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苏炜
(珠海市卫生学校,广东 珠海 519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18年,教育部启动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求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2]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使命,是教育宗旨的本质体现,也是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就是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中职的德育工作应立足中国实际、适应时代变迁所提出的新要求,才能培养出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品质的新时代优秀人才。医药学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其次才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专业课教育中应渗透人文教育理念,有意识地引入德育,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力求从中探究专业教育和德育相辅相成的办法和策略。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在药理学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学环节,可达到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以吗啡为代表药的“麻醉性镇痛药”章节中,可设计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即以“镇痛药—毒品—禁毒”为题展开思政教育。一个小小的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对药理学课程学习却大有裨益。具体教学设计理念构思如下。
镇痛药由第一次鸦片战争引入。通过追溯鸦片战争的相关历史,引导学生回忆近代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该条约除赔款外,还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使英国得到领事裁判权,充分显示了当时清政府的懦弱无能。借此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促使学生树立强祖国、兴民族的坚强信念。另外,我国药理学家邹刚是第一个发现吗啡作用部位的学者,他于1973年提出并证实阿片受体,1974年对受体进行分离,找出其拮抗药,一年后又发现脑内存在脑啡肽、内啡肽和强啡肽等内源性配体。邹刚为阐明吗啡的镇痛作用机制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镇痛药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维,结合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充分挖掘并在教学设计中灵活渗透,与德育课相互补充、有机交融。帮助学生形成辩证的思维习惯,能够正确地理解和看待社会生活中的现象。
在前期药理学绪论的介绍中,学生学习过量效曲线的相关知识。在一定范围内,药理效应与给药剂量成正比。剂量增加,效应增强。若低于阈剂量,则不产生药理效应。反之,若已超过极量并继续给药,则会产生毒性反应甚至死亡。将这一量变引起质变规律引用到镇痛药,如吗啡正常剂量下,应用于难以忍受的剧烈的锐痛和心源性哮喘等,若给药剂量过大或者长期使用,就会产生一系列戒断症状,如:腹痛、腹泻、多汗等,从而产生成瘾性。另外,吗啡是从未成熟的罂粟浆果中分离、提取出来的生物碱,不仅有强大的镇痛作用,还有镇静、镇咳等其他药理作用,但是吗啡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其中最严重的表现为成瘾性。这充分体现了药物既有防治作用,又有不良反应的双重性,从而引导学生要科学、理性地看待问题,充分认识事物的双面性,不能武断地否定一切或者肯定一切。
吗啡是阿片类生物碱中的代表药物,值得重视的是,该药反复应用可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在停药后产生严重的戒断症状,出现依赖者为获得欣快感,减轻戒断症状带来的痛苦,常不择手段地寻觅和使用镇痛药物,由此导致的药物滥用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而,在本次课讲授过程中,结合介绍我国的禁毒情况,引导学生从麻醉药品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过渡到对毒品的认知、识别,进而从法律、道德、伦理层面上深刻认识滥用镇痛药及吸毒的社会危害性,明确戒毒的意义和自身责任,指导患者合理使用麻醉药品。
在美国华盛顿有一座纪念碑,由2.2万颗雕有头像的白色药片组成,就是为了纪念因服用处方阿片类药物过量致死的人们而建造的。2017年12月5号,沈阳的一个18岁小伙吃药上瘾,竟然抢劫药店。某些青少年因滥用盐酸曲马多导致上瘾,不得不到戒毒所接受治疗,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具有依赖性的药品一旦流入非管制渠道,用于非医疗目的,在社会上泛滥便成为毒品。
在药理学教学中渗透毒品预防教育,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药理学课程中“麻醉性镇痛药”(简称“镇痛药”)一章的教学目的就是“指导合理用药”,即在掌握镇痛药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禁忌证的基础上,能进行科学、合理的用药服务指导。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药物作用的两重性(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问题,教师可以在讲解镇痛药吗啡的来源、不良反应的同时,插入或嵌入适宜的思政教育元素。
4.2.1 处理教材、组织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应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思维来处理教材、组织教学内容。在药理学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蕴含在镇痛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设计遵纪守法的思政元素内容,并巧妙地插入或嵌入镇痛药教学内容中,可发挥禁毒宣传作用。
4.2.2 内容衔接与问题切入 采用图片、漫画、动物实验视频、真实案例讲述、联系社会形势等方式,生动展现以吗啡为代表的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的来源、作用、不良反应及使用不当导致的成瘾性,结合“药物“与“毒品”具有的双重性质,在学生中普及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思政教育。提供6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两个视频并进行问题切入,具体有:(1)教学内容:吗啡的来源。图片1:罂粟花、未成熟的果实、采摘浆汁的过程、成品鸦片图片。问题切入:“猜猜鸦片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教学内容:吗啡临床应用。图片2:美剧《实习医生格蕾》片段,展示医生给发生车祸的人注射吗啡的画面。问题切入:“猜猜吗啡是干什么用的?”(3)教学内容:吗啡不良反应。①图片3:2018年4月11日,一名女子在美国华盛顿一座由2.2万颗雕有头像的白色药片组成的纪念碑前拍照,纪念因服用处方阿片类药物过量致死的人们。问题切入:“某些人为什么使用过量的阿片类药物?”②图片4:几个人在吸食鸦片。问题切入:“吸食鸦片者仅仅为了止痛吗?”③图片5: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场景。问题切入:“为什么抽大烟使人丧失斗志、身体衰弱?”④视频1:吗啡成瘾的动物实验。问题切入:“为什么实验动物会上瘾?停药机体会产生哪些戒断症状?”⑤视频2:18岁小伙吃药上瘾,竟然抢劫药店。问题切入:“毒瘾的危害有多大?”(4)教学内容:毒品知识拓展。图片6:毒品的种类及名称。问题切入:“吗啡是毒品吗?毒品有哪些种类?”
