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智
(汕头市博物馆,广东汕头 515100)
根据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群)和人类文化遗址。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文保单位)由文物古迹、古建、遗址、旧址等组成,是此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2019年5月,广东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2019年10月,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至此,潮汕四市的国保及省保单位情况如下: 汕头国保6 处,省保40处,水下文保区1 处;潮州国保9 处,省保31 处;揭阳国保4 处,省保37 处;汕尾国保2 处,省保10处[2]。
潮汕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区域特色和专有性特征,价值潜力巨大。潮汕地区的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可分为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两大类,一类凸显历史文化价值,另一类侧重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的传承。
历史文物主要涵盖祠堂与家庙、 塔、 学宫与文祠、寺庙、名人墓、开埠文物、亭、桥梁、窑址、石刻与摩崖造像、牌坊、门楼与军事城址、居址、炮台、特殊类型,共15 类。
(1)祠堂家庙。
祠堂家庙是潮汕地区分布较广泛的文物类型,潮汕四市均有祠堂入选省级以上文保单位,总量可观,榕城区达到8 处,数量最多。有榕城区的丁氏光禄公祠、陈氏家庙、王氏辅祖祠、直正公祠、西门许氏宗祠、旧寨陈氏家庙、宋厝围宋氏宗祠、邹堂郑氏宗祠与牌坊,龙湖的鸥下许氏宗祠、潮阳的柳岗王氏祠堂、潮南的峡山柯氏家庙、澄海的名贤余氏家庙、锡庆堂、南澳的深澳康氏公祠、潮安的从熙公祠、仙溪王氏大宗祠、湘桥的己略黄公祠、揭东的锡场林氏宗祠、揭西的顶联大夫祖祠、陆丰的马路顶林氏宗祠、陆河的五星祠。
(2)塔。
塔是潮汕民间传统文化的典型体现,除佛教文化影响下的潮阳大癫祖师塔为墓塔外,其他入选省级以上文保的均为风水塔,如反映儒释道交融的潮阳文光塔、镇护地方的龙湖腾辉塔、潮阳涵元塔、湘桥凤凰塔、饶平镇风塔、普宁培风塔等。
(3)文祠书院。
宋元以后北方汉族大举南迁,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入仕下的倡文之风日盛,各类带文祠的学宫日渐兴起。有带文祠的龙湖蓬沙书院,祀朱熹和蔡楠的澄海区冠山书院,祀孔子的湘桥区海阳县儒学宫、揭阳学宫、普宁学宫;也有专门的文祠,如专祀文昌帝君和孔子的潮安区庵埠文祠,祀韩愈的湘桥区韩文公祠。
(4)寺庙。
寺庙是潮汕传统民间信仰的集中体现,作为省级以上的文保单位有历史悠久、建筑规模大、知名度高、受众面广等特点。有体现关公信仰的榕城区古榕武庙; 体现佛教信仰的湘桥区开元寺和陆丰市广德禅院; 反映城隍信仰的揭阳城隍庙和饶平三饶城隍庙;反映道释交融的陆丰市玄武山元山寺;反映多种信仰(文武圣神、妙藏王、真武庙)与家庙祭祀功能兼备的惠来赤山古院; 反映地方民间信仰的揭西三山祖庙遗址。
(5)名人墓穴。
潮汕地区的名人墓主要是一些达官显宦的墓地:湘桥区唐末进入岭南的刘嵩家族墓群;潮安区北宋卢侗墓;榕城区北宋彭延年墓;潮安区南宋大型石雕墓群王大宝墓、 湘桥区南宋被贬潮州的丁允元之墓;潮安区明代林大钦状元墓;民间传说“三女贵”的明代孙默斋墓;普宁市清代名宦郑大进墓和赖长墓;除了官宦,还有高僧,如潮阳区乐善好施的北宋大峰祖师墓。
(6)开埠文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埠文物等西式建筑在西风东渐的风潮下孕育而生,见证了近代汕头商贸口岸的极度繁华。有金平的汕头邮政总局旧址、株式会社台湾银行汕头支行旧址、日本驻汕头领事馆旧址;濠江的礐石基督教堂、英国领事署旧址,以及金平、濠江的5 处潮海关旧址。
(7)亭。
亭有海丰县在明清至民国期间,为纪念文天祥而多次修建的方饭亭。
(8)桥。
桥有湘桥区宋元明时期多次修建,结构独特、造型优美的湘子桥。
(9)窑址。
窑址有普宁新石器虎头埔古窑址、 湘桥区宋代笔架山潮州窑遗址、饶平县现代洋东瓦窑遗址。
(10)石刻。
