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3-07 12:17:57赵德乔陈悦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辅导员思政微信

赵德乔,陈悦

(1.上海杉达学院,上海 201209;2.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 201209)

新媒体,也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但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无论在网络媒体建设方面,还是教学方式创新方面都明显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创新工作方式以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1 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受侵蚀

随着我国国际化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与西方国家经济合作和协同发展的进程不断深入,西方国家错误的社会思潮此起彼伏,持续寻找互联网中的“防御缝隙”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价值观念尚未塑造牢固,价值判断尚未形成逻辑,价值体系尚未建构完整,因此不能认识到西方错误思潮的邪恶本质,容易随波逐流,随声附和,盲目跟风,从而妨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选择和确立。网络上的“文化负能量”还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不一而足,如不加以制止,必然阻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3]。

1.2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缺失

“大学生媒介素养指大学生对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4]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沉迷网络媒介。大学生沉迷网络媒介一方面表现在耗费时间多。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刷微博”已成为时下大学生的“每日必修课”。虽然大学生通过微博能快速、及时了解到国内外各种消息,但一部分缺乏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的大学生不能合理安排使用时间,将大量时间耗费在网络的零碎信息上,养成了一大批“微博控”。大多数学生每日使用微博的时间在3小时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压榨了大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课余时间,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大学生沉迷网络媒介另一方面表现在网络媒介用途娱乐化。2017年3月3日艾媒咨询发布了2017年2月份中国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调查数据显示“在影响力TOP 1 000排行榜中,心灵鸡汤、幽默笑话、时尚类微信公众号占比相对较多。”由此推断,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倾向于关注娱乐类的微信公众号,使用网络媒介主要是出于娱乐消遣而非学习。第二,轻信网络谣言。“2016年2月6日,一位自称上海女孩的网友发帖称,第一次去江西农村男友家过年,因一顿年夜饭难以忍受农村的贫穷落后,连夜赶回上海。”此消息一经发布,就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持有同情观点的大学生与持有谴责观点的大学生在展开了“网对网”的唇枪舌剑。事后,经权威部门辟谣,这是一则江苏省女网民发布的假消息。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上充斥着纷繁庞杂且良莠不齐的信息,加之大学生普遍缺乏媒介批判能力、信息过滤能力及辨析真假的能力,导致网络谣言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

1.3 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

在现实世界中,个体的行为方式受到他人的监督,人与人间的相互监督促成了道德行为的约束。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迅速攻占了大学生的“手机阵地”,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虚拟网络中文字和图片的消息互传。大学生徜徉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一面对社会上的道德沦丧事件口诛笔伐,另一面对自身的道德品质滑坡只字不提,究其原因,无非是网络世界匿名、隐蔽、开放和自由的环境致使大学生忽视了自身行为的约束和言语的审慎,从而导致大量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2016年11月24日,一篇名为《关于如实反映竢实扬华奖章候选人李某品行不端,学术作假的联名举报信》的网贴在引发了一场关于大学生学术不端、学术造假的“地震”。该帖称,西南交通大学2013级城乡规划班本科的李某“以弄虚作假成功当选该校2016年‘竢实扬华奖章’候选人”,并且在其“荣获的一等综合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多项荣誉中,皆为其利用制度漏洞,借淘宝便利发表论文,获取专利,甚至是利用PS技术更改绩点信息截图以获取成绩。”大学生在享受互联网普及带来的获取信息、查找资料、与人交流等便利的同时,在网络道德意识上亦愈渐弱化,学术造假、人肉搜索、网络骂战等道德失范行为层出不穷,这无疑给当下思政教育工作者敲响了“立德树人,迫在眉睫”的警钟。

2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问题

2.1 高校官方思政教育媒体的关注量少

新媒体带来了人类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重塑了社会的舆论生态,宣告了‘微时代’的悄然到来。”[5]“微时代”的环境下,各大高校纷纷跟上潮流,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以期借助新媒体用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然而,高校的思政教育媒体在开通后不久就进入了关注度低、浏览量少的“寒冬”期。某知名“985”院校的学生工作委员会官方微博的粉丝只有9 642人,其发布的微博阅读者只有寥寥数人。另一普通高校学生工作处官方微博的粉丝只有2 468人,其发布的微博几乎没有学生阅读,更没有学生转发与点赞,可谓:“虽不及无人问津的地步,但已没落到门可罗雀的境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许多种,一是因为新媒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播不再是一对多、一对一的一元单向传播,而是基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多对多、多中心和多主体的传播方式。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信息接收的可选择化让学生们选择屏蔽不感兴趣的内容,关注和订阅感兴趣的内容。二是因为高校官方的思政教育媒体发布的教育内容文风教条,内容要么停留在理论宣讲的老套路上,要么就是对学校思政工作、思政会议的照本宣科,极其缺乏新意,缺乏吸引力。三是因为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具有平等性、交互性、自由性的特征,置身于新媒体所建构的虚拟空间中,每个人都是平等对话、思想自由、个性张扬的个体,师生间是相互尊重、互动、平等对话的关系,传统“居高临下”“霸权式”和“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走进了穷途末路,不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没有“市场”。

