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聪
(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1;2.中国地震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1;3.湖北省地震局,湖北武汉 430071)
随着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起,地球物理领域科学研究发展迅速,然而绝大部分地球物理领域的科技文献均使用英文书写,对于许多母语非英语的读者而言,需要高质量的地球物理领域科技文献翻译帮助其了解学科前沿成果。目的论作为重要的应用理论,其三大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强调了翻译活动需根据达到翻译的预期目的选择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这与翻译科技文献的初衷相得益彰。该文在引入目的论指导地球物理领域科技文献的翻译基础上,对其翻译策略进行了探索。
由于地球物理领域科技文献多应用于科学客观规律的描述、前沿进展的发布、科学技术的介绍等,因此结构严谨、行文规范、条理清晰、描述客观[1]。鉴于其翻译目的的特殊性,所选用的翻译策略与标准其他类型的文本也不尽相同。地球物理领域科技文献句子中包含的信息量大,多用长句、从句、被动句,且句子内部成分复杂、盘根错节[2],翻译时要以汉语读者学术交流的阅读需求为主导,忠实于科技文献描述的客观事实和专业度,梳理句子的逻辑性。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造成读者无法理解甚至曲解句子含义,失去了翻译的意义。一般而言对科技文献的翻译,无须进行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二次创作。然而,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作者特有的表达习惯,有时也会出现英文原文中某些概念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翻译,此时可以利用一些翻译技巧,在充分理解原文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意译,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词汇来代替英文原词。
目的论的产生源于一些语言学家质疑对于不同文体、不同受众的待翻译内容按照刻板的、一成不变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反对仅仅把语言结构和句子成分的调整作为唯一的目标。他们认为翻译工作有着清晰的功能性和明确的目的性,面对不同的翻译文本和不同的读者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在这种背景下,目的论应运而生。目的论的形成发展经过了4 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赖斯首先将功能范畴纳入翻译批评中。第二阶段由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提出[3],在赖斯的基础上发展并创立目的论,认为目的论包含三条法则:“目的法则”“语内连贯法则”以及“语际连贯法则”。第三阶段由贾斯塔·赫兹·曼塔里对原有理论进行丰富,他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第四阶段由克利斯蒂安·诺德[4]将目的论定义为“在目的语背景下,为目的语的目的,和目的语环境读者,生产一个文本。”克利斯蒂安·诺德还于1989年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
如今常用的目的论3 个指导原则包括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5]。3 个指导原则的基本关系是:目的原则最基本,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服从于目的原则。其中目的原则作为3 个指导原则中最基本的原则,即在所有的翻译活动中,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翻译行为均为翻译目的服务。对于翻译地球物理领域科技文献而言,目的是传播该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让读者学习、了解相关科技知识与研究成果,因此译文要达到交际的目的,翻译时需要根据此目的选择合适的策略。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目标语语内连贯的要求,由于翻译地球物理领域科技文献中的部分语句的顺序与汉语表达方式不同,为了使汉语读者理解译文,翻译时应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进行排序,同时也使译文在汉语的交际中有意义。忠实原则也被称作语际连贯原则[6],指的是翻译地球物理领域科技文献时,译者要忠实于英文原文,尽量做到原文意思在汉语中的再现,向读者真实准确的传递原文信息。
基于目的论的指导,翻译地球物理领域科技文献时,译者首先需要理解句子内容,接着分析待翻译句子的逻辑关系、句子结构、句中成分,最后在此基础上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将句子翻译成内容上忠实与原文,语言上符合汉语语言习惯、语法规则的译文。下面将举例探讨几种目的论指导下的地球物理领域科技文献翻译策略。
地球物理领域科技文献中的句子多为长句组成,当英文长句的整体结构与汉语大体相似时,可采用顺译法翻译进行翻译。由于英文长句包含的成分较多,这些成分的结构较为复杂,有可能与汉语的语序不同,这时仅在部分语序不同的成分处按照汉语语序重新进行排序即可。
例1: 原文: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surface wave information in high-speed rail seismic signals, this paper applies the two-station method and the rotation method to the high-speed rail seismic simulation results, trying to obtain dispersion curves of the fundamental-mode Rayleigh and Love waves.
