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红望 冯凯 王海涛 熊伟
摘 要:针对大连海事大学机械工程系青年教师存在着专业教育思想落后、工程实践封闭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如何提升机械专业青年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展開研究。基于文献研究法分析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动力与特征,探究工程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及评价维度。基于分层抽样的问卷调查法,开展机械专业青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在理论与实践分析的基础之上,以校企合作为导向,开展深度、交叉的个性化工程技术能力提升实习实践培训。本文的研究对本专业推进新工科建设及培养卓越型人才具有较大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OBE;工程技术;问卷调查法;校企合作;实践培训
引言
自2017年教育部高教司提出新工科的建设及与发展需求以来,全国各大高校就如何培养复合型工程人才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果[1]。但是,总的来看,目前新工科建设之路仍然任重道远。尤其是工科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匮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在当前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环绕下,为了满足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机制,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高校整体对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视,完善青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认定与激励机制,构建青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育机制,已经势在必行[2-3]。
但是,由于高等院校在传统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是研究生阶段普遍都不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刚毕业的博士青年教师都是理论为重,实践为轻。这样使得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都是在科研方面得心应手,而在学生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同时,高等院校目前的考核机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重视科研成果,往往唯论文、项目或是奖励,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回归教学,但这是一个改革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在回归教学的同时,如何将工程实践知识培训与相关能力考核纳入考核也是需要面临的新问题。另外,高校青年教师涉及到的更多是教学与科研,任务繁重,很难与企业相联合进行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中又缺乏有效的利益驱动,虽然国家一直提倡教 学研结合,但脚步却一直迟缓[4-6]。综上,可以看出,目前青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提升面临的问题很多,如何促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并推进工程教育质量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研究的热点问题,且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
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梅雄杰以场域理论为基础,综合了定量研究、文献分析及案例研究,提出了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的评价标准及相应的实践策略[7]。南京工程学院教务处的邢琦从多层次全方位剖析了当前青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培养提升、考核评价、激励促进”的理念建立能力评价体系[8]。重庆大学的朱正伟等人基于问卷调查法,详细研究了教学、科研、工程实践三方面之间的关系,并针对三者之间的矛盾从主客观维度提出了对策[9]。
综上研究成果,本文以大连海事大学机械系为例,围绕如何提升机械专业青年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展开研究。基于文献研究法分析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动力与特征,探究工程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及评价维度。基于分层抽样的问卷调查法,开展机械专业青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在理论与实践分析的基础之上,以校企合作为导向,开展深度、交叉的个性化工程技术能力提升实习实践培训。本文的研究对本专业推进新工科建设及培养卓越型人才具有较大的推进作用。
1 工程技术能力特征及评价维度研究
1.1 工程技术能力特征
高校青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是以特有的知识体系和技术能力为特征表现出来的,这种知识和能力是和培训文化维度、组织过程维度、经费-技术维度、成长环境维度相融合在一起的,并在学校相关政策引导以及经费保障的支持下形成的,而且在和外部企业的协同中完成进一步的交流与更新。青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所具备的维度机制如图1所示。
培训文化作为青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依托,决定着青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现状。无论是存在于哪个教师的工程技术知识,它们都依赖于学校的工程技术价值观念。工程技术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培训文化惯例和准则,确保了青年教师能够良好的进行工程技术培训。价值观和工程技术动态能力的其它维度相辅相成,成就了工程技术培训的良性循环。组织过程是工程技术能力的动态学习。教师学习相关工程技术需要个人和组织学习的统一。
青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提升不仅取决于培训过程,而且还取决于学校所提供的经费及技术支撑保障,这是工程技术能力特征的第三维度。青年教师不断累积的工程技术知识,随时间不断完善与整理,才能在学校里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青年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是过去的学习所得,而未来的能力如何其实本质上是由现在的行为决定的,所以关于工程技术能力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试验、反馈、评价的过程。所以,具备良好的工程技术动态能力的教师需要创造一种工程实践成长环境。
1.2 工程技术能力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高校的普遍现象是青年教师大部分以科研为主,教学为辅,而且普遍无法很好的完成工程实践知识体系的传授,这就导致学生所得都是理论抽象的知识点,无法理解所学知识到底能解决什么样的工程问题。然而,当前工程教育认证与新工科背景下,又要求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要想青年教师突破目前工程知识能力的不足,学校的引导显得极其重要。各大高校不能只重视科研和教学成果工作量,应该在教师考核体系中引入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标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二三三”的评价模式,如图2所示。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首先要具备工程知识理论素养和工程实践技能素养。本系的教师应该对机械领域的知识和基本概念有深入和独到的理解,而且必须密切关注智能制造等本领域的工程热点和案例。只有教师具备丰厚的理论知识,才能教好学生。工程实践技能素养指的是教师应该具备机械工程专业知识与实践工程项目结合教学、科研的意识。
在平时的工程技术能力学习过程中,每位教师应该注重工程实践实操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工程知识传授能力。实践实操要求每位教师应该具备在实验室可以完成基本数控机床、电火花加弓、3D打印等各项试验操作的熟练技能,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完成各种创新创业方面的工程训练。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要求老师注重科研项目往工程实践项目的研究,注重产学研结合,同时在项目管理中不能只顾经费与进度的管理,要求在整个项目的提出、规划、设计等全过程中与团队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包括如何调整团队的氛围、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非技术能力的培养。工程知识传授能力要求我们青年教师不能只是自己掌握了这些能力,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我们掌握良好工程技术能力的目的在于将自己在工程实践经历中掌握的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具备在真正的实践中式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在评价标准中,除了要求青年教师具备相关的素养和能力之外,我们还要本着终身学习的理念,必须具备工程创新意识、工程伦理意识以及校企联合合作意识。第一,这就要求我们机械系的老师在日常教研中,保持对事物的批判精神,要学会反思自己原有的理论和技术水平,不断创新;第二,要求我们将工程实践的非技术因素如环可持续发个人隐私等影响人类和谐发展的问题考虑周全,在工程实践中始终贯彻这些理念;第三,企业是工程实践的发源地,我们教师必须始终保持与企业合作交流,才能真正说明我们具备工程技术能力是有效的。
2 工程技术能力现状调研与分析
为了解机械工程系当前青年教学工程实践能力的实际情况,于2021年3月份对机械工程系的青年教师(40岁以下)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份,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
调查显示:当前机械系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出现“一高一低一弱”的局面,“一高”是指学历高,在机械系所有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100%。“一低”是指专业技术职务低。61%的青年教师只有讲师职称,教授比例仅占0.8%。“一弱”是指青年教师的工程知识能力弱,机械系拥有工程实践经历的青年教师不到10%。
