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名园植物造景艺术研究

2021-03-07 12:38:04李成胡子瑾齐浩天苗得智杨鸿博
艺术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植物配置

李成 胡子瑾 齐浩天 苗得智 杨鸿博

关键词:十笏园;植物配置;造景艺术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1-00-03

0 引言

中国传统园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和造园艺术。植物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构成要素,历代园林都注重运用植物营造景观。中国园林植物造景艺术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用植物表达思想品格、传达造园思想,追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效果。十笏园作为南北过渡园林之典范,探究其植物造景艺术手法,总结其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植物配置模式,对研究传统名园有着深远意义。

1 基本概述

十笏园,又名“丁家花园”,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胡家牌坊街,是一座典型的北方汉族四合院式建筑群,占地总面积为3 536平方米,主体院落空间2 652平方米,山水园林面积723平方米[1]。园内开凿水体,堆筑假山,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造,是一座人工自然山水园。

园主人丁善宝在修建十笏园之时,汰其废厅为池,堆叠假山,并在园内置厅筑楼,借植物营造景观。十笏园造景从大自然山水中选择素材,突破了狭隘空间的局限,模拟大自然的景色,通过概括、提炼和艺术加工创造出“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效果[2]。

2 整体布局

十笏园为北方传统建筑的总体布局风格,四轴三进三跨式轴线布局,由东西横向轴线和东、西、中三条纵向轴线组成,具有严整方正的特点[3]。主体院落被分为三个部分,包括东院、中院和西院,其中中院是园林的主体部分,为十笏园的精华所在。沿中院轴线自北向南分别是北厅、砚香楼、四照亭和十笏草堂,其中四照亭置于水上,居于全园视觉焦点的位置,与园内山水、植物相映成趣;东院主体建筑为碧云斋,是丁氏居室;西院主体建筑为小书巢、颂芬书屋、深柳读书堂、秋声馆与静如山房,是丁家私塾和接待客人下榻之处。建筑总体布局对称严谨、规整有序。园内植物受场地限制,数量不多,集中分布在主体院落之中,选用精致巧妙,搭配疏密有致,群落结构均衡稳定,整体空间具有丰富的层次感。

3 植物配置

3.1 植物的种类构成

调查表明,十笏园的园林植物种类有46种,隸属于31科42属,其中乔木有18种,灌木有12种,藤本植物有7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是0.61︰1。栽种草本植物6种,水生植物3种。从植物组成来看,木樨科、禾本科、豆科所含属种植物较多。木樨科植物有4属5种,形成了以桂花、紫丁香、金叶女贞、小叶女贞、迎春为主的花卉景观;禾本科植物有2属4种,形成了以淡竹、旱园竹、金镶玉竹、箬竹为主的竹林景观;豆科植物有3属4种,由国槐、龙爪槐、紫荆、紫藤组成;卫矛科植物有1属2种,形成了以胶东卫矛和扶芳藤为主的秋色叶景观;紫葳科植物有2属2种,炮仗花、凌霄丰富了垂直空间的景观;睡莲科有2属2种,形成了以荷花、睡莲为主的水体景观。

3.2 植物的观赏特征

植物的形态、色彩是植物的重要观赏特性。十笏园内的植物有丰富的观赏特征,观花植物有10余种,以迎春、紫丁香、荷花、牡丹、月季、紫藤、凌霄、炮仗花等春夏季开花植物为主,秋冬季开花植物有桂花、蜡梅;观果植物有7种,以柿树、石榴树、核桃树、南天竹为胜,其中位于砚香楼和春雨楼庭院东侧的柿树,为二级古树名木,已有约120年的历史,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秋色叶树种以朴树、卫矛、鸡爪槭、扶芳藤、五叶地锦为主,丰富了园内的秋季景象;观枝干植物以淡竹、旱园竹、金镶玉竹、石榴树、龙爪槐为主,十笏园中院西北方向毗邻西侧回廊处,种有一株石榴树和一株龙爪槐,石榴树与龙爪槐枝干虬曲苍劲、古意盎然,枝叶繁密茂盛。

3.3 植物的文化内涵

十笏园在植物的选用上,多采用蕴含中国传统优秀品质和吉祥寓意的植物。如淡竹作为植物主调在园内大量栽植,一方面,其枝弯而不折,体现了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是高风亮节的象征[4];另一方面,园主人丁善宝是郑板桥的崇拜者,其收集大量真迹展于园内,画竹刻石随处可见,更有仿竹斜撑于建筑之上,很是别致。松柏四季常青,经严冬不衰,象征着坚韧不拔的顽强品质;蜡梅“傲霜雪而开,先众木而华”,有坚贞不屈、高洁谦虚之意;“柿”音同“事”,有阖家安康、万事顺心之意,砚香楼前栽有柿树,每到冬季飘雪,柿子高挂枝头,与雪景相衬甚是好看;石榴有多子多孙之意,西跨院深柳读书堂、颂芬书屋前均栽有石榴树,表达了园主人对后代子孙人丁兴旺、勤勉读书的殷殷期盼;核桃树音同“合”,且寿命长,象征着吉祥平安、健康长寿。这些植物不仅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其清雅品格也表现出园主人处世的价值取向。

