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烨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罗定 527200)
高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环境下,高校辅导员的发展与大学生思政水平、文化素养等直接关联。结合实际情况,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及职业化能力,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 综合素养较高的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1]。目前,中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人员流动过于频繁、职业化发展道路受到一些阻碍等,这些问题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以现有研究成果为重要基础,将培养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 提高辅导员业务水平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的任务至关重要,可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确保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2]。
在对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内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首先要理解“职业”这个名词,职业是在社会分工之后而产生,并且其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而渐渐构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工作形式。对于职业来讲,其作为一种工作方式,应当满足下列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专业性,由于社会分工不同,职业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操作规范;二是稳定性,劳动者长时间内稳定地从事某个职业;三是物质性,职业必须要为劳动者提供合理化、科学化的薪酬;四是价值性,对于劳动者来讲,其在进行劳动的过程之中,可以充分展现出相应的人生价值,并提高个人社会地位。辅导员职业化主要是指高校辅导员在经过特定化培训之后,顺利达到辅导员职业资格,经过考核、淘汰等逐步完善有关机制,从而确保辅导员队伍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其作为职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具有一般概念的两个因素:从职业的视角分析,辅导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技能水平,通过职业准入培训之后,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才可以成功担任辅导员;从职业生涯的视角进行分析,辅导员必须要能够切实满足相应的物质待遇及价值体现需求,把辅导员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3]。
首先,辅导员职业化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也是民族的未来,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 技术能力强的大学生是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大学生培养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人员,对大学生成长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政府部门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条例,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基于此,辅导员职业化是一种必然要求;其次,能够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稳定性,辅导员把自身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无需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综合性考虑,只需要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即可,利用多元化的方式提升自身理论知识,并为之付出相应的努力,积极完成个人分内工作,进而受到学生的爱戴,加强辅导员团队的稳定性;最后,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实现大思政全员育人的必然要求。进入21 世纪之后,社会高度重视专业化分工,由此也产生了诸多变革,海量的信息数据不断进行重组,越来越多的新事物诞生。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力量,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员,同时也是确保全员育人的核心环节,辅导员的育人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大多数学生的思想观念。
通过对目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内诸多高校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质,没有从外部环境上为辅导员晋升、发展营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关于辅导员发展、职业方面均具有较为详细、明确的规定,学校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却没有专门将辅导员这一职业单独列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辅导员并不能直接上专业课,也不能开展思政课程,导致辅导员不能在育人专业上继续发展、晋升。从另外一个维度来讲,此种状况也对辅导员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5]。在高校之中,辅导员的地位相对比较低,职业存在感、认同感相对较少,并且诸多辅导员并不担任行政职务,其他所有的部门均可以为辅导员下发任务,辅导员如同学生的“管家”。另外,辅导员入职之后的具体工作内容、入职条件与理想状态存在一定的差异,诸多学校在辅导员招聘工作中均明确指出要求党员、研究生,对辅导员岗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同时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文凭,但是当辅导员入职之后,所从事的工作均较为辛苦,是一个不受重视的群体,而此种状况将会严重影响辅导员的积极性[6]。
高校在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构建一支稳定性高、 综合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是重要的保障,但是受工作内容、知识架构、条件制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学位的人数非常少。同时,高校辅导员具备“双重身份”,入职条件、具体工作内容之间存在较大差异[7]。虽然国内大部分高校都严格落实国家相关精神,把辅导员与教师、管理干部放置于同等地位,确保其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享有一定的权利,但是根据目前国内诸多高校辅导员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辅导员成为一名教师的概率相对较低,大多数辅导员都只能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同时,学校在辅导员培训方面的力度也相对较弱,不够重视辅导员培训工作,没有为其构建和谐、稳定、良好的学习环境,导致辅导员的自我提升途径较少,无法满足其不断学习的愿望,进而造成自身综合实力无法提升[8]。
高校必须要将大思政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高辅导员在学生思政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同时还应结合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状况,制定合理、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辅导员自身的权利以及职责,尽可能地降低由于辅导员工作定位而形成的工作难题[9]。同时,逐步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将辅导员与其他行政人员进行区分。若单纯地用一些简单的指标进行考核,那么将会导致考核工作不合理、不科学,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水平也未得到充分展现,严重打击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会造成辅导员形成一种少做事、少出错的消极心态[10]。所以,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完善的考核标准,例如将态度、 学生满意度等直接作为考核指标。另外,学校还应当重视辅导员培训工作,为辅导员开通更加多元化的晋升渠道,将辅导员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推广。
高校还应当结合学校对实际发展趋势以及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内容,构建多元化、 高效化的培训平台,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提供重要平台[11]。培训、学习交流是加快推动辅导员职业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强化辅导员专业知识的一种有效形式。高校应当强化培训力度,为辅导员提供多元化的进修机会,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全部应用于工作之中,以理论指导实践工作,对学生工作进行总结、提炼,进而推动理论发展。经过培训之后能够切实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切实弥补辅导员工作所存在的不足,强化辅导员的认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12]。同时,还可以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帮助其学会与学生有效沟通。对于辅导员来讲,心理培训还可以使其更好地处理自己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调整自身情绪[13]。
“大思政”环境下,思想政治课程是开展思政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肩负着教育、引导学生的责任,在实践能力、 理论素养等诸多方面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贴近生活,强化其亲和力、吸引力,辅导员一般从事思政政治辅导工作,并且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以及实践经验,所以在满足相关条件的基础上,辅导员也可以向思政教师转岗[14]。对于思政理论教师来讲,其拥有十分丰富的理论素养,但是缺乏实践操作,构建辅导员、 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之间的互转渠道,与“大思政”工作格局刚好相符,为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渠道[15]。对于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来讲,其在工作过程中承担着诸多事务,会在工作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职业倦怠感,并且在科研、教学等条件严重不足的条件下,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也相对较低,队伍的流动性非常高,一些高校的辅导员流动速度非常快,并且辅导员的工作意志也不够坚定,工作达到一定周期之后便会产生懈怠,针对该种情况,可以根据辅导员工作能力和发展意愿进行岗位分流,一方面可以充实学校各部门管理岗位,另一方面也可以极大地缓解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16]。
总而言之,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 朝气的群体,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核心力量,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亲密接触者”,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言行举止,均会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与发展是时代发展过程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所以高校要重视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