(1) 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普遍较低
可以看出,机械系青年教师虽然学历层次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强,然而绝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加入教师队伍,缺乏长期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师背景,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个人工作压力、学校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没有接受系统的工程实践锻炼的机会,致使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结合鲜活的工程案例组织教学,更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最新的工程技术,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2) 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意识薄弱
近年来,机械系引进的青年教师主要用于缓和紧缺的师资力量。新进青年教师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又要面临职称评定及各项工作考核,需要各方面的成果支撑,因而无暇顾及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且多数青年教师认为: “不具有工程实践能力,课程照样能上”,“具有科学研究能力比具有工程技术能力更为重要”,“与其参加工程实践锻炼,倒不如多写几篇科研论文、多做几个科研项目来的实惠”等。因此,青年教师为了能尽快发展,不愿意在教学中投入过多精力,更不愿意主动去进行工程实践锻炼。
(3) 学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不健全
学校缺乏促进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激励与保障机制,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青年教师很难通过个人的力量获得实践锻炼的机会。目前,学校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方面,重科研成果、轻教学效果,发表论文、经费数目、发明专利等成为教师工作量考核和职称晋升的硬性指标,学校的政策制度导向大大影响了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锻炼的积极性,这也成为影响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重要原因。
(4) 校企合作培养平台不完善
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需要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培养平台。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由于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不成熟、不完善,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锻炼的时间一般比较短,同时由于技术保密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实践锻炼不但在经济上不会对企业产生太大效益,而且企业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企业接收青年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不高,高校缺乏稳定的教师工程实践基地,成为制约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5) 机械系组织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机械系对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普遍重视不够,引进新教师时过分看重求职者的毕业院校、学位学历以及论文发表数量,而轻视他们的工程实践背景和实际工作经验。青年教师入职后,机械系很少主动地为青年教师创造各种工程实践锻炼的机会,一方面担心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安排,另一方面还要为青年教师联系工程实践基地,解决实践期间的住宿、待遇以及工作量考核等实际问题。因此,机械系组织的积极性不高,不愿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供相应支持。
3 工程技術能力提升策略
机械系要把加强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积极营造促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的氛围,搭建多样化的工程实践锻炼平台,另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相应政策,为青年教师主动进行工程实践锻炼提供支持和保障。
(1) 转变教育观念,增强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意识
工程实践意识是高校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教育引导青年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从仅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向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的转变,在自身成长
(2) 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青年教师提升工程素质的积极性
学校要积极推进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与考核机制的改革,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在业务考核上,要把教师工程实践锻炼及成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职称评审与岗位聘任上,要将工程实践经历作为晋升的必备条件。同时,要建立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的激励机制,在经费和政策上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与企业联合承担各类科研课题,指导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开展课程设计和畢业设计等,并对在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如可以将工程实践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同时可以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教师实践期间的费用。
(3) 搭建工程实践锻炼平台,丰富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
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基地。为确保实施效果,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进行现场实践或挂职锻炼。要根据教师特点,与培养单位合作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明确工程实践锻炼的培养目标、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从而更有效地培养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4) 调动机械系组织积极性,推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青年教师培养的基层组织,机械系应主动探索多元化的途径,促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积极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专业实习,增加对工程实践的认识;通过校企合作,鼓励青年教师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带动下,以科研项目为驱动,积极参与企业的攻关课题;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鼓励青年教师主动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主动提升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
4 结论
本文围绕如何提升机械专业青年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展开了研究。提出了一种“二三三”的青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模式。分析了大连海事大学机械系目前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教育观念转变、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搭建工程实践平台、多元化培养等四种提升策略。本文的研究对于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2]顾佩华,胡文龙,林鹏,包能胜,陆小华,熊光晶,陈严.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27-37.
[3]李志义,朱泓,刘志军,夏远景.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29-34+70.
[4]王宁,于佳鑫,隋国荣,贾宏志,郑继红,杨晖.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20(35):30-31.
[5]姚则会.新时代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评论,2021(09):133-138.
[6]李志峰,梅雄杰.青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场域、惯习与组织改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81-85.
[7]梅雄杰. 高校青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提升的实践策略[D].武汉理工大学,2018.
[8]邢琦.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现状及培养体系探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1):79-82.
[9]朱正伟,马一丹,周红坊,李茂国.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工科教师三大核心能力的相互关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2):61-67.
基金项目:大连海事大学教师发展项目资助(JF2020Y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