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俗语之“变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德译本中的俗语翻译研究

2021-03-07 08:57廖峻汤恬
外国语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俗语理政

廖峻 汤恬

(1.四川外国语大学 德语学院,重庆 400031;2.济南德欧国际教育咨询公司 合川分公司,重庆 401520)

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俗语简析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至2017年9月期间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我国新一代领导人的治国理政思想。为了更好地向国际社会阐明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联合发行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的多语种版本。作为向海内外读者诠释中国新发展的重要读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塑造中国国际形象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准确严谨而又生动形象,往往能够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阐明最深刻独到的哲学思想,形成人们爱听、爱读、爱学的“习式风格”。习总书记的讲话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善于借用俗语,这些耳熟能详的俗语使得读者倍感亲切。

俗语作为汉语中通俗而流传甚远的语言单位,广义的俗语包括表述性俗语、引述性俗语和描述性俗语。表述性俗语即谚语,指来源于民间生活实践且具有一定哲理性的口语化短句,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述性俗语即歇后语,歇后语是一种特殊的汉语形式,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为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则是意义的解释,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左脚穿着右脚鞋——错打错处来”;描述性俗语即惯用语,通常为大众化的固定词组,如:“穿小鞋”“墙头草”。大部分俗语来自民间创作,也有少量俗语出自文化典籍。因为俗语多来自民间,是大家耳熟能详、通俗易懂的话语,所以适当地使用俗语可以使语言更有亲切感、更具烟火气息;同时,大多数俗语会用到丰富的修辞手法,所以文字十分鲜活生动;此外,这些俗语还蕴含着人们的生活实践经验和愿景哲思,具有启发告诫的作用,发人深省。

俗语的使用无疑增添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生命力,但俗语的翻译也面临着特定的挑战。首先,俗语不同于句子,往往短小精炼,没有完整的语法结构,而德语则十分注重句子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适当调整俗语的句式结构,以符合德语国家读者的用语习惯。其次,俗语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产物,包含大量具有中国文化内涵或地域特色的意象,为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俗语所表达的含义,译者同样需要对源文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第三,不论是在哪种语言中,“词语不能在真空中存活;这样的话它们很快就会消亡。为了能够存活下去并充满生命力,它们也像我们人类需要空气那样需要一种环境,那就是上下文语境”(Kuβmaul,2015:43)。由于俗语较为口语化,如何更好地与语境相融合,避免译文的冗长或突兀,也是译者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必须考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作为外宣翻译文本的要求和特点,从原则上讲要把握政治分寸、凸显核心信息、译文经济达意,要求做到读者至上、内外有别、与时俱进、译有所为(张健,2013:24-46)。因此,必须从政治和宣传的高度来重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俗语翻译问题,在翻译中不能完全采取直译或全译策略,而是根据具体语境对源文本作相应的改变和调整,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实现传播效果。毕竟,“如果译文传递的文化信息及原作的意图,在译语环境中水土不服,不为目标语受众所理解和接受,传播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那就失去了翻译的意义”(王家根 等,2019:3)。

1 变译理论

根据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黄忠廉先生所提出的变译理论,变译即“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缩、述、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同‘翻译’概念一样,变译既指行为,也指结果”(黄忠廉,2002a:19)。

尽管“变译”概念的正式提出距今较近,但变译思想却早已存在。早在唐朝的佛经翻译中,译者就对原版佛经做了删减和改动,这是中国变译思想的雏形。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达旨术”奠定了变译理论的基础,分析严复的《天演论》可知,他在翻译过程中强调异域文化的传播和目的语读者的需求,采用了增、减、编、述、缩、并、改、仿八种变通手段(黄忠廉 等,2016:98-106)。到了20 世纪末,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全球化的发展,变译思想再次进入翻译研究者的视线。黄忠廉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将变译思想升华为一大翻译理论,总结出一系列新的翻译方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开始关注和认可该理论,它也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变译理论摆脱了全译不增不减、完全遵循源文的翻译模式,给予译者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使译者更好地考虑目标群体的需求,从而充分体现出译文的交际功能与价值。由于受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制约,译者往往需要克服源文与译文形式及内容上的矛盾,变译则为之提供了可行的变通方法,使译者能够更好地将翻译活动进行下去。

