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风研究综述及展望

2021-03-07 16:52王凯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8期
关键词:家训家风学者

王凯阳

(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重视家庭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中国人重家风、严家教的传统延续至今。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针对家庭、家风、家教发表重要讲话,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基于党和国家对家庭、家风、家教的高度重视,中国传统家风研究迎来了春天。回顾近几年的讨论,对传统家风的探讨集中在4 个方面:一是关于家风内涵、性质、内容与功能的研究;二是对传统家风的现代化研究; 三是对传统家风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的研究; 四是对传统家风在社会治理中作用研究。该文将围绕以上4 个领域,进行系统梳理,并为后续研究提出研究建议,力求为中国传统家风的传承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1 研究现状

1.1 关于家风的内涵、性质、内容与功能的研究

学界对于家风内涵的认识分歧较大。现有的对家风的定义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在行为文化层面界定家风,认为家风仅指一家普遍认同、践行的爱好和习惯。第二类,在心态文化层面界定家风,认为家风是“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家庭中所凸现出来的风气或风尚”[1]。第三类,结合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对家风进行界定。例如,陈延斌认为家风:“是家庭或家族的风气、风格与风范,是在累世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立身处世之道、道德面貌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2]。

学界对家风性质的解读多样,主要有教育说、文化说、价值观说3 种比较成熟的观点。家风与家教联系甚密,两者往往被相提并论,常被归属到教育范畴。而这种观点遭到了部分学者的反对,文化学者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习性与风气,是该家庭区别于其他家庭的文化特征,是一个中性文化。从文化性质上说,家风是一种群体亚文化性质。价值观说是对文化说的进一步发展。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家风可以视为家庭成员共同的价值理念的外化,这种价值观外化成为家庭成员的伦理观和道德观,规范着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

学者们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家风的主要内容,但中国传统家风也混杂着不少玄学、迷信、宿命论等消极思想。传统家风在传统社会中的功能可分为4 个层面。第一,对于个人来说,传统家风具有育人功能。第二,对于家庭来说,家风具有帮助家庭的存续与发展的功能。传统家风为传统家庭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一整套的经验指导和行为规范。第三,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家风首先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和传承知识经验的功能。第四,对于国家来说,家风具有培植爱国主义的功能。中国传统家风包含大量激励家人精忠报国的内容。

1.2 传统家风现代化转化问题研究

传统家风现代化转化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传统家风陷入存在危机。王常柱认为,伴随着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自然经济的经济结构、忠孝节义的文化结构、数世同堂的家庭结构、封闭独立的空间结构、缓慢安逸的生活方式的解体,传统家风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3]。首先,传统家风的存在危机还体现在传统家风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上。现代人们对家风、家训存在刻板印象,认为其无用,甚至将其视为封建糟粕。其次,传统家风现代化转化绝非一日之功,转化的方法与经验尚在探索,转化本身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转化成果的普及也需要时间。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优秀传统家风培育机制的不成熟,导致优良家风难以落地生根。最后,家风建设还会受到现实中道德滑坡、社会风气等负面因素的干扰。

关于传统家风现代化转化的方法研究。邵龙宝认为,要理解家训内容中的“变与不变”和传统与现代的对立统一关系,家训中有大量超越时代而具有普遍性价值的、 经创造性诠释后依然具有当代意义的内容,通过不断创新家风、家教让古代家训“活”在当下。具体而言,要把家训的培育目标从培养圣人、君子转移到培养当代公民[4]。大多数学者都是把传统家风现代化转化置于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这一大命题下,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作为传统家风现代化转化的指导思想。而闫闯认为,传统家风中有与人们的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相联系的没有明显优劣、高下之分的中性文化,采用二分法划分家风文化性质会破坏家风的存在形式和家风的传承方式[5]。

1.3 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关于二者的关系,张红认为,家风家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上做细、做小、做实的一个着力点和试验场[6]。白海燕认为,中国好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共时性、互动性与统一性,二者存在着资源关联、价值关联、实践关联[7]。

对于优秀家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以可能的研究。牛绍娜、陈延斌认为,二者是同源的,都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身的根源;二者是同质的,都是一种德,具有伦理的内在契合性,这是优秀家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依据[8]。高永强从大众认同机制角度分析,家风家训一方面,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俗性和大众性,使得这一认知客体从抽象转为具体通俗;另一方面,通过家风建设强化大众这一认知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9]。

1.4 家风与社会治理

优良家风可以提升社会治理主体的精神品质。党员干部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顾莉认为良好家风对党员干部树立正确价值观、协调公私关系、约束个体行为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家风建设可以把党性国法他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个体自律[10]。公民也是社会治理主体。周立军认为要用家风中的孝道文化塑造公民个体的道德修养、责任担当和国家情怀,将社会中的个体塑造为遵循社会规范秩序和符合社会治理需求的公民[11]。

优秀传统家风内含着大众熟悉与认同的传统价值体系和精神文化,是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治理方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赵秀玲认为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不能简单用法律条文解决问题,而应通过“讲理”与“动情”等中国方式进行化解,要擅用家风、家教、家训中的“德”“教”“养”“育”和“化”方式治理乡村[12]。胡占光、郭淑新认为家风建设可以提升乡村治理主体的社会文明素养与治理积极性。在具体治理过程中,民间家风养成与官方引导家风建设共同构建起了政府与村民的上下互动合作的治理机制[13]。

