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

2021-03-07 11:47:25刘晓鸽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1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能力解决问题培养策略

刘晓鸽

摘要:“解决问题”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面对新课程改革背景,小学数学课程指导理念与教学模式要体现以生为本、实践为主的特征,不仅关注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更要着眼于能力发展、素质提升的教学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下文简述了几点教学对策,旨在高效达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解决数学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整个过程包括审题、思考、寻找思路、解题、验算等环节。小学教育阶段数学是基础性课程,且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贴合,旨在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灵活分析、有效解答,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以“问题”为核心和导向,训练学生迁移应用已有经验的能力,渗透解题技巧和方法,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突出数学学科的魅力和价值。

1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

1.1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规划不到位

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不断归纳和总结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掌握数学规律和思维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没有结合教材内容整合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知识理论教学比重偏大,导致学生的思维发展受限,知识应用过程中略显吃力。

1.2思维模式的固化

传统教育理念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行为和思路产生影响比较深远,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思维固化的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不到位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对教师的依赖性显著。

2.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2.1在审题时寻找关键字

随着解题量的增加学生逐渐会发现,一些同类型的应用题中,都会出现一些相同的字眼。如在低年级的加减法计算题中,总会出现“……比……多”或“……比……少”这样的表述。随着所学知识点难度的增加,应用题中开始频繁出现“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时出发”“……是什么的……倍”等条件,由此就可以总结出,检验相同知识点的应用题,在题目中都带有相同的关键字或关键词,是可以归纳出一些规律的。如果总结出这一规律,学生就能够明确题目考查的是哪部分的知识内容,从而确立最基本的解题思路,这是必要的审题能力,能够避免学生在思考和解题时“绕远路”,降低出错率[1]。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分析应用题时,不要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列式、计算上,为他们总结题目规律,筛选关键字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一步。如题:(1)桶里装有一些花生油,妈妈做菜用去了总量的60%,恰好是48千克,求桶里原有花生油多少千克?(2)一条长48米的绳子,剪去全长的75%,剩余的绳子长度是多少?在上述百分数应用题中,总量、全长、原有、剩余这类字眼便是题目中的关键词,寻找解题思路需要从这些信息入手,并迅速判断出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再去列算式,这样一步步的条理化解题,出错率会降低很多。

2.2立足生活经验探究解题思路

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解题能力,降低解题难度,生活化教学素材和思路给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指导模式。比如,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联合“认识人民币”的应用教学环节,给学生设计购物情景,引導学生参与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作为情景中的主体,带着50元钱去超市购物,笔记本单价为5元,铅笔单价为1元,故事书单价为10元,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消费方案,将这50元钱正好花完。生活化情景素材引动学生体验整个问题解决过程,有的学生认为直接用这些钱买10个笔记本,正好花完50元钱;也有学生认为可以多买几样东西,比如买4本故事书、一个笔记本、5支铅笔。在学生分析和探讨结束后,总结环节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空间[2]。

2.3指导动手操作经历解题过程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指导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遵循生本教育原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作出具体的问题分析,化解重难点,建立数学模型,在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3]。如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节课时,我出示了一副三角尺,接着问:“你们知道每块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吗?你们是怎么想的?”有的同学很快得到答案:每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90°+30°+60°=180°;90°+45°+45°=180°。我接着问:由“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是180°”,你又想到了什么?你有问题要提吗?有的同学问:“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该怎么办?”学生开始动手操作:量一量、算一算,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发现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我接着问:“能不能想个其它办法验证这个结论。”同学们开始利用身边的学具,拼一拼、折一折,从而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参与实践,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分享,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4]。

总结: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是基于数学应用理念确立的明确的教学目标,数学学科的实践性特征突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就是要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素养。当然在实际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对策是多样化的,要求教师能够基于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对策,提升数学课程指导水平。

参考文献:

[1]谢植敏.关于提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求知导刊,2020(07):68-69.

[2]李清河.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策略[J].文理导航,2020(08):13.

[3]陈丽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02):135.

[4]程宇.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0(99):60-61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能力解决问题培养策略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转换数量关系角色,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53:25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47:47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0:26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