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团结
(国际教育学院武昌工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国家教育宏观政策做出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若干重大调整,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新的规划。为落实国家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规划,教育部在2010年11月发布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今后5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这一宏观政策的调整与新规划的提出,无疑将极大促进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从而对学期教育师资力量都提出了更高的“量”的需求与“质”的期望,也是该院确立“学前教育”为特色专业提供了机遇。
随着形势的发展,人才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下,该院必须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调整。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总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长迅猛。这就是说,原来单纯以语言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无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单纯以语言能力为工作技能的毕业生很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找到工作。相反,只有那些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毕业生,才符合市场需求。
(2)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师资的需求强劲。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基数的大国,而且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再加上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多种因素相叠加,决定了社会对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师资的需求将长期保持强劲的势头。
(3)对法语、日语等小语种人才有着一定的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方位的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推进。这就决定着英语不可能在对外交流中继续一家独大下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对过去重视不够的小语种人才需求在稳步上升。这为国际教育学院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在民办教育发展的窗口期内,外国语学院遍地开花。外国语学院迎来全面发展的同时,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日益突出。据调研发现,武汉市15所民办高校均开设了外语学院,都不约而同地把英语作为主打专业。与此同时,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基本上都限定在商务英语与英语教育两个方向。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之下,兄弟院校各尽所能,各显神通,都在努力寻找新的出路与突破方向。其中,东湖学院开设了法语、德语、日语等小语种专业;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2017年就开始了招生。显然,危机在临近,然而弱者在“危”中死,勇者在“机”中生。武昌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必须化“危险”为“机遇”,在改革创新中寻求新的发展。
面对人才市场百年不遇之大变局,武昌工学院董事会于2018年5月决定将“外国语学院”正式更名为“国际教育学院”,并对我院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国际教育学院不再以“英语”作为唯一主打发展方向,而是确立了“语言+教育”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我院招生形势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招生总体规模稳中有进;另一方面,显示出英语这一传统专业虽然招生人数不少,但潜力已经挖尽,进一步发展空间不大,尤其是与英语专业密切相关的翻译专业招生人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最终惨遭淘汰只不过是时日问题。
基于上述情况,为了确保国际教育学院能够生存下去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对该院传统专业进行彻底地改造。为此,我们确定了改造的理念:调研先行,取长补短;不拘一格,稳步推进。调研先行就是摸清客观情况,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学习兄弟单位的好做法;取长补短就是强化优势,补足短板;不拘一格就是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稳步推进就是以稳求进,逐步改造,稳妥推进的专业发展思路。
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国际教育学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以实现持续、稳定、创新的发展。具体说来就是:一定,定基本规模、定骨干学科、定特色专业;二跨,跨国别地区、跨学院合作、跨学科门类;三增,增语言种类、增教育类型、增就业去向;四减,减落伍专业、减过时方向、减陈旧课程;五分,分特色方向、分培养阶段、分学生专长。
3.1.1 定基本规模
根据武昌工学院教学工作大会的精神,国际教育学院的规模控制为1 600人,全部为本科。截至2019年11月1日的数据,目前国际教育学院在校生总人数为1 381人,全部为本科生,距离学校的规模控制尚有219人的差距。目前,学院正在积极申报学前教育(专科)专业。申报成功后,学院的规模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3.1.2 定骨干学科
确定骨干学科,不仅有利于培养人才的核心能力,也有利于集中资源,更有利于师资的培养,从而形成拳头,并能在此基础上,厘清发展方向,积蓄发展潜力。国教学院运用SWOT(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科学分析工具,详细考察内外环境,确定“英语、汉语、法语、日语”为语言类骨干学科,“学前教育、国际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为教育类骨干学科。
3.1.3 定特色专业
结合内外环境,比较专业发展前景,最终慎重确定国际教育学院的特色专业为学前教育专业。为打造这一特色专业,我们采取3条具体措施:一是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实施全链条实习实践教学,三是分目标人才培养定位。
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从3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按性别,即女生侧重少儿舞蹈教学,男生侧重少儿体智教学能力;二是按语言,即依据学生个体语言能力的偏向进行分类培养,如英语突出的学生可优先少儿英语教学方向,汉语突出学生优先中华传统国学教学能力培养;三是按阶段,即在教育方向上针对的适龄学童,如喜欢护理的学生,则向早期教育方向发展,喜欢教学的学生,则可向学前教育方向发展。