黄忠廉教授在大量变译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七种变通手段,分别为“增、减、缩、并、编、述、改”。“增”即译者以源文文本为基础,对特定内容加以阐释或评述,以弥补目的语读者语言或文化缺失,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文内涵;“减”即译者删除与读者需求吻合度较小的冗余信息,只保留最核心的内容,从而使译文简洁明了;“缩”即译者只提取源文的中心思想加以概括性翻译,用极小的篇幅说明最核心的内容,旨在提高读者获取信息的效率;“并”即译者将源文文本中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或相同属性的多个部分合并在一起进行翻译,旨在突出重要信息,使译文表达更具条理性;“编”即译者对源文结构进行调整及优化,使译文更具条理性和有序性;“述”即译者用自己的语言将源文的核心内容转述出来,舍弃源文的“形”来更好地体现源文的“义”;“改”即译者对源文文本的结构或内容进行改换,使原作发生较明显的变化(黄忠廉,2002b:93-96)。

随后,在探讨“变译”与“全译”这一对翻译范畴的关系时,黄忠廉教授又提出了11种具体的变译方法,即“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改译、译评、阐译、译写、参译”(黄忠廉,2002c:5-7)。这11种变译方法各具优势、相辅相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结合具体的翻译目的和翻译语境灵活选取不同的变译方法,以实现最佳翻译效果。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俗语“变译”策略分析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俗语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译文信息的调节者,需要根据目的语读者的用语习惯、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对源文结构和内容进行变通,在准确传递原作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以实现翻译的最佳交际效果。因此,变译理论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俗语翻译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指导,同时对其翻译的研究和分析也充分佐证了变译理论的实用价值。

从微观层面出发,译者在处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俗语翻译问题上,主要用到了“编译”“改译”和“译述”这三种变译策略,笔者将选取典型例句逐一进行分析。当然,这三种不同的变译方法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互有交融、互有联系。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俗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会同时用到这三种策略,但“编译”更侧重于对源文结构的合并与简化;“改译”更侧重于对源文中某一概念的更替和语法结构的转换;“译述”则更侧重于对源文内容的整体性描述。

2.1 编译

“编译”即译者在不同层面上对源文结构进行整理和加工。在句子翻译层面,编译策略主要体现为对句子成分的合并与编排。编译旨在使译文更加简洁。

例(1)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习近平,2014:40)

译文:Alle ethnischen Gruppen unseres Landes müssen sich unserer Mission erinnern, zielstrebig denken und handeln sowie die Weisheit und Stärke von 1.3 Milliarden Menschen zu einer unbesiegbaren majestätischen Kraft bündeln. (XiJinping:ChinaRegierenI.S. 47.)

俗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极具鼓舞性和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一文中借此鼓励全国各族人民应当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很好地体现了俗语的特点——结构对仗工整,内容通俗简单。“心往一处想”和“劲往一处使”这两个分句表示的是同一个含义,但并列式的结构会使句子读来更有力量。但相较于中文对工整式结构的推崇,德语更注重内容的简洁,因此,译者对其结构做出了调整,将前后两个分句合并为一句话:“sich zielstrebig denken und handeln” ( “朝着目标思考和行动” )。译者只用一个德语词“zielstrebig”表明两个“往一处”,意为 “朝着目标地”且带有“坚定地、努力奋斗”之意。编译后的句子结构更加连贯通顺,且用词更加贴合讲话者的意图。

例(2)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的地区安全问题,又要统筹谋划如何应对各类潜在的安全威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习近平,2014:355)

译文:Neben der Bewältigung der heute hervorstechenden regionalen Sicherheitsfragen sollten wir auch umfassende Pläne für den Umgang mit latenten Sicherheitsbedrohungen ausarbeiten, um die Probleme an der Wurzel zu packen. (XiJinping:ChinaRegierenI.S. 437.)

