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登元
目前,教育学界普遍认为“新文科”概念起源于希拉姆学院——美国一所综合性私立学院,其于2017年率先提出了“新文科”,他们提倡新时代高等教育文科教学进行各专业学科重组,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跨学科综合性学习。
当前我国“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源于2018年8月,中共中央要求“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1]。同年10月份《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发布,标志着我国新文科建设迈出了第一步;随后,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发布一系列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由此,历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与哲学等人文学科首次进入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培养计划中,打破了以往理科独占鳌头的局面;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与科技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在天津市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对新文科的建设发展作出了正式回应,意味着新文科建设工程正式走向全国性的实施阶段。
与新旧之新不同,新文科之新强调创新,以新科技为立足点,提出文科建设应顺应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各类不同学科协同合作,实现传统文科的交叉融合与开放包容,体现技术人文性。另外,新文科战略提倡与支持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文科建设发展中,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至此,新文科战略的提出顺势成为社会人文学科现代化发展的载体,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作为一项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国家战略部署,应尽力实现其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教育部吴岩司长在第一次高校专业设置与教委会全体会议上关于新文科建设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让新文科这个翅膀硬起来,中国高等教育飞得才能平衡、飞得高。”
在此背景下,传统人文学科在结合自身学科基础上如何抓住这一时代发展机遇,建设成为具有新时代新人文特征的新型文科,自然成为传统文科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方向。对外汉语教学作为高校传统人文学科中语言教学一脉的文科专业,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熟练掌握与运用汉语系统知识的能力,并实现汉文化在国际上对外输出的效能。当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时,在新时代人文学科发展涌流中,有必要抓住这一新机遇进行全面的发展与革新,调整学科的定位,顺应新时代潮流,满足现代人文社科对新时代语言教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专业,对外汉语教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今仍处于中期发展阶段,其学科体系并未达到成熟,在发展道路上必然存在各种有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与矛盾。就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来说,吕必松先生从教学与科研、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单项研究和综合研究三方面的关系问题论述了现行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问题[2]。具体来说,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与交叉性极强的专业,其专业教师往往教学任务繁重,课时长,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之后较难安排出多余的时间进行学科理论的深入研究,导致学科教学与理论研究断层,由此又造成理论研究的双向矛盾:从正向来看,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没有可提供依据的研究成果;从反向来看,现有的学科研究成果不能正常投入理论研究中,使得研究与应用背道而驰。造成上述矛盾,也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研究学科的方式有关。在日常的课程研究中,往往是单项专题研究居多,综合研究较为薄弱,缺乏全面、系统的学科研究观念。
除此之外,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作为一门偏向性与目的性较强的专业,对外汉语教学在全国范围内还普遍存在可供研究的设施环境不够完善、教学理念固化、学科自身局域化以及课程模式仍较为传统等现实问题。而新兴的新文科建设立足于新技术、新需求、新国情,旨在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以及各专业之间的隔阂,从而促进各学科互相借鉴、共同发展,使得人文学科能够更加适应以及促进现代社会发展[3]。以此看来,新文科建设所具有的科学内涵正好能够与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实现较好的对接,为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的具体建设提供了较为明朗的参考与借鉴。
对外汉语教学在实施具体教学课程时应有全局战略性的观念。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理念始终围绕着“怎样教好”与“如何学好”对外汉语教学这一专业,以专业教学本身为基准点,向其他专业课程辐射。也就是说,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念自始至终都局限于学科本身发展的固定思维,对于学科发展来说无疑是不利的。进入新时代,对外汉语教学想要谋求发展,都必须调整自身学科发展理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而新文科站在统筹全局的高度,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21世纪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的背景,尝试突破以往传统文科中固化了的理念模式,并认识和解决人文学科本身存在的问题,逐渐构造出中国独特的高校人文学科体系,从而起到引领人文学科新发展的作用[4]。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建设应从发展本身理念的态势走出来,转为着眼于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主动承担向国际传播我国文化的学科责任,服务于我国相关战略,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环节,有意识地融入审美、科技、人文等能促进学科人才全面发展的知识,在编排教材与教学环节时应着重突出新时代的发展理念。总之,对外汉语教学在搭载新文科这一“顺风车”时,应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学科发展新时代意识理念。
对外汉语教学要想获得新的突破与学科的升级,需要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往往更多停留于综合语言教学理论知识层面上,缺少实际的操练机会。鲁健骥先生曾表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目前仍十分薄弱,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没能很好地贯彻,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专业内容自我转化和语言学习上困难加大,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坐飞机”时间[5]。因此,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对外汉语教学急需解决的难点。而新文科建设调新技术的实际运用,再在文科教学中主张加入“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依托科技平台,将传统文科教学盘活,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当今成熟的科学技术。在进行语音发音口型教学时,可以通过实际的科学仪器物理扫描发音者的口型以及绘制音频线图来判断学生发音是否规范;在对学生进行实践内容教学时,可以依托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实现虚拟平台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击所学内容的实际运用效果。
作为文科类的一门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想要在新时代谋求全面综合性的长远发展,应该实现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渗透。在过去的学科探索中,对外汉语教学与其他的学科界限划分得过于明确,存在业壁垒,导致对外汉语教学与其他专业学科之间无法得到有效的学科交流,甚至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引起学术范畴的争执。而新文科在建设过程中强调“新融合”与“新交叉”,促进文理学科之间的学术思想交流,这对于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上述问题无疑是有所助益的。对外汉语教学应借助新文科的发展特点,打开自身教学的边界,主动与其他学科取得联系,实现跨学科、多学科研究,促进交叉与边缘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正如克莱恩所说:“当今学科教学中形成的交叉学科,已和人类社会各类学科知识产生过程密不可分,而具有明显外围界限特征的独立单一学科教学俨然成为了历史,因此学科交叉既在学科之内,也理应在学科之外。”[6]所以,在今后的学科发展中,对外汉语教学应主动与学科取得联系,如与哲学类专业一起研究和培养学生新时代人文哲学素养;与理工类专业结合,注重教与学之间的逻辑理性思维等,全面体现对外汉语教学的综合性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与价值,旨在促进学科的科学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以新文科建设引导,从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模式与融合学科三方面入手,可为对外汉语教学寻得一条新的学科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