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媒体;短视频;影像表达;艺术
中图分类号:J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1-00-03
0 引言
如今,短视频用户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这使得短视频不再是简单的娱乐,其朝着艺术、教育、电商、直播等各个领域不断深入,吸引力不容忽视,如抖音、快手等已经完全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短视频类型众多,对于一些刺激消费欲望、搞笑低俗的短视频,人们作出了批评,但是又无法忽视基于短视频形成的流量所带来的利益,特别是随着5G技术的逐渐普及,在网速大幅提升的背景下,短视频已成为媒体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高质量的短视频将引领受众群体构建正确的短视频艺术审美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短视频影像表达的艺术审美缺失
短视频是新媒体时代的宠儿,集受众、技术、资本于一身,不仅改变了网络舆论的生态格局,而且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线传播模式,让人人都可以是生产者以及传播者。短视频作为一种影像艺术的表达形式,应当从艺术角度进行优化。当前的短视频数量与类型繁多,但是部分短视频存在审美缺失的问题,与“逻辑认知与情感体验相统一”“意识形态与审美活动相统一”的艺术创作原则相背离,这会导致艺术审美缺失,不利于媒体市场健康发展。
1.1 个性十足,展现就是王道
短视频内容大多与日常生活有关,这就是短视频能够给人一种亲切感的原因,就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刚刚出现时带来的感觉:当人们看惯了大屏幕中的角色扮演、人造景观后,再从屏幕上看到与身边有关联的事物时,会感觉自己与电影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从短视频来看,当人们看惯了精致妆容的明星、侃侃而谈的名流后,再看爽直的“Papi酱”、充满土味的“华农小哥”、朴实的“巧妇九妹”,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共鸣,进而做出评论、转发、分享、点赞等行为,此时一个短视频就可能瞬间火爆网络,而视频中所蕴含的“草根性”将实现快速放大与传播。门槛低使得UGC用户所制作出来的内容在数量上呈爆炸式增长,在形式上追崇“个性十足、我型我秀”。短视频平台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无限可能。同时,竖屏荧幕便携、科技含量高的媒介特征,为受众建立起了一个私人观影空间,受众的身体在这个空间得到了解放,受众利用身体感知影像,与影像产生互动[1]。以抖音为例,其配置有“剪映”软件,软件功能丰富,包括美颜、特效、配乐等,并且操作简单,用户很快就能够掌握这些功能的使用方法,然后分享自己的美好生活,并与其他用户互动,这也是目前短视频以“个人秀”为主要模式的原因。在短视频时代,敢于展现自己就是王道,如个人舞蹈秀、极限挑战、评车、热点时事点评。制作门槛低以及“草根性”的特点让短视频拥有迅速引发共鸣的能力,吸引着很多用户尝试制作短视频,但是大部分用户并不具备影视艺术专业知识,所以在审美把握、艺术表达、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比较弱。
1.2 追求猎奇,刺激视觉感官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更青睐碎片化、娱乐化阅读,而短视频恰好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短视频数量与类型繁多,但是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越来越多的短视频制作者逐渐重视内容质量,并形成了统一认知,即用户点击了视频,但是停留于该视频的时间没有超过5秒,那么就说明该视频将面临淘汰。基于此,如何快速吸引人们注意,成为制作短視频的关键,所以短视频制作存在这样一个法则,即“黄金三秒”,也就是将视频的精髓放到视频开头。短视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创作主流更是朝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方向发展,内容露骨、服装奇异、妆容搞怪、行为夸张的短视频相继出现在各大短视频平台。
以吃播短视频为例,吃播曾一度火爆,博主为了吸引更多的粉丝,绞尽脑汁出各种奇葩招数,如树大胃王人设等。大胃王为什么能火?因为这类吃播的确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特别是视频主人公的一些疯狂举动,如“密子君”可以一次将10桶火鸡面吃完,这种行为就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然而,这类视频虽然点击量很高,但是掩盖不了其内容匮乏的事实。此外,恶搞整蛊类的视频层出不穷,以“超人小罗”为例,其通过花样百出的恶搞方式很快拥有了大批粉丝。还有一些短视频创作者为各种影视剧配音或者配字幕,篡改视频原意或者断章取义,目的都是获取流量与收益。