全链条实习实践教学即实习实践贯穿全部学期,衔接全部教学环节,包含见习、实习与顶岗实习等各种实习实践形式,实现了学校与职场的无缝连接。分目标人才培养定位是指基于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教学重点则各有侧重。如果去向定位分为幼儿园教师,那么教学重点就是五大领域课程和弹唱舞画四大技能;如果去向是早教机构教师,教学重点就是幼儿护理和儿童行为观察;如果去向是考研深造,教学重点就是教育学和学前教育学等理论课程。
所谓“跨(Trans-)”,就是办学地域上跨国别地区,师资力量上跨学院合作,能力构成上跨学科门类,从而实现教学资源上的“强强联合”与优势互补,形成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势。跨国别地区主要包括国际合作办学(目前正在与英国萨福克大学进行密切接触)、留学生招生(目前正在启动汉语专业留学生的招生工作)以及汉语国际教育(承担我国派往各国的汉语教学任务)。跨学院合作指的是在一些专业的开设上,需要学校内各兄弟学院或课部的支持和合作,例如:在经贸英语方向,和经济管理学院合作;在即将开设的“日语+”专业,与信息工程学院等合作;在学前教育少儿体智能方向,需要和体育课部合作。跨学科门类,指的是结合市场的需求,开设两个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或者方向。在确立“语言”+“教育”两大骨干学科的基础上,不同分支互相交叉融合,诞生出新的专业或者方向。例如:英语+法语=英语专业英法双语方向;日语+教育=日语专业日语教育方向;日语+信息=日语专业信息技术方向;学前教育+英语=学前教育专业少儿英语教学方向;学前教育+汉语=学前教育专业中华传统国学方向。
所谓“增(Add)”,就是在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教学院“语言+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掘新的语言学科,发展新的教育类型,开拓新的就业方向。在现有的英语与汉语的基础上,新增了法语与日语;在原有的英语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学前教育基础上新加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国际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拓宽并夯实“语言+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通过校企合作,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国别,国际劳务输出(日本)、对外汉语教师(孔子学院);拓展就业领域: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早教机构)、英法双语(法资企业、考研);同时,我们瞄准省外行业,计划于2020年开设日语专业教育方向(广东省韶关等地的中学)。
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对已过时的专业、方向与课程进行必要的即时的删减,既是学院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针对国际教育学院的发展现状,我们坚决果断地停止了定位不明、能力不够、方向不清的翻译专业的招生,去掉了过时过滥的商务英语方向,停开了《文体学》《外贸函电》《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师口语》《个人形象设计》《语音学》等陈旧或与培养目标关联度不高的若干课程。
“分(Cut)”是“明学科方向,筑就业渠道”,从而保教学管理的畅通;“分(Cut)”也是“分培养阶段,分专业特长”,做到人才培养既重专业基础教育,又重行业能力养成,从而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避免教学工作中揠苗助长,主次不分。
3.5.1 分学科方向
从学科方向上来说,英语专业细分为经贸英语、英语教育、英法双语3个方向;学期教育细分为早期教育、幼儿园教育、少儿英语教育、中华传统国学4个方向;汉语专业细分为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生汉语、汉语教育3个方向。
3.5.2 分培养阶段
全部人才培养总体上分为1~2年级的基础教学阶段和3~4年级的专业教学阶段,它们的任务各有侧重。基础教学阶段的教学,注重打牢理论、工具、政治和技能基础;专业教学阶段,重点强化动手、应用、综合和组织能力。
3.5.3 分学生专长
分学生专长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3点:个性化培养与普遍性要求相结合:任何工作岗位都有知识与能力的共性和个性要求。因此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结合学生的专长,着力发展学生的专长,使之学有所长。大力提倡“一招鲜、吃遍天”的育人理念;人无全才,但如有一长技在身,则是专才,因此对学生的培养切不可苛求,样样精通,门门优秀,而要为具有特长的学生“削尖开刃”。制定特长生豁免制度。实现上述理念,必须实行为特长生豁免某些对其个特长发展既无必要,又无可能的科目要求,为人才松绑,让其展翅高飞。否则,上述理念将沦为空谈。
改造传统专业,必须有一整套科学完善的保障体制,机制,政策导向,否则计划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实现这一蓝图必须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锻造门类齐全、锐意创新的工作团队,建造切实可行、宽严相济的工作机制,打造着眼当下、瞄准未来的发展策略。它们互为依托,有机衔接,构成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
对于一个单位来说,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至关重要,不仅能够拴心留人,而且能够提高效率。首先,各级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次,敏感事务公平公正,民主集中;最后,教职员工大胆管理,关心关爱。
工作团队依任务选题而定,首先是敲定合适的负责人选,然后选拔敬业的团队成员,并形成科学的工作机制。团队负责人要有三个“力”,有能力——干好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素质、资历等;有魅力——高尚的人格、宽广的胸怀、优秀的品质;有毅力——百折不挠,“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团队成员必须敬业乐业,积极上进,且配合补位。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国际教育学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具体包括集体攻关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及时补位机制和鼓励冒尖机制。集体攻关机制要求全体员工都要发扬“一棵菜”精神和“流汗不流泪”精神,尤其是最新凝练的国教“四实”精神(学院发展理念务实、教师专业基础厚实、学生学习风气扎实、行政管理作风踏实)。民主协商机制主要体现在多渠道发扬民主、高效率科学决策、勤谈心统一思想、创造性抓好落实,充分调动团队负责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对他们信任、放权、支持、解难。
及时补位机制要求全体员工,在思想上,做好补位准备;在专业上,做好知识储备;在能力上,做到一专多能;在政策上,做到奖勤罚懒。鼓励冒尖机制主要针对领导班子提出的要求,各级领导要做到以下几点:观念上,做到爱“才”如命;要求上,做到响鼓重“锤”;策略上,做到优苗厚“土”;奖励上,做到“拴”心留人。
策略就是实现目标的路线与方针,实现目标关键是战略选择,为此我们将实行下列战略:“补短”策略,例如:引进师资、提升专四和四级通过率;“扬优”策略,发挥好传统的优势专业方向——英语教育;“抢先”策略,申报学前教育专业并计划成立湖北省学前教育研究中心;“创新”策略,2019年开设了英法双语方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明年计划开设“日语+”专业;“转型”策略,从单一语言向“语言+教育”的交叉融合;“聚焦”策略,关于实验室的集中建设,每年干一件大事。
以“语言(英、汉、法、日)+教育(学前、国际、基础、职业)”为骨干学科,跨越国别、学院、专业的限制,交叉融合产生多个具体的方向,形成稳固、科学、创新的“双蜘蛛网”式专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