园中匾额、对联的植物内涵丰富,如碧云斋,是园主夫妇居住的场所,因庭院东侧碧梧参天,直抵云霄,故如此命名。深柳读书堂是丁氏书塾之地,小庭院并未种植柳树,而是取深深柳荫下的堂屋正好读书之意,描写了悄然无声、静谧清幽的环境氛围,也表达了园主人志在读书、不喜交往的文人品格。稳如舟亭有对联“山亭柳月多诗兴,水阁荷风入画图”,通过山亭、柳月、水阁、荷风,刻画出柳影倒映湖面、荷香随风四溢,三五好友吟诗作画、举觞欢饮的美好景象。落霞亭有对联“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写的是竹子遇雨潇潇,松树遇雪高洁,花可以参禅意,饮酒可以通神成仙。通过竹、松这样高洁、雅逸的植物,借以抒情,表现淡然处世、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通过植物的文化内涵,怡情修身、陶冶情操,体现了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的理念。

3.4 植物配置形式

中国传统园林以自然式著称,植物种植以虚实相生、疏密有致为特点。在十笏园跨院的主体山水空间中,植物种植形式以孤植和丛植为主。如水池西南侧孤植一棵垂柳,枝叶繁茂、树形优美,与北侧的四照亭、东侧假山上的蔚秀亭和水池西岸的漪岚亭互为对景,坐在四照亭内向外望去,绿丝低垂、倒影摇曳,宛若一幅天然画卷;东侧假山上以卫矛和迎春丛植于山石之间,植物自然丛生,山石花木浑然天成。受北方传统四合院院落空间的影响,十笏园内其他庭院的植物种植形式多为对植、丛植和片植。如砚香楼和春雨楼庭院,柿子树与紫荆非对称式对植在主轴线两侧,柿树高大,紫荆秀美,整体空间均衡稳定、严肃活泼;颂芬书屋院落两棵石榴树对植其间,枝干交融成连理枝状,颇有浪漫氛围;东跨院第三进院落面积较大,园主人仅用铺装对院落空间进行划分,以丁香、紫荆、蜡梅三株树丛植在庭院角落,空间宽敞,豁然开朗;砚香楼东侧有一小院名为賸园,是十笏园的园中之园,淡竹、金镶玉竹以片植形式临墙种植,微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别有一番意境。

3.5 植物与其他造景要素

第一,植物与建筑。十笏园建筑群为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建筑主要由砖木构成,青砖灰瓦,整体风格清雅、古朴。而园林植物则采用江南私家园林的植物配置手法,善于利用植物点景,通过植物柔和界面、丰富构图,与园林建筑融合,以营造诗情画意、和谐统一的园林环境。

砚香楼坐落于十笏园的中轴线上,其庭院内种有柿树和紫荆各一株,柿树树形高大,构成覆盖空间,树下以地被植物沿阶草结合山石小景加以点缀,空间视野开阔,形成以柿树为中心的视觉焦点。在砚香楼与南侧水池中心四照亭之间,有一面刻有“鸢飞鱼跃”的砖砌镂空云墙,墙有洞门构成框景,植物掩映在太湖石景与砚香楼之间,柿树与紫荆高低错落,丰富了视觉上的层次感,增强了观赏效果。

四照亭位于十笏园水池的中部偏北处,与北侧砚香楼、镂空云墙及南侧十笏草堂互为对景。四照亭建于水上,周围植物仅以水生植物荷花、睡莲点缀前后,延长了主轴线,增强了景观的观赏性和灵动性,使临水面空间开敞、视线通透,有烘云托月的效果;水榭西侧伸出一曲桥与岸上回廊相连,曲桥临岸两侧种有龙爪槐和石榴树各一株,树冠探出水面,吸引游人向水榭游赏,起到了引导空间、控制视线的作用。

深柳读书堂坐落于十笏园西纵轴上,堂前对植丁香和龙爪槐各一株;中部由竹制栅栏沿路围合,其内栽淡竹作器设石之背景,植月季、牡丹为前景;南部三株紫藤攀缘缠绕于廊架之上,藤下以置石、沿阶草点缀。植物丰富了以白、灰色调为主的建筑墙面,使环境更具生命力,同时扩大了景观的纵向空间,引导视线沿轴线延伸,布局紧凑、纵深丰富。

