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大学罗亮生教授的《用数学思维观察中国传统文化》这本书中用数学的思维观察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做出了国人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缺乏形式逻辑思维的推断。本文以书中逻辑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缺陷,并且引出西方思维能力的突出之处,改善当下情形,以及该本书对我绘画创作的启发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对该本书的分析理解。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思维逻辑;形象思维
一、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缺陷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是如此多样和丰富。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是令人震惊的,而现代中国具有一个与西方非常不同的文化,在一些科学技术、军事科学、天文学和其他先进领域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也具有一定的区别。西方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几百年的时间,现代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逻辑中概念涵义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整体,并不注重个体的区别,属于整体性的思维。在这种思维方式的作用下,中国人很难会有突出的突破之事,例如在一本心理书上曾经展现的一张图,有四只彩色笔,有三只是相同的白色,还有一只是颜色略带鲜艳的橙色,大部分的中国人会选择白色而美国人会选择那只特别的橙色。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从美国人的视角来看,特殊性与自我性在他们的生命中占据者十分重要的意义,充分的表现自己会是他们的选择;而中国人追求中庸思想,循规蹈矩和随波逐流会是他们的选择。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就十分容易被这些随大流的思想所舒服,所创作出的创作作品就没有自己的个性。
归根结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三大思维缺陷“概念不清、从众性强、以偏概全”。国人因缺乏形式逻辑与从众心理强,导致思维混乱而不自知,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国人蒙蔽了其存在的缺陷而不自知。
二、西方思维能力的突出
有人说,西方人善于逻辑思维,中国人善于形象思维,两个文明各有千秋。事实上,“西方并不缺乏形象思维。古希腊的雕塑,欧洲的各种绘画,足以证明这点。”
在形象思维问题上,过去的文艺理论家在谈到艺术思维的特殊性时,都用想象来加以说明。到了黑格尔,他便把形象与思维统一起来加以研究。后来,在黑格尔观点的基础上,别林斯基才提出了艺术是“寓于形象的思维”的说法。并且,别林斯基是首先提出“寓于形象的思维”这一术语的,并在自己的文章中作了一系列的论述。他在一八三八年谈到民族的诗歌时说“诗歌不是别的东西,而是寓于形象的思维。”
西方人认为语言像上帝一样全知全能,善于辩论,善于逻辑思维,善于分析思索自然现象,表达直接,看门见山。并且他们擅于分析各种观念,注意观念的隶属关系,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系,不让其中缺少一个环节,使整个联系有一项真理或是大家所熟悉的经验作为其根据,使其建成所有环节,把它们衔接、考验,这是西方人思维能力之所长。他们为思维而思维能力,为思维能力而创造科学。我们今天建立的科学没有一门不建立在他们所奠定的基础上。
三、改善当下的情形
往大了方面来说,为了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思维模式;往小了说为了改善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能够更加树立一种成熟正确的价值观。
正如小学生刚认识很多字的时候往往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什么都会了,甚至比很多长辈都厉害了。井底之蛙也觉得自己拥有了全世界,一切事物尽在眼底。其实不然,在某种程度上这只是蒙蔽自己的一种思维模式。
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以综合、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形象思维是凭借头脑中的表象进行的思维,主要负责直观的、综合的、几何的思考认识和行为。这两种思维能力虽然有先后顺序,有高低之分,但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在中国这两种思维的方式需要并驾齐驱。在当下的生活和娱乐活动中,有很多扰乱自身思维方式的难题和言语,如何排除这些干扰,使自己的身心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促进改善中国当下情境的重要一步。
四、对我绘画创作的启发
在这本书中谈及了许多关于易经、儒道佛三家的问题,对这些内容都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且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对这些内容进行了一番讲解。
其中提出的根据数学中的逻辑思维和公理化思想我们知道,推理必须有两个条件,追根溯源,前提的前提,那个最初的前提条件是无需证明的公理。并阐述了公理条件下是否存在阿赖耶识的问题。公理性的思考我印象颇深,根据人类理性的不正自明的基本事实,经过人们的长期反复实践的考验,不需要再加以证明的基本命题。
在我自身的绘画创作实践中,就经常会有这样的理论出现,比如在中国工画的实践中,我们都知道颜色在画面上的通透性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那决定了画面的一整个素雅程度的展现,所以在调色过程中,特别是对最重要的墨色部分,我们会进行一定的稀释和过滤,促使颜色具有一定的水润感与通透性,这就是一定性的公理体现。这也是在多人反复实践的过程所积累下来的基本概念。
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联系我的绘画创作思路,带给我一定的启发,使我多方面多角度的进行思考我的绘画创作,促进创作作品新颖性的产生。
五、结语
最后,我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保留自己看法的权利,都应该有主观判断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任何一种言论只是想法设法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罢了。罗教授的《用数学思维观察中国传统文化》一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告知我们学会用数学思维观察事物的方法。
在此,我对罗教授研究的深度和其写作精神表示由衷的赞叹和尊重。并且也对于这本书带给我的积极影响表示由衷的感谢。我们在处于艺术上的逻辑思维,只能感觉到艺术重要,那只是出于本能而非根据思考。绘画的实际运用中,无论是绘画的形式本身还是形式背后的思想,都蕴含丰大量的理性成分。
通过阅读此书,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改变了我观察事物的角度,改变了我长期以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和公开性的看法,让我更加有自信对现有的事实敢于提出质疑。并且在质疑的过程中充分的充实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将继承与批判结合,扬清抑浊、推陈出新,提高自我甄别的能力和意识。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将理性与感性,逻辑与情感完美结合,才能够促使我们国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同时促进我国在世界各国上以更加稳健的步伐屹立。
参考文献:
[1]罗亮生.用数学思维观察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7.11
[2]胡萬山.论教育中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03)
[3]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4]徐晓丹.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其融合趋向[J].理论探讨,2005(3).
作者简介:刘宇,1998.11.02,女,汉族,福建省龙岩市,硕士,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