2 研究评述

2.1 现有研究取得的成果

第一,对传统家风的文献资料整理取得重要成果,对于传统家风思想内容和历史发展脉络有了比较完整的总结。经过多年的努力,学界对传统家训、家规、家范、家志、家书等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梳理,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后续家风研究打下了深厚的文献基础。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传统家风发展史进行梳理,对不同阶层、职业、民族的传统家风进行分类总结,传统家风文献不再局限于对名人家风的个案介绍,更加全面、系统化。

第二,勾连了传统家风研究与社会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热点话题的研究,赋予传统家风更多的当代价值。近年来,家风对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治理和农村治理、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作用得到学界的重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拓宽了传统家风研究领域,是传统家风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第三,对家风采用多学科研究视角,研究路径多样化。家风最初是历史学、文学研究的课题,而后教育学者、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伦理学者对家风中丰富的教育与道德资源进行挖掘。社会学者将其作为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民族学与民俗学者关注中国各少数民族与作为地方习俗的家风,利用文化人类学知识体系研究家风。如今,家风逐渐成了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综合性课题,跨学科、多路径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2.2 研究的不足

目前传统家风研究方兴未艾,研究的数量极速增多,但总的来说还处于初步阶段。这是因为关于传统家风的许多基础性问题还没有得到解答,现有的研究传统并不能够很好地解答现实问题,新的研究路径尚未定型,需要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

第一,基础研究仍然薄弱。当前研究的一个最明显问题就是学术话语体系不统一,概念混淆现象较多。这是因为学界对家风的定义尚未取得共识,不少学者在概念使用方面,常把家风与家训、家规、家教、家礼等概念混用。对传统家风的内容、 范围认识窄化。目前学者认为家风有两种基本样式: 一是以家训、家规、家范为主要内容的文本样式,二是以长辈言传身教主要内容的行为样式。其实家风全貌远不止于此。包含婚嫁丧葬、祭祖撰谱、节日习俗等内容的家族活动仪式,包含建筑符号、装饰器物、匾额楹联等内容的家族居住环境,都需要得到重视。

第二,关于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家风的研究尚有不足。首先,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界定标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目前多数学者都是从内容列举的路径来论说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内涵,对中国优秀传统家风缺乏明确的概念界定。有学者主张用道德标准来区分传统家风和优秀传统家风,应当指出这种划分优劣的标准已经把家风默认为是一种道德,而家风的内涵显然是比道德广泛地多,因此这种划分标准是有待商榷的。其次,多数学者仅就某一个层面探讨优秀传统家风的传承发展问题,缺少全面的系统研究。传承体系建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领域已经屡见不鲜,但在家风研究领域却鲜有人提。最后,对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家风的背景和动力认识不够深入。对于当下的家风建设高潮的出现原因,多数学者归结为舆论引导、国家支持以及传统文化热潮,而国家与家庭的关系转变其实是家风热潮出现的原因之一,现有研究对于这方面的讨论很少。

第三,实证研究亟待加强。目前对家训家书家规等文本挖掘和思想阐发是家风研究的基本向度,也有少量的调查研究成果,但不足以从微观和宏观上把握当下家风建设的实际情况。这种研究现状的出现与对传统家风的研究传统有关。家风在研究领域中常常被划分到历史学科中,学者们主要关注家风的思想内涵、历史渊源、文化意义,以及家风在中国教育史、伦理史、社会史、思想史的地位与作用。

3 进一步深化研究

3.1 明确研究范式

作为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不同学科的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视野去看待家风,一方面给家风研究带来多样性与创新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学界对于家风内涵、特点、性质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分歧很大,阻碍了研究的深入。当前的家风研究主要问题在于要尽快找到合适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学理性上解决家风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关于家风研究的成熟范式,凝集共识以推进研究的深入。

3.2 两种研究的基本向度需要齐头并进

家风既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化形式和重要内容,又是当下中国万千家庭的文化传统。作为传统文化的家风与文化传统的家风,需要用不同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去对待。一方面,我们要把家风当作传统文化来研究,研究传统家风的经典文本,从理论上探讨家风的内容、功能、传承方式、现代化转化方法。另一方面,要把家风作为文化传统来研究,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把握家风的最新动态,分析现代家风中的新传统与旧传统、外来传统与本土传统,从中找到具有启发意义的事件,进而总结出家风变迁中的规律和可能性的方式,找到家风建设的创新之路。这是传统家风研究的两种基本向度,需要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说,对于前者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需深挖,而对于后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需要更多学者特别是社会科学的学者进行研究。

3.3 从家庭与国家的关系中理解当下家风建设的背景与走向

随着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动力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变革,国家在社会抚养、基层治理、文化安全、提升人力资本等方面更加依赖家庭,势必会调整家庭政策以提高对家庭的支持力度,实现家庭能力的提升。国家与家庭的关系将由原来长时间的对立或者疏远,逐渐转变为亲密的合作共赢关系。基于这一判断,笔者认为,家风热的背景是国家与家庭关系的转变,推动家风建设是国家强化家庭能力的举措。根据国家对家庭的定位,更好地发挥出家风对家庭能力的提升作用,这或许才是当下家风建设所要达成的目的。研究者也必须基于国家对家庭的定位、 对家庭能力的预期以及家庭能力提升的现实需要,去思考传统家风的传承发展问题。

猜你喜欢
家训家风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风伴我成长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家训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