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实现路径的探索

2021-03-07 11:58温双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劳动育人

温双艳

(山西农业大学 信息学院,山西晋中 038000)

人的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及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他希望广大青少年珍惜韶华,树立远大志向、矢志劳动创造、成就伟大梦想。同时,他还提醒社会各界关注和关心青少年的劳动教育[1]。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青少年“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1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是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主要内容之一。众所周知,劳动塑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的内涵丰富,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及其重要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无论是对于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还是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都意义重大。

1.1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懂得劳动的深刻意义和历史价值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生群体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但道德素质的发展似乎没有与之形成对比。例如,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少看到有学生在课间擦黑板及打扫教室卫生,甚至还会在学生早课结束后,发现教室地面散落的早餐包装等垃圾[2]。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家庭教育有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呵护,甚至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生活的便捷性日益凸显,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日益减少。因此,导致部分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日渐模糊。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劳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新时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无论是对其人格的养成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2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

思想的高度决定着行为的宽度。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上普遍存在推崇高学历、待遇优的工作价值观念,随之而来的是对与体力劳动相关工作的摒弃[3]。因此,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使其正确理解劳动的内涵,理解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劳动分工不同。在此基础上,尊重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崇尚用自己的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行各业劳动人民。

1.3 培育学生热爱学习,勤奋刻苦,肩负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大学生正处在知识汲取的重要人生阶段,他们既要夯实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学习各学科通识知识。因此,学习是大学生重要的劳动内容之一,要引导学生崇尚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学习观。特别是能将观念落实到勤奋刻苦努力的学习实践中,立志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2 大学生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关系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其本质上,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一种教育,注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优质的全面发展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4]。

劳动教育不仅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意识培养的主阵地,也是思政育人的重要教育载体。高校在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注重知识传授外,也应注重价值引导。在进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全方位教学设计时,高校应全面分析、收集及整理我国传统生产劳动发展及新时代社会劳动中所体现出的思政元素,梳理提炼出劳动教育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进行“融入式”设计。重塑教学目标,梳理教学过程,将劳动教育、热爱劳动的思想传播与思政育人元素有机结合,贯穿于高校劳动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治学精神、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通过劳动教育中思政元素的挖掘,稳步提高高校劳动教育相关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3 课程思政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3.1 科学设置劳动教育课程

在思政育人融入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科学建构高校劳动教育教学体系、课程,在认知、情感、技能3个方面重塑具有家国情怀、关注社会生产劳动发展、热爱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教学目标。

在认知目标方面,掌握生产劳动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生产劳动与人类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5]。

在情感目标方面,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培养具有广泛的生产劳动知识和具有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以及具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在技能目标方面,培养在生活中应用劳动教育知识指导自己的劳动实践过程的能力,夯实通过专业课程学习而掌握的生产劳动实践技能,如各专业领域的操作及实践技能,为自己的职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科学设计,实现劳动教育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有机结合,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高校教师要对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及教学内容进行细致梳理,找到劳动教育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有机融入,提高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有效性,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

3.2 在高校劳动教育相关案例中体现“家国”情怀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增加与日常生活实际相关的劳动实践案例,使高校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以2020年年初的“抗疫”为案例,全面回顾、 梳理在我国从发现疫情及时干预到医护人员舍身忘己、专家团队殚精竭虑、全民一心众志成城的抗疫史歌,并对比同时期国外一些国家的抗疫情况,让高校学生深切体会到在这一过程中,最美逆行者白衣天使及不同岗位的普通劳动者所体现出的实践精神和不畏困难、毫不退缩的实战勇气,从而让高校学生深刻领悟到中国的大国担当、 国家给人民带来的安全感以及生命至上的理念等,牢固树立学生的国家情感和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6]。进一步引导高校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劳动做起,将这种精神贯穿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并持之以恒。

3.3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树立优秀的劳动教育典范

在高校劳动教育过程中,结合时政热点,搜集我国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 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以及持之以恒科学研究背后的故事,并融入相关的社会生产劳动实践领域中,展示我国一段时间以来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及科学家们废寝忘食、为祖国发展而孜孜不倦严谨研究的作风,让同学们深入感受科研前辈爱国、创新、求实、严谨、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比如,引入84 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逆行”抗疫的事迹、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科研奋斗经历,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们在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高度的国家使命感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锐意进取、永攀高峰的科学精神。让高校学生深刻体悟到正是科学家们一次又一次的劳动实践以及不畏困难的奋斗精神,才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国家科学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将个人成长融入祖国的繁荣昌盛中的崇高理想,树立牢固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担当,像科学家学习严谨的工作和学习作风,通过不断的劳动实践指导自己学习和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3.4 产教融合,讲述劳动故事,体现时代发展特征

通过讲述国家与社会发展背后的典型劳动故事,激发高校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追求真理的精神,领悟到在日常生活中,在尊重生产劳动发展规律的同时,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产业变革,针对劳动发展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服务的意识培养。高校应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形式。强化高校学生诚实、合法、遵循自然及科学发展规律的劳动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3.5 因地制宜,设置劳动教育课程

高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高校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7]。

同时,通过结合国家发展历程中重大的关键技术及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突破事件,让学生深刻体会当下应该推崇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它是社会文明起步的重要尺度,是个人职业成长的道德指引,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服务精神。而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的职业人。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中国制造”“中国精造”“中国创造”等方面的突出典型,让学生在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树立艰苦奋斗的劳动品格。

3.6 结合社会热点,学以致用,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劳动教育应该源于生活,因此结合社会热点或热搜话题,一方面能了解学生学习之余关注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能适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和观念,并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讲授“劳动观念”时,可以引用时下的社会热点“伪名媛”事件,梳理事件始末,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摒弃“虚荣”“作秀”等错误的价值观念,反过来又可以规范学生的日常劳动行为,形成自立、自强、自尊的品格。

教育本就是不断反思的过程,课程思政融入劳动教育更是不断探索的过程,高校教师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社会热点,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现象入手,有意识地将课程思政引入到高校劳动教育教学中,循序渐进,反复推敲,必然会带领学生走进“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与时俱进的新局面,为培养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交出满意的答卷。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