如今,大部分短视频追求猎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快餐式文化的需求,但是当人们长时间接触这些内容后,就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进而降低审美水平,慢慢丧失思维创造性以及审美自主性[2]。
1.3 急功近利,同质化问题突出
短视频可细分为工具类、电商类、SNS类、BBS类、资讯类、社交类等。以社交类为例,该类短视频以UGC式为主,制作速度快,而且能够抓住市场需求,从而快速获得关注与点击量。例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就有部分短视频制作者通过短视频快速变现。这些短视频平台功能丰富,为短视频创作者提供了特效、美颜、滤镜、合拍、声音模板等功能,正因为其功能完善,才让一些急功近利的视频制作者有空子可钻。此外,视频创作者借助功能或者模块便可以快速完成短视频制作,还可以直接按照别人的风格进行二次创作,这是如今短视频内容同质化较严重的原因。
以“打工人”热梗为例,其出现后一度掀起了打工人狂暴模式,与之有关的视频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但大部分视频都是直接利用平台的合拍功能、声音模块进行重复创作,该类视频虽可能在短时间之内获得大量关注,但质量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受众的审美观念。如今,“泛娱乐”消费观深入人心,短视频创作也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只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即可,这导致大量短视频都是按照某一标准生产出来的,同质化严重、缺乏审美标准的短视频充斥各大短视频平台。长此以往,短视频创作者的艺术思维会慢慢被束缚,内容同质化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人们会出现审美疲劳,进而严重影响短视频艺术的健康发展[3]。
2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短视频影像表达的艺术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文化开始朝着视觉文化转型,而不仅仅是印刷文化。短视频基于其自主性、随意性、便捷性等优势快速崛起,视觉文化传播速度加快,人们慢慢习惯用短视频获取信息以及展开社交。短视频的快速发展让传统影像艺术创新思维以及创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视觉文化成为媒体市场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因此,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短视频,致力于探索短视频影像表达的艺术性,让短视频成为时代进步的一种表征以及人们健康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加大内涵挖掘力度
在各类新兴技术的支持下,每个人都拥有文化内容生产以及发行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再集中于精英层。短视频制作技术门槛低,每个人都能利用技术发现、记录更有趣、更美好的东西。无论专业团队和机构还是UGC用户,都要对短视频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即短视频的核心永远是内容,唯有高品质的内容才能做到长久不衰,才能赢得口碑。
以李子柒为例,其拍摄的视频之所以能够火爆全球,就在于视频内容表达的正能量引起了人们的情感共鸣,其中涵盖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极致追求。基于此,建议在创作短视频时,尝试不使用滤镜、不盲目跟风,将内容聚焦到生活,从小事入手,这样才能发现、记录、分享生活中的美,让短视频变得有内涵、有力量。
以《三分钟》为例,这是著名导演陈可辛通过iPhone手机拍摄的短视频,讲述的是列车站台上需要掐准每一个时机才能团聚3分钟的母子之间的故事;贾樟柯在《一个桶》中用写实手法,讲述了一个年轻人提着一桶鸡蛋返城工作的故事;还有Lawrence Sher的《女儿》,讲述的是在跨年夜一个带着饺子的母亲在一辆辆出租车上寻找自己女儿的故事。这些短视频中的各色人物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会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语言怪诞、动作浮夸的短视频只会在短时间之内刺激感官,人们往往一笑而过,并不会留下什么记忆。因此,从艺术层面来讲,短视频要注重内容,要加大对内涵的挖掘力度,这样才能提升文化艺术格调。同时,建议相关部门以及平台,针对短视频行业确立高标准,尽可能在源头就将一些劣质短视频淘汰[4]。
2.2 回归影像本体
