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艳娜,王纪冰
(济南职业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劳动教育目前正在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成长,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畸形,目前高校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这5 个方面完全不能做到平衡发展,尤其是劳动教育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 被严重忽视与弱化。新时代高校应该提高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一切的实践活动都应有一定的思想源泉作为铺垫,同样的,新时代高校学生劳动教育也有其自身的思想来源。高校学生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劳动形式,引导高校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且能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
新时代高校之所以开展一定的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是受到了中国独有的传统劳动教育观念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劳动教育的观念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一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毕竟我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墨子曾经有过“食物必须通过劳动获得”的观点;颜元提出了“劳动使人强健”的思想;敬姜也曾提出“劳可培善”的观点。从这些古代的人对于劳动的观点态度可以看出,劳动不仅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条件,还能够使人拥有较为高尚的思想品德[1]。劳动教育观念从古至今,在能够使人生存发展,培养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还符合目前社会的发展要求,有利于我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近代最重要的思想结晶,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关键部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对劳动教育做出深刻认识的基础,也是我国新时代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在进行劳动价值的阐述时,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并且得出了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人这3 个结论,同时也有力论述了劳动可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且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的途径。同时马克思还在劳动观中提出劳动的本质在于解放人,劳动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为劳动可以促进人的智力与体力进行一定比例的协调。教育是用来培养人的,将劳动与教育结合在一起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不能把劳动教育看作是单纯的手段与方法,劳动教育本身是带有一定的目的的[2]。要想将劳动教育作为一定的教育目的,就一定要正确看待劳动教育在教育中的存在。马克思对于劳动观的所有阐述,都是在论断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价值。
在目前的高校教育当中,文化课教育往往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劳动教育则越来越被边缘化、被忽视,甚至已经有部分高校直接取消了相关的劳动教育。这就导致了目前的高校学生对于劳动的概念十分淡薄,大多数高校学生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高校没能建立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没能树立劳动教育的系统理论,并且不能做到及时地对劳动教育进行一定的创新发展。
首先,我国高校对于劳动教育的理念严重缺失,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劳动教育都处于整个教育体系最边缘的位置,劳动教育边缘化、忽视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在具体的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行为。也正是因为各个高校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极其地不重视,很少对学生进行劳动理念的教导,也几乎不会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才使得学生很难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就间接导致了高校学生对于劳动教育不能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哪怕有些高校能够将劳动教育放在针对学生的教育计划中,但是,在进行劳动教育时也只是采取最传统的、最枯燥的宣讲的形式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甚至会有高校将劳动教育片面理解为劳动,强迫学生进行一些耗费时间和体力的劳动。以上的行为都反映了目前的高校严重缺失有关劳动教育的理念,这些都严重违背了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
其次,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所选择的师资队伍也十分缺乏专业性。大部分高校进行劳动教育的形式便是让辅导员或是思政教师“兼职”进行劳动教育。这样的形式很难让学生真正重视劳动教育,并且缺乏一定专业性的教学互动,无法激发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兴趣,甚至会让学生觉得劳动教育只是一种表面形式,根本不需要投入精力,根本不需要重视。
最后,高校由于过于重视学科知识的教育教学,几乎不会安排过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学习,更不用提给学生安排一些能够亲身体验劳动的实践机会。而高校这样的行为实际是将劳动教育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彻底斩断,是造成高校学生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的重要原因。甚至会有不少学生认为劳动就是要付出体力与汗水,就是干一些体力活去吃苦受累,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偏见与误解,高校学生大部分都十分抵触劳动教育,不仅严重缺乏劳动意识,还严重缺失劳动的责任感[4]。
由此可见,高校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论观念的严重缺失会直接导致高校的劳动教育难以正常地开展进行。
高校没能建立相对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主要有4 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没有充足的理论观念支撑其进行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开展。目前社会对于劳动教育都缺乏一定的重视,并且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对高校的劳动教育实践的开展进行相应的说明,这也就导致高校很难进行劳动教育的研究。进而就会导致劳动教育这整个教育体系难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学术界内很难产生有关劳动教育的理论观念。
