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感恩教育缺失问题的对策研究

2021-03-07 00:03沙莎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9期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感恩教育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学生资助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使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然而在被资助的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感恩心理缺失的现象,认为获得国家资助是因为自己具备了受助条件,是理所应当的事,甚至为了获得更高等级的助学金弄虚作假。笔者多年从事资助工作,在总结自身工作经历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感恩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认识到,解决学生经济困难只是资助工作的基础,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才是资助工作的深层目的和终极目标。在“经济扶贫”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扶贫”,在这个过程中,感恩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我们应该在工作中探索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濟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出台了“奖、助、贷、补、减、免”等一体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对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切实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然而在被资助的学生群体中却存在着不懂感恩的现象。

1、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感恩敬孝是中华传统之美德,更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然而有部分学生却连对远在他乡的父母最基本的一声问候都没有。平时基本不怎么和父母联系,只要联系就是伸手要钱,从不体谅父母的艰辛,反而埋怨父母没有给自己创造优渥的生活条件。过度虚荣、盲目攀比,以获得内心的满足感。

2、缺乏对学校、对师长的感恩之心

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师长的辛勤劳动,高校为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开通“绿色通道”、拓宽各类奖助学金受助面、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在学生资助认定工作中,老师们认真审核每位学生的材料,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甚至在学生都觉得太麻烦想放弃的时候,老师们却是想方设法的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然而有部分学生对于老师的辛勤付出视而不见,觉得是理所应当。对于学校没有认同感,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无视校规校纪。

3、缺乏对社会、对国家的感恩之心

“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国家投入学生资助资金超过千亿元,并还在逐年递增,同时形成了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没有经济压力地完成学业,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然而在受到国家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获得国家资助是因为自己具备了受助条件,是理所应当的事,甚至为了获得更高等级的助学金弄虚作假。还有的受助学生生活中大手大脚、吃吃喝喝、肆意挥霍,没有把助学金用到学习上。

二、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注重经济资助,缺乏“精神资助”

国家资助政策为更多的贫困家庭学生缓解了经济压力,但对受助群体的“精神资助”明显缺乏,在资助工作中,老师们还是更侧重于收集、整理贫困材料等一些事务性工作,而忽略了日常的“精神资助”,比如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人际交往中的困惑没有做到及时的疏导。

2、学生个体内在因素

由于受助学生出身贫寒,若不能正确看待贫困问题,就极其容易形成自卑心理,怨天尤人,把一切都归结于命运的不公,心理产生负面情绪,看到身边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容易产生怨恨心理,怨恨生活、怨恨社会、怨恨父母,形成扭曲的人生观。

三、加强感恩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感恩是一种精神、一种心态、一种品德、一种责任,加强感恩教育,要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国家、感恩父母、感恩老师

1、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师要积极采取各种方式教育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言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2、积极引导学生在父亲节、母亲节、父母生日、等特殊的节日献上自己的感恩行动,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生命的不易,亲情的珍贵,学会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弘扬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

3、教师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思想交流、心理疏导、各项工作的指导,可以说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与老师的辛勤培养密不可分,应该懂得尊敬师长,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

(二)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普遍表现为胆怯畏惧,行为上过分保护自己,又具有极强的自尊心,不愿主动与其他同学交往,回避集体活动等。出现这种种现象的根源就是认知上存在问题,所以要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贫困,要让他们懂得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物质上的贫困而丧失追求理想、实现抱负的信心所造成的精神上的贫困。否则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同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也极易成为心理危机的易感人群。因此我们必须更加关心、关注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学生们,从生活、学习、家庭等各方面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怀,使他们能够正视困难,提高心理素质,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在团队合作中,增强与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肯定和欣赏自己,从而解除思想上的负担,形成健全人格,逐渐形成知恩感恩的良性循环。

(三)用教师的爱心浇灌学生的感恩之心

1、在日常教育中,多以表扬与鼓励为契机,使他们增强自信心。通过有效利用勤工助学等有偿校内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方面对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道德、劳动观念和品格毅力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勤工助学可以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缓解经济压力,帮助他们自立自强,体现了感恩教育的实践性原则。

2、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锻炼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团体协作精神,在活动中成长,树立信心,提高自己的择业竞争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消除自卑心理和“等、靠、要”思想,脚踏实地,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抛弃虚荣浮躁思想;选择最能锻炼自己能力的岗位和职业。

资助工作是一项细致、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学生资助必须坚持育人导向,要把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将育人工作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培养每个受助学生“胸怀祖国,诚信立人,知恩感恩”的坚定信念,从而能够筑梦于心、励志于行,扎实推进资助育人功效。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2]唐建伟,黄艳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3]张彬,陈晓梅,党林夕.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感恩教育现状与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5

[4]赵越.论高校思想教育与资助育人工作中感恩教育[J].现代商贸工业,2013

作者简介:沙莎,1982年2月,女,汉族,天津,天津师范大学,毕业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硕士,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感恩教育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基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挖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