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对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困境与提升策略研究

2021-03-06 13:45王红云李亚光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体教运动队高水平

王红云 李亚光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意见》的出台,将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通过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等方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四位一体”的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体育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从结合的尝试,再到结合的提出,我们应该用长远的眼光去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问题,要“对症下药”从根本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融合,解决无教练、无场地、无器材的“三无”现状,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再创辉煌。

1、相关概念

整体来看体育是由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构成,整合体育和教育两个系统,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来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但是忽略了文化的学习。“体教结合”不但遵循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保障足够的运动项目训练时间,而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保障运动员进行文化知识学习。

“体教融合”主要从体育和教育两个方面进行“融合”,“体”是指“竞技体育”,“教”是指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体育教育资源。融合教育的本质是人,“融合”的关键在于融为一体、成为一体,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要做到思想文化融合、目标进行融合、资源管理融合、措施融合。“融合”是解决“结合”所出现的体和教的问题,“融合”比“结合”内涵更深层次的发展。

“体教结合”和“体教融合”只有一个字的区别,相对含义却相差甚远。“结合”是改良体育,“融合”是体育的改革,是将文化与训练相结合,运动队进一步向校园化。“体教融合”可进一步实现体育和教育之间资源互补、取长补短,解决融合出现的问题。

2、“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现状

2.1、体育场地设施短缺

体教结合并没有发挥可行性效果,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整合尚未实现,但是体教融合的实施,更需要进行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同发展努力,不断完善我国高水平体育队伍建设。在现在的高水平运动队方面,还出现体育场馆的建设上存在不足,器材设施出现老化,不能满足高水平专业运动队的教学和训练的需要,严重地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学校体育物质环境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发挥一定作用,在教学器材设备的更新换代慢,缺少专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训练设备,都严重制约了目前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2.2、招生困难,体育后备人才短缺

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培养是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需要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进行“联姻”。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思想上的束缚和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导致高水平运动队体育人才短缺。

由于国家计划生育的实施,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家长们不想让孩子进行受苦的训练,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体育都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练的,即使加入训练也不一定能参加比赛。希望孩子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认为师资力量差,教学条件不理想,导致我国许多学生家长更不舍得孩子从事体育训练,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导致一些有天赋的孩子练不了体育。还有就是许多学校要求体校不能进入学校进行运动员选材,存在生源地竞争,这些都是影响招生困难的原因。

2.3、训练与文化结合不理想,学训矛盾的出现

“体教结合”政策方面在体育和教育两者分离的现象还没发生转变,导致“结合”落了一个空,失去了他本身的作用。体育部门关注更多是训练,怎样培养优秀的运动员,因此,忽视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教育部门忽视学生体育锻炼,都没有共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共识,与预期结果不一致。

中国运动员普遍存在着受教育程度低的现象,基本上以训练为主,学习为辅,花一半以上的时间在训练上,忽视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脱离了正常的教学环境。导致运动员重视训练忽视文化知识学习成了一个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开始排斥文化学习,缺少自主学习的认识,学训矛盾越来越突出。

2.4、教练员队伍建设不理想

随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现代体育发展不断融入科技网络,运动训练越来越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对教练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练员的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体育人才培养的因素。教练员的水平的高低,它能反映教练员的教育水平,也能表现出教练员队伍的教学水平、训练技术、科研能力的情况。随着社会体育文化运动的科学发展,也要求教练员不断的与时俱进,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

在教练员培训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教练培训次数有限,把一半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训练和外出比赛,没有精力进行自我提升。虽然教练员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还是缺少科学训练知识,没办法进行更新的现代训练方法,提高自己训练方法。

2.5、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就业率下降

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扶持、就业补偿低、社会保障不到位,导致目前运动员就业困难,大量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已成为一大难题。还有就是运动员在训练期间受伤,伤的严重导致不能继续在队里训练,不得不退。退役运动员很难融入到生活,国家政策就不能单一解决就业,还要考虑生活保障等。还有很多运动员退役后从事的工作一般都跟自己的专业没有关系,还有就是选择自己创业,创业困难缺乏国家的相关政策的扶持,有关政策不完善。

3、“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运动队的提升策略

3.1、加大高水运动队的场地建设

“体教融合”地提出国家对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方面,政府给予大量支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高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改变资金来源和经费来源渠道。在融合上要做到真正的融合,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整合,高校体育场地和设施向社会开放。加大场馆的建设,建齐建全体育场地和设施,建立专门的场地管理部门,进行定期的保养维护,加大场馆的使用。

3.2、“体”、“教”部门融合,扩大选材范围

“体教结合”不仅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开辟了新思路,也解决了竞技人才匮乏的困境。在学校中培养的体育运动后备人才,运动员的选材也更加具有多样化。《意见》的出台为未来我国体育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体教融合的实施上,需要体育和教育部一起努力,加大教育部门跟体育部门的融合。在选材上,高水平运动员要回归学校,鼓励各地在传统特色体育学校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管理体系,由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鼓励体校与学校可以进行有效融合,开展相同项目体育教学训练,从九年义务开始进行体育教育,打好基础。体育和教育部门要多开展一些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扩大运动员选拔,解决体育人才选拔不连续问题。

3.3、转变教育观解决好学习和训练

“体教融合”的提出要求我国教育界和体育界的转变,要充分了解和认识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也要把体育纳入到教育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融合”。体教融合的“融”是回归,是回归“教育系统”而不是“教育过程”,在输出教育的同时也能输入教育,进一步增强运动员文化教育,调动远动员在文化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保证运动员在教育方面的提高,从而使动运员就业率的提高。

加强以训练和文化学习二合一的教育格局,要“课堂育人,操场练人,教育培养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视文化教育,建立合理的学习机制,有效缓解“学培矛盾”,打消家长和孩子的顾虑,不断招才引智。调动运动员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进行系统的教育,建立考核制度,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进行严格的要求,不是在训练中学习,让学习为主训练贯穿其中,真的做到体教融合。

3.4、建设高水平教练员队伍

在融合中想要达成预期的目标,高水平教练员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加强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培训工作力度,聘请高素质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水平。

教练员需要定期进行学习教育,不断提高自身教育,培养更多优秀教练。可聘用高等体育院校教师,进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能够接触到先进前沿的理论知识。提升科学化训练,并对一线教练员进行定期培训,来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为我国高水平运动队提供后备人才。

3.5、国家政策扶持运动员退役后就业

《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各省区市党委和政府要在薪酬、退役安置、职业培训、医疗等方面制定全面合理的政策措施,加大保障力度,为优秀运动员打消后顾之忧。

运动员就业安置问题上,可采取退役运动员进校园,学校专门设立教练员岗位,聘用退役的运动员成为学校训练的教练员,还可以缓解了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退役远动员还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国家给予一定的支撑,引导和鼓励运动员在创业。退役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成立俱乐部,建设社会体育俱乐部比赛、训练和培训体系,在场地等方面提供国家政策给予支持,还可以会扩大我国体育运动员的选拔面积,为我国体育事业培育后备人才。

4、结语

“体教结合”进一步解决了“体教结合”的问题,教融合的提出,还有很多问题和事情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还有看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使体教融合走到正轨。体育和教育融合、渗透,相互交叉整合,体教融合具有一定的积极性,解决了运动队的学训矛盾、教师队伍的建设、运动员招生面扩大、运动员就业等问题,进一步提升了运动队整体水平,为我国今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打下良好根基。不断把高水平运动队推向新阶段,为我国竞技体育培育高质量的体育后备人才,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大强国、体育强国。

猜你喜欢
体教运动队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