俗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指只医治疼痛的部位而不追究病根,常用来比喻人们不全面探究根本原因,不彻底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亚洲安全问题时,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俗语深入浅出地表明,解决安全问题,必须综合施策,从根本上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句话简短押韵,内涵丰富,是非常形象化的比喻,但若将它直译为“Bei Kopfschmerzen behandelt man den Kopf und beim Fußschmerzen behandelt man Füße”,则译文稍显冗长且无法突出重点。和上例一样,“头痛医头”与“脚痛医脚”实为一个意思,表达的就是“只从表面看问题”,因此,译者将两者合并,并将带有否定意义的源文文本“避免只从表面看问题”调整为表示积极意义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此,译文更加简洁明了。

2.2 改译

“改译”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源文的结构、内容和风格做出直接且明显的改变,以更好地适应目的语文化及语言特点。相对于“编译”,“改译”针对的不仅仅是结构上的变化,还有内容甚至是风格上的变化。在结构上,译者需根据目的语的语法规则和用语习惯对源文文本的结构做出改变,结构上的“改”旨在使译文在目的语语境下更具逻辑性。在内容上,译者往往会改变源文中带有文化特色的表达,如将带有历史文化背景的人名、地名、典故等加以西化,内容上的“改”体现的是翻译中的归化思想,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文内涵。

例(3)我们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止战维和方面的核心作用,通过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性行为双轨并举,化干戈为玉帛。(习近平,2017:523)

译文:Wir sollten in jeder erdenklichen Weise die zentrale Rolle der Vereinten Nationen und ihres Sicherheitsrates bei der Beendigung von Konflikten und der Erhaltung des Friedens fördern und das duale Konzept anwenden, Streitigkeiten auf friedlichem Wege beizulegen und notfalls Zwangsmaßnahmen zu ergreifen, um so Feindseligkeit in Freundschaft umzuwandeln. (XiJinping:ChinaRegierenII.S. 640.)

俗语“化干戈为玉帛”意为由战争转向和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用它来表示双方和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引用俗语“化干戈为玉帛”,旨在呼吁联合国各成员国积极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干戈”和“玉帛”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两种器物。“干”为古代防具,“戈”为古代兵器,因此,后以“干戈”指代“兵器”并逐渐引申为“战争”。“玉帛”指带有王室饕餮纹标记的玉器和白色丝巾,是古代诸侯国之间、诸侯与天子之间见面时互赠的礼物,后来成为和平共处的表征。

在译文中,译者考虑到两国的文化差异,选择了用这两种器物所指代的引申义替代其名称,将 “干戈”改译为“Feindseligkeit”(“敌意、仇视”),将“玉帛”改译为“Freundschaft”(“友谊、友好”),译文则变为“变敌为友”,意思清楚明了。同时,“Feindseligkeit”和“Freundschaft”构成头韵,读来朗朗上口。

例(4)朋友多了路好走。(习近平,2014:351)

译文:Mehr Freunde, mehr Möglichkeit. (XiJinping:ChinaRegierenI.S. 432.)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中提到“朋友多了路好走”,他欢迎并鼓励各经济体来华投资,积极参与中国改革开放。习总书记强调,朋友越多,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就会愈加兴旺发达。“朋友多了路好走”这句耳熟能详、通俗易懂的句子体现的正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蕴含着深刻的交友哲理。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我们应该广交朋友、珍惜友情,这样才能相互帮扶、克服困难。而治国理政同样如此,各国各组织之间应不断深化和平友好关系,以此促进各国的发展。习总书记用一句俗语来讲明如此深刻的道理,使读者倍感亲切。

中文所说的“路好走”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道路好走,它实则是一个比喻,是指能得到更多的机会与帮助。也就是说,与中国友好合作的伙伴越多,中国就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译者将“路”改译为“Möglichkeit”(“机会”),将“路好走”改译为“mehr Möglichkeit” (“机会更多”),使译文更加贴近习总书记的讲话主旨,同时也使译文结构对称工整,读来朗朗上口。

例(5)中国有句谚语,叫做“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习近平,2014:312)

译文:In China gibt es ein Sprichwort, das lautet: “Ein langer Weg prüft ein Pferd auf seine Ausdauer, die Zeit einen Menschen auf seinen Charakter.” (XiJinping:ChinaRegierenI.S. 381.)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指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脚的耐力,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该谚语,旨在强调中拉关系发展是开放、包容、合作和共赢的发展,这一点将随着中拉关系的发展得以证明。