省级以上文保的石刻以摩崖石刻为主,也建有居址石刻。摩崖石刻有唐到清的潮阳东岩摩崖石刻、宋代的南澳大潭摩崖石刻、潮阳莲花峰摩崖石刻,宋到民国的湘桥葫芦山摩崖石刻,清代的濠江叠石山摩崖石刻;居址石刻有宋代潮阳四序堂石刻。摩崖造像有元代潮安石尾山摩崖浅浮雕佛造像。
(11)牌坊。
牌坊有纪念心学大师王阳明而建的潮安宗山书院牌坊;表彰“母节子孝”的普宁下尾王村节孝坊;榕城区邹堂郑氏宗祠外的“科第世家”石牌坊。
(12)门楼。
门楼有湘桥区广济门、榕城区进贤门,都是三层门楼,建于城墙之上,下以涵拱门通内外。潮汕地区的城池是明清两代统治者着眼于防御倭寇、 荷兰殖民者、南明郑氏等海外力量侵扰而修建的,多位于滨海沿岸。明代的有南澳猎屿铳城、南澳古城墙、惠来靖海古城墙、汕尾城区坎下城城墙,明清的饶平大埕所城,清代达濠城墙遗址。
(13)居址。
①普通民居。能成为省保以上单位的普通民居往往是长时段延续建造,成规模成体系的建筑群落,集中在明清民国时段。有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潮安新乡仁美里、榕城甲东里、普宁德安里民居群、揭西打铁街作坊群。这表明,作为普通民居,在数量和分布范围汇聚到一定规模时,其文物价值也会随之上升。
②防卫型寨堡。潮汕地区的寨堡产生于族群殴斗、盗匪横行的背景下,流行于明清时,建筑群外缘以围墙封闭,有的方正布局,有的依托地形走向进行围合,围墙外有时建护河或壕沟,寨堡内聚族而居,共同防卫。如潮南东里古寨、潮安龙湖古寨、潮安象埔古寨、惠来堡内古寨。还有数量庞大的明清土楼,为环形多层叠砌寨堡,列入省级以上文保的土楼都集中在饶平县,有道韵楼、南阳楼、润丰楼、新彩楼、镇福楼、紫来楼、潮源楼、泰华楼、五全楼、晋荣楼。
③特色民居。潮汕地区的特色民居主要有体现“九厅十八井”客家风格的清代陆河德辉楼;反映客家围屋特色的清代陆河俊德楼;代表潮汕民居“驷马拖车”传统布局的清代揭西乐善处和“百鸟朝凤”典型布局的清代揭西郭氏大夫府邸。
晚清民国期间,国门逐步打开,吸收外来文化也是潮汕民居的一个特点。陆河时雍楼为清末罕见的钢筋水泥结构洋楼; 澄海西塘兼具潮汕建筑特点与苏州园林形式; 潮阳西园融合了岭南庭园的精髓和西方园林的典雅; 揭西植丰园则在西洋古典皇家风格中渗入潮汕传统民居格调。
④名人故居。潮汕省级以上文保单位里的名人故居主要为历史上著名的官宦、富商所有。有湘桥北宋驸马许珏府邸、 潮阳清末云南提督黄武贤府第泰崇公祠、榕城抗清名臣郭之奇的太史第建筑群、榕城清末洋务运动先驱丁日昌的藏书楼百兰山馆、 揭东直隶总督郑大进的府邸、澄海清末富商陈慈黉故居。
(14)炮台。
炮台是清代以来为防范海寇与外来侵略而修建的,有金平的崎碌炮台、澄海的大莱芜炮台、南澳的长山尾炮台、惠来的澳角炮台,基本分布在滨海沿线。
(15)其他。
其他文保类型主要指作为特殊类型的文保单位或者功能不清者,如汉代的澄海龟山建筑遗址;或功能特殊,有元明两代的揭阳县署围墙、清代惠来的海角甘泉,清代澄海的樟林古港口片区,南澳海域水下文物保护区。
革命文物作为我国各族人民长期革命斗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物见证,凝聚着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抵御外侮、威武不屈,热爱祖国、维护统一、追求真理、舍身取义、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潮汕地区省保以上的革命文物可分为革命旧址和进步人士故居两类: 革命旧址有孙中山领导的黄冈丁未革命的纪念亭; 东征时在金平的国民革命东征军总指挥部、 政治部和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 桂园以及在揭西的棉湖战役东征军指挥部旧址;海陆丰革命老区的陆丰总农会旧址、海丰赤山约农会旧址、海丰红宫红场旧址、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 南昌起义时普宁的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 金平的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旧址、饶平的茂芝会议旧址、跨越东征和南昌起义两阶段的湘桥区涵碧楼;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见证抗日的饶平海山义勇军抗日指挥部旧址、 濠江万人冢、海门万人冢。进步人士故居主要有澄海的秦牧故居、普宁的杨石魂故居、海丰的彭湃烈士故居。