第二,高校内部在制定学生的课程理论课表时,几乎很少会考虑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高校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论观念不够明确,因此对于劳动教育课程在高校开设的意义就不能做出清晰的理解,这就直接导致了高校中学生的劳动教育在整个高校教育系统中几乎没有地位可言,没有重要性可言。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劳动教育的内容过于俗套,严重缺乏时代的创新性。
第三,劳动教育在高校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完全没有具体的实行计划与实行措施,整个劳动教育体系在师生看来是可有可无的,经过这么多年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却从未针对劳动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也没能形成一套有关劳动教育的培养体系。高校的劳动教育工作徒有其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完全捕捉不到劳动教育的影子。
不可否认,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而这些社会问题也已经渗透进入了高校的教育领域中,高校教育领域的教育实践也开始变得“急功近利”。现在高校内部的教师和学生都过于看重课程的分数和学业成绩,“唯分数论”又开始在高校中蔓延开来,这也就使得劳动教育在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中间越来越不受重视。高校内部的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对劳动教育的意义进行正确的认识,严重忽视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中的妄图一夜暴富和不劳而获的思想越来越严重,许多高校学生眼高手低,不仅自己不愿意通过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还歧视劳动、轻视劳动,甚至会将依靠劳动获取报酬的职业看成是低人一等的职业,这反映出目前的高校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严重缺乏正确的认识与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专门提出要重视当前高校的劳动教育。各个高校应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作为开展相应劳动教育的最高准则,对高校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所应起到的积极作用,帮助高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应该切实尊重劳动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育人价值,要切实抓住劳动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取向,要在实际的劳动教育当中增强高校学生对于劳动教育价值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要想切实做好有关劳动教育的宣传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可以从下面4 个方面进行。
第一,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内的进行各种事项公布的平台与设施,如校园新闻、校园广播和LED屏等,及时地向学生展示劳动教育的内涵,从思想精神方面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培养,为学生营造良好劳动观念的学习环境。
第二,高校可以在学校内部对拥有良好劳动品质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并将其作为劳动的榜样示范,以便增强高校学生的劳动意识,进而培养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自觉性。
第三,高校可以定期开展一定的劳动教育活动,既可以是能够进行劳动实践的相关活动,也可以是由部分教师或学生进行的有关劳动教育的讲座,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与教师进行一定的有关劳动教育的沟通,增强劳动教育宣传工作的实际效果。
第四,高校可以将劳动教育这种实践性的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思想性的教育进行一定的融合,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的方向标。
首先新时代高校学生劳动教育一定要建立专门的适应目前时代发展潮流的并且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在建成体系后,相关高校一定要加强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要鼓励高校内部进行劳动教育教学的相关教师切实做好针对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因为任何一件事情的进行都需要有专业的科学理论进行专业的指导。高校还需要根据本校的现实情况,制定出最符合该校实际的劳动教育教学的规划和方案,一定要对各个年级的劳动教育目标与计划都做出明确、清晰的安排,并且要对劳动教育的目标与计划的可行性进行一定的审核并适当地公开[5]。
除去要进行充分的理论研究,高校还需要建立劳动教育的实践体系,丰富高校内部开展劳动教育的形式。高校可以利用各种资源,联系周围的企业等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基地,并且对高校内部的学生都做出有关劳动教育实践的学时要求,可以要求学生在完成相应劳动教育学时的同时进行一定的劳动实践总结,以便加深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体验感。
只有在具体的劳动教育中贯彻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原则,新时代高校学生劳动教育才能蓬勃开展,才能更好地应对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高校首先要根据现有的劳动教育的课程,制定出符合教学实际的劳动课程创新方案,对现有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的优化。在进行课程内容的创新时,高校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对于劳动课程内容设置的优秀成果,要切实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需求作为课程内容创新设置的重要导向,在创新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要切实提高劳动教育课程所应具有的实际教学效果。除此之外,高校要切实重视劳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要充分利用校地、校企和校社之间的丰富资源,可以充分在校地、校企、校社这三者的基础上建立专门进行劳动教育教学的实践基地[6]。
比如,学校可以创新推动实习的劳动教育模式,也就是帮助学生或者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寻找可以进行劳动实习的工作单位,并且要将自己的劳动实习经历写成一份完整的劳动教育教学报告。高校可以通过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来增加学生对于劳动教育实践的体验感。
劳动教育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锻炼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劳动教育,热爱劳动。同时高校也要在推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根据问题不断地改革劳动教育开展的形式,促进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