2.2 缺少突发网络舆情的应急机制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依托于成熟的信息技术,在传播信息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突出特点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数量增长速度快、消息反馈速度快。一则消息经过新媒体的“转发”或“分享”功能,其核子裂变式的数量增长让人叹为观止。但由于新媒体碎片化的传播内容,传播主体在发布消息时很可能对原本的事件断章取义,造成内容的失实,大学生又是网络的主要参与者,在不了解真相的前提下很可能会成为夸大内容、掩盖事实真相的负面推手,使错误的价值判断、道德判断在网络上更广泛地散布。2013年12月3日上午,多家媒体发布了以“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直接急哭”为题的新闻报道以及新闻图片,此消息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2013年末的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在网友们,其中也包括许多不明真相的大学生们的一片谩骂、道德谴责声中,事件突然反转,警方发布消息称事实真相是“外国小伙子驾一辆无牌照摩托车闯红灯撞倒大妈并现场爆粗口大骂”,因此大妈才死死抓住外国小伙让他赔钱。这一突发的网络舆情事件由“道德谴责”开始,又以“道德同情”和“道歉”结束。从这一事件中可以发现,大学生普遍缺少独立思考,探求真相的能力,在这铺天盖地的信息海浪下只能随波浮沉。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引路人”,在这突发的网络舆情事件中,高校没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机制,不能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提供及时、权威的信息支持,不能对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加以正确引导,最终影响的是高校自身的权威性、学生对高校的信任感及社会大众对高校的期望。

2.3 辅导员尚未建立个人媒体

个人媒体也称自媒体,是个体独立建立的向特定人群传递信息的新媒体,其中又以微信公众号为主,“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微信公众号数量超过1 200万个,相比2015年增长46.2%。”微信公众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交互性强和平等对话等特点使其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扩张,成了大学生阅读资讯、交流心得、分享感悟的首选。但是,开通微信公众号且通过微信公众号在任意时间、地点,以发布思政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事件热点评论和价值观教育的文章等无形材料的形式开展工作的辅导员凤毛麟角。辅导员未建立微信公众号等个人媒体,遏制了学生工作创新的动力,封堵了学生工作创新的源泉。首先,辅导员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辅导员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思政教育相关文章,学生阅读后可以通过评论功能发布自己的观点,辅导员可以通过学生评论的内容,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其次,辅导员无法快速地用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在错误思潮泛滥的时候,辅导员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快速推送文章,通过学生的分享,在不同学生群体中快速传播,引导学生的思想不偏离主流价值观的轨道。最后,辅导员无法建立自己的认同权威。当下教师权威的形式逐渐由任命权威转向认同权威,辅导员通过微信公众号,经常性推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内容,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融入学生的“社交文化圈”,才能在学生群体中建立高度信任的关系,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同权威。

2.4 思政课堂教学方式滞后

新媒体依托于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深刻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6]。传统课堂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内容的种种特征已悄然改变,慕课、微课堂、微视频等在线教育形式飞速发展,催生了思政课堂新型的教学方式。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务中老师开设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就引进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他将思政教育课堂分为四大环节:慕课视频、课堂讲授、小班讨论、课下作业。新型的思政教育课堂的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课堂的阈限,摆脱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将线下课堂的现场讲授与线上课堂的视频教学融为一体。学生利用手机、平板、笔记本等具备便携性的媒介,在上课前可通过短短几分钟的“微视频”快速了解上课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性,还利于教师在线下课堂中有针对性的讲解重点,回答学生观看视频中发现的疑难点。但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只有某些著名的“985”高校的老师有所实践,其他普通高校的思政教育教师仍然盘旋在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的旋涡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尚未建立相应的网络教育平台,另一方面是因为思政教育的教师需要重新思考教学内容编排和呈现的方式,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加之高校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没有用奖金等方式鼓励高校思政教育教师积极开发网上教学资源,因此导致高校思政教育教师故步自封,裹足不前,不求进步。

3 解决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以“产品意识”打造集话题性、互动性、吸引力于一体的网络文化产品

