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探究
——基于对国内外学科排名评价体系的分析

2021-03-07 16:36薛鹏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一流论文学科

薛鹏博

(常州大学 学科建设办公室、高水平大学建设办公室,江苏常州 213164)

我国自2015年开始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即“双一流”高等教育政策,目标是在21 世纪中叶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国务院于2015年10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2017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总要求,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7年1月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暂行)》。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20年11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文艺靠演出,体育靠比赛,学科靠评估”,各高校加速“双一流”建设期间,参考某些学科排行榜可以得到一定的发展规划启示[1],被广泛认可的国内外的学科评价体系对高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英国的 《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简称THE)发布的THE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和中国学科评级、 英国国际教育市场咨询机构发布的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美国《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发布的U.S.News 世界最好大学学科排名、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以及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基于对国内外学科评价体系的分析,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以及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及指标体系框架》对我国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提出一些思考与启示。

1 国内外学科排名评价体系概况

1.1 THE 学科排名评价体系

《泰晤士高等教育》 从2014年开始与爱思唯尔(Elsevier)进行合作,THE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共包括11 个学科,排名共有5 个一级指标以及13 个二级指标[1],其中一级指标所占比重为:教学(学习环境)30%、研究(发表量、收入和声誉)30%、引文(研究影响力)30%、国际视野(国际教师、学生和国际合著)7.5%、行业收入(知识转移)2.5%[2]。

2020年6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中国学科评级,这是唯一一个以全球大学为参照的中国大学绩效评估表,排名指标基于THE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进行更中国化的调整,共包含5 个一级指标以及11个二级指标[3]。

1.2 QS 学科排名评价体系

2020年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包含人文、 工程技术、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五大学科门类的51 个学科。每一个学科排名都基于四个排名指标:学术声誉、雇主声誉、每篇论文的研究引文率和H 指数,其中前两项指标为主观评价,后两项为客观评价。在排名时根据不同学科来调整指标权重。

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排名中,学术声誉所占比重较高,最高可达80%-90%,H 指数所占比重很低;工程技术类学科排名中,主观评价指标所占比重高达70%;剩余两类学科排名中,学术声誉所占比重约为两项客观评价指标比重之和,而雇主声誉所占比重低于20%[4]。

1.3 U.S. News 学科排名评价体系

U.S. News 采用声誉、 论文及专著两个维度,共13 项指标对硬科学、软科学和艺术与人文学科门类的22 个学科进行排名。除艺术与人文学科的论文及专著维度所占比重为65%,硬科学与软科学的此项维度均占比75%。在论文及专著维度下,共有11 项指标,但评价时,每个学科在此项维度下只采用9 个指标。艺术与人文学科在高被引论文数(前1%)以及高被引论文(前1%)百分比两项上权重为0,而硬科学、 软科学在学术专著出版数以及会议论文总数这两个指标上的权重为0[5]。

1.4 软科学科排名评价体系

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涉及理学、工学、生命科学、医学和社会科学五大领域覆盖54 个学科,共有五个参评指标,包括重要期刊论文数、论文标准化影响力、国际合作论文比例、顶尖期刊论文数、教师获权威奖项数,不同的学科每项指标所占权重不同[6]。

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所采用的学科口径是教育部最新《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中的一级学科。指标体系由5 个指标类别组成,包含高端人才(满分400 分)、科研项目(满分400 分)、成果获奖(满分300 分)、学术论文(满分600 分)、人才培养(满分100 分),对应10 余个指标维度,包括30 余项测量指标[7]。

2 国内外学科排名评价体系共同点

2.1 认同学科的差异性

在THE 排名中,引文(研究影响力)这个指标未被应用于5 个全球发表论文数量较低的学科领域;QS 排名中,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学术声誉所占比重较高,最高可达80%-90%,而与论文紧密相连的H 指数所占比重很低。在U.S. News 排名中,艺术与人文学科的论文及专著维度所占比重为65%,硬科学与软科学的此项维度均占比75%。从不同的学科排名评价体系可以看出,针对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评价指标权重,均体现出不同学科具有差异性[8]。

2.2 强调国际交流合作

在THE 排名中,国际视野是其中一项评价指标;U.S. News 排名中,无论是硬科学、软科学还是艺术与人文学科,国际合作论文总数以及国际合作论文占比均为排名指标;软科排名中,国际合作论文比例也是其中一项评价指标。虽然每个排行榜中,国际交流合作指标占比不是很高,但不难看出强调国际交流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2.3 主客观评价相结合