按照中文的语法规则可知,这个句子省略了主语“人们”,其谓语为“知”和“见”,即“知道”和“看见”。而德语语法十分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性,一般情况下不可省略句子成分,考虑到这一点,译者将主语补充并改译为了“ein langer Weg”(“遥远的路途”)和“die Zeit”(“时间”)。同样,德语中的主动态和被动态也有着严格的区分,主语是“人” 或是“物”对整个句子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译者又将谓语调整为“prüfen A. auf…”(“考验某人/某物的……”),译文回译过来则为“遥远的路途考验马的耐力,时间考验人的特性”。译者通过对源文语法结构的改变,很好地避免了译文缺少主语或语态混乱的情况,使译文更加符合德语语言规范。

2.3 译述

“译述”是翻译与转述的融合,即译者不拘泥于源文的结构和形式,在保证忠实于原作内容的基础上,将源文的核心内涵用自己的语言加以体现。“译述”不单单是编排或改变源文的结构和内容,而是舍弃源文的“形”以凸显源文的“义”。

例(6)他们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满足于做四平八稳的“太平官”。(习近平,2017:146)

译文:Sie verrichten nur täglich wiederkehrende Routinen und verwalten lieber den Stillstand. (XiJinping:ChinaRegierenII.S. 173.)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出自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16回,后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句俗语。在佛寺中,僧人们需每日撞钟击鼓,以报时辰,并以此劝诫众僧们潜心修炼。也就是说,撞钟是和尚的职责所在,当一天就要撞一天。所以,这句俗语的积极解读为:人们在岗位上一天,就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但随着语境的变化,这句俗语逐渐具有了消极的含义,即混日子,遇事敷衍,得过且过。

习近平总书记在题为《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的讲话中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针见血地指出部分领导干部敷衍的工作态度,批评他们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和突破工作难题的勇气担当。很明显,习总书记在此处借用了俗语“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含义。

在这里,译者并未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即舍弃了“和尚”和“撞钟”两个意象,因为一方面,对于不熟悉佛教文化的读者而言,他们在读到“Mönch”时很难浮现出“和尚”的形象,在读到“schlagen die Glocke”时也不知和尚为什么要“撞钟”,这样一来,无疑加大了读者的理解难度,会使读者不知所云。另一方面,若将此直译为 “Der Mönch schlägt Tag für Tag die Glocke”, 则可能塑造出一个每天勤劳撞钟的和尚形象,无法凸显它所蕴含的消极意义。因此,译者选择用自己的语言,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该语境下的内涵转述出来,准确选取带有贬义色彩的德语词“Routine”来表明这些领导干部僵化死板的工作作风,回译过来则为“他们每天仅仅重复着那老一套”。通过译述策略,译文能够很好地体现习总书记讲话的感情色彩和思想内涵,不仅突出了重点,同时也避免了歧义。

例(7)有的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满足于做得过且过的太平官。(习近平,2014:415)

译文:Sie denken nur an sich, kümmern sich nicht um die Sachen der anderen und schieben die Probleme weit von sich, um in den Tag hineinleben und ihre Laufbahn als Beamte ohne Störung zu Ende bringen zu können. (XiJinping:ChinaRegierenI.S. 516.)

俗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原用来告诫人们只需管好自己,不要多管闲事。但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对这句话也有了另一番解读,现在通常用来指责那些对不好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陷入困境的人不肯伸出援手的冷漠之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一文中借用该俗语,并将“莫”改为“不”,即“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意在批评部分党员干部明哲保身、不敢作为的工作态度。

译者在翻译时,同样没有将“扫门前雪”和“扫瓦上霜”一一译出,而是提取源文文本最核心的含义——“只顾自己,不管他人”加以叙述性翻译。

3 结语

变译理论作为中国代表性翻译理论之一,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中德两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为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译者必须灵活变通,采用增、减、缩、并、编、述、改等变译手段来克服源文与译文之间的矛盾,从而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交际性。

“以原文为基础,以读者的特定需要为目的的变通手段是外宣资料翻译的有效方法。”(王青,2012:496-498)作为典型的外宣翻译文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所引用的俗语具有浓郁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色彩,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为使译文结构简洁、内容明确、重点突出且贴合讲话人主旨,译者结合具体的翻译语境,对俗语的结构和内容作了相应的变动,主要采用编译、改译、译述等变译策略使译文更加符合德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并由此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这也给其他外宣翻译带来更多的启示。

猜你喜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俗语理政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신시대
数字俗语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英国热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法国作家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