经过梳理统计,揭阳、汕头、潮州历史类国保、省保总量均为35~40 处,数量相当。3 市均有祠堂与家庙、塔、学宫与文祠、名人墓、防卫型寨堡、名人故居,表明了三者文保体系的高度相似性,祠堂家庙类汕尾也有入列。潮州与揭阳均有寺庙、窑址、牌坊、门楼、普通民居,寺庙类汕尾也见;潮州与汕头均有石刻;汕头与揭阳均有军事城址、特色民居、炮台,汕尾也见有特色民居;总之,潮汕四市间文保体系有高度的相似性。这种共性是潮汕先民从中原分批迁入后,在这块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封闭地形内不断交融、熔铸出的面貌统一又独具特色的文化板块。但是,由于人文历史传统不同与地理位置的相对差异,各市、县区文保体系又有些许自己的侧重点。潮州底蕴最深厚,历史名人多,名人墓也最多;汕头金平、濠江为榕江口岸所在,是开埠文物所在地; 汕头濠江与南澳、揭阳惠来、汕尾城区为滨海边防前线,常见军事城址;汕头沿岸与揭阳惠来多见海防炮台;潮州饶平与土楼发源地福建接壤,土楼也最多;潮阳多塔,榕城以祠堂家庙为主。
汕头在四市中省保以上革命文物最多,达9 处,缘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汕头区域地位不断抬升,为历次革命战争的必争之地;农民运动旧址集中在海陆丰革命老区; 各类革命文物主要围绕革命活动的路线和站点展开。
经对各区县文保单位的年代统计,除揭阳普宁和汕头澄海的新石器和汉代两处文保单位较早外,整个潮汕地区历史类省级以上文保体系中唐以前明显缺乏。唐宋以后,随着大量中原移民涌入,人口和生产力快速增长,人群的创造活动日益活跃,至明清时期,以文保单位为代表的文物古迹,其数量与种类渐趋增多,分布范围与分布密度渐趋增大。细看各市,虽均以明清为主,但潮州侧重唐宋元,汕头侧重民国,揭阳清代更为突出,汕尾均为明以后;再看各区县,也存在差异,湘桥、潮安、潮阳三区为晋以来海阳县、潮阳县治所及腹心地带[3],分布着大量偏早的唐宋元遗存;金平民国段旧址最为典型;龙湖、南澳、榕城、揭东、汕尾城区、陆河等地尚未有民国遗存入列。
四市革命文物从年代上看,集中在辛亥革命前夕、第一次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这几个时段,涌现出来的文物较多,而有些时段仍属空白。
省级以上文保单位不仅包括在全国、 全省层面有重大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各时期各类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遗存,以求能完整地反映一个地方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全貌。如大癫祖师塔、开元寺、广德禅院等印证了唐以来佛教文化的兴盛; 各入列的文保寺庙与潮汕的关公、城隍、三山国王、儒释道交融等民间信仰一一对应;学宫、文祠、牌坊表明在儒学浸润下,崇孔尊韩(愈)、好学明理、科举登第、忠孝节义长期为地区文化主流; 古塔与名人墓葬是乡土风水文化的最好诠释; 各类寨堡式民居是沿海盗匪频扰与族群争斗下,同姓宗族抱团聚居的真实写照,由此也衍生出了遍地祠堂、 修谱成风的宗祠文化;炮台与军事城址是明清时期,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海上侵扰,潮汕滨海沿线打造起来的海防体系与海防文化; 石刻与摩崖造像是各时期书法艺术与石刻艺术的精华所在; 从新石器的虎头埔窑址到宋代潮州窑到现代洋东瓦窑,是潮汕地区陶瓷文化发展的历史演绎; 通商口岸的近代建筑群生动映照着汕头1860年以后开埠文化的光辉[4];樟林古港遗存、南澳海域沉船则是明清以来海丝文化与商贸文化的双重缩影;文保单位还蕴含着民居文化、建筑文化等,这类物质文化遗产是过去人群活动留下的,是地方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的最佳阐述。
革命文物则反映潮汕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勇于斗争、不惧牺牲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5]。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为了使革命文物焕发出新的光芒,我们不仅要善于挖掘其对当代的内涵,也需要继续做好保护与传承,以创新的思维直面保护难题。
总之,文保单位是极具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分析了各市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既有的侧重点;并从丰富类型、均衡分布、注重文化内涵几个角度启发思考[6],为下一步完善四市省级以上文保体系打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