4.2.3 问题解答与思政元素嵌入 (1)对图片1~3的解读及思政元素嵌入。①图片1~3使学生认识了罂粟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之一,其未成熟果实的干燥浆汁就是“阿片”,即“鸦片”,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从中提取的吗啡是最好的镇痛药,但鸦片也是制造毒品的原料。阿片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取决于其用途。了解吗啡和鸦片的关系及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明确吗啡不是“罂花恶果”,规范合理使用它,可以作为药物用于止痛,但如不规范合理使用,欣快感使人产生的满足感导致药物依赖性。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使人产生强迫性觅药行为,最终成为“瘾君子”。②思政元素嵌入:药物是人类正常、健康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但应正确认识到“是药三分毒”,药物的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反映事物的两重性。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既对立又统一,两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对图片4~5、视频1~2的解读及嵌入思政元素。①图片4~5使学生对“药物—鸦片—毒品”进行思考。吗啡是药品,也是毒品吗?这样的思考自然地实现了思政元素的切入,使学生对药物与毒品的对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师生可通过对本问题的深入讨论,总结教学中关于药品与毒品、药物成瘾的相关问题。讲解吗啡的不良反应成瘾性时,为引起学生重视,提高学习兴趣,让其观看视频1“吗啡成瘾的动物实验录像”,了解成瘾机制及戒断症状的表现。通过视频2“18岁小伙吃药上瘾,竟然抢劫药店”,了解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否则一旦滥用药物导致出现毒瘾,将毁灭自己,祸及家庭甚至危害社会。②思政元素嵌入:通过对吗啡等药物成瘾性的分析,在学生中普及有关药物成瘾的常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吗啡成瘾知识的记忆,更能以此育人,教育学生不得滥用或乱开镇痛药处方。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医学院校学生将来工作后接触麻醉性镇痛药的可能性较大,必须自觉遵守《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3]。他们的工作和言行将直接影响人们对药物、毒品的认识和使用。
(3)对图片6的解读及思政元素嵌入。①图片6介绍几类常见毒品的相关知识,如毒品的危害以及禁毒宣传知识等,让学生懂得毒品是万恶之源。例如吸毒者容易感染艾滋病,因为吗啡的药理作用之一是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使正常的免疫功能低下,故吸毒者容易导致HIV的感染。防毒胜于戒毒,通过药理课堂思政,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远离毒品的宣教,并做禁毒的宣传员。②嵌入思政元素。虎门销烟的禁烟行动告诉我们英国人深知鸦片的危害,却为了资本利益,竭力打开向中国输送鸦片的渠道,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4-5]。林则徐抵制鸦片倾销的禁烟行动是爱国的行为,是正义之举。反思虎门销烟的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在药理学课程中,进行以“镇痛药吗啡”为主线展开的师生互动教学,用一个细小的“点”——“吗啡的来源”为起点,触及药物滥用问题的“面”,将“吗啡—阿片—毒品”进行对比分析。巧妙导入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禁毒”为题的讨论,能够让学生看清、理解滥用药物对机体、家庭、国家等的危害,并能进行关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宣传[6]。
未来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思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风格和特长,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中,切实做好药理课程思政内容的改革工作。这不但有助于师生全面地理解药理课程内容,增进师生感情,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更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探索,为培养满足社会和岗位需求的复合技能型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