分析: 此句的英文原文和汉语的逻辑和句法结构大体相似,仅在the surface wave information in high-speed rail seismic signals 部分汉语的语序不同,因此采用顺译法翻译整个句子,并将上述部分按照汉语的语序进行调整。
译文: 为了充分利用高铁地球物理信号中的面波信息,该文将双台法和旋转法等面波相速度提取方法应用于高铁地球物理模拟记录,尝试提取基阶瑞利波与勒夫波相速度频散曲线。
地球物理领域科技文献的部分英文语句句式、结构较为复杂,语序与汉语表达习惯不同,甚至相反。语序差异多由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导致,英语习惯将重要信息放在句首,次要内容后置,汉语则反之。根据目的论的指导,上述情形需进行语序调整。
例2:原文:Particular significant is the error produced if the axis of the bubble tube is not parallel to sight of the telescope.
分析:此句包含两部分,根据原句的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时间顺序上“水准管轴与望远镜照准轴不平行时”在前,“产生的误差非常大”在后。因此结合汉语语序,将条件状语从句转译为时间状语从句,根据时间顺序将句子进行倒译。这样翻译也更能满足目的论的忠实原则与连贯原则。
译文:水准管轴与望远镜照准轴不平行时,产生的误差非常大。
由于地球物理领域科技文献需要描述科学实验过程和运算方法等,为了表达清晰、精确,使用的长句较多。长句内含有多层语义、信息丰富,句中的信息通过有形的逻辑连接组合在长句中。而汉语中这种有形的逻辑连接很少,如果完全按照英文的表达方式不做任何划分翻译成汉语,将会信息不突出,同时给读者造成很大的阅读负担。
例3:原文:This study used extensiv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dropsondes from 15 Atlantic hurricanes and 11 Western Pacific typhoon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inflow angle between the two basin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low angle under different storm intensity and different mean wind speed of the boundary layer during tropical cyclones.
分析: 此句是一个没有标点符号总共表达了4部分相对独立内容的长句。因此,按照汉语的表达方式,对长句进行划分,根据其叙述的四部分内容划分成4 个短句,分别进行翻译。
译文: 该文利用大量全球定位下投式探空仪资料,对15 个大西洋飓风和11 个西太平洋台风海域的入流角频数分布差异进行对比,探究在热带气旋不同强度和不同边界层平均风速下入流角的分布特征,分析了两个海域拖曳系数随入流角变化的趋势。
由于科技文体描述的多为客观事物、 方法、步骤、 过程等,使用被动语态可以表明作者的客观态度,并且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客观事物、客观状态上,因此科技文献多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中多使用主动语态,翻译时需按照汉语语言习惯对被动语态进行处理。
例4:原文:Because no surface rupture related to this event has been reported,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is earthquake is still unknown.
分析:该句中“no surface rupture related to this event has been reported”是一个被动句,而汉语表达习惯以“人”为中心,因此翻译时转换成以作者为主语的汉语主动句。
译文: 由于未搜集到与此次地震地表破裂相关的报告,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目前仍难以确定。
隐喻这种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示了不同领域的事物在某方面的共同点,用来展示两事物之间具有类推性或者相似性。由于不同民族的认知模式不尽相同,英汉两种语言中可能出现喻体表达相似的概念,英语中的隐喻词找不到汉语中贴切的对应用语。此时需要对原文词汇进行意向转化。同时由于科技文献的描述中要求准确清楚没有歧义,因此翻译时不仅需要考虑隐喻塑造的形象能否在汉语读者和英语读者看来相似,更需要忠实原文隐喻的意义。
例5: 原文:By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inversions, aftershock sequence and tectonic feature of the regional faults, we proposed that a blind branch fault splaying from the Weixi-Qiaohou-Weishan fault at depth or a new unknown blind fault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is earthquake.
分析:英文原句中的“be responsible for”一般译为“对……负责”“是……的原因”。此处如果翻译成“……分支断层或……主断层将对此次地震负责”或“……分支断层或……主断层是此次地震的原因”,则不符合逻辑且语言不通,令读者一头雾水。结合地球物理学相关知识,将其进行补译,翻译成“此次地震可能破裂在……分支断层或……主断层上”,清楚地表达了原文的含义,达到译文与原文形神皆似的效果。
译文:通过对反演结果、余震序列和局部断层构造特性的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可能破裂在维西—乔后—巍山断裂的隐伏分支断层或一个独立的未知的隐伏主断层上。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地球物理领域科技文献的翻译需求量日益增加。翻译科技文献的目的是准确、清晰、有效地向读者传递科技信息,目的论的3 个指导原则旨在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引入目的论指导地球物理领域科技文献的翻译工作能够提升科技文献的翻译质量。在进行地球物理领域科技文献翻译时,译者要了解地球物理学科背景知识,始终忠实于原文,遵循翻译规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实现既符合地球物理领域学科背景又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的高质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