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构建策略

2021-03-07 11:58:46庄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4期
关键词:中华大学生文化

庄静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在全球化日益凸显的今天,在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成为争先占领的意识形态领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离不开文化建设的繁荣与昌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高端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发展和开拓创新的主力军,必须要有坚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1 从历史和现实视角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辩证关系

文化自觉有着深刻的内涵,它是指生活在具有一定文化历史背景下的主体通过对自身文化的觉醒、反思和理性审视,达到一定的文化自知之明,具体表现在既了解自身文化的长处,也了解短处,同时能够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具备处理好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2]。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文化自觉的主体不单只是个人,也可以是民族、政党、团体、国家等。大学生文化自觉是指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觉醒、反思和审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从未停止,尤其是到近现代以来,鸦片战争等重大历史转折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自觉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潮,一大批文化名家,如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鲁迅、梁启超等开始涌现在文化领域,正如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一样,虽然他们所持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所起到的文化觉醒作用在整个中华文明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自觉的启迪之星,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进行了反思和审视,为中华文化自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后,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真正的文化自觉,这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也是对中华文化的全方面进行客观分析和认识下选择的结果,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因素的哲学分析和科学审视。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信任、肯定和坚守,是对自身文化及其价值的充分自信,坚信自身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可以继承并不断向前发展的心理状态。成熟的文化自信还可以有效应对异质文化,对外来文化有一定的辨识能力,有包容、改造创新的魄力和情怀,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彰显。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人生哲理,更是智慧成果,是整个中华民族凝聚起来的精神和价值基础。从“仁爱之心”“天下大同”“诚信正义”等价值观念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以“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革命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再到钱学森、黄文秀、钟南山等先进模范和英雄人物为引领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唱响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提高了全社会人民的文化素养,激发了全民族文化创新的活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也提供了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构建的充分的文化来源[3]。

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来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的。有深刻的文化自觉,才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面对中华民族的内忧外患,各个阶级层面和政治派别纷纷把救亡图存的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关联在一起,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文化理想和主张,崇尚西方文化,一些新式学堂、西方宗教开始流行,整个中国知识界弥漫着一片要摒弃中国文化的思潮。直到1905年,以邓实、黄节、章太炎、马叙伦、刘师培为代表的文化自觉者,在当时的文化虚无和衰败的背景下,成为整个民族文化自觉的启蒙者。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五四时期,各种复杂多元的文化思潮纷纷传入中国,理论众多,学派林立,整个社会在寻求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4]。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巨大的震动和警醒,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产生了第一批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开始了民族的复兴。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我们更加强调文化自信,这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认识的升华,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2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构建原则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构建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做好顶层设计,树好旗帜,找准方向。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今,更应当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不排外,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保持自身文化定力,创造更多面向世界的、面向未来的、面向现代化的先进文化,以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向世界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文采。

2.1 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构建必须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的向心力,是反映14 亿多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同自身历史文化相契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3 个层面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前两个层面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归根结底是要造就具有正确价值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是时代新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构建必须在有自信、讲奉献、尊道德、重实干、求进取等方面有新作为,把对于时代新人标准和要求同“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立足自身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与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深度融合,使其成为大学生日用而不知的行为准则[5]。

2.2 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构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迄今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从解决真懂、真信上下功夫,核心解决的是为什么培养人的问题。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构建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在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使当代大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 清醒的理论自觉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其次,要树立当代大学生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以理想为指引,创造出更多经得起历史考验、 经得起人民考验的科学和文化成果来。再次,大学生是当代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是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接班人,要以问题为导向,多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以文化创新与与时俱进为己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做出新的理论创造,接续发展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也是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最后,当代大学生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坚力量,也是历史赋予给他们的时代重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构建要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融会贯通,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2.3 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构建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扎根于中华民族最深沉、最厚重的“根”和“魂”,是体现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的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激涌澎湃的世界文化竞争中得以站稳脚跟的根基。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仁爱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事风范,是当代大学生文化传承和继承的中国基因。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观念,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仁义礼智信等,是当代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益启迪[6]。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以文化人、勤俭节约的教化思想和生活理念等,对中华民族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借鉴。

除上述应该遵循的原则之外,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构建还应该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高校主课堂和日常生活中融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使优秀文化以浸润的形式涵养到大学生的头脑之中,通过文化的熏陶最终实现对大学生的塑造,切勿把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构建变成简单的理论倾泻和价值灌输。

3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构建路径

当代大学生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 最富生气的中坚力量。他们有理想、有信念、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等主体承担着构建优秀校园文化的重要责任,必须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具体构建策略,为促进自身文化发展、培养好新一代交出满意的答卷。

首先,充分占领高校思政课堂的主阵地,系统完整性地以文化人是前提。优秀的师资、精品的课程、精湛的课堂设置是高校思政课堂必备的三要素,课堂教学是文化育人的主阵地,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培育形式。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构建,就是要强化思政课堂的文化自觉,实现课程设置的文化育人功能。具体来说,第一,要保证教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思政教师,除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教师应该要做到用辩证的、理性的、开放的思维对待外来文化,区别对待现有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广大思政教师应当熟练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红色文化的经典,能够生动讲解先进文化,剖析当今多元文化的形成原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建立成熟的文化自信。第二,思政教师应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想特征,更新教学方式方法,设置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环节,利用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等方式实现多种教学互动。

其次,积极营造显隐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于无声处润人心是补充。除了高校思政课堂这一显性文化育人主渠道,隐性文化育人构建也不可或缺。高校隐形文化育人载体一是指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物质环境是文化宣传的另一载体,主要是指校园景观设施,如海报、展板、文化长廊等宣传载体,图书馆、教学楼、公寓楼、实验楼等建筑设施,雕像、书画、艺术品等文化作品等。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构建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物质环境,在以上设施中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能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满足学生的审美要求,又能达到隐性育人的效果。二是指高校隐性课程。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构建,还可以利用各个专业特色和高校所在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一批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隐性课程,通过小范围辐射逐步带动整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形态。

再次,巩固发展当代大学生党团实践效果,切身感受人文气息是必须。党日活动、团学活动等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构建要充分利用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的活跃性,以各种中国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传统文化宣传,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增强民族的归属感和自主意识。此外,利用主题党日活动、 主题团日活动开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可以邀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活动指导,把握活动政治、文化方向,使大学生真实感受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了解革命道路的艰辛和困难,弘扬革命精神,自觉继承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最后,鼓励创作各类优秀文艺作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入脑入心是关键。当代大学生除了继承和发扬自身优秀文化,对外来文化有吸收消融、改造创新的动力和魄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始终抱有文化发展的乐观自信,最终实现文化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彰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精神追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要鼓励当代大学生把握时代特征,创造更多满足人们精神追求的优秀文艺作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构建要鼓励当代大学生多创作一些深入生活、 深入群众的文艺作品,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在文艺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创新,在原创力上下功夫,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坚持思想引领、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原则,让各类文艺作品体现艺术文化价值,更加引人入胜,直入人心,创造出更多丰富多彩的中国形象、中国品牌、中国旋律和中国故事,使中国声音、中国色彩在世界舞台上显现卓越风华,让中国文化在接续中发扬光大,在创新中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