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然
(吉林省榆树市第二实验小学校,吉林榆树 130400)
微课是信息技术下的产物,可以将其视为一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形式,与其类似的应用形式还有很多,如MOOC 等,但微课与其他类似形式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微课的应用表现也有所出入,即与其他形式相比微课的适用面相对狭窄,比较适用于低年级基础知识教育。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正是低年级基础知识教育的一环,因此微课可以应用于该项教学工作中,而微课在其中能够有效发挥自身作用,促使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这一点在以往研究中已经得到验证,说明微课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相关教学人员重视。但在这一条件下,教学人员就必须思考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的问题,如果应用不当会导致微课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甚至如同累赘,因此有必要展开相关研究,此举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在教学层面上微课的基本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读:其一可以将微课视作一种教学工具,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微课设计,随后在课堂上穿插微课内容,并进行相关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或者将设计好的微课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学、复习、预习;其二可以将微课视作一种由碎片化、过程化教学内容构成,且符合知识认知规律的信息传递环境,学生在微课中总是会由浅入深地对各项知识进行认知,而内容的碎片化使得学生认知难度降低,循序渐进地构成一个学习过程,让学生贴合这个过程不断深入的进行学习。总体而言,微课在教学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体现,但因为其内容碎片化、过程化,所以很难对复杂内容的逻辑进行展示(如果用微课去展示复杂内容,会导致教学过程太过冗余),说明微课适用于低年级基础教育[1]。
因为微课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所以自微课概念被提出后就有人对其特征进行研究,通过长时间的研究,相关领域认为微课一般就有六大特征,具体如下。
(1)课时短。
根据普遍案例可知,微课课时所需最短大约在3~5 min,最长大约在8~10 min,相较于传统课程45 min 的课时,微课课时显而易见的短。在这一特征下,微课就不能对传统课程进行全面覆盖,一般都是用于对课程中某个片段内容进行讲解,或者将微课内容设计成课程案例供学生自学、进一步理解知识。
(2)教学内容少而精。
较短的课时注定了微课内容存量少,因此微课教学内容很少,但内容少不代表微课的教学功能存在缺陷,相反正因为内容少,所以在微课内容设计中必须对内容进行精简,一些宽泛的内容不应当出现在微课内容设计中,使得微课具备教学内容少而精的特征。这一特征说明微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往往是针对某个教学案例、问题、知识点来进行教学的。
(3)长效性。
不可否认,很多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遗忘掉一些知识,这时如果要低年级学生重新翻阅以往课本,无疑会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增加,且现实层面上还可能出现课本丢失的现象。但在微课中,因为微课依托于网络信息环境,所以微课内容设计可以被长期保存在该环境中,使得低年级学生在任意时间或地点都能进入网络找到微课,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新巩固知识,此举虽然也会造成一定的学习负担,但程度上非常低,因此微课具有长效性特征。
(4)主题情景化。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有时会以某个教学内容重点为主题,设计一个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学习,这种方法确实具有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但直接贴合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情境,往往会导致情景占用时间过长,而学生在长时间活动的状态下很容易脱离情境,这是该方法的缺陷。而在微课中,因为微课课时短、内容少而精,所以能够更容易地构建相关教学情境,且较短的课时也不容易让学生脱离情景,说明微课具有主体情境化特征,且这一特征在有效性上更胜以往情境教学方法[2]。
(5)开放性。
微课具有开发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内容开放,微课作为信息技术下的产物能够兼容各式各样的内容信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贴合课本内容进行微课设计,也可以针对学习的某个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说明微课内容开放且灵活;其二设计开放,微课内容设计的开放性源于相关理论研究,即大部分理论研究认为教师虽然是微课设计的主导者,但其并不是唯一的,在内容设计当中完全可以让学生也参与到设计过程中,这样更有利于微课效用发挥,因此现代微课设计具有开放性特征[3]。
(6)即时性。
微课所处的教学大环境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其一线下课堂环境,在该环境中教师直接通过微课对某个问题、重点或难点进行讲解,如果学生在微课学习中有不了解的地方,可以及时在课堂中提出,以便于教师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其二线上自学环境,在该环境中学生需要根据微课内容进行自学,而当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问题,即可第一时间通过信息平台与教师取得联系,或者通过其他微课来解惑。结合微课在以上两大环境中的表现可见,微课具有即时性特征,可起到保障教学质量的作用[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应用策略大体可分为4 项,分别为课前设计、课中穿插、交流互动、课后总结,各项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1)课前设计。
微课课前设计与传统课程课前备课一样重要,直接关系到实际教学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予以重视。根据微课设计开放特征,小学语文教师在微课课前设计阶段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其一贴合课本中的重点或难点进行内容设计; 其二邀请学生参与课前设计,学生在其中可以提出意见,教师尽可能在设计中满足。但无论教师采用哪一种设计方法,设计过程中都要保障设计内容足够精简,不能太过冗余,同时也要考虑内容排序是否符合小学生语文知识认知规律,由此保障微课课前设计质量[5]。例如,某小学语文教师在微课课前设计中就先对微课时长进行了限定,要求内容保持在6~7 min 以内,随后遵从“由浅入深”原则,对课本中某诗歌进行了设计,内容排序为: 认字朗读→词句含义→诗歌情感→情感转化,同时教师在设计中针对诗歌情感→情感转化两个要点进行了精简设计,两个要点的内容占比最大,而认字朗读→词句含义则作为基础理论被整合,仅占用了2 min。