在THE 排名、QS 排名以及U.S. News 排名中,都有声誉这一评价指标。通过“教学声誉”“雇主声誉”等调查指标,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无法量化考量的教学质量。并且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也有主观评价指标[9]。加入一定的主观评价指标,可以使评价体系更加完整。

3 我国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思考

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全文共6 403 个字,包括总体要求,具体任务和组织实施3 个部分,不仅有指导思想,有鲜明的方向性、导向性、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同时也提出明确的目标。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这一轮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评价“指挥棒”的全面转向,同时提出了教育评价“新国标”。

我国高校的学科规划,结合教育评价总体方案,应该立足学校办学定位,突出特色办学,争取一学科一特色,学科育人和文化育人双轨设计和建设,注重学科内涵建设,加强提高全面育人中学科导向。根据高等学校分类评价要求,引导不同类型学院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主动服务于地方和行业需求。

学科建设要坚持分类发展、示范引领,优化学科布局,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以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优势学科群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发展为发力点,坚持改革创新,形成发展动能,强化科学研究,提升服务地方能力;注重多学科发展建设的模式和谋划,尤其是新工科、新文科、应用型学科等特色学科,切实加强学科建设中长期规划;强化人才团队建设,围绕学科汇聚人才,围绕学科打造团队,突出质量导向,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科研创新力的增强、服务社会水平的提高,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2020年11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工作方案基本原则为聚焦立德树人、突出诊断功能、强化分类评价、彰显中国特色。主要举措分为以下6 个方面: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决破除“五唯”顽疾、改革教师队伍评价、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提升数据可靠性和评价科学性、多元呈现评估结果。在学科评估中,注重主观评价的软环境建设,引导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我国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要承认学科的差异性,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不同学科体系,学科分类存在差异,而同一学科体系内,不同学科的发展也有其独特性。例如,艺术学科在成果展现上较为注重艺术表现,而人文学科则注重学术方面的积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多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理工医等学科则以高水平论文来突出体现其研究成果。不同的学科拥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及优势,应鼓励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促进基础与应用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促进文理渗透、理工交叉、农工结合、医工融合等多形式交叉,打造新型交叉学科[10],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要注重国际交流合作,更全面地进行学科建设。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无论学科评价体系是否包含国际化的考量指标,高校学科建设发展都应注重国际上的交流合作,将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思维、尖端学者的创新性视角融入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中,重视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国际交流情况,支持实验室等跨校、跨国合作[11],更好推动学校学科发展。

要理性看待评价结果,展示学科建设真实情况。无论是哪一种评价体系,评价结果的产生方式都是由多项指标经过考核、计算得出,从一定程度反映出了该学科发展的真实情况[12],但尊重评价结果的同时不能过度聚焦于某一指标。例如,理工科的发展,不应只盯着高水平论文等可以展现学科优势的指标,应参照评价结果,得出一个综合的认识,对学科短板进行建设发展。学科建设还应考虑指标无法考察出的,如教学质量等问题。要聚焦本学科建设的真实情况,而非过度夸大某一优势方面。

要遵循本土发展要求,结合行业需求建设学科。不同的学科体系的学科分类大不相同,我国将学科分为13 个门类,在使用不同学科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与我国学科分类是否相匹配。高校在学科建设规划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建设方向是否遵循本土发展要求。依托地方及行业发展需求,尝试校地、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建设学科,为学科的发展增添动力,为行业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

还要加强学科管理队伍建设,包括邀请相关专家开展专题培训讲座,鼓励外出参加业务培训,加强与兄弟院校对口交流,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经验。统筹学科带头人建设,持续推进实施学校学科带头人聘任制度,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稳定和吸引优秀拔尖人才,进而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牵引,以“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学科团队”为组织模式的学科建设工作体系。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应理性看待评价结果,承认学科的差异性,注重国际交流合作,遵循本土发展要求,结合行业需求建设学科,建设发展出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前沿,进一步深化改革,突出优势,优化结构,夯实内涵,遵循学科发展内在规律,整合学科资源,强化学科优势,构建符合学校目标定位、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学科体系的工作思路,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科学谋划,统筹协调,扎实推进,最终取得显著成绩。

猜你喜欢
一流论文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