民间资本予以支持和鼓励,以促进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但在通常的经济活动中,受传统的官僚思想影响,在官商利益冲突时,张之洞会毫不犹豫采取一系列举措从商人手中夺取利益。同时,对于铁路等关乎国计民生命脉的产业,完全不许民间涉足,坚持由政府牢牢把握,从而大大限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8]。

(三)开通的财政思想

兴办洋务,大量的资金支持是前提保障,因此,张之洞由“默奢崇俭,量入为出”的理财准则,转为“应省之事必须省,应办之事必须办,应用之财必须用”的财政思想。为筹集资金兴办洋务,使产业增值以富国裕民,张之洞采取了借用外资、以中外合资的形式引入外资两种措施。一是借用外资。他认为已承担的外债很多,为能还外债并使本国尽快富起来,可再从外国洋行借钱来发展本国工商业等,实现自强的目标。二是以中外合资的形式引入外资。由于《马关条约》等的签订,列强可进一步在内地设厂并进行资本深入,为应对这一局面,张之洞运用中外合资的方式来保护民族资源和权利,按照“重权轻利”的利用外资准则实施,起到了一些作用,对中国如今引进外资发展社会经济有一定的借鉴作用[8]。

三、李鸿章与张之洞的经济思想比较

李鸿章与张之洞都是晚清的重臣以及洋务运动阶段的主导者,他们的经济思想对洋务运动的开展及晚清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同一个时代的人物,对他们的经济思想进行比较,具有必要性。

(一)李鸿章与张之洞经济思想的相同点

李鸿章和张之洞处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经济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相同点。一是都在受到外国列强侵略中国且威胁到晚清统治的背景下才有兴办洋务的思想,他们都不是经济学家和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家,兴办洋务运动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因此经济思想中都依旧含有封建因子,主要指导思想都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是经济思想的主要侧重点都是放在了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上;三是他们采取的一系列发展工业、交通业的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为后期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晚清社会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晚清的消亡进程。

(二)李鸿章与张之洞经济思想的不同点

虽两者的经济思想及实践方面有相同点,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李鸿章的经济思想是顺势而为,外力逼迫下的被动应激,未清楚掌握经济发展的规律,缺乏科学宏观的规划。他的经济思想是通过具体的实践行动反映出的,是从实践产生的理论,并没有个人完整的经济思想。张之洞的经济思想的体系则更加完善、明确,经济思想的独立性、先进性更强,先有理论再采取行动的措施更多。相较于李鸿章的经济思想与行动,张之洞对经济的发展认识和规划更有完整性和科学性。例如对于农、工、商、交通的协调发展的认识尤其是农业发展方面,是李鸿章所没有意识到的。两者在经济思想上的不同导致了行动的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存在不同之处。

四、结语

分析研究李鸿章和张之洞经济思想及对应的促进经济发展措施后,笔者对洋务运动对晚清经济产生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且通过对两者经济思想的比较,更清楚地掌握前后两个阶段晚清经济的发展进程。同时,本文对进一步认识洋务运动的实质及从不同角度来认识洋务运动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张之洞李鸿章
李鸿章
张之洞的“三不争”
再论晋抚张之洞之口外七厅改制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