(2)课中穿插。
在课前设计完成后,小学语文教师即可将微课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但因为微课时间比较短,无法完全覆盖整个教学课时,所以应用方式上采用穿插式。微课课中穿插式具有两种应用形式: 其一教学过程中的穿插,教师可以正常开展语文教学,让学生现在实际教学中了解基础知识,树立基本概念,随后通过引导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这时教师既可以使用微课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之后再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贴合微课思路对新问题进行思考,起到培养学生语文思维、锻炼知识应用能力的作用;其二课外穿插,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布置很多课外学习任务,以便于学生在课外进行自学,这时教师就可以贴合课外学习任务去录制微课视频等,使得学生在课外学习环节中能够得到支撑,微课自然也穿插于课外[6]。
(3)交流互动。
交流互动同样属于课中环节,是保障微课教学效用能充分发挥的关键。既然交流互动属于课中环节,则其在教学过程穿插与课外穿插中都要有所体现,即首先在教学过程穿插中,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学生提出自身在微课内容中不理解的地方,以便于教师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吸收微课知识,攻克对应难关。其次在课外穿插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关系,当学生在通过微课进行自学时,可以使用相关信息交流软件将问题发送给教师,教师应当第一时间进行解答,如果通过语言难以解答,则教师还可以录制新的微课给学生参考,这样微课的效用即可充分发挥。例如,某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外穿插中就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某次班级中一名小学生围绕一篇课文向教师提出了“文中作者情感表达太复杂,我不知道具体包括哪些情感”的问题,这一问题比较复杂,但解释起来也比较简单,因此该教师录制了一个新的微课视频,在视频中对这篇可谓作者表达了哪些情感、情感层次等进行了详细解释。
(4)课后总结。
因为微课内容涉及的都是教学重点、难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语文水平提升有显著帮助,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微课课后应当组织学生对微课内容进行总结,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小学生树立清晰概念,全面消化微课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小学生是否记住了微课知识、是否在微课学习中还存在理解不充分的地方,同样具有保障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课后总结可以采用问题导向式来开展,即教师在课后总结阶段可以贴合微课内容主题提出一些微课中没有的相关问题,如果学生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就说明学生已经将微课知识融会贯通,否则就说明学生要么没有记住知识、要么只掌握了理论,需要在后续教学中进行针对性辅导。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三大事项,分别为小学生兴趣取向、课外教学管理、微课应用频次,具体如下。
(1)小学生兴趣取向。
正所谓“兴趣是人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在任何学习活动中,其学习表现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自身对教学内容的感兴趣程度,感兴趣程度高则学习动力强、学习表现优秀,感兴趣程度低或不感兴趣,则表现就会大幅降低,甚至为零,这一点在小学语文微课教学中也是一样。针对这一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在微课课前设计当中就应当适当融入一些符合小学生兴趣取向的元素,由此对微课内容进行包装,如当教师发现小学生喜欢看电影,则微课可以以“电影”的形式展示,这并不会导致微课时长增加(“电影”形式是与内容叠加的,两者占用时间完全相同,因此不会导致微课时长增加),这样就能很好地通过微课去吸引小学生关注,促使小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积极的学习微课知识。同时教师在课前设计中邀请了小学生参与,则可以引导小学生说出自身兴趣,教师再通过个人思想进行筛选,适度融入小学生兴趣即可。
(2)课外教学管理。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课外教学,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学习环境为网络信息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这一环境的隔阂,使得教师不能像实际教学一样,直观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不知道学生是否对微课进行了学习,因此某些小学生在课外可能不会进行自学,微课效用自然无法发挥。面对这一现象,建议教师在微课课外学习中使用一些教学应用软件来进行管理,例如,某教师为了做好微课课外教学管理,首先录制微课发送到平台中,并向学生传递了学习思路与学习任务,其次使用了“作业布置”软件,贴合微课内容设计了作业,学生在学习完微课后需要做作业,且学生必须做完作业才能将成果反馈给教师,这样教师就能通过学生是否完成了作业、作业正确率等信息对学生课外学习情况进行判断,如果发现问题可第一时间进行指导,确保微课效用充分发挥。
(3)微课应用频次。
根据应用策略可知,微课主要是通过穿插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其无法覆盖整个教学过程,只代表某个教学片段。这一条件下,如果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过于频繁地使用微课,就会导致整体教学内容过于局限,不利于学生视野开阔,而如果频次过低,又会导致微课效用难以发挥。因此在微课应用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合理把控微课应用频次,建议每节课只用1~2 次,而课外也不宜超过3 次。
综上所述,该文对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微课基本概念、应用策略及注意事项。通过分析可知,微课与其他线上教学形式存在较大差异,其特征决定了微课在低年级教学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因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行。文中为了保障微课效用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对其具体应用策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依靠策略可让微课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只要关注相关注意事项,并对此妥善处理,就能实现效用充分发挥目的,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