目前高校官方思政教育媒体关注度低,浏览量少,主要人为原因在于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媒介素养不高,仍然守在旧式的台式机面前,用生硬的、枯燥的和灌输的方式教育学生。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人员急需培养“产品意识”,将思政教育官方媒体发布的每一则消息,推送的每一篇文章都当作一款优质的产品来打造,积极思考即将发布的消息是否契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否会引起大学生的关注,是否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时刻关注网络热点事件。当前大学生普遍追求新奇,热衷于探索,思想活跃,网络热点事件是他们密切关注的对象。第二,采用网络流行语言。“甄嬛体”“红楼体”“且行且珍惜”等网络流行语是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语言,采用网络流行语不仅拉近了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还能使教育内容朗朗上口,百读不厌,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大学生。第三,内容不宜过多,切忌长篇大论。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改变了的思政教育话语方式,“‘短、平、快、多、碎、新’成为时代意蕴”,长篇大论、口号式、理论化的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已得不到大学生的青睐。第四,在评论区与大学生积极互动。积极互动、平等对话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最佳方式。思政教育者在评论与大学生积极互动,让大学生感到自己的观点得到了教师的重视回应,这利于调动他们的回复和评论的积极性,更利于教育内容的传播和扩散。

3.2 以“预警理念”构建集预防性、引导性、控制力于一体的网络应急机制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以核子裂变的方式传播,负面的、错误的思潮会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中。当前大学生大多是“95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成熟,如不及时制止错误思潮的蔓延,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应急机制就显得至关重要。高校学生工作机构在建立网络应急机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网络应急机制应以预防为先。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高校应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的核心理念。学生工作的教育人员应做好网络信息监测工作,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以及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进行密切监测,力求在事件有发生征兆时,就发布权威信息,占据话语主动权。第二,网络应急机制应以引导为主。一部分没有任何预兆的突发性事件在大规模扩散后,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应及时回应网络事件,表明立场,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回到主流价值观的轨道上。在引导思想时,要特别注意对大学生中意见领袖的引导。意见领袖往往具备一定的网络影响力,“作为议题设置的主力军,在引导所在群体进行关注重点的转移从而改变舆论走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左右。”因此,成功管理和控制住大学生意见领袖的思想是避免负面消息的恶果继续恶化的关键因素。第三,选择具备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媒体发布信息。控制力和影响力是指大学生对于该媒体的“认同权威”是否足够强,只有大学生认同的、信任的权威机构才能对大学生施以控制力和影响力,大学生才会认可该媒体传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3.3 以“创新精神”建设集监督性、认同性、传播力于一体的网络个人媒体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应秉持“创新精神”,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高校辅导员开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个人媒体既符合时代背景对工作方法创新的要求,又符合当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流,但是在开通网络个人媒体之后,要注意避免它沦为只会发布消息的“传话筒”。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网络个人媒体。第一,发挥网络个人媒体的监督作用。辅导员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个人媒体上发布文章后,学生们会利用文章末尾的评论功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同观点的学生甚至还会在评论区激烈辩驳,这些文字信息是辅导员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宝贵资源,应当仔细、深入地研究。对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思想,辅导员要及时发现,加以引导,使之思想回到主流价值观的轨道上。第二,积极构建个人网络媒体的认同感。当前大学生多是“95后”,他们思想活跃,敢于批判,有独立的思想,他们已不再惧怕传统的任命式权威,而更多倾向于认同与自己观点相符抑或自己从内心深处钦佩的人所具有的认同式权威。因此,辅导员开通的网络个人媒体后,应积极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与他们成为朋友,融入他们的社交圈,以此建构自己的认同权威。具有认同权威的辅导员在网络个人媒体中发布的文章才具有传播力,不会一经发布就无人响应,然后石沉大海,导致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开展。

3.4 以“联动思想”开发集趣味性、专业性、融合力于一体的网络教育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联动是思政教育者教学方式创新的核心要义。线上教育不受时空的约束,具有内容少、时间短、个性化、可反复观看等特点,弥补了线下教育的劣势。因此,开发思政教育的网络教育平台就显得非常必要。但由于线上教育课堂无监督、无考核等缺点,导致缺乏主动性和自制力的学生听课率和课程完成率较低。因此,建设网络教育平台首先要注重网络课程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趣味性是吸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听课的最佳手段。浙江大学一位教授的微积分课程每一次都座无虚席,因为他把晦涩难懂和枯燥无味的微积分课程与现实生活的小段子相结合,使其课程变得别有风味,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前来听课。其次要建设专业的网络教育平台。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指这一教育平台除了用于发布课程视频之外,还应具备收集相关数据的功能,如课程的播放量及其播放完成度、课程作业的完成度及正确率、学生提问教师回答问题的讨论区。最后线上教育的课程视频应当与线下教育的融合为一体,相互呼应。线上教育以趣味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观看时间短的教学内容为主,以吸引学生用零碎时间观看,而线下教育则以理论的、系统的、完善的教学内容为主,以教会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两者相互融合,互补不足。

猜你喜欢
辅导员思政微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