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志勇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0)
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社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兴起,最早是由天津市河东区1989年提出的,当时是指街道社区体协开展的各种活动,后来扩展为对所有小区域体育活动的统称。1991年7月,国家体委首次在天津召开了“全国部分城市社区体育调研会”,至此,社区体育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运用。
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社会背景主要是:人们的体育需求日益增长,社区老龄人口增多,其体育需求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催化剂;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兴起的促进因素;建立与城市经济改革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系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外部条件。
目前,我国城市基层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尚未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街道社区体协、住宅区体协、晨晚练活动站(群)、地区(片)体协。其中街道社区体协和晨晚练活动站(群)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组织形式。
目前,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日常性活动和经常性体育竞赛两种。日常性活动主要在晨晚活动站(群)进行,活动规模受扬地条件限制,大小不一,以小规模活动为主。体育竞赛有的安排在节假日,有的按季节举行。
社区体育活动形式不同,其活动内容也有较大差异。目前,日常性晨晚练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操、拳、功、舞、剑等5大类,具有明显的非竞技化的韵律性、表演性、传统性和文体一体化特点。体育竞赛的内容多种多样,各社区竞赛内容的选择通常与本社区的体育传统和场地设施条件有关,其中娱乐性、趣味性活动内容更受人们的欢迎。
社区体育活动的参加人群也依活动形式的不同而异,日常性晨晚练活动主要以附近的居民为主,老年人占较大比例,据天津、北京、山东等地调查,老年约占75%,其中女性居多,据北京等地调查,女性人数约占70%。
体育竞赛活动的计划性较强,制定计划时大多能兼顾各类人群。在诸如家庭运动会、楼群运动会、老少三代运动会中,参加者中有80岁的老人,也有6、7岁的儿童。一些社区还专门为残疾人、少儿、妇女组织了比赛。
在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体育指导者以义务服务为主,有偿服务为辅。由于大部分管理者身兼多职,工作内容杂,很难在社区体育活动中投入更多精力,晨晚练活动站(群)的体育指导者主要由离退休人员担任,仅少部分受过专业培训。
目前社区体育活动主要在5种场所进行:辖区单位体育场馆、公园、空地、江河湖畔和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随着人们体育需求的增长,现有的正规场地设施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人们已经将体育活动场所扩展到了公园、空地和江河湖畔,各地的晨晚练活动基本上都在这些场所进行。
目前,基层社区体协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3个渠道:一是街道拨款,拨款数量的多少与街道的经济实力有关,多则几十万元,少则几千元;二是辖区单位集资、赞助。集资多以交会员费、团体报名费等形式进行。赞助以产品或企业名称命名比赛的方式进行;三是个人缴纳会员费或比赛报名费。
(1)对社区体育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社区体育在我国兴起较晚,长期以来人们的社区意识又淡漠,因此,人们对社区体育内涵的认识还较模糊,人们一时还难以把握其本质特征,一些人误认为街道系统内的体育和老年体育就是社区体育。
(2)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虽然在许多城市已经建立了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的街道社区体协,但现有的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责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有关体育方面的职责,街道办事处抓体育工作没有充足的法规依据,社区体育处于可抓可不抓的地位,因而社区体育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也难以解决。目前社区体育组织形式还比较单一,各个项目,各人群的社区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居(家)委会体育小组和各种晨晚练活动站尚未健全,还未形成网络化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
(3)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经费短缺。
在实地调查和中了解到,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经费短缺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天津市、杭州市、宁波市、苏州市、无锡市、南京市在调查时都反映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也严重匮乏。造成这种状况既有社区发展滞后、历史欠帐太多,又有城建规划不配套,规划不落实的原因。居民对文体设施的满意程度较低,设施严重不足,面积狭窄,设施陈旧。
目前,社区体育经费没有固定的来源渠道,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较差,社区体协的团体会员费和比赛的报名费也有限,因此,社区体育经费十分紧缺。
(4)社区体育管理者、指导者队伍薄弱。
从15个省、市、自治区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大部分管理者身兼多职,工作内容杂,业务水平有限,很难在社区体育工作上投入很多精力。据天津市调查,全市晨晚练活动站的体育指导者,受过专业培训的不足30%。
(5)社区体育理论研究滞后。
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的组成部分,只有30年的发展历史,群众体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原本就不被重视,社区体育方面的研究就更落后,专门研究社区体育方面的文章和资料不多,这与社区体育应有地位很不相称,对于提高人们社区体育的认识水平、社区体育的管理水平和科学化水平都很不利。
随着人们体育利益取向的改变,社区体育必然要形成网络化的组织来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是城市基层社区的管理部门,有责任、有能力、也有可能成为社区体育组织网络的依托。
学生、在职人员、离退休及其他人员的体育利益取向的社区化趋势,必然导致社区体育参加者的多质化,由于受闲暇时间的限制,日常性社区体育活动的参加者可能仍会以离退休人员为主,周末、节假日的社区体育活动参加者将呈多质化趋势。
目前街道社区体协和一些区域性体协开展的活动还没有做到完全业余化,今后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强化、事业单位编制压缩、工作节奏加快,非业余化的体育活动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清晨、傍晚、周末、节假日将被充分利用,社区体育活动时间的业余化程度将不断提高。
社区发展滞后导致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条块分割导致社区内的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低下,人们体育需求的增长、体育利益取向的改变,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社区的发展,必将推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辖区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充分作用。
人们体育需求的不断增长,要求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晨晚练活动中,现有的韵律性、表演性、传统性的活动内容将继续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改善,其它竞技化、非竞技化的体育活动内容也将受到人们的欢迎。晨晚练活动和每年几次比赛、表演将难以满足全体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楼群、庭院、里弄、家庭等多种形式体育活动和竞赛将得到发展。
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是社区体育兴起的首要条件;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兴起的促进因素;社区老龄人口增多,其体育需求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催化剂。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起步较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发展很不平衡。具有组织结构基层化;组织管理居民自发组织与行政参与相结合;参加人群中老年为主;活动内容非竞技化项目为主;活动规模小型化为主;活动时间日常化、经常化;活动形式晨晚练与体育比赛相结合;活动指导者以义务指导为主;活动场所就地就近就便就简;活动经费多源化等特点。存在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经费短缺;社区体育管理者、指导者队伍薄弱等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单位社会化”现象的逐步改变,居民的体育利益取向将逐步转向社区。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的网络化的社区体育组织逐步形成;社区体育主体多质化;社区体育活动时间更加业余化;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辖区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低下的现象有所改善;社区体育活动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将成为今后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加强社区体育宣传、社区体育法规建设和社区体育研究;完善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建立社区体育组织网络;按规定、有计划地修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提高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率;设立街道社区体育专项经费,实行公助自费相结合,多渠道解决社区体育经费;明确街道办事处的体育职责,设专人管理社区体育;建立稳定的社区体育指导者队伍,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社区体育活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