第二,植物与水体。传统园林植物往往临水栽植或种植于水中,通过植物的遮挡、分隔、点缀营造视觉效果。十笏园内滨水植物有垂柳、石榴、龙爪槐和沿阶草,水生植物有荷花、睡莲、水葱等,能够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垂柳、石榴和龙爪槐种植在水池西侧,枝叶探出水面对西岸回廊进行视线遮挡,虚实之间引导游人向内观赏;荷花、睡莲栽于四照亭南侧水面上,增强了水体的自然野趣,也起到了净化水体的作用。

第三,植物与山体。十笏园山体倚东院墙体而建,由太湖石堆叠而成,模仿自然界的真山建有石阶、山涧、瀑布等。山势北高南低,北峰有一建筑蔚秀亭,南岭有一建筑落霞亭,整体石量虽少,却浑然天成,有真山之意境。植物散植山石之间,山上有常绿植物龙柏、扶芳藤,落叶灌木卫矛、迎春、女贞等,山脚栽植落叶乔木丁香、落叶藤本紫藤和常绿藤本炮仗花。山上植物均较为低矮,视线开敞通透,可远借园外的景色。园主人所著《十笏园记》有言“于池之东叠而为山,立蔚秀亭于最高处。西望程符孤山之秀,扑入眉宇”。园内还有多处置石,与植物搭配构成景观,如深柳读书堂庭院东侧,“伴月峰”置于石台之上,山石后缀以淡竹作背景烘托、月季作前景衬托,增强了观赏的层次感。

4 植物造景艺术手法

师法自然,因地制宜。十笏园在造园之初就注重运用地域植物营造景观,园内柿树、垂柳、槐树等均为乡土树种。中国传统造园从秦汉时期帝王苑囿,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隐士的自然山水园林,以及历经唐宋和明清进一步发展成熟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皆求自然景观,营造自然景色[5]。传统园林的植物造景讲求“有法而无成法”。“有法”即师法自然,模拟大自然植物的天然景色,以营造咫尺山林;“无成法”则是指没有固定的形式,景因境异。注重因地制宜,追求顺其自然的天成之美,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

小中见大,以少胜多。十笏园的植物配置模式以小中见大、以少胜多为突出特点和重要特征。受面积大小和院落空间的限制,园主人以少量植物点缀其中,借助植物增强景观的层次感和观赏效果,或利用植物遮挡围合,在虚实变化间形成步移景异的视觉体验。小中见大也体现在植物所蕴含的意境上,园林植物选用具有中国传统优秀品质或美好寓意的树种,以植物象征君子的品格,或将植物的内涵赋予匾额、刻石、楹联之内,引游人联想体会,在有限的空间中达到无限意境的效果。

四时不断,皆入图画。十笏园内植物观赏特性多样、季相变化明显,园内四时景色丰富,营造出“春赏花、夏观叶、秋赏香、冬观果”的景观;植物造景也常结合天气变化,借风、借雨、借雪,如柳影摇曳、竹宜著雨、雪映柿红等,如诗如画,引人入胜。

5 结语

中国传统园林造园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传统园林植物造景艺术集建筑、诗文、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精华于一体,是传统园林造园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十笏园是山东现存私家园林中集中反映南北方园林艺术成就的典范,植物造景手法多样,园林风格独特,为传统名园植物造园艺术研究提供了范例,为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实践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賈祥云,戚海峰,乔敏.山东近代园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88-206.

[2] 王磊,任有华,李寿冰,等.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奇葩:十笏园的造园特色[J].现代园林,2006(11):1-5.

[3] 傅俊杰,康孝祥.山东潍坊十笏园营造特色研究[J].城市建筑,2019(11):163-165.

[4] 桑永亮.论中国传统园林的植物造景艺术手法[J].现代装饰(理论),2014(12):187-188.

[5] 马锦义,武涛.中国传统造园植物造景艺术特征与手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99-104.

作者简介:李成(1968—),男,山东沂水人,硕士,教授,研究员,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胡子瑾(1997—),女,山东德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齐浩天(1997—),男,山东济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苗得智(1998—),男,山东泰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杨鸿博(1998—),男,山东济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植物配置
重庆山地植被在园林环境中的配置模式初探
居业(2016年5期)2017-01-11 17:17:55
三水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探讨
现代园艺(2016年7期)2017-01-09 22:47:10
基于概念设计的居住区景观规划研究
现代园艺(2016年7期)2017-01-09 22:36:47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探讨
城市园艺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思考与探讨
自然和生态理念在扬中市郊区城南公园建设中的应用实践
论述适用性原则在植物配置中的重要性
价值工程(2016年30期)2016-11-24 13:49:07
九江市新湖·庐山国际居住小区植物配置调查分析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8:30:43
城市园艺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思考与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58期)2016-08-23 07:59:43
金湖路的道路绿化设计与植物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