讲好故事是电影的本质,短视频也是如此,因此,建议短视频按照电影叙事的准则开展。短视频最大的特点是短,虽然不能像电影那样布局,但是可以借鉴电影的叙事准则,这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优化叙事结构。短视频会受到时间的限制,所以如何在短时间内用画面抓住人们的眼球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把故事节奏安排得较为紧凑。以《一个桶》为例,视频中的7个场景被一个密封的桶串联起来,正因为桶被密封了,整个短视频才充满了悬念,使观看者想要一探究竟。当男主打开桶并将标好日期的鸡蛋一个个拿出来之后,短视频所要表达的情感被瞬间释放,使得人们压抑已久的情感全面爆发出来,进而产生情感共鸣[5]。
第二,转变叙事角度。短视频虽然短,但并不会直接缩减、省略大量信息,可以从叙事方法上寻求突破点。以《三分钟》为例,陈可辛以叙事为线索,制作了一个时长7分钟的短视频,这种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同样能够引人入胜。具体而言,首先,从空间来看,一边是在列车上忙于工作的妈妈,另外一边是站在月台上焦急等待妈妈的儿子。其次,从事件角度来看,内容表明列车会在下一站停留3分钟,这3分钟便是母子见面的时间,因此,视频主题也就呼之欲出。此时,人们会思考母子能否顺利见面以及见面之后会说些什么,这些铺垫引人入胜,让人们异常期待结局。最后母子见面了,但是儿子并没有回答妈妈的话,只是背乘法口诀表,时间快速流逝,当儿子背完之后,妈妈露出了微笑。视频在短短7分钟内就将爱诠释得一览无余,让人深受感动[6]。
2.3 深入探索竖屏艺术美
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影像创作者不断挑战新的可能。以电影为例,《双子杀手》实现了120帧高清影像,《阿凡达》的3D画面美轮美奂,《我不是潘金莲》采用了圆形构图等。技术革新对影像艺术的表现空间以及创作领域进行了重塑与拓展。同时,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影像表达在艺术领域的实践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为了满足受众对“垂直影像”的需求,短视频必须深入探索竖屏艺术美。在首届抖音短视频影像节(2019)上,张艺谋提出“竖屏美学”的概念,指出竖屏符合时代需求,对未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2020年,张艺谋及其团队推出《谢谢你》《温暖你》《陪伴你》《遇见你》等具有竖屏艺术美的系列贺岁片。这一系列短视频讲述的都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主要采用写实的白描手法,人物之间几乎没有对白,这让画面更具有质感以及吸引力。依托竖屏,将横屏上的人物之间的左右关系调整为上下关系,让受众群体与视频之间的距离更近。在观看视频时,人们不仅仅是观看者,更是整部剧的注视者,会为视频中人物美好的一瞬间而停留与感动。陈可辛为了让《三分钟》的镜头纵深感更强,充分利用了车厢中的玻璃橱窗、上下铺行走的楼梯等物理空间;为了体现画面的立体感,采用了俯拍、仰拍等各种形式,为观看者带来了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对于短视频而言,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定是构建竖屏构图全新的叙事逻辑,只有这样才能将竖屏的纵深层次感充分展现出来[7]。
3 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短视频应运而生并快速占领市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短视频能够将信息的瞬时性充分发挥出来,并对人们的观念、认知以及审美作出改变,所以,一定要认识到短视频影像表达艺术的审美缺失问题,并采取策略加以解决,这样才能提升短视频的质量,从而促进媒体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星宇.影像美学的竖屏转向[J].东南传播,2021(9):56-58.
[2] 黄枫.短视频专题报道的影像特征与拍摄手法探析[J].新媒体研究,2021,7(16):33-35.
[3] 刘广宇,王成莉.短视频语境下非遗影像化创作与传播研究:以抖音、快手为例[J].当代电视,2021(2):95-98.
[4] 周韵淞,黄瑛.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影像表达的艺术探索[J].长江文艺评论,2020(6):56-61.
[5] 陈佳莹.浅析媒体融合背景下竖屏短视频影像创作[J].明日风尚,2020(15):135-136.
[6] 雷鸣,曾军梅.自制短视频的影像叙事对受众引导作用的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9,3(19):106-107.
[7] 阮甦甦.竖屏视频的兴起:移动传播时代的短视频创作新风向[J].西部广播電视,2018(23):5-6,12.
作者简介:王超(1988—),男,河南西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